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基础。
近代音乐教育家伴随学堂音乐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音乐教育家,其中以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等最为著名。
艺术教育先驱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艺名息霜,原籍浙江平湖,光绪六年(1880)诞生于天津。自小接受传统教育,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十六七岁时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学习填词,从唐静岩(育厚)学书法。戊戌变法时迁居上海。在上海与袁希濂、许幻园等在城南草堂组织“城南文社”,又与常熟鸟目山僧(黄宗仰)、德清汤伯迟,上海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东渡日本留学,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曾独立编辑《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刷后,寄回国内发行。次年九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又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并从日本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成二郎研究新剧表演。他与同学曾孝谷等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在该剧社上演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黑奴吁天录》中扮演了茶花女和爱美抑柳夫人,受到日本戏剧界的好评。宣统二年(1910)李叔同毕业回国,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担任图案教员。1912 年春上海《太平洋报》创刊,李叔同被聘为编辑,主编副刊画报。同年3 月加入“南社”,并在上海沪东女学任教,讲授文学与音乐。与柳亚子等创立“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秋,到杭州,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图画和音乐教员。1915 年,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图画、音乐教员。他为艺术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后来成名的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他的学生。1918 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1942 年圆寂于福建泉州。
李叔同一生创作歌曲50 余首,有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家五十曲》,被当时中小学音乐课广泛采用,受到社会欢迎。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采用我国民间曲调“老六板”填写的《祖国颂》,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学校都将其作为音乐教材。他还有不少填词歌曲,是抒情性的独唱和小合唱,有的歌词是古体诗词,这些作品在词曲的配合和意境的创作等方面,都超过了同时代的学堂乐歌。
音乐教育家沈心工(1869—1947),原名叔逵,又名庆鸿,上海人。辛亥革命前,在上海务本女塾、龙门师范学校任教,是国内学校唱歌教材的最早编辑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先后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三集),辛亥革命后又出版了《重编学校唱歌集》(六集)、《民国唱歌集》(四集)等,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他采用外国歌调,编配新词,作为中小学生和学前儿童唱歌教材。他选曲填词的代表作有《何日醒》、《革命军》和《同胞同胞须爱国》、《兵操》等,表现出对清政府统治者的不满与斗争。他也有少数创作歌曲,如《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等。
近代器乐的发展近代器乐方面也有所发展。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产生和流行的民间器乐曲,称为“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包括粤剧和潮州剧音乐;狭义的是指小曲(器乐曲)。近代的广东小曲盛行一时,它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不断演化,吸收了各地民间小调、小曲、戏曲音乐和各种乐器乐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清晰,其中抒情写景之作,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何柳堂(1872—1934),早期广东音乐创作和改编的作曲家,又是琵琶演奏家。他来自广东番禺,是一位贫苦的民间艺人。他除写广东乐曲外,还写过一些宣传抵制洋货、劝戒洋烟、反对蓄婢等内容的地方曲艺作品。他创作的乐曲如《群舟竞渡》、《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都很著名。邱鹤梼(1880—1942),我国较早编写广东音乐书刊的人,在搜集整理广东小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著有《弦歌必读》、《琴学新编》。
江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结合进行演奏,故称“丝竹”。丝竹乐在这地区的城市与农村盛行,但演奏风格却完全不同。城市中以文人为多,风格优雅华丽,农村中则吹鼓手较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宣统三年(1911)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先后组织了许多演奏丝竹乐的团体,如“文明雅集”、“钧天社”、“清平社”等。
“吹歌”是近代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北、山东一带的器乐合奏。河北农村的“吹歌”,是农民在农闲或参加婚丧喜庆活动时,用管子及笙、海笛、胡琴、云锣、鼓、钹、小铛铛、梆子等器乐演奏。曲目多为可以演唱的“歌”。河北“吹歌”演奏风格粗犷朴实,表现了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性格。山东的鼓吹乐和山西的民间吹打乐也都很有特点。
琵琶独奏自唐宋以来在民间一直流行不衰。发展至近代,因地域、师承、所传曲谱以及演奏风格不同,形成了许多流派。著名的有华文彬(1784—1859),字伯雅,号秋萍,江苏无锡人。曾编有《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和牌子小曲《借云销小唱》,对后世琵琶谱的整理影响很大,无锡的传派大都以《华氏谱》为依据。
平湖李祖棻(号芳园),编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由于他出身于演奏琵琶的世家,本人也有较高的演奏技巧,能与当时许多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互相交往切磋,所以《李氏谱》对于琵琶技巧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的弟子有张子良、吴梦非、朱行菁等,是为李祖棻派。吴梦非编有《怡怡室琵琶谱》(抄本)。
上海浦东地区有演奏琵琶的历史传统,演奏人才辈出,形成了“浦东派”。近代著名琵琶演奏家陈子敬(1837—1891)就是浦东人。他的曲谱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传抄本。陈子敬早年参加过太平天国的革命活动,后来专学琵琶,善奏《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平沙落雁》(即《海青拿天鹅》)等曲。浦东派所传乐曲有沈淡初(1889—1953)编的《养心轩琵琶谱》。浦东派谱,较前两谱详尽准确。
上海汪昱庭派。汪昱庭(1872—1951)的演奏兼取平湖派与浦东派之长,所传弟子也较多。经他改编的“浔阳月夜”(“浔阳曲”或“夕阳萧鼓”),成为现代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30 年代又经柳尧章改编为民族乐器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流传至今,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此外,还有崇明瀛州古调派,以1916 年海门沈肇州(1858—1930)编刊的《瀛州古调》曲谱为依据,其弟子有施颂伯、徐之孙等。浙江温州还有琵琶演奏家俟国器、潘志秉、张幼明及其弟子殷北海等,所演奏的乐曲更为古老,多为各地曲派所未收,如《宋玉悲愁》、《琵琶行》等,在技巧上也有较高的要求。
欧洲乐器的大量传入,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光绪二十五年(1899)袁世凯接受德国顾问高斯达的建议,把军队中的长号筒换为西洋铜喇叭,并组织了一支军乐队。光绪二十九年(1903),袁世凯又在天津开办了军乐学校,共办过三期,每期80 人,另组织过一支50 人的旗人队。同时还派人到德国专门学习音乐,成立过20 人的西洋铜管乐队。后来在中小学里还逐渐开展了业余军乐队活动。钢琴在这时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教学中已逐渐使用。1918 年商务印书馆刊印的《进行曲》,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钢琴谱,收有乐曲60 余首。辛亥革命后,风琴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也开始广泛应用。专门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也陆续出版,如日本人铃木米次郎编著的《风琴教科书》,李树白编著的《风琴教科书》等。后又有人为适用于风琴弹奏,用简谱记录戏曲和民间器乐曲曲谱,刊印了《风琴戏曲谱》。当时在北京还出现了风琴厂。这时期还出现了新型的音乐社团,并以举办音乐会的形式开展音乐活动。如1916 年左右,有曾志忞等人在北京创办的“中西青年会”,对戏曲音乐进行学习和改良。同年成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分中西两部分。1919 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蔡元培为会长,下设“古琴”、“琵琶”、“钢琴”、“提琴”等若干小组,并请人讲解西洋乐理等声学。
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如肖友梅(1884—1940),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赴日本学习教育和钢琴,并加入了同盟会,1912 年又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著名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当时在上海一个新兴的戏剧团体“开明剧社”工作,同时也学习西洋音乐,参加管弦乐队的活动。他既精通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也能演奏小提琴、小号和钢琴等西洋乐器。他能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作曲和演奏技巧,因而在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第七节绘画、书法近代西画相继传入,在绘画方面表现出新的转变。同时,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照相制版技术的传入,以及报纸的发行等,画报艺术随之产生,《点石斋画报》的问世,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绘画方面,自道光以后,有戴熙、汤贻汾二人可称名家,世称“戴汤”。戴熙(1801—1860),字醇士,号鹿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曾官兵部右侍郎,并以绘画供奉内廷。归里后主讲崇文书院。戴熙画山水,师法王翚,丘壑变化较多,并能取法王原祁及别家。作品于秀丽中见工稳,能集清中期山水画中“四王”派之长,自成一体。亦画竹石花卉。著有《习苦斋诗文集》、《习苦斋画絮》及《赐砚斋题画偶录》。他对作画的认识已突破了董其昌以来“正统派”的束缚,成为“四王”派的后劲人物。代表作品有《香雪堂草卷》、《春江帆影图卷》等。
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江苏武进人。擅画墨梅、花卉,笔敏秀逸,兼工行草、诗歌。有《琴隐园集》、《画筌析览》等。
这时期的著名画家赵之谦、“三任”、吴昌硕等的绘画成就,更给近代绘画艺术带来了朝气。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冷君,浙江绍兴人。咸丰举人,曾官南城知县。为人孤愤,好嬉笑怒骂,与世不谐。其书画、刻石卓绝一时。他的篆刻,初师丁敬,继学邓石如,并法秦汉,后突破秦汉钤印的藩篱,能博取钱币、镜铭及碑版、造像等文字的体势笔意入印,浑厚闲静,开辟了篆刻的新天地。其边款具有魏碑风格,亦作阳文,印侧刻画像,为其首创。其书法,各体都能,用魏碑笔法,写行草书,别具风貌。他的画,以写意花鸟、蔬果为主,旁及山水、人物,笔墨潇洒自如,富有生气。他能将书法入画,将诗书画印结为一体,刚柔相济,理法严密。作品中《葵树绣球》、《蕉石》、《桂树冬荣》可为代表。著作有《勇庐闲话》、《梅庵集》、《悲盦居士诗賸》、《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丛书》、《二金蝶堂印存》、《缉雅堂诗话》、《补环宇访碑录》等。
任熊(1822—1857,一说1820—1856),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少年开始学画,为姚燮所称许。他深受姚燮影响,在诗书画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后寓居苏州,往来于上海、苏州一带,以卖画为生。他工于人物画,亦工山水、花鸟。其人物画,学陈洪绶,笔法圆劲、形象夸张,多以历史故事和仕女为题材,代表作品有《列仙酒牌》、《剑侠传》等。并曾刻为木刻画集,《任渭长四种》是晚清木刻的精品,流传广泛。他的山水画,数量较少,但意境开阔,结构宏伟,有《十万图》山水册页。其花鸟画,于技术上工笔重彩与没骨写意兼收并蓄,将民国艺术与文人画的优长融为一体,并吸取了外来的水彩画的方法,情调清新。
任薰(1835—1893),字阜长,又字舜琴,任熊之弟。画风亦学陈洪绶。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鸟。任薰之子任预,字立凡,亦能继承家学。
任颐(1840—1896),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浙江绍兴人。其父任鹤声,工于写照,任颐幼年即得其指授。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