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任颐(1840—1896),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浙江绍兴人。其父任鹤声,工于写照,任颐幼年即得其指授。后遇任熊,任熊收其为弟子,并介绍其从任薰学习。任颐自中年寓居上海,卖画终生。他长于写照,浅描淡染,笔墨不多,而有神情,亦兼擅花鸟、山水。取法陈洪绶、华嵒、并受朱耷等影响。所作花鸟,重视写生,形象活泼生动,钩勒、点簇、泼墨交互施用,而设色鲜淡,别具一格。他的人物画,题材广泛,有反映人民生活的,有写历史故事和神话人物的,也有民间流行的通俗题材。作品有《关河一望萧索》、《故土难忘》、《关山在望》、《苏武牧羊》、《八仙》、《西施》和《牡丹双鸡图》等。与任熊、任薰并称“三任”,是近代名重一时的画家。虚谷(1824—1896),本姓朱,名怀仁,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移居江苏广陵(今扬州)。曾任清军参将,后出家为僧,名虚白,字虚谷,号柴阳山人。往来苏州、上海,以卖画为生,其画颇受任颐推重。他工于花鸟,尤擅画松鼠及金鱼等小动物题材。运用干笔以偏锋或逆锋,冷峭新奇,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作品有《竹枝秋鼠图》、《柴绶金章图》等。同时也工于肖像,兼能为诗,有《虚谷和尚诗录》。
吴友如(?—约1893),名嘉猷,江苏元和(今吴县)人。自幼贫困,喜绘画,自学勤练,并吸取钱杜、改琦、任熊等人画法,工人物、肖像。以卖画为生,曾应征到北京宫廷作画。光绪十年(1884)开始在上海主绘我国第一部画刊《点石斋画报》,后自创《飞影图画报》。内容多为时事新闻插图和描绘市民社会生活。他的作品还参用了西方绘画透视法,构图紧凑,线条遒劲简洁,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都极有影响。他还为木板年画绘制画稿,在民间流传很广。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一月,后寄寓上海。工诗和书法,擅写“石鼓文”,朴茂雄健,能突破成规而自成一家。尤精篆刻,雄浑苍老,创为一派。30 岁以后开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山水人物偶亦为之。他吸收了徐渭、朱耷、石涛、赵之谦诸家之长,并受任颐的影响,兼取篆刻、隶、狂草的笔意,色酣墨饱,极富生趣,在画风上酷似赵之谦,但又有所发展。吴昌硕作画强调“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唯孤行”和“作画时须凭一股气”,主张在画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富有豪迈奔放的气势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他对构图章法也十分注意,疏密错综,虚实相间。用色鲜艳凝重,不落俗套,喜用西洋红渲染花果。他以其特有的豪迈气魄,以及书法与金石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在近代绘画史上独负盛名,影响很大。代表作品如《云壑古松图》、《紫藤图》、《墨松图》、《杂花图》等。光绪三十年(1904),与同道丁仁、王礼等在浙江杭州创办西泠印社,并任社长。该社对篆刻书画方面的研究在当时曾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尚有蒋宝龄、秦祖詠等人亦皆善画山水。但他们更以画论著称。
蒋宝龄,字子延,号霞竹,江苏昭文(今常熟)人。工诗善画,其山水画高逸古■,名重东南。他所著《墨林今话》,是中国画史传性著作,计18 卷,其子蒋茞生续撰1 卷。书中记录了从乾隆至咸丰年间(1736—1861)1200 余画家,多属江苏、浙江两省人,各立小传,除叙画艺外,还涉及书法、金石、诗词及收藏等事。写法近似诗话。
秦祖詠(1825—1884),字逸芬,江苏金匮(今无锡)人。能画山水。
他的《桐阴画论》是一部对中国画的评论之作,共编6 卷,有同治三年(1864)的著者自序。全书共收晚明至清同治初的画家300 余人,分神、妙、能、逸四品,以逸品为最多。除评论之外,各有小传。初编末附有《续桐阴论画》(一名《论画小传》)及《桐阴画诀》(一名《绘事津梁》)各1 卷,后者多集录前人的山水画论。
在书法方面,除上述画家中如汤贻汾、赵之谦、任熊、吴昌硕等家外,“咸同以来,以书名者,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三家最著”,“绍基宗颜平原法,晚复出入汉分;裕钊源出于包氏;同龢规模闳变,不为诸家所囿,为一代后劲云”。①年画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清中叶是它发展的兴盛时期,遍及全国,在河北、山东、江苏、陕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都有年画印制。苏州的桃花坞与天津的杨柳青是南北方生产年画的两大中心。清末,石印技术兴起后,美女月份牌的年画逐渐增多,套印多色,比木刻年画整齐、光润、鲜艳多样,成本低,售价廉,从而逐渐代替了过去的手工生产的木刻年画。太平天国时期,专门设有主管艺术的机构,如“锦绣衙”司壁画与刺绣;“镌刻衙”司木刻、石刻等。民间艺人也受到重视,并被组织起来,制作出大量壁画、建筑彩画、石雕、年画等艺术品。至今我们仍可从遗存的太平天国文物中看到当年的艺术风采。如南京朝天宫西堂子街东王府壁画,以山水、花鸟、走兽等为内容,共有十幅。其中《望楼》,是描绘守卫天京的军事建筑,是珍贵的写实作品。“山亭瀑布”、“云带环山”、“江天亭立”等山水画,较清末文人画家笔下的山水画要生动。苏州忠王府壁画,现存九幅,主要是描绘走兽、飞禽,表现了秀丽细致而又富于装饰的民间艺术风格。忠王府中还有三百余方的建筑彩画,其内容也多是鸟兽、虫鱼、花果、图案等。在安徽绩溪曹氏支祠壁画,存有“太平军攻城图”、“太平军建军图”等。在杨柳青还发现了太平军于咸丰四年(1854)在天津地区绘制分送给民众的木刻年画,其中有“秋景图”、“母子图”、“田园风趣”、“英雄会”等。在南京升州路圣库遗址中,发现的二十个石柱础上刻的装饰浮雕,题材广泛新颖,手法简洁明了,很有特色。其中有以“太平天书”为中心的图案纹样,还有《望亭图》、《海螺图》等。
① 《清史稿》卷503。
第十八章新闻出版第一节新闻事业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邸报”和“京报”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要求的近代报刊。第二,“报”、“刊”不分。中国近代的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从形式上看,当时的报刊,大都采用书册式,与期刊无异。第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尽管中国近代也不乏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刊,但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影响来看,都远远不及政治性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外人在华办报活动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1815 年8 月5 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①。此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创办了一批中文报刊。如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道光三年(1823)在巴达维亚(雅加达)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记传》、英国传教士吉德于道光八年(1828)在马六甲创办的《天下新闻》、德籍传教士郭士立于道光十三年(1833)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②、麦都思于道光十八年(1838)在广州创办的《各国消息》。
随着西方各国来华人员的增加,一些外国传教士或商人又开始在中国创办外文报刊。第一家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是道光二年(1822)在澳门创办的葡萄牙文报纸《蜜蜂华报》(A Abl…ha da China)③。其他在中国出版的早期外文报刊还有: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于道光七年(1827)在广州创办的英文《广州纪录报》(Canton Register)、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Repositery)、英商于道光十五年(1835)在广州创办的英文《广州周报》(Canton Press)。据统计,从嘉庆二十年(1815)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结束,外人在南洋和华南沿海地区共创办近代报刊17 家,其中中文6 家,外文11 家④。这些报刊从内容到形式已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邸报。它们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文章中的新闻要素比较明显,其读者也是一般民众,有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它们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由古代向近代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商人进入中国,由这些人创办的各类报刊也大量增加。据统计,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到戊戌变法前后,由外①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年版,第55 页。
②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58 页。
③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69 页。
④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10 页。人在华创办的报刊达170 多种,为鸦片战争前的10 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①。这些报刊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会和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鸦片战争后,最先在华大量办报的是西方教会和传教士。据不完全统计,从咸丰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60—1890),仅耶稣教会在华创办的报刊就达70 多种②。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咸丰三年(1853)创办于香港的《遐迩贯珍》,美国传教士玛高温于咸丰四年(1854)在宁波创办的《中外新报》,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于咸丰七年(1857)在上海创办的《六合丛谈》,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于同治七年(1868)在上海创办的《教会新报》(后改为《万国公报》),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于同治十一年(1872)在北京创办的《中西闻见录》(后改名为《格致汇编》)。这些报刊一方面进行宗教宣传,成为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们在客观上宣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为中国人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有些报刊还对中国的政治运动发生了很大影响。如《万国公报》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尽管它宣传的“维新”与维新派的主张有所区别,但客观上对维新运动和维新派人士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二类是外国人在华办的外文报刊。随着来华并居留中国的外国人数逐年增加,以他们为读者对象的外文报刊大量出现。这些报刊有英、日、葡、法、德、俄等文种,总数达120 种以上①。其中以英文报刊势力最大,而日文报刊数量最多。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人办的《德臣报》(Daily Press)、《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孖刺报》(China Mail)、《京津泰晤士报》(The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Weekly Review of the Far Esst),德国人办的《德文新报》(DerOstasiatische Lloed),法国人办的《中法汇报》( L’cho deChina),日本人办的《上海新报》等。这些在华外文报刊,在代表各国侵华权益方面比外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表现得更为露骨,很多外文报刊都成为本国资产阶级在华的代言人。如英文《字林西报》完全代表着在华有“特殊商务利益”的英国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得到英国驻沪领事馆和上海租界工商局的支持和赞助,有“英国官报”(Offician British Organ)之称②。
第三类是外人在华创办的商业性中文报刊。外人创办以赢利为目的,刊载较多商业内容,直接为商业服务的商业性中文报刊,始于同治年间。较著名的有英国人的《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时报》、《新闻报》等,日本人的《汉报》、《佛门日报》、《亚东时报》、《顺天日报》、《盛京日报》等,德国人的《直报》等。这种商业性报刊为了赢利,在编辑业务、报刊内容、版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彼此之间进行了一些竞争,这无疑有利于近代报刊的发展。如由英商美查兄弟创办的《申报》, 不仅重视广泛的新闻和论说文章,还辟有文艺副刊和广告栏目,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四种基本成分的确定,反应了中国新闻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进程。
① 方汉奇?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