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斓牡谝患沂∈榫帧K檬∈踝欧」偶械纳票荆现挠械畋尽抖氖贰贰ⅰ犊滴踝值洹贰ⅰ杜逦恼榛住返取W芾硌妹旁园滓?5 万两委托同文书局石印《古今图书集成》100 部作为赠送外国的礼物,这样它在石印业的声誉鹊起。蜚英馆是光绪十三年(1887)由李盛铎在上海创办的。它用石印刊印了一些小说和古籍,获利颇丰。除上述三家外,上海还有其他一些石印书局。如凌佩卿等创办的鸿文书局,是我国最早石印五彩图画的书局;魏允文、魏天生创办的中西五彩书局,是最早由国人创办的彩印书局②。还有钟寅伯创办的积石书局,何瑞堂创办的鸿宝斋书局等。当时,上海已成为中国石印书业的中心,“上海已用蒸汽机石印法印成中国著作数百千种,现有石印局四五家,其所印的书销行于全国”①。在上海石印书业的影响下,南京、武昌、广州、苏州等地也相继有人开创石印书局,石印书风靡一时。在这些铅印、石印书局的影响下,一些传统的刻书业也开始购置铅印、石印机出版图书。
2。近代出版企业的创建。
在上述民营铅印、石印书局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出版企业日趋成熟,而其标志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建和发展。
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于上海。该局原来只有印刷所,以印刷商业簿册表报为主。光绪二十六年(1900),商务印书馆收购日本人在上海办的修文印书局,开始在国人自建的出版机构中首先使用纸型②。光绪二十八年(1902),商务印书馆始设编译所和发行所,成为一家出版、印刷、发行全能型的新式出版机构。首任编译所所长由蔡元培兼任。光绪二十九年,张元济正式任编译所所长。编译所分国文、英文、理化数学和辞典等部,分别编辑出版了《帝国丛书》、《地理丛书》、《华英音韵字典集成》、《英文汉诂》、《原富》、《自然科学小丛书》、《新字典》、《辞源》等书。同时,张元济还广延人才,组织教科书的出版,光绪二十九年开始出版《最新教科书》,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各类教科书奠定了基础。另外,商务印书馆还辑印了一些珍本、善本古籍,如① 胡道静:《申报六十六年史》,《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补编,第88 页。② 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4 页。
① 《北华捷报》1889 年5 月25 日。引自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5 页。② 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71 页。
《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对新式民营出版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继它之后,文明书局、开明书店、广智书局、小说林、群学社等新式出版企业先后创办。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成立第一个书业商会,有22 家新式书刊出版机构参加。
辛亥革命后,新式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其中新创办的、比较著名的有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中华书局由陆费逵等于1912 年创办于上海。该书局初期以编辑出版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教科书为主,并先后创办了《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等多种杂志。以后又编辑出版一些重要古籍和工具书,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辞海》等。它成为一家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新式出版企业。大东书局由吕子泉等于1916 年创办于上海,世界书局由沈知方于1917 年创办于上海,它们与商务、中华一起成为民国时期出版发行教科书最多的新式民营出版企业①。
传统刻书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图书出版发行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刻书业。即使在近代出版事业产生和新式出版机构创建后,传统刻书业也并没有因此而衰落。从同治到光绪年间,传统刻书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传统刻书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1。官书局刻书。
官府刻书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一个传统,自唐宋以来,历代封建皇朝都在中央设有刻书的机构。同治年间,清皇朝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为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加强思想统治,在各地广置官书局,大量刊刻传统经史书籍。
早在咸丰末年就有了地方督抚创设的官书局。如湖北巡抚胡林翼于咸丰九年(1859)在武昌开设书局,刻印了《读史兵略》、《弟子箴言》、《大清一统舆图》等书,这是最早的官书局①。同治三年(1864),两江总督曾国藩创金陵书局于南京(后改名为南京官书局),被以后版本学家认为是最早的官书局。以后各省督抚纷纷仿效,几乎每个省都设有官书局。这些官书局仍采用雕版印刷,刊印的书主要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其中金陵书局刊刻的《四书》、《船山遗书》,金陵书局、江楚编译官书局、淮南官书局、浙江官书局、崇文官书局合作刊刻的《二十四史》,浙江官书局刊刻的《二十二子》、《续资治通鉴》、《十通》,湖南官书局刊刻的《十三经注疏》,都有较大影响。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廷将维新派的强学书局查封改组设立了直隶官书局,亦称京师官书局,实际上是中央官书局。但该书局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即并入京师大学堂。
2。民间书肆、书坊刻书。
民间书肆、书坊刻印、销售书籍,仍是中国近代各地非常普遍的图书出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72 页。
① 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43 页。
版活动。这些书肆、书坊既刻书,又贩书,它们以获利为目的,所刻印销售的书很多是一些制艺、试帖诗、类书以及民间用的历书、医书、童蒙读物、占卜星相书等。也有一些较大的书肆刻印了一些大部头古籍。晚清时期,书肆、书坊较集中的有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棋盘街、山东的聊城、四川成都的学道街等地。其中北京琉璃厂的富文堂、双峰书屋、富晋书社、宏京堂、荣宝斋,上海棋盘街的扫叶上房、文瑞楼、著易堂、广益书室,山东聊城的旧书业“四大家”,即书业德、善成堂、有益堂、宝兴堂,成都学道街的尚友堂、九思堂、志古堂、二酉书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旧书肆、书坊。这些书肆、书坊刻印的古籍较著名的有《皇朝经世文编》、《殷契钩沉》、《百子全书》、《金石萃编》、《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五经体注》、《五经备旨》、《四书备旨》、《昭明文选》、《许氏说文》《玉海》等。
3。私家刻书。
同治、光绪年间,随着学术空气的日趋浓厚,也由于官府刻书的推动,文人士大夫私家刻书之风也十分兴盛。据粗略统计,这一时期,湖南私家刻书者就有170 多人,刻书近2600 种之多①。而湖南刻书业当时在全国仅居中游。私家刻书中,以丛书为多。其中福州张伯行的《正谊堂全书》、归安陆心源的《十万卷楼丛书》、遵义黎庶昌的《古逸丛书》、巴陵钟谦钧的《古经解汇函》、长沙王先谦的《皇清经解续编》、定州王氏谦德堂的《畿辅丛书》、江阴缪荃荪的《云自在龛丛书》、仁和江标的《灵鹣阁丛书》等都是较著名的。
随着近代印刷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新学的传播,到戊戌变法时,传统刻书业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近代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各地官书局除继续刻印经史典籍外,也开始刻印一些“新学”著作和教科书。如金陵书局曾印行《几何原本》,湖南书局也曾刻印《支那通史》等,江楚编译官书局更是以译刻新书为主,所译刻新书达60 余种,占所刊行的全部70 多种书籍的85%①。另外一方面,一些民间书肆、书坊则受新式出版业的影响,引进近代印刷设备印刷古籍。如上海著名的老牌书肆扫叶山房引进石印机翻印了大量古籍、旧小说、中医药书、字典、字帖,其石印线装书成为行销于清末民初的珍品。再如上海著易堂原来也是刊刻发售雕版书籍的老店,光绪十七年(1891),它用铅印机出版了王锡祺编辑的地理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成为当时比较著名的出版物。
① 静雨:《清代印刷史小纪》,《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第347—350 页。① 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第244 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