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咸丰十年十月初二日(1860 年11 月14 日),俄国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又利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时机,借口“调停”有功,并以“兵端不难屡兴”相威胁,逼迫奕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在这个条约中,俄国除迫使清廷确认《瑷珲条约》外,又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占了去,还为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根据”。俄国还把条约签订前一年由它单方面绘制的边界地图,当作条约附图强加给中国,清廷拒绝签字。咸丰十一年五月(1861 年6 月),中俄双方签订了《勘分东界约记》。
这次勘界,实际上仅勘分了兴凯湖以南的陆界,并没有勘分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水界,只是在这张比例尺小于一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画了一条红线,表示两国以这两条江为界,它既不表明也不可能表明边界线在江中的确切位置。
从同治元年五月(1862 年6 月)起,清廷勘界大臣明谊和俄国全权代表巴布科夫(И。Φ。Бабков)、扎哈罗夫(И。И。Захарв)等,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勘分西北边界的谈判。中国的西部边界原在巴尔喀什湖。从康熙年间起,俄国不断进窥该地以东以南地区。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俄国强行规定中俄西段边界的走向,把清朝设在境内城镇附近的常住卡伦指为分界标志,把中国的内湖斋桑泊和特穆尔图淖尔(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指为界湖。随后,俄国出兵强占这一地区,制造既成事实。在谈判过程中,俄国代表蛮横无理,致使谈判中断。到同治三年九月(1864年10 月),中俄双方才在塔城重开谈判。俄国陈兵塔城卡外以为威胁,巴布科夫强迫明谊必须按照俄国的分界议单划界,否则派兵强占。清廷屈于俄国的武力威胁,令明谊让步,接受俄方议单。九月初七日(10 月7 日),明谊与巴布科夫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起至浩罕边境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据此,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泊、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约44 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通过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一系列勘界条约,侵占了中国144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四节清廷政局的变化由于《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清廷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 年1 月),清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或译署),任命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关税及建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弹药等事务,总揽了全部洋务事宜。咸丰十一年二月(1861 年3 月)以后,英、法、俄等国分头在北京建立使馆。从此,它们在中国的官员就不断对奕等施加影响。
与总理衙门关系密切的机构有总税务司和同文馆。总税务司成立于咸丰十一年,管理全部海关事务,这一职位长期由英国人担任。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在京师设立,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此外,总理衙门对南洋通商事务大臣(两江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直隶总督兼)也有备顾问、代传达的关系。
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 年8 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其子载淳继位。
载淳年幼,遗诏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载淳的生母那拉氏,被尊为慈禧皇太后。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是一个有极强烈的权力欲望,力图取得最高统治权力的人物。但她的野心遭到载垣等人的阻挠。她与慈安太后密谋铲除载垣等赞襄政务王大臣,并与外国侵略者所支持的奕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1861 年11 月1 日),慈禧、慈安太后带着载淳由热河回到北京。次日,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在奕的暗示下,上奏折“请皇太后亲操政权”。此前,御史董元醇、兵部侍郎胜保曾先后上折,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制造舆论。慈禧、慈安太后即以贾祯等人的奏请为由,接连发出四道上谕,解除赞襄政务王大臣任,派奕等会议皇太后垂帘听政事宜,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十月初一日(11 月3 日),又接连发出上谕,授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洌А⒒Р孔笫汤晌南樵诰蟪忌闲凶撸桦退律偾洳茇褂⒃诰蟪忌涎靶凶摺K婧螅褥蟮妊杆俨渡绷嗽卦⒍嘶⑺嗨常溆辔宕蟪几镏爸巫铮卦热四舛ǖ幕实勰旰拧办飨椤备奈巴巍薄4褥蠖崛×耸导实淖罡咄持稳āU獗闶恰靶劣险洹保ㄏ谭崾荒晡劣夏辏虺啤办飨檎洹薄ⅰ氨本┱洹薄?br /> 奕和肃顺等人虽然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问题上立场一致,但在对待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奕对外国侵略者是“待以优礼”,“以信义笼络”,而肃顺等人则要维持“天朝”的威风,对外国侵略者心存疑惧。因此,外国侵略者担心肃顺等人一旦返回北京,外交上很可能出现反复,不希望他们继续掌握实权,而支持能“尽心和议”的奕。慈禧太后和奕的上台,使外国侵略者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完全是他们“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造成的”,也是奕等人“对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使然”①。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① 严中平:《一八六一年北京政变前后中英反革命的勾结》,《历史教学》1952 年4 月号。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②从此,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开始走上了彼此结合的道路。清廷决意求助于外国军队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公然宣布“借师助剿”。而英、法、俄、美等国为了全部实现《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规定的权利,也撕下了“中立”的伪装,公开向清廷提供武器军火,组织军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慈禧太后、奕等清廷最高统治者,对外依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对内则注意调整同曾国藩集团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慈禧太后等人懂得,清廷所依赖的武装力量八旗、绿营已基本上被太平军摧毁,要巩固其统治地位,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必须依靠掌握有能同太平军对抗的唯一军事力量的曾国藩集团,给他们以更大的权力。还在咸丰十年江南大营覆灭后,咸丰帝接受肃顺的建议,给曾国藩以地方实权,任命他为署两江总督,旋实授,并加钦差大臣衔,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陆各军。咸丰十一年,慈禧太后上台的当月,又命令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节制四省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官员。两个月后,又加曾国藩太子少保衔,授为协办大学士。不仅用兵方略听从曾国藩,甚至任命大员也听他的意见。慈禧太后对曾国藩集团的放手使用,改变了过去既使用又限制的方针,调整了满族贵族和湘军集团的关系;而曾国藩集团也就得以发展成为地主阶级当权派中最大的实力派。到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陷天京,四年多的时间,曾国藩集团共有21 人先后出任总督、巡抚。以同治二年(1863)为例,当时清廷共设8 个总督(未含漕运总督、河道总督)、15 个巡抚实缺,曾国藩集团竟占了5 个总督、9 个巡抚。曾国藩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
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与奕之间在权力上的矛盾、斗争日渐显露出来。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于是就处心积虑地要削弱奕的权力。同治四年(1865),她以奕“目无君上”、“暗使离间”等罪名,下诏革除其一切差事。慈禧太后这一突然的重大政治举措,使许多王公大臣感到惊诧,纷纷上折请求收回成命。她见用权示威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出于政治需要,也就采取先打后拉的手法,仍令奕管理总理衙门,接着又恢复他的领班军机大臣职务,但取消了议政王的称号。从此,慈禧太后大权独揽。
清廷与外国侵略者的公开勾结,对曾国藩集团的加强依靠,这就使太平天国和各地人民的起义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前更为复杂和险恶。
② 坂野正高:《中国和西方》(1858—1861),第241 页。
第五章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第一节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农民阶级的一些弱点在起义队伍中逐渐显露出来。起义初期的反封建的朴素平等思想,逐渐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侵蚀。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天王及诸王、侯都是世袭的。一些领导人滋长了享乐腐化的倾向,起义初期那种“敝衣草履,徒步相从”的质朴思想作风多被抛弃,代之而起的则是对权利名位和豪奢生活的追求。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立即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房,动用了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动力,“半载方成,穷极壮丽”,旋被大火烧毁。咸丰四年又在原址复建,方圆十余里,宫殿林苑,“金碧辉煌”,“侈丽无匹”。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聘心悦目”。至冠履服饰、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显。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起义队伍的壮大,成分日益复杂,有不少地主、士绅、胥吏、商人以及游民、溃勇等进入太平军。其中有些是暗藏的敌对分子,有些是投机分子。他们或在太平军中进行挑拨离间,煽动逃亡、叛变,甚至与清军暗通消息,企图从内部进行破坏,或以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作风来腐蚀太平军。
咸丰六年(1856)八月,正当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公开的分裂。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之一,曾经为太平天国建立不少功勋。但是,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他日益居功自傲,“威风张扬,不知自忌”①。咸丰六年七月,清江南大营被打垮,天京被包围的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扩大个人权势,遇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召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迅速返回天京。韦昌辉对杨秀清长期怀有不满情绪,在接到洪秀全的密令后,立即率领心腹部队于八月初三日(9 月1 日)深夜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晨将杨秀清及其眷属杀害。接着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两万多人死亡。经过这场屠杀,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在天京造成恐怖局面。
八月中旬,石达开从湖北回到天京,责备韦昌辉不该滥杀。韦昌辉又企图杀石达开。石达开闻讯后逃往安徽安庆,起兵讨伐韦昌辉。韦昌辉的屠杀和专擅横暴,激起了天京广大将士的愤怒。洪秀全接受将士的要求,于十月初杀死了韦昌辉,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约两个月的恐怖统治。
十月下旬,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命他提理政务,“合朝欢悦”。但是,洪秀全经杨、韦事件之后,对石达开也心存疑忌,又封其兄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同理政事,以牵制石达开。咸丰七年五月(1857 年6 月),石达开因为洪秀全对他不信任,离开天京,率大批精锐部队单独作战。他的这一行动,使太平军的兵力大大分散和削弱。石达开的军队起初在江西、浙① 《李秀成自述》影印本。
江、福建等省活动,屡战不利。从咸丰九年起,转战于湖南、广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多次击败清军,对这些地区的群众起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他脱离天京后,毕竟是孤军作战,没有建立根据地,粮食、武器补给困难,部队的战斗力日益削弱,分离叛降的情况不断出现。同治二年四月(1863 年5 月),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被清军包围,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带来了极其严重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