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得到了美、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支持。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①。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 年7 月16 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提高了英货进口的关税税率。次日,日本大本营举行御前会议,决定对中国开战,并制定了作战计划。
光绪二十年(1894)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封建统治阶级极为恐慌,要求清廷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乘机诱使清廷出兵朝鲜,并声称“我政府必无他意”。李鸿章听信了日本的保证,在接到了朝鲜政府“恳请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来代剿”的文书后,即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等选带淮军1500 人,乘船东渡朝鲜。同时照会日本,表示“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并声明“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②。但日本却以护送驻朝公使赴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乘机出兵侵入朝鲜,把部队部署到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
当中日两国陆续派兵赴朝时,东学党起义已经平息。清廷按原议提出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的方案,同时命令正准备增援的后续部队停止出发,并电令在朝清军向牙山集结,准备订期内渡回国。但是,日本不仅拒不撤兵,反而命令驻扎仁川的日军开进汉城,把朝鲜政府置于日军的监督之下,并继续增兵入朝,使侵朝日军增至万余人,数倍于清军,战争迫在眉睫。
六月二十三日(7 月25 日),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突然袭击中国军舰,中国雇用的英国运兵船被击沉,船上兵士700 多人死难。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① 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上册,中译本第96 页。
②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日战争》第2 册,第548—549 页。第二节战争进程和清廷的失败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清廷内部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种主张。以翁同龢、文廷式等帝党一派极力主战,反对妥协求和,同时想以此争取人心,扩大实力。他们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主和派则以把持了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等后党官僚为代表,为了保存实力,主张避战求和。在中日战争爆发前,面对紧急的形势,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企图在外交上依靠列强的折冲调停,迫使日本与中国同时从朝鲜撤兵。李鸿章和主持总理衙门的奕先后求救于俄、英、德、法、美等国,但毫无结果。驻扎牙山的清军将领叶志超感到形势紧急,曾多次电请李鸿章增援备战。李鸿章却不为所动,在回电中依然强调“已付各国公论”,英、俄等国必有办法;并严令叶志超“静守勿动”,以为“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①结果,贻误了时机。
在袭击中国军舰的当天,日本陆军进犯驻扎牙山的清军。清军主将叶志超放弃牙山,逃至平壤。由于日本已经不宣而战,清廷被迫于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1894 年8 月1 日)对日宣战,日本也在当天向中国正式宣战。这一年是阴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八月十六日(9 月15 日),日军集结重兵对平壤发起猛烈攻击。中国军队在朝鲜人民的配合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总兵左宝贵登城指挥,力战身亡。统帅叶志超却率军仓皇出逃,致使清军迅速溃散。八月下旬,清军渡过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
平壤战役后两天,日军为了控制在黄海的制海权,又在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对北洋舰队进行偷袭,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黄海海战。八月十七日(9月16 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北洋舰队10 余艘舰船,护送运兵船至大东沟。次日中午,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在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由于受李鸿章等人消极避战的影响,准备不足,所以海战一开始,中国方面仓促应战,再加上指挥缺少经验,北洋舰队被日本海军包围。但是,中国海军在战斗中还是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对来犯之敌予以坚决反击。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在旗舰“定远”号的飞桥上跌落受伤,但他仍坐在甲板上鼓舞士气。“定远”管带刘步蟾接替指挥。“致远”号受重伤后,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意图撞毁日舰“吉野”,不幸中鱼雷沉没,邓世昌和全舰200 多名官兵壮烈牺牲。“经远”号管代林永升力战牺牲,全舰官兵继续战斗,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海战历五小时,北洋舰队沉毁军舰五艘,而日本舰队包括旗舰“松岛”在内五艘军舰也遭到重创。日本舰队无力再战,首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还尾追一阵才返回旅顺。此战,北洋舰队虽损失不小,但它还拥有“定远”、“镇远”两艘重型铁甲舰及“靖远”、“来远”等战舰,仍有一定的战斗力。况且日本舰队也遭到很大打击,一时也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然而,黄海战后,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藏在威海卫港内,不准出击,以致造成坐困待毙的局面。
从九月(10 月)下旬开始,日军分两路大举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进攻中朝交通要道九连城。沿江驻守的四万多清军,除据守虎山的聂士成部① 《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6,第25 页。
进行过抵抗之外,其余均望风而逃。日军接连攻陷九连城、安东(今辽宁丹东)、凤凰城、长甸、岫岩、海城等地。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以夺取旅顺、大连为目标。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大批日军在此登陆,并把大量军火辎重运送上岸,清军未进行任何抵抗。旅顺守将总兵徐邦道等见金州危急,建议旅顺守军分兵增援,以保护后路,并电请李鸿章速令北洋舰队赴援大连。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响应,反而被李鸿章斥责为“糊涂胆小”①。十月初九日(11 月6 日),日军进犯金州,徐邦道率孤军奋战,抵抗失败。徐邦道退守旅顺。次日,日军进攻大连炮台。由于守将赵怀益已先一日脱逃,兵勇溃散。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大连,并缴获了清军遗弃的大批军用物资。
十月二十一日(11 月18 日),日军向旅顺发起进攻。丁汝昌曾亲往天津面见李鸿章,请求率北洋舰队驰援旅顺。李鸿章却严令丁汝昌“保船避战”,否则虽胜亦罪。而驻守旅顺的清军统帅前敌营务处总办龚照屿,在开战前即已逃往烟台。在旅顺的1 万多清军军心涣散,将领互不统属。徐邦道率部迎敌,一度击败日军的先头部队。双方激战数日,徐军终因后援不继而失败。二十五日(22 日),旅顺失守。日军攻占旅顺后,连续四天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近2 万的无辜群众被杀害。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盛京(今辽宁省)广大人民奋起抵抗。日军进攻岫岩时,当地挖煤工人联络几十个村庄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抵抗,打死打伤许多敌人。辽阳地区的农民,在1 个月内连续打退敌人的4 次进犯。旅顺人民在日军的屠刀下,宁死不屈,表现得英勇顽强。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 年1 月20 日),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并以海军封锁威海卫港口,使北洋舰队陷于港内,腹背受敌。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1895 年1 月30 日),日军占领了威海卫南岸炮台,北岸守军望风溃散。丁汝昌派人炸毁了北岸炮台和弹药库,以免资敌。随后,日军又占据了北岸。北洋舰队陷入重围。正月初九日(2月3 日),日舰和占据炮台的日军以大炮水陆合击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爱国将士拼死抵抗,多次打退日本舰队的进攻。但日军猛烈的炮火,也使清军伤亡惨重。这时,日本舰队司令致信丁汝昌,劝其率部投降。在北洋舰队服役的洋员和部分贪生怕死的将领也公开要求投降。丁汝昌下令各舰冒死突围,后又命令炸舰沉船以免资敌。但遭到一些将领的反对。只有“定远”管带刘步蟾沉舰后自杀。十八日(11 日),丁汝昌在增援和突围均已无望的情况下,自杀身亡。次日,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尚存的11 艘战舰和刘公岛炮台及大量军器弹药,全部被日军所缴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清廷因淮军屡战屡败,转而起用湘军旧将,希望以此挽回颓势,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和淮军总统宋庆为帮办。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 年1 月),刘坤一率六万湘军开赴山海关,发动反攻。但湘军同样腐败不堪,一触即溃。二十一年二月(1895 年3 月)上旬,山海关外的牛庄、营口、田庄台等相继失守。清廷以淮军既溃于前,湘军复败于后,加之北洋舰队已经覆没,不再抱取胜的希望,于是决意求和。清廷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当时,清军大都士无斗志,许① 《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8,第22 页。
多将领贪生怕死,甚至闻风而逃。以投入战场的主要部队淮军而言,时人对其腐败情状曾有形象的描绘:“‘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四脚脱如飞,还恐被追攫。。。制敌不在斗,与斗何如走。”①另外,清廷在战争中的失败,还因为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企图依靠俄、英等国的调停,不作战守准备,军事上失去适时把握的时机,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对日战争的失败,证明清廷推行的“洋务新政”并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
① 《朱强甫集》,《中日战争》第5 册,第509—510 页。
第三节《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失利后,慈禧太后的求和之心就日益急切起来。她重新起用了恭亲王奕来主持总理衙门,由奕和李鸿章请求英、俄等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英国为了自身的在华利益,曾向美、德、俄等国提出联合调解中日战争的建议。但由于列强各有所图,一时未能就此达成一致意见。日军侵入辽东后,清廷又转求美国出面调停。在美国公使的斡旋下,清廷派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 年1 月)赴日求和。当时日军正在围歼北洋舰队,不愿立刻停战议和,就借口清廷所派代表“全权不足”,拒绝了和谈。日本通过美国转告清廷,议和必须以割地、赔款为条件,并由奕或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 年3 月),李鸿章同其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J。W。Foster)到达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日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媾和条件,并蛮横地表示,李鸿章对所拟各款只能说“允”与“不允”。日方还威胁一旦谈判破裂,就将重新开战,并攻打北京。随同前往的美国顾问也与日本配合,劝李鸿章妥协。在日、美的胁迫下,李鸿章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于三月二十三日(4 月17 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如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①;赔款20000 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条约规定准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这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纷纷声讨侵略者的罪行,谴责清廷的卖国行径,掀起了一个反对割台赔款的抗议高潮。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反对投降,要求坚持抵抗,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①的呼声。官员们纷纷上奏,反对割台,一时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联络来自全国18 省的1300 多位举子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法,以挽救危机。割台的消息传到台湾省后,台湾人民鸣锣罢市,抗议示威。台湾人民发布檄文,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②,决心为保卫祖国和家园而同敌人血战到底。
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