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旭、杨深秀、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6 人被杀害,许多赞成新政的官员被革职。变法新政,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
  维新运动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大旗,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彻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顺应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维新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而且还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由于变法维新政治需要,由于新学的提倡和传播,也导致了文艺领域的变革。“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形成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作为一次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戊戌维新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以此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发展成为主流,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结构才发生了新的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维新派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局限,完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把变法维新当作抵制人民革命运动的手段。他们反对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革命,认为只要依靠封建皇帝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就可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强国。他们也幻想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来消弭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并试图①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09 页。
  从列强那里寻求对变法的支持。这些就注定维新运动的必然失败。而这场以和平手段对传统体制进行改良的最终失败,也暴露出清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顽固。血的教训使人们警醒,从而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开始向革命转化。第十一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维新运动失败后一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震撼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个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灾难空前严重的产物,是中日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发展,也是长期以来彼伏此起、遍及全国的群众反对外国教士和教会侵略斗争的总汇合。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列强纷纷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加大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许多依靠旧式运输为生的水手、脚夫等纷纷失业。在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外国的教会势力扮演了一个侵华急先锋的角色。鸦片战争后,外国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到戊戌变法前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已达3000 多人。他们依仗侵略特权的保护,深入中国城乡各地,建立教堂,吸收教徒,横行乡里,欺压良善,致使民教纠纷不断。在处理民教讼案时,清朝各级官员往往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采取“袒教抑民”的政策,造成普遍的“民冤不伸”的局面。不仅如此,外国教会的活动还直接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他们搜集各种情报,为本国政府的侵华出谋画策。如德国在山东的主教安治泰就曾多次怂恿德国瓜分中国。巨野教案发生后,他又立即建议德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德皇威廉二世对安治泰的所作所为曾给予赞扬,巴伐利亚王室还特别授予他贵族的称号。此外,法国的传教士樊国梁、美国牧师丁韪良、李佳白等,都曾狂热地鼓吹对中国侵略。
  外国教会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怒。从同治初年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反洋教的斗争。到戊戌变法时,反洋教逐渐同反瓜分相结合,斗争出现了新的高涨。
  义和团源自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梅花拳等民间秘密结社和习拳练武的组织。其中,有的属于白莲教系统的八卦教。在乾隆中叶,八卦教的分支清水教就组织了义和拳。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最早见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1898 年6 月30 日)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他认为直鲁交界冠县等地的义和拳,就是咸、同年间创立的名为义和团的乡团。根据地方官的建议,他主张对当时流行的义和拳采取改拳为团的方针,将其纳入乡团之中,“听其自卫身家,守望相助”①。次年夏,继任山东巡抚毓贤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试图将义和拳改造成受官府控制的团练武装。同年九月(10 月)后,清廷也开始在公文中称其为义和团。后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这些组织就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发动。在甲午战争中,山东惨遭战火的洗劫。战后,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并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不久,英国又强占了威海卫。在山东的外国教会势力也不断膨胀,山①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5—16 页。
  东是全国民教纠纷最多的省份之一。加之当时黄河连年溃决,山东的许多地区都遭受了严重的水灾,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教堂却趁火打劫,高利盘剥,囤积居奇。致使人民长期郁积心中的仇恨与不满,终于通过义和团运动爆发出来。光绪二十三年(1897),冠县梨园屯的村民在阎书勤的率领下,拆毁教堂,驱除教民,反抗教会的压迫。梅花拳首领赵三多率拳众前来支援,在梨园屯亮拳设厂。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十日(1898 年10 月24 日),赵三多和阎书勤在冠县蒋家庄打出“助清灭洋”的旗帜,率众攻打教堂。队伍发展到千余人,蔓延十几个县。此后,义和团在茌平、禹城一带得到迅速发展。仅在平一县,习拳者就多达800 余处。二十五年秋,茌平拳民首领朱红灯和禹城拳民首领心诚和尚互相支援,驱赶教士、焚毁教堂,并打败了前来镇压的清军。其他各支义和团也纷纷起来响应,造成巨大的声势。山东巡抚张汝梅、毓贤,一方面调军队进行镇压,但另一方面也深知长期以来“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①。所以,对义和团采取了剿抚兼施,乃至以抚为主的政策。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的发展。
  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很多人踊跃参加。但义和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义和团的组织称坛,又叫坛场(厂)、拳场(厂),多设在庵、观、寺院或其他公共场所。坛首称大师兄、二师兄。各坛人数不一,信仰各异,活动范围也不确定。他们往往是各自为战。义和团在组织上有明显的分散性和浓厚的迷信色彩。
  在各地的反洋教斗争中,几乎同时都打出了类似“但诛洋人,非叛国家”的旗号。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也提出了“助清灭洋”、“保清灭洋”等意思大致相同的口号。后来“扶清灭洋”这个口号逐渐为各地义和团所普遍采用,成为义和团的行动纲领。这个口号将斗争的矛头鲜明地指向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表达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广泛地争取了爱国官绅和清军将士的同情,从而扩大了义和团运动的群众基础。“扶清”是以灭洋为前提的,一旦清廷破坏灭洋,出于自卫和灭洋的需要,义和团是不会被“扶清”所束缚的。但是,该口号也反映出义和团对清廷的本质认识不清。他们要拯救祖国,却不能把祖国同清皇朝区分开来,对清皇朝抱有幻想,缺少警惕。同时,“灭洋”也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省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列强非常恐慌。美、英等国驻京公使不断催促清廷严厉镇压义和团,甚至公然压迫清廷任命袁世凯接替山东巡抚。袁世凯从直隶省率新建陆军7000 余人到山东后,纠合地方武装,残酷镇压义和团,致使山东的义和团反帝斗争转入低潮。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一部分义和团转移到直隶省,与当地义和团汇合,多次击败前来镇压的清军,势力更为扩大。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①。四月,义和团占领涿州,控制了直隶省城保定,并逼近京、津,在京畿一带形成燎原之势。
  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份变得复杂起来。不少地主阶级分子,包括顽固士绅和受过教会欺压的中小地主,也参加到运动中来。这些人的加入,使农民队伍中本来就存在的笼统排外主义、排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等落后面进一步扩大。
  ①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4 页。
  ① 《义和团》第2 册,第485 页。
  义和团声势浩大,使清廷感到威胁,而想对它加以利用和控制。这时,清廷跟外国侵略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慈禧太后因英、日等国让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国外继续活动,不同意她废光绪皇帝的计划,而心怀猜忌。在经过几度密议之后,清廷决定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默许它进入北京。本来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春,北京城内就已有义和团活动,现在内外结合,声势更为壮大。几天之内,居民加入义和团的达十几万人,满、汉士兵也纷纷参加。义和团在北京焚毁教堂,打击外国侵略者,不断示威游行。同时,义和团也进入天津城,在城内划界管辖,守卫各城门,对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
  义和团在北京、天津的迅速发展,鼓舞了全国人民。不仅山东省和直隶省,山西、陕西、河南、内蒙、东北等地区也都爆发了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南方各省,反对教会侵略的斗争彼伏此起,跟义和团反帝运动相呼应。中国大地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怒潮汹涌澎湃。
  第二节八国联军的侵华和清廷的宣战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运动,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着手准备联合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光绪二十六年三月(1900 年4 月),英、美、德、法四国公使先后照会清廷,限令清廷在两个月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直接出兵干涉。五月初一日(5 月28 日),驻北京的各国公使举行会议,决定以“保护使馆”为名,联合出兵北京。五月初三日至十二日(5 月30 日至6 月8 日),各国侵略军近千人由天津陆续开抵北京,进驻东交民巷。为了阻止侵略军继续进犯北京,义和团开始拆毁京津铁路,切断京津电报线,并与前来镇压的清军发生激战。此时,在大沽口外已集结了俄、英、日、美、法等国的24 艘军舰,在天津租界里已有侵略军2000 余人。五月初十日(6 月6 日)前后,驻华公使们议定的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了本国政府的批准。十四日,英、俄、日、美、德、法、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军2000 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的率领下,以“救护使臣”为名,在大沽登陆后,由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手持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协同清军在落垡、廊坊等地跟侵略军展开血战。敌人伤亡惨重,狼狈逃回天津租界。
  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在俄国海军头目的指挥下,攻占了大沽炮台。大批侵略军纷纷从大沽登陆,向天津进犯。俄国侵略军2000多人开到天津火车站后,就开炮袭击义和团。曹福田领导的义和团和马玉昆的武卫左军,奋勇抵抗。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冲杀,打死打伤俄国侵略军500 多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张德成率领的义和团和直隶提督聂士成亲率的武卫前军等部分清军,也对天津租界发动猛烈围攻。由青年妇女组成的“红灯照”,也投入了战斗。他们夜以继日,浴血奋战,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八国联军的进兵,使在北京的帝国主义分子气焰更加嚣张。使馆官员和卫兵屡次向义和团挑衅,任意枪杀无辜的中国居民和同情团民的清军士兵,并在使馆区筑垒设岗,积极备战。五月十八日(6 月14 日),德国公使克林德(F。vonKlemensKetteler)带领德国兵外出时,发现有团民练武,就立即开枪射杀,打死20 余人。二十四日,克林德又在东单牌楼附近向中国士兵开枪,结果被中国士兵当场击毙。出于对侵略罪行的义愤,从这天起,清军和部分团民开始围攻使馆。
  面对义和团运动的高涨和八国联军的进犯,清廷内部在应采取怎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