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炱穑寰筒糠滞琶窨嘉Чナ构荨?br /> 面对义和团运动的高涨和八国联军的进犯,清廷内部在应采取怎样对策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等认为无力与八国同时开战,主张坚决镇压义和团,以根绝联军进京。这一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端王载漪、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等顽固派大臣由于守旧恶新,加之在“废立”问题上与列强有矛盾,所以主张招抚、利用义和团以对抗列强。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书翘等上奏:“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固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一因势利导之一法。”①在和战、剿抚问题上,慈禧太后最初也是举棋不定。五月二十日(6 月16 日),慈禧太后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商讨对策。决定暂时停止镇压义和团,如果列强继续进兵,就不惜开战。但同时她又派兵保护使馆,幻想以此换取列强停止进兵。第二天,慈禧太后接①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0 页。
到了列强强索大沽炮台的奏报,以及要求她归政的谎报,使她更加不满。当天召开第二次御前会议,欲强行宣战,遭到光绪帝等主和派的反对。慈禧太后只好下令死守大沽,并命各省督抚调兵驰援北京。二十三日,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决定派王文韶、许景澄等人前往使馆,要求各国公使劝阻联军,但未能成功。随后,大沽沦陷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立即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在与列强的战争已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决定对外宣战。二十五日,清廷发布“向各国宣战谕旨”。
在对外宣战的同时,清廷下令招抚义和团,对义和团犒赏银、米,称义和团为“义民”,派庄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统带义和团,在庄王府设坛挂号,凡挂号者名为官团,称“奉旨义和神团”;制订《义和团团规》,要义和团听命于清廷,如有违背者,以“伪团”论处,从而进一步欺骗和控制义和团。另一方面,又暗中进行投降活动,随时准备跟帝国主义妥协。宣战后仅四天,慈禧太后就下令停攻使馆,并派人商议和局。她还在给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电旨中,对他们反对宣战、主张镇压义和团的态度表示了肯定,认为他们的主张是“老成谋国之道”①。六月初三日(6月29 日),慈禧太后再次向各国公使保证,将继续保护使馆,并对义和团“设法相机自行惩办”②。初七日,清廷又向俄、英、日发出呼吁,乞求帝国主义“暂弃小嫌,共维全局”③。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集团,反对宣战,主张坚决镇压义和团,以免招致列强的干涉。英国惧怕义和团运动波及长江流域,威胁其在华利益,表示愿意以武力支持张之洞、刘坤一等“维持秩序”。清廷对外宣战后,他们拒不奉旨,反而通过盛宣怀指使上海道余联沅,于五月三十日(6 月26 日)与各国驻上海的领事制订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①。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闽浙总督许应骙等,都先后对“东南互保”表示了支持。“东南互保”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阻碍了义和团向南方的发展,也使帝国主义列强得以集中兵力镇压北方的义和团运动。
①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86—187 页。
② 同上书,第203 页。
③ 同上书,第228 页。
① 《官方文电》,《义和团》第3 册,第327 页。
第三节八国联军的暴行为了加紧进攻天津,帝国主义开始不断增兵。至六月(7 月)上旬,兵力已达1。8 万余人。六月十三日(7 月9 日),联军分三路围攻据守天津城西南的聂士成军和团民,遭到清军和义和团的顽强抵抗。正如一位外国官员所言:“我曾经见到过世界各地的战斗,但从来没有见到过象对付这些未经训练过的中国人更为艰苦的战斗了。”②聂士成力战身亡。就在这关键时刻,清廷派力主镇压义和团的四川提督宋庆到天津主持军务。宋庆按照朝廷的旨意,命令军队大肆屠杀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攻下,义和团受到严重伤亡,大大削弱了守卫力量。六月十八日(7 月14 日),天津城陷落。
清廷在天津失陷后,更急于投降,派人到外国使馆慰问,表示道歉、赔款、惩凶。但是,帝国主义为了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拒不理睬,加紧准备进犯北京。七月初十日(8 月4 日),八国联军近20000 人,从天津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部分清军进行了英勇抗击。但清廷却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代表,向侵略者乞和。二十日,侵略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联军以北京为基地,四出扩大侵略,占领山海关、保定等地。
在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犯下累累暴行。在攻陷大沽后,连日纵火,将繁华的市区夷为平地。攻入天津后,联军对着逃难群众任意开枪、放炮,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①。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开始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和掠夺。他们大肆杀戮义和团民,仅在庄王府一处,就杀戮、烧死了1700 多位团民。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德国元帅瓦德西还纵兵大掠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当时,从公使、将军直到传教士、士兵,都参与了这一暴行。日军从户部抢去白银300 万两,并烧房毁灭罪证。各官衙所存库款被抢劫一空,损失约计6000 万两②。堆满金银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等地,也遭到洗劫,大量的珍贵文物被抢掠、毁坏。明代的《永乐大典》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洗劫,成为残本,此次又失去307册。正如时人所言,经过这场浩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家奇珍,扫地遂尽”③。
俄国除参加帝国主义联军外,还单独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当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东北地区后,光绪二十六年六月(1900 年7 月),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借口,调集15 万军队,分兵几路,先后攻入黑龙江、吉林、盛京。到八九月(10 月)间,东北全境几乎都被俄军控制。俄国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仅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被杀害、烧死和淹死在黑龙江里的中国人民就有7000 多人,历史悠久的古城瑷珲被烧成一片瓦砾。列宁当时就愤怒谴责俄国侵略者“把一座座村庄烧光,把老百姓赶进黑龙江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①。
面对俄国的野蛮侵略,东北义和团和各族人民到处掀起了抗击侵略军的② 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八国联军在天津》,齐鲁书社1980 年版,第255 页。① 佚名:《遇难日记》,《义和团》第2 册,第172 页。
② 佐原笃介:《拳乱纪闻》,《义和团》第1 册,第199 页。
③ 柴萼:《庚辛纪事》,《义和团》第1 册,第316 页。
① 《对华战争》,《列宁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80 页。武装斗争。后来,他们组成了“忠义军”转战各地,提出了“御俄寇,复国土”的口号,不断袭击俄军,使其坐立不安。
第四节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争着从中国攫取最大的利益。它们之间矛盾重重,争夺激烈。俄国主张撤兵、议和,并支持慈禧太后继续掌权,但条件是清廷承认其独占东北。英国希望废慈禧太后,由光绪帝主政,建立一个由英国政府控制的政权。日本也试图争夺东北,故支持英国,反对俄国。法国为了遏制英国在两广的扩张,倾向于支持俄国。德国则正在继续调兵,企图以武力占领烟台,以便加强对山东的控制,反对立即议和,提出了惩办慈禧太后和载漪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吵后,列强逐渐达成一致意见,即接受美国提出的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继续维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的统治,形式上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实质上是要建立对中国的共管。在这个基础上,这些国家跟清廷的代表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开始媾和谈判。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 年9 月7 日,阴历辛丑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比、荷、西11 个国家迫使清廷签订了《辛丑条约》。除正约之外,还有19 个附件。主要内容如下:1。清廷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两千多万两,总数超过十亿两;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2。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拆毁大沽炮台,从北京、天津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允许外国军队驻守。
4。清廷向各国认错道歉,惩办曾经支持过义和团的各级官员,并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行为,违者处以死刑。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巨额的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加剧了清廷财政危机,而且使列强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赋之外的主要财政来源;使馆区的设立,炮台的拆除,军队的驻扎等,使列强进一步强化了对清廷政治和军事控制。它又一次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慈禧太后因为继续保持了她的地位,所以对这个条约非常满意,竟然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甘愿充当帝国主义势力统治中国的工具。早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她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1900 年9 月7 日),清廷发布上谕,公开出卖义和团。声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①各地清军开始大肆绞杀义和团,并以此献媚于侵略军。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当联军前进之际,常常发现中国军队与拳队相战之遗迹。各个城镇入口之处,多悬已斩拳队领袖之头,以欢迎联军。”②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义和团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血的教训使团民们警醒。他们开始摈弃“扶清”的提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川的义和团相继提出了“灭清剿洋”、“扫清灭洋”的口号。第二年,在直隶省,① 《义和团》第4 册,第52 页。
② 《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第3 册,第30 页。
爆发了景廷宾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打出“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大旗,纵横20 余县,向教会势力和前来镇压的清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清廷调集重兵进行镇压,外国侵略军6000 余人也前往“助剿”,起义失败。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是,义和团以其英勇顽强的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压迫的反抗精神,它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义和团运动自其爆发之日起,就遭到了当时西方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攻击。他们指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由“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的。对此,列宁曾撰文批驳道:“是的,中国人的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憎恶的是哪一种欧洲人呢?为什么要憎恶呢?中国人憎恶的不是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憎恶的是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 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利用传教伪善地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①在此,列宁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时刻,在腐朽清廷已无力捍卫国家主权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挺身而出,组织起来,保家卫国,发出了吼声:“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那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他们是在为国家和自己的生存而战。“好男儿,要灭洋,好女儿,要保国,灭了洋、保了国,我们才能活。”所以义和团所反抗的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