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绾爻ち涞摹赌外肿嘁榇娓濉罚旒填吹摹端身枳嗍琛贰S幸灾蔚靥饷模缋罴味说摹陡钭喔濉罚趴缘摹陡У嶙嗍琛贰S幸宰∷饷模缢谓摹端髟圃诠葑嘁椤罚揽摹堆僭白嘁榧贰V劣谙执沓霭娴模蚓兑云淙说拿痔饷纭段甲喔濉贰ⅰ豆造庾喔濉贰ⅰ对揽嘁椤返取?br /> 个人奏议不单独成书,编在他的全集、遗集、文集中的为数也不少。近代著名大官显宦,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均有全集或遗集出版行世,奏议编在最前面,数量且较大。就曾、左、李三人来说,《曾文正公全集·奏稿》30 卷,收录折片897 件;《左文襄公全集·奏稿》64 卷,收录折片1314 件;《李文忠公全书·奏稿》80 卷,收录折片1921件。名为全集,实际上并不全。现在着手搜集增补。已经增编出版的有《林则徐集·奏稿》,计收587 件,为《林文忠公政书》150 件的39 倍,无关重要的尚未编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及袁世凯,这些重要人物的全集均已开始进行增编,陆续出版。其他将奏议编入个人文集者,如徐鼒的《未灰斋文集》、王先谦的《虚受堂文集》等,通常是其人官不大,奏议不多,不能单独成集,甚至不能单独成卷,便和其他文稿编在一起,但大多数也是照例把奏议编在文集的最前面。
至于电奏,由于当时许多官僚士大夫视之为“私文书”,不像奏稿那样受重视,刊印传世者较少。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锡良、徐世昌、杨文鼎等人的全集、遗集、政书中收录了一些电奏,《张文襄公全集》中有电奏13 卷,数量较多。
晚清官员的上奏情况清朝对于什么人可以上奏是有严格限制的。京师的阁部大臣、各衙门堂官和科道言官,外省文官自道员以上、武官自总兵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其他下级官可以呈请其上级主官代奏,一般民人可以具呈都察院代奏,但很少见。各类官员的职掌不同,奏议内容不同,编集传世的多少亦不同,大体情况如下:1。京师的阁部大臣及院寺堂官的奏议,约近百种。如刑部左侍郎黄爵滋的《黄少司寇奏疏》,太常寺少卿许乃济的《许太常奏议》,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的《知止斋折稿》,户部尚书孙瑞珍的《孙文定公奏议》,内阁学士署户部右侍郎袁希祖的《袁侍郎奏稿》,都御史陆宝忠的《陆文慎公奏稿》等。
2。科道言官的奏议,约有四五十种。如尹耕云的《心白日斋集》,赵启霖的《静园集》,江春霖的《梅阳江侍御奏议》,胡思敬的《退庐奏疏》。3。各省督抚的,如前举林则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奏议都是。他如马新贻的《马端敏公奏议》,曾国荃的《曾忠襄公奏稿》,沈葆桢的《沈文肃公政书》,刘岳昭的《滇黔奏议》,丁宝桢的《丁文诚公奏稿》,岑毓英的《岑襄勤公奏稿》,谭钟麟的《谭文勤公奏稿》,陶模的《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刘铭传的《刘壮肃公奏议》,李秉衡的《李忠节公奏议》等,为数很多。近代督抚共有四百六七十人,其中有一百四十余人有奏议留下来,各种结集和版本总算起来,共约二百六十余种。
4。边疆地区的将军、大臣、都统、副都统等,和内地督抚一样,掌管该地区军政事务,其奏议结集的也有二三十种,如驻藏大臣景纹的《驻藏奏稿》,归化城副都统兼署绥远城将军文瑞的《光绪绥远奏议》。
5。钦差大臣的奏议,为数不多,如《向荣奏稿》,《僧格林沁奏稿》,又《僧王奏稿》。
6。驻外使节的奏议,约计三十余种,如出使英、法、俄等国大臣曾纪泽的《曾惠敏公遗集·奏稿》,出使法、德、奥、俄等国大臣许景澄的《许竹筼先生奏稿录存》,出使英、法、意、比等国大臣薛福成的《庸庵全集·出使奏稿》。
7。其他各地文武官员,包括学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员、提督等,传世的奏议亦有数十种,但各人的奏议篇数并不多。
上述情况表明,近代各类官员的奏议分布不均衡,督抚奏议最多,约为近代奏议总数的一半,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是由近代特殊的内外权力结构和各类官员的实际地位形成的。
其他公牍各级官员的公牍,除给皇帝的奏疏以外,还有日常处理政务的其他各种公牍。其内容一般说来不如奏议重要,但就其记述下层事务的具体详尽来说,又往往超过奏议,可补奏议之不足。
辛亥革命后废除皇帝,奏折亦随之消失。至于各级官员的办公文书,民国初年大体沿袭清末习用的格式,变动不大。
近代海关的重要官员任用外国人,主要是英国人,从而形成了主要以英文书写的海关档案。实权操在洋员手中,但它在名义上是中国衙署,从海关总税务司起所有海关都是由中国政府任命的,所以他们办公留下的档案也应当视为中国官员的办公文书。
晚清各级官员来往文书晚清各级官员奏议以外的办公文书,不像奏议那样被重视,因而保存下来或编刊问世的不像奏议那样多,但也有相当的数量和丰富的内容,有其一定的史料价值。
由公家贮存的公牍档案保存下来的不多。四川巴县档案,从康熙以后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是全国仅有的一份。至于个人居官积存的档案,有些高级重要官员的保存下来了,如现存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端方全宗》、《赵尔巽全宗》,现存上海图书馆的李鸿章、盛宣怀的档案,现存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吴煦档案等,但为数也不多。一般中下级官员的档案能够保存下来的更是绝无仅有了。
各级官员办公文书之编刊行世者可分为衙署公牍和官员个人专集两大类。
京师各部院衙门的公文大都以官署而非个人的名义收发,因而也多由官署编印。例如《清国史馆移咨札示汇送文》1 册,光绪年间刻本。又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是该衙门清档司日常整理的专题公文汇编,现已开始作为史料出版问世,如《教务档》、《四国档》等。
各省则由于办公的需要,有的编刊《省例》,如《粤东省例新纂》8 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又如《江苏省例》4 编,陆续编刊于同治八年(1869)、光绪元年(1875)、九年(1883)、十六年(1890),内收自同治二年至光绪十五年(1863—1889)的督抚藩臬的文件,意在举例示范,“俾各属遵守奉行,免致歧误”。其中所收文件虽不多,但可看出该省日常公务中的各种问题及处理原则。
到清末最后十年间,受近代报纸、期刊的影响,从各省到京城又排日或定期发刊《官报》,直隶发刊《北洋官报》(1902 年),两江发刊《南洋官报》(1903 年),其他湘、赣、川、豫、皖、粤、鄂、鲁、桂、甘、浙、黔、闽和东三省相继编印《官报》,即各该省政府的机关报,仿照中央政府《邸报》的形式,报导政务活动,刊登奏折、上谕,还刊登该省各级官员的其他公牍。此外,从京师到各省,还有各衙署编刊的《官报》,如学部的《学部官报》、农工商部的《商务官报》、邮传部的《交通官报》;各省“三司”(提学使司、提法使司、交涉使司)“二道”(巡警道、劝业道)也多编印《官报》。不过,从政府各衙署到各省府州县日常办理公务所产生的文件数量来说,发表在《官报》上的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而且,机密文件或因他故尚不便公之于众的文件,在《官报》上也看不到。
京官公牍之编入个人专集者不多,有之如黄云鹄的《兵部公牍》2 卷,收入他于同治初年任兵部司官时所撰拟的咨文,禀稿等三十余件;又如周家楣的《欺不负斋全集》,前三卷收他充总理衙门章京时所拟的有关对外交涉的文稿。
出使大臣的有《许竹筼先生出使函稿》,是许景澄出使俄国、德国时发给总理衙门的咨文和信函;《中俄会商交收东三省全案汇存》系出使俄国大臣杨儒与沙俄交涉撤退侵华俄军及交还东三省的有关文电和谈判记录。
地方官员的一般公牍编印行世的,还是以总督巡抚这一级的高级官员为多。林则徐在广州禁烟的公牍,其后人编成《信及录》一书于1929 年出版。解放后中山大学历史系编辑《林则徐集》,《公牍》1 册1963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于《信及录》之外又增添了五十多篇。这大约是晚清公牍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
稍后曾、胡、左等人的公牍亦知名于时。胡林翼的《胡文忠公遗集》86卷,奏疏51 卷外,书牍批札等35 卷,其中尤以书牍为主。他自称其“军事精神思虑多注于往返书札之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中奏稿30 卷,而公务书札33 卷、批牍6 卷,其杂著2 卷亦收有告示等公牍,总数且超过奏稿,惟其中由幕府代拟者不少。左宗棠的《左文襄公全集》(光绪十六年开雕本)收书牍28 卷,批札7 卷,咨札、告示、说帖各1 卷。近年岳麓书社编印《左宗棠全集·札件》,多方搜辑,仅增补了38 件。该社又访得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藏左宗棠函札原件辑印为《左宗棠未刊书牍》1 册,计176通,绝大多数是谈公务的。
李鸿章的《李文忠公全书》,奏议80 卷之外,朋僚函稿20 卷、译署函稿20 卷、海军函稿4 卷、迁移蚕池口教堂函稿1 卷,又电稿40 卷。这是吴汝纶为之编定的。李鸿章自同治九年(1870)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一般公牍或假手幕僚,而有关外交之“总署信函,则全系亲笔”;光绪六年(1880)起,“机要事件皆在电报,亦不肯请人代办”①。惟吴汝纶意在为李鸿章“止谤”②,有些文件删而不录,收录者亦间有删改。至于多由幕僚起草之公牍如批札咨文等,因“已离本任,无从搜罗”①,遂一概从略了。但在徐赓陛的《不慊斋漫存》(光绪三十一年刻本)中却保存了八国联军入侵后李鸿章自广东到北京议和时的一些代李起草的文件,折奏之外,其他咨、批、照会等有74 件,可以看出李鸿章处理直隶地方洋兵、拳教、赔款等问题的情况。
曾、胡、左、李之外,较重要者尚有刘坤一的《刘忠诚公遗集》和张之洞的《张文襄公全集》。刘集又有1959 年中华书局新版本,改名《刘坤一遗集》,共61 卷(略去文集1 卷),奏疏、电奏之外,有书牍17 卷、电信3卷、公牍2 卷。张之洞遗集先有许同莘编辑本,其中奏议、公牍、函、电四种于1918—1920 年铅印单行出版;后由王树枬增补,编为《张文襄公全集》229 卷,1928 年木刻行世,其中公牍36 卷,电牍(兼收来电)80 卷、书札3卷。
以上诸人是晚清数十年间特别重要的封疆大吏,有关全局的重大事件在他们的全集中都先后有所涉及,奏议固属重要,而其他公牍与奏稿相表里,奏议语焉不详或未曾语及之有关情况,每可于其他公牍中得之。
官至督抚每重奏议,其他公牍单独编集问世者较少。除前述《信及录》外,其后较著者有丁日昌的《抚吴公牍》50 卷,皆下行文,涉及面很广,可以说是一省长官率属官办理庶政的有代表性的公文编集。
专谈军事的,有反映从金田到永安和太平军作战情况的《乌兰泰函牍》(内收向荣、姚莹的来信),湘军将领王錱的《王壮武公遗集》和李续宾的《李忠武公书牍》,抗法名将冯子才的《军牍集要》和其时任浙江提督守宁波的欧阳利见的《金鸡谈荟》。有些地方官遇上战事,也有把有关公牍编为专集的,如同治中任山东东昌知府兼山东抚标营务处的龚易图的《东昌军中牍稿》和同时署山东汶上知县的张锡纶的《军书汇钞》,都是有关堵御捻军的文件。地方官亲理庶政,不止是军事,上述两书是特例。
地方中级官即道府之公牍,近代著名者当首推胡林翼之《宦黔书牍》7卷,已编入《胡文忠公遗集》中,为胡林翼自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在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时写给上级的禀报和给下级的指示,其中有许多是有关办团练、镇压苗民起义和防备太平军入黔的。易佩绅于同治九年(1870)署安顺府时的《安顺书牍摘钞》3 卷,主要涉及镇压乌束陇仲家族起义事。① 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吴汝纶答潘藜阁书,《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家刻本,卷1,第148 页。② 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吴汝纶答潘藜阁书,《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家刻本,卷1,第148 页。① 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三日午汝纶致周玉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