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骱谙睾湍暇┬继衷0不铡⒑稀⒐愣⒏=ā⑺拇ǖ仁∫蚕群笮级懒ⅰS捎诠竦衬诓炕辽ⅲ丛牧α勘∪酰岸胃锩辈坏搅礁鲈戮屯耆О芰恕K镏猩健⒒菩吮黄仍俅翁油鋈毡尽1毖缶У氖屏徊嚼┱沟匠そ饔颍什准陡锩伤莆盏牡胤秸ㄈ可ナА?br /> ① 《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列宁选集》第2 卷,第318 页。
② 《时报》1913 年5 月24 日。
第二节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袁世凯虽然镇压了国民党领导的“二次革命”,但在国会中,国民党议员还占有多数议席,袁世凯还要利用国会选举他成为正式大总统。所以,在对南方国民党人进行武力镇压的同时,袁世凯还授意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合并成进步党,与国民党相抗衡。他还采取各种方式收买议员,而议员也以此猎取利益。议员的收买情况,据记载:“除脱党入党外,有不必脱党入党,投一票赞成一事即有若干金者,且有不必投一票赞成一事,只不出席便有若干金者。。。甚有买卖议员从中说合者,未能如约得折扣工资,竟提出诉讼,以买卖猪犬鸡鸭亦无中资不付为比者。”①1913 年10 月,在袁世凯的压力下,国会未等宪法制定完毕,就匆忙进行了总统选举。自称“公民团”的袁世凯的便衣军警、流氓数千人,包围了会场,强迫议员选举袁世凯为总统,否则不准走出会场。就这样,袁世凯当上了正式大总统。第二天,又选出黎元洪为副总统。英、俄、日、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同时宣布承认袁世凯政府,表示支持。
袁世凯登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后,便决定抛开国会、废弃《约法》,为复辟帝制扫清障碍。1913 年11 月,袁世凯以国民党议员参与了“二次革命”为借口,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的资格,从而使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开会。他又以政府不能无咨询机关为理由,下令组织政治会议,作为他的御用工具。1914 年1 月,袁世凯下令取消国会,各地的自治会和省议会也被通令取消。5 月,袁世凯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了由其党羽炮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把总统的权力扩大到与专制皇帝相似的程度: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撤销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政事堂以国务卿为首脑。首任国务卿是袁世凯的结拜兄弟、曾是晚清重臣的徐世昌。根据所谓《中华民国约法》,又设立参政院代行立法机关职权,参政由袁世凯任命。6 月,参政院正式成立,成员多为袁世凯的亲信、前清遗老和进步党人。参政院为袁世凯修改了《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10 年,连任不受限制;总统任期届满时,若认为“政治上有必要”,不必改选即可连任;总统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被推荐者没有限制。袁世凯还下令将各省都督改称将军。至此,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会等等,全部遭到破坏,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下来。他不仅自己成为权力无限的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传之子孙。
虽然中华民国只剩下了一空名,但袁世凯仍嫌不足,决心连这个空名也要去掉,以便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与政治倒退相伴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1912 年,袁世凯下令尊崇伦常,要“全国人民格守礼法”。1913 年,他又颁发“尊崇孔圣”的通令。当年,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袁世凯政府查封了大批进步报刊,许多报人遭逮捕、枪杀,使当时国内报刊锐减300 多种,酿成“癸丑报灾”。1914 年,袁世凯在其正式颁发的祭孔告令中声称:“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国纪民彝,赖以不坠。”他诬蔑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①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1 册,第157 页。
禽兽之国”①。随即他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其后,他又下令正式恢复前清的祭天制度。袁世凯祀孔祭天的活动是复辟帝制的先行。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如孔教会、孔道会、孔社、经学会等等。这些组织与北洋军阀相唱和,攻击辛亥革命,谩骂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帝国主义国家也想通过支持袁世凯称帝来扩大他们的侵略势力。1914 年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日本便企图乘机扩大其在华势力。它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据了青岛和胶州铁路,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但日本并没有就此满足。1915 年1 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奉命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其主要内容是: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承认日本在东北南部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权;延长旅顺、大连的租借期和有关铁路的期限;合办汉冶萍公司;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和割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和兵工厂由中日合办。日本的交换条件是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为了做皇帝,除了对个别条款要求日后协商外,接受了“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签订的消息传出后,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各地纷纷集会游行,罢工抗议,各种反日爱国团体大量涌现,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使“二十一条”未能付诸实行。对于人民的爱国之举,袁世凯百般压制,并命令要“严拿惩办”。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群众纷纷掀起自发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12 年河南省的白朗起义。起义军转战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五省,攻破县城40 余座,跟袁世凯调集的大军战斗了两年多。这次起义不仅打击了袁世凯的统治,也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反袁斗争的信心。
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他发誓要坚持反袁,以挽救辛亥革命成果,“欲竟辛亥之功”①。另一方面,他也总结了“二次革命”的经验教训,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革命党内部“意见分歧,步骤凌乱”,“未尝以统一号令,服从党魁为条件”②。所以,孙中山在1917 年7 月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时,就特别强调了要严密党的组织。该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③。孙中山规定入党者必须宣誓绝对服从他本人,并要按指模。他还按入党先后把党员分为“首义”、“协助”、“普通”三种,分别享有不同的权利。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坚持反袁斗争,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
他对革命组织的整顿也是必要的。但是他的做法却带有家长制和宗派主义色彩,脱离了群众,妨碍了革命队伍的扩大。黄兴等一批革命党骨干,由于不同意孙中山规定的入党办法,加之与孙中山早已存在分歧,故没有加入中华革命党。另外,该党没有提出反帝纲领,认为民族主义已经完成,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尚缺乏认识。
① 《政府公报》1914 年9 月26 日。
① 《致黄兴函》,《孙中山全集》第3 卷,第166 页。
② 《致陈新政及南洋同志书》,《孙中山全集》第3 卷,第92 页。
③ 《中华革命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3 卷,第97 页。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创办了《民国杂志》,不断揭露袁世凯卖国和复辟帝制的罪行。它还在国内策动了一些小规模的武装斗争。但由于该党自身存在的弱点,使它未能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一方面镇压了“二次革命”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方面加快了恢复帝制的步伐。
1915 年8 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一文,指责中国人民“智识不甚高尚”,“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公开宣扬“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①。袁世凯的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也发表了《共和宪法持久策》,鼓吹中国不适于实行共和政体,必须由袁世凯当皇帝,才能避免中国的分裂。紧接着,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刘师培等发起组织了“筹安会”,他们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筹安会成立后,立即通电全国,要求各省派代表进京,讨论国体问题。袁世凯在各地的爪牙纷纷响应,各省代表陆续到京。在湖南、湖北、安徽、南京等地,还相继出现了筹安会分会。代表到京后,组成了所谓“公民请愿团”。袁世凯亲信梁士诒也组织了一个“全国请愿联合会”,收买各方,组织了各种请愿团。这些请愿团一起到参政院请愿,要求废除共和制,改行君主立宪制。与此同时,杨度等人还接连抛出《君宪救国论》、《君政复古论》等鼓吹帝制的文章,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5 年9 月,参政院将各省代表的请愿书送呈袁世凯,建议在年内召开“国民会议”,以便对国体问题进行表决。袁世凯嫌国民会议开会迟缓,又指使人发动请愿,迫使参政院推翻原案,改由“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10 月,袁世凯公布了《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在各省军政长官的监督下,选举出所谓国民代表,并在当地进行国体投票和推戴袁世凯为皇帝。12 月,结果公布,各省“国民代表”1993 人所投之票,竟然全部是拥护恢复帝制,并一致“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参政院亦上书“劝进”。袁世凯在假意推辞一番之后,于12 月12 日公然恢复君主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下令1916 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正式登基。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卖国活动,不仅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也使一些原本对袁世凯心存幻想的人认清了他复辟帝制的野心,从而转变了立场。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满,又恐怕在袁世凯倒台后的中国政局中“我为牛后,何以自存”①,于是,也加入到反袁斗争的行列。
1915 年9 月,梁启超拒绝了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在报纸上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旗帜鲜明地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各地报刊相继全文刊载,产生了很大影响。11 月, 梁启超帮助他的弟子蔡锷从天津登上日轮,秘密经日本转赴云南。
在全国人民反袁的高潮中,1915 年底,蔡锷在云南发动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推唐继尧为都督,宣布云南独立。他们发布了讨袁檄文,组成“护国军”,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分任第一、二、三军总司令。由蔡锷率军攻打四川,李烈钧兵出两广,唐继尧部留守云南。各地纷纷响应,贵州、广西、陕西、浙江等省先后宣布独立。孙中山也发表宣言,号召人们起来讨伐袁世凯,并指挥革命党人投入战斗。在中华革命党的压力下,广东也被迫独立。①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第171—172 页。
① 《致籍亮侪、陈幼苏、熊铁厓、刘希陶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第28 页。在山东、湖北、四川、安徽、江苏等地,也都有中华革命党人的活动。
云南的起义使袁世凯大为震惊,他急忙调集了十几万军队前去镇压,妄图一举消灭护国军。但袁军涣散,节节败退。袁世凯亲信冯国璋、段祺瑞等也对建立袁家王朝态度消极,他们先是拥兵观望,后又联名致电,逼袁世凯取消帝制。日、美等国看到袁世凯大势已去,也随之改变了态度,放弃了对他的支持。日本明确表示,不能承认帝制。
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袁世凯于1916 年3 月22 日被迫取消了帝制,次日废除“洪宪”年号,却还企图保留总统的职务。但是,反袁风暴继续扩大。人们认识到“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决心“再接再厉,扑杀此獠,以绝乱种”①。孙中山也公开号召“除恶务尽”,不可姑息,“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②。5 月8 日,独立各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宣布指挥全国军事。5 月22、29 日,袁世凯的亲信四川将军陈宦和湖南将军汤芗铭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彻底绝望。6 月6 日,气愤忧惧的袁世凯在举国上下的唾骂声中病死。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结束了袁世凯反动的独裁统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护国运动同样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