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918 至1919 年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欢呼“试看将来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①。他还组织了“马客士主义研究会”,团结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1919 年4 月出版的《每周评论》,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并在按语中称这“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1919年5 月,在李大钊主持下,《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陆续刊载马克思著作的译文和介绍马克思生平的文章。1919 年7 月在长沙创刊由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起了重要作用。这样,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中国革命也迅速地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1919 年5 月4 日开始发动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① 《李大钊选集》,第117 页。
丙编典志第一章近代农业和农学技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经济部门中占着绝对统治地位。男耕女织,个体经营,生产技术落后等,构成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状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农业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衰落的状况;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外国资本入侵的冲击下,逐步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第一节中国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1842—1894)
传统农业经济的衰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曾经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这种生产方式的落后性日益暴露出来,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农经济不仅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占绝对统治地位,而且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这种状况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和僵化。
晚清时期,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仍然是中国农村最主要的经济制度。
农业土地占有方式有官田(公田)与民田(私田)之分,官田属于封建国家所有,民田属于地主或自耕农所有。由这种土地占有制而导致的土地兼并及土地集中的现象,在鸦片战争以后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更为变本加厉。清朝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掌握着大量土地。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畿官庄只有132 处。到光绪朝中期,据内务府会计司统计,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 个,占有土地3360965 亩,仅畿辅一带就有官庄373 处,有地758739 亩①。依靠镇压太平天国而崛起的一大批“军功”地主,大都伙同当地豪绅巧取豪夺,暴发致富。兼并土地自然是其必行之举。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如总督张树声、提督张树珊兄弟,巡抚刘铭传,提督周盛传、周盛波兄弟,提督唐殿奎、唐定奎兄弟等,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 万石至5 万石不等。最大的地主还是李鸿章兄弟,李家分布在合肥东乡原籍的土地就有50 多万亩,占该乡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二②。在扩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过程中,除了皇族和贵族、官员外,一般地主、商贾、高利贷者等,也是兼并土地的积极参加者。土地兼并的结果,迫使大批中小土地占有者失去生产资料,大大加强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激化了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战争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是构成中国近代农业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中国社会危机严重,矛盾激化,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仅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前,东西方列强就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较大的侵略战争。这些战争给中国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对农业经济的破坏更为严重。发生于咸丰、同治两朝的内战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廷动员了全国的兵力,对起义者大加杀戮。这场战争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波及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使一些城乡变成废墟,大量人口死于战乱,成千上万亩良田荒废。据统计,在嘉庆十七年(1812)以前,清代历朝各省耕地面积均呈逐年扩大的发展趋势,①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6《田赋考·八旗田制》。
② 郭汉鸣等:《安徽省之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引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第182、183 页。
如顺治十八年(1661)为5492577 顷,康熙二十四年(1685)为6078429 顷,雍正二年(1724)为7236429 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为7807156 顷,嘉庆十七年(1812)为7913939 顷,而到咸丰元年(1851)则下降为7716254顷,到同治十二年(1873)又下降为7703515 顷。直到14 年后的光绪十三年(1887)才达到8477606 顷。①显然,咸丰、同治两朝各省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是这个时期战乱影响的结果。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也是导致晚清农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晚清的灾害种类主要有水、旱、震、风、虫、疫、雹、霜、雪、火等,其中水灾、旱灾次数最多,危害也最大。据有关统计,在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1840—1911)间,我国发生较大的水灾共236 次①。黄河、长江、淮河等重要的江河经常发生水患,不仅淹没了大量农田,而且祸及城镇。如道光二十一年六月(1841 年8 月)河南开封南厅祥符汛三十一堡的黄河堤防决口,不仅吞没了大量村庄,而且水迫开封,围困开封城达8 个月之久。我国南方遍布江河湖泊,水灾亦甚频繁。王先谦在光绪十一年(1885)上奏的《三海工程请暂行停罢折》中说:“两江两湖两广,大水成灾,为数十年所未有。自臣乡来者言,湖南省城西关外,水与屋齐,城内半通舟楫。男女露处啼号,惨动心目。常澧一带,淹毙万余人。各省灾民,流离道路,情形大略相同”。②光绪三年(1877),中国北方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大旱灾。受灾地区波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部分地区,仅山西一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口之多,大祲奇灾,古所未见”③。由于我国当时社会生产水平低下,广大民众抗灾御灾能力十分薄弱,再加上清朝吏治败坏,各级官员并不尽心组织民众御灾,甚且吃灾卖荒,这就大大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摧残。
除此以外,中国传统农业还面临着技术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的严重问题。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亦不剔除。最为可异,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见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①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农业技术的低下决定了农作物产量的低下。在许多地区生产不足或产量递减的情况十分普遍。耕畜减少、肥料缺乏、土地贫瘠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广大农户。农作物产量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甚至还出现递减的情况。江苏松江府,“嘉道前,每亩(指棉花)得收一二百斤,每斤值售钱七八十文。。。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第60 页。
① 陈高傭等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1986 年版。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第723 页。
③ 曾国荃:《曾忠襄公奏议》,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第741 页。① 《农学教习白雷平考察湖北大冶武昌左近山田种植情形报告》,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582 页。
及尔年收数日薄,售日贱,以致生计渐蹙,户口萧条”②。另据《各省历年夏季收成分数统计》显示,直隶、河南、山西、陕西、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在道光年间夏季收成多在七八成左右,而咸丰以后大都下降至五六成,河南省从咸丰十年至宣统三年(1860—1911)连续51 年收成仅有五成。安徽则从同治八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69—1897)连续28 年只有五成的收成③。中国传统的小农业本来就经济实力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生产力低下,再加上地主阶级土地兼并,内外战乱破坏及自然灾害的侵袭,更形雪上加霜,发展艰难,出现衰落萧条自难避免。
外国资本的冲击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曾有过顽强的抵抗,在最初的短时间内起了一些延缓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由于腐朽的清皇朝与外国侵略者的勾结,并且日益成为外国侵略者的统治工具;资本主义各国在中国权益的扩大和经济侵略活动的加强,为击破中国自然经济结构创造出比以前更为有力的条件。再加上买办阶层的形成等等,都增加了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竞争力,自然经济则处于不利境地,逐步退却,并且普遍开始了解体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①1。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及其与农业的分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手工棉纺织业的生产主要是与小农经济相结合,以家庭手工业形式进行的,这种“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核心。因此,中国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与农业的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标志。小生产竞争不过机器生产,一定要被机器大生产击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商品倾销和原料的掠夺,手工棉纺织业便在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开始解体的状况。中国农村手工棉纺织业解体的过程,大体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洋纱代替土纱,即手工纺织业者放弃手纺,从而使手纺与手织业分离;其次是洋布代替土布,使手织业与农业分离。
从鸦片战争,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倾销开始广泛解体,标志着中国二千多年以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若按照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一般是在手工业中,由小商品生产经过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其中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工业形成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为大机器工业准备了分工和市场的基础。因此,自然经济解体后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会使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发展,而且自然经济解体得充分、解体得越快,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速度也会越快、程度也会越高。然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没有出现过资本主义的② 《申报》,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③ 参见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有关统计表,第755—757 页。①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26 页。工场手工业阶段;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打击之下开始的,中国的手工业被破坏,大部分遭到破产或消灭,使中国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失掉了生长的基础,失去了成长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并由此过渡到大机器工业的可能。中国已不可能正常地向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引起的重大变化就是堵死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正常道路,使解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