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生产在诸多行业逐步推广,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企业。
(1)机器缫丝业。
自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以来,由于机器缫丝“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价值之高,倍于从前”①,很快在当地得到推广。其间,虽有守旧势力阻抑、反对,甚至毁机拆厂,但南海、顺德、三水等地机器缫丝厂有增无减,仅顺德一县在光绪七年至二十年间(1881—1894)就有35 家开业②,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已达200 家以上③。广州口岸出口厂丝(机器缫丝)从光绪八年至九年(1882—1883)的1254 担,到光绪二十至二十一年(1894—1895)猛增到18179 担;七里丝(按土法手工缫丝)则从光绪八年至九年的8302 担,到光绪二十至二十一年衰减到2159 担,充分显示了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的趋势。
在上海,机器缫丝业同样发展很快。光绪七年(1881),商人黄佐卿在苏州河边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公和永”丝厂。初期,仅有丝车100 部,两年后即增至900 部①。其后,又有“坤记丝厂”(1884 年)、“裕慎丝厂”(1890 年)、“延昌丝厂”(1893 年)、“正和丝厂”(1894 年)、“纶华丝厂”(1894 年)和“源昌丝厂”(1894 年或1895 年)等相继开业。每厂约有二三百部丝车,雇佣工人五六百人至干余人不等。这些工厂的出现,使上海地区成为我国机器缫丝业的又一中心。
此后,机器缫丝业又相继在江苏、浙江等地得到发展。
(2)棉纺织业。
机器轧花业最早出现于宁波,由严信原创办于光绪十二年(1886),称“通久源”轧花厂。该厂以5 万两资本,购置日本所产轧花机40 台,聘用日本技师,利用当地原料和工人进行生产,获利颇丰。以后,相继两次扩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光绪十七年(1891)可产皮棉3 万担,光绪十九年已达6 万多担②。不久,上海接连开办了“棉利”(1891 年)、“源记”(1891年)、“礼和永”(1893 年)等机器轧花业,分别拥有40 台至120 台轧花机。轧花企业的开办,为发展棉纺织业提供了条件。
第一家商办纱厂,是道员朱鸿度于光绪二十年(1894)在上海开办的“裕源纱厂”。该厂机器设备购自英国,拥有2。5 万枚纱锭。同年,宁波严信厚在轧花厂附近增设“通久源纱厂”,拥有1。1 万多枚纱锭,400 架织机。光绪二十二年正式开工,每月可产四种型号的棉纱25 万磅。此外,福州、镇江、重庆、天津、广州等地绅商也陆续酝酿筹设纱厂,但在甲午战争之前均未建成。
(3)粮油加工、火柴、造纸、印刷等工业。
粮油加工工业:产生于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光绪四年(1878),朱其昂在天津首创“贻来牟机器磨坊”,用机器磨面,所产“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不相同”,“每年获利六七千两”①。其后,相继有“汕头豆饼厂”(1879① 《南海县志》卷21,第2 页。
②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下册,第970 页。
③ 同上书,第969 页。
① 缪钟秀:《上海丝厂业概况》,引自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下册,第972 页。②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下册,第977—978 页。
①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下册,第986 页。
年)、上海“裕泰恒火轮面局”(1882 年)和“源昌碾米厂”(1888 年)、“福州机器面粉厂”(1887 年)、“北京机器磨坊”(1891 年)、汕头“长发油房”(1893 年)等出现。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供应市场有限,但却开始用机器磨面、碾米、榨油,明显提高了粮油加工水平。
火柴业:我国本无火柴,英、德、美等国遂大量倾销。从光绪四年至十九年(1878—1893),广东、天津、上海、重庆、福州、慈溪、太原等地相继建立了火柴厂。其中,“天津自来火公司”(建于1886 年,后改为中外合办)、上海“燮昌火柴公司”(1890 年)、重庆“森昌泰火柴厂”(1889年)和“森昌正火柴厂”(1891 年?)规模较大,各佣工数百人。如,燮昌火柴公司有资本5 万两,日产火柴30—50 箱;森昌泰火柴厂也有资本5 万两,年产量可达6。3 万箱②。它们的火柴行销内地,价格较进口火柴便宜,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火柴进口。
造纸与印刷出版业:机器造纸业创办于广州和上海。早在光绪八年(1882),广州已有造纸公司出现。光绪十五年(1889),商人钟星溪在广州盐步水藤乡创办“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③,资本15 万两,设备齐全,日产纸62 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官商合办。光绪十七年(1891),李鸿章等在上海杨树浦创建“伦章造纸厂”,资本30 万两,月产纸40 万斤。1906 年,因外国进口纸倾销,使该厂负债累累,被迫停业。
石印、铅印技术传入中国后,我国绅商自同治十二年(1873)开始在汉口、上海、广州、杭州、苏州、宁波、北京等地相继创办了十几家刊行报纸和书籍的机器印刷企业。报刊印刷方面:艾小梅在汉口于同治十二年创办的“昭文新报馆”为最早;继起者有容闳于次年创办于上海的《汇报》、邝其照于光绪十二年创办于广州的《广报》等。书籍印刷方面:主要有徐鸿复、徐润在上海创办的“同文书局”(光绪八年,1882)、李盛铎在上海创办的“蜚英馆石印局”(光绪十三年,1887)及北京的“撷华书局”等。这些印刷工业,主要采用石印技术,一般雇工100 至200 人,影印了大量古版书籍,对保存古籍和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木材加工,机器制茶、制糖、制冰、制玻璃、制药、制煤砖等行业,都有规模较小的企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和台湾地区出现。与此同时,我国绅商自办的城市公用事业也开始起步。光绪十六年(1890),旧金山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设“广州电灯公司”。该公司有两台100 马力发动机和两架发电机,可供1500 盏灯用电,使广州城40 条街上店铺和公共场所开始用电灯替代了煤油灯。广州、汉口、沙市、南京、扬州等地,一些商人开始筹设自来水公司以改善城市用水。
2。重工业。
在重工业方面,民间资本薄弱,投资不多,仅在上海、广州、汉口出现了一些船舶修造厂和机器修理厂。此外,有一些小型煤矿和金属矿。
(1)船舶修造和机器修理业。
船舶修造厂一般以修理船舶兼打制零配件为主,有的可以制造小型轮船。其中,上海李松云创设的“均昌机器船厂”(光绪八年,1882,后改名“发昌机器厂”)规模较大,修理过多艘不同规格的轮船,并能造小型汽船。② 同上书,第993—995 页。
③ 该厂创办人采孙毓棠说。同上书,第1000 页注。
机器修理厂主要从事机器修理及零件配制,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祝大椿创办于上海的“源昌机器五金厂”(光绪九年,1883 年)。
(2)采矿业。
光绪初年,开始出现一批民间资本经营的小型煤矿。主要有:“安徽池州煤矿”(1877 年)、“湖北荆门煤矿”(1879 年)、“山东峄县煤矿”(1880年)、“广西富川县贺县煤矿”(1880 年)、“直隶临城煤矿”(1882 年),“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 年)、“奉天金州骆马山煤矿”(1882年)、“安徽贵池煤矿”(1883 年)等。这些煤矿大部分是在原来土法开采基础上创办的。其中,池州、利国驿煤矿具有中等规模,各有资本10 万两左右,机器设备稍多,其余各矿资本一般在二、三万两左右,设备因陋就简,或仅在个别工序上使用机器。
民间资本投资金属矿稍晚于采煤业。从光绪八年前后开始,10 余年间共创办了10 余矿,适应着社会对金、银、铜、铁、铅等金属日益增长的需要。但是,由于民间资本不足,设备简陋,大部分矿山只使用少量机器,规模一般不大。其中,“热河承德府三山银矿”(1882 年)、“福建石竹山铅矿”(1885 年)、“直隶顺德铜矿”(1883 年?)、“广东香山天华银矿”(1880年)等,都因集资试采不成功,不久即停业。“湖北长乐鹤峰铜矿”(1881年)、“海南岛琼州大艳山铜矿”(1887 年)、“广西贵县平天寨银矿”(1889年)、“吉林珲春天宝山银矿”(1890 年)、“热河建平金矿”(1892 年)和“吉林三姓金矿”(1894 年),则开采时间较长。当时,规模较大的金属矿是由“广东巨富”李宗岱于1883 年创办的“山东平度招远金矿”,前后投资达80 万两,开采区域达数县。但是,由于经营不善以及地方官府不肯支持,最终归于失败。民间资本投资重工业,仍有极大困难。
综上所述,从咸丰末年到光绪朝中期,我国机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门类日渐增多,地域日渐扩大。其中,由封建官府倡导、支持、保护的企业获得较快发展。这些新生的机器企业尽管受到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抑、兼并和盘剥,但它代表了社会生产发展的方向,在不断排除阻力,艰难缓慢的发展中为我国工业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中国机器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9)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依恃中日《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设厂的条款,急剧增加工业投资,使外资企业迅速扩张,在许多工业部门占据垄断地位。与此同时,清政府控制的企业得到延续和发展,有些民用企业在承办方式上发生明显变化。民间机器工业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收回利权运动时期有了显著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了长足进步。
外资工业的扩张中日《马关条约》不仅使列强原先擅自在华设立的企业获得“合法”地位,更重要的是使它们得以急剧增加对华投资,使外资企业迅速发展。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 年,创办资本在10 万元以上的大型厂矿达136 家,总资本为10300 多万元,约相当于此前50 年投资的13 倍①。按国别划分,这136 家外资企业中,英国占37 家,资本4968。1 万元;日本占49 家,资本2633 万元;德国占12 家,资本768。1 万元;沙俄占17 家,资本664。8 万元;其他国家共占21 家,资本1281。3 万元②。其中,日本企业大量涌入最为显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暂时放松,主要表现为商品输入减少,工业投资速度趋缓,但外资企业仍在继续扩大投资,提高生产能力。
列强对华工业的投资,主要分布在煤矿、造船、轻纺工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
1。矿冶业。
甲午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合同,掠夺我国矿产资源。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法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通过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夺取了开采云南、两广各种矿产的权利;俄国于次年通过签订《东省铁路公司章程》,夺取了中东铁路沿线各种矿权;德国于光绪二十四年(1893)通过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夺取了胶济、胶沂两条铁路沿线30 里内矿产开采权;同年英国通过签订《山西采矿条约》,夺取了山西省煤、铁、石油开采权;日本于光绪三十一年(1906)通过签订《满洲协定秘密附件》,夺取了奉天省各种矿权。据不完全统计,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到1912 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和攫取各地矿权的条约、协定、合同达42项之多,致使大量矿产资源落入列强之手。
在此基础上,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1913 年,列强先后采用自办或合办名义开办煤、铁、金、银、铜、水银等矿37 家①。其中,开办时资本在10 万元以上的32 家,总资本达4996。9 万元,约占同期外国工矿企业总资本的48。4%。煤矿则占了绝大比重,开办达27 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强对煤矿的掠夺仍在发展。1917 年,英商福公司与中原公司合并,成立“福总公司”,随后侵占了河南焦作煤矿。1915 至1920 年间,英国又霸占了北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上册,第3 页。
② 同上书,第2 页。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上册,第140—144 页。
京门头沟煤矿。与此同时,列强又以借款或合办名义,控制更多的矿区。1913年,全国煤矿投资总额为10710 万元,外资和中外合资达8537 万元(其中外资5882 万元),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