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U?6 家官方控制的企业,有85 家成立于清皇朝统治时期,并主要分布于采矿、冶炼、纺织等方面。
1。矿冶业。
近代工业、交通的发展,对燃料、原料的需求日益扩大,官方控制的采矿业有了发展。湖南、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纷纷设立矿务公司主持其事,其中尤以煤矿为突出。
(1)煤矿。自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896—1911)新增设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采煤企业达17 家,占这一时期万元以上采煤业总数41 家的41%;资本为763。4 万元,占采煤业资本总额1410。3 万元的54%②。其中规模较大的煤矿有:北洋滦州煤矿有限公司: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委派周学熙招商,设于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上册,第461 页,载《光绪32 年闰4 月商部奏》。① 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下册,第869—919 页表统计。② 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下册,第870—873 页表统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于次年四月,在开拓矿区,请照开办诸方面享有特权。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称“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初定股额200 万两,光绪三十四年增资300 万两,实缴不过300 万两。该矿从欧洲购置新式机器,修筑运煤铁路,设有发电站、炼焦炉等。到宣统二年(1910),已开采的6 矿每天总产量为1300 吨③,生产颇有起色,并与英商控制的开平煤矿展开竞争。辛亥革命之际,周学熙等转而要求与开平煤矿联合,遂于1912年两矿合并成立“开滦煤矿总局”。从此,滦州煤矿亦为英商控制。
萍乡煤矿:由盛宣怀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购置机器开采,主要矿区在江西萍乡安源。该矿拥有采煤机械、洗煤机、焦炭炉、电灯、电车、铸造厂等设备,日产量约在1000 吨至3000 吨之间。宣统三年(1911)前三季日产量平均达2240 吨,日产焦炭达551 吨。煤炭主要供应汉阳铁厂。
(2)金属矿冶。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1912 年,官方控制的金、锑、铜、铅、锌等矿冶业达29 家,占当时新增矿冶业总数39 家的74%以上。投资在20 万元以上的有四川“麻哈金矿”(1895 年)、湖南益阳“中路久通矿务公司”(1896 年)、湖南平江“黄金洞金矿”(1897 年)、云南“蒙自官商公司”(1904 年)、广西“梧州炼锑厂”(1906 年)、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1907 年)、江西“赣州铜矿”(1907 年)、甘肃古浪“甘肃炼铜厂”(1908 年)、云南文山“宝华锑矿公司”(1909 年)、湖南长沙“黑铅炼厂”(1909 年)、广东曲江“宝昌公司(锑矿)”(1910 年)。其中,湖南官办矿业最为显著。光绪二十一年(1895),省设湖南官矿局,采取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三种方式开矿,下辖企业颇多,除上述投资较多的大型金属矿外,还有一批小型金属矿和金属冶炼厂,获利颇丰。
(3)石油。陕西巡抚升允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在陕西延长开工凿井,设立“延长油矿”。该矿采取官商合办方式,筹集官商股本600 万两,从日本购置设备,聘日本技师。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1919 年,共开凿四井。其中,第3 号井和第4 号井无油报废。第1 号井自光绪三十三年至1919年,共产原油341。3 万斤;第2 号井于宣统元年(1911)动工开凿,日产原油二三百斤,因与1 号井同源,后来产量互为增减。1919 年,第2 号井被毁①。该矿的设立为我国石油工业的起步提供了借鉴。
这一时期令人注目的是,湖北的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合并为亚洲第一家大型近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企业也由官办变为商办。不过,由于汉冶萍公司资金严重不足,转而大量向日本银行借款,遂使日本势力日渐侵入。
2。轻纺工业。
甲午战争前设立的纺织工业规模有所扩大,有的在向商办转化;同时,又有一批新纺织企业产生。此外,其他轻工业均有所发展。
纺织工业,主要是湖北官纺织四局和华盛纺织总厂的形成和发展。
湖北纺织四局:张之洞继开办湖北织布官局后,于光绪二十年(1894)
底设立缫丝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立纺纱局,次年又设立制麻局,均为官办企业。四局动用经费近400 万两,利用本地原料,采用机器生产,使③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下册,第775 页。
①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 辑,第655 页。
生产规模空前扩大,在我国近代轻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因官办经营不善,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租给粤商“应昌公司”经营;宣统三年(1911)转归张謇等人的“大维公司”承租,1913 年又归“楚兴公司”承租。楚兴公司承租时,议定每年租金11 万两,租押25 万两,租期10 年。其生产的纱、布在武汉销售,概免厘税,如转运它埠,在江汉关只完正税,沿途概免厘税,仍保留湖北官局名义。租办期间,由于经营得法,扣除租金及机械修理费用外,“每年的净利,据说都在15%以上”①。其盈利从1914 到1919 年达580万两②。
华盛纺织总厂:盛宣怀等人以官督商办方式于1894 年建成并部分投产,同时在上海招股购机筹设华新、裕源、裕晋、大纯4 个分厂。甲午战争后,该厂面临洋商激烈竞争,经营顿入困境,致使“裕晋”厂卖给德商、“裕源”厂拟招洋商入股,“大纯”和“华新”均岌岌自危。华盛总厂连年亏损,在支持了7 年之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盛宣怀改组为商办的“集成”纺织厂,后又改名“又新”,实际上被盛攫为己有。辛亥革命爆发,盛宣怀怕被政府查抄,聘英国人为总理,一度在香港注册,挂英国招牌。1913 年又改名为“三新”。
这一时期,陕西、山西、直隶、重庆、新疆等地官府先后拟购机设置纱厂,但均未成功。官商合办的呢绒厂有所发展,相继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创办的“日晖织呢厂”、次年在北京兴办的“溥利呢革厂”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武昌设立的“湖北氈呢厂”问世。1918 年,南京建有官商合办的“利民柞绸纺织工厂”。此外,官方控制的企业在卷烟、造纸、印刷、制革、陶瓷及公用事业的水、电等方面均有发展。比较著名的如:天津“北洋烟草厂”(1902 年)、直隶唐山“启新洋灰厂”(1906 年)、“广州士敏土厂”(1906 年)、江西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1907 年)、山东“博山玻璃厂”(1907 年)、广州“广东电力有限公司”(1908 年)、“上海闸北水电公司”(1910 年)等。
辛亥革命后,清廷所办的民用工业一般为北洋政府接收,成为官僚资本企业。
(三)北洋军阀政府控制和创办的企业1。军事工业。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接收了清政府所办的军工企业,并由陆军部军械司作为主管机构,但江南造船所和福州船政局则划归海军部管辖。它们在保留各地兵工厂基础上,对湖北枪炮厂、广州机器局、四川机器局等均有程度不同的扩充,制造枪炮日趋新式。后来,各地军阀据地自雄,争战不已,纷纷“设立修械所、兵工厂等以造械弹”,造成军工企业“系统紊乱,兵器庞杂”的局面①。其间,新建较大的兵工厂为河南巩县兵工厂。
河南巩县兵工厂:由北洋政府筹设于1915 年。目的在于改变兵器制造“各厂自为风气,参差不齐”的局面②,选定河南巩县孝义镇建厂,以为各厂之规范。设备主要购自德国、美国,设有电厂、枪厂、压炮弹厂、炮弹工作厂、① 《中国棉货》,第169 页。引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上册,第591 页。②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 辑,第294 页。
① 《70 年来中国兵器之制造》,《东方杂志》第33 卷第2 号。1936 年1 月。②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 辑,第679 页。
引信厂、机器厂等。1921 年后陆续建成投产。初期,专制各种山陆炮弹,后陆续投产制造手掷炸弹、飞机炸弹、攻城重炮弹、手枪、手提机关枪、八二迫击炮、七九步枪等。全厂职员110 多人,工人2200 余人,为北洋政府开办的大型兵工厂。
此外,湖南曾设有陆军工场机械厂。张敬尧督湘后,曾在原厂基础上维持生产。张敬尧逃离湖南前使该厂遭受严重破坏。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湖南兵工厂”,生产马克沁水机关枪、哈乞开司旱机关枪、自来得手枪、勃郎宁手枪、宝林式手枪及军刀、军用器具、工作机械等。
2。民用工业。
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一般由北洋政府接收,一些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为北洋政府收买,成为官僚资本企业。如北京清河镇“溥利呢革厂”的设备规模在全国毛纺织厂中居第一位。1915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将其收买,改为“陆军织呢厂”。上海“日晖织呢厂”被财政部收归官办, 1919年又转租给商人经营。此外,北洋政府也创办了一些企业,主要有:华新纺织公司:1915 年,财政总长周学熙为北洋政府筹建于天津。额定资本1000 万元(官股十分之四,商股十分之六),以其弟周学辉为督办,并取得在直隶、山东、河南三省30 年专利权。当时政局动荡,商股裹足不前,筹建未见成效。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段祺瑞内阁遂发文撤销该公司,派官员前往接收。周学熙乃与股东多方活动,使公司得以保存,并撤销官府督办,改为商办公司。1919 年,该公司正式建成,并使天津、青岛两家纱厂投产。天津纱厂拥有25000 枚纱锭,当年获利150 万元。青岛纱厂拥有33000多枚纱锭,当年投产5000 枚。其后,该公司又分别各以80 万两资本在唐山、卫辉建立两个厂,使四厂股本总额达1000 万元,获利颇丰。
湖南第一纺纱厂:原名经华纱厂,由吴作霖借公款始建于1912 年。第二年被汤芗铭收为省有。后因政局不稳,建设迁延,至1917 年改由华实公司承租续建,到1920 年正式建成。该厂购置机器用费200 万元,有纱锭40000枚,但生产效益不高。1926 年,收归官办,更名“湖南第一纺纱厂”。
陕西制革厂: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陕西第一牧场公司经理高幼尼等提议创建于西安。宣统三年(1911)被收为官办,隶属省都督府,更名“陆军制革厂”。年底扩充资本达12 万元。不久,又更名为“陕西制革厂”。该厂以生产军用皮件为大宗,长期由军人把持,对产品予取予求,很少营利。此外,北洋政府还经营有安徽宣城水东煤矿、贵池馒头山煤矿、湖北象鼻山铁矿、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河北斋堂煤矿等一批民用企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少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投向近代企业。当时,黎元洪、段祺瑞、靳云鹏、曹锟、冯国璋、徐世昌、徐树铮、梁士诒、倪嗣冲、张勋、周学熙、李纯等45 位军政要人到1919 年已投资采矿、冶炼业14家;建筑水泥业3 家;公用事业6 家;化工6 家;纺织业8 家;粮食加工3家;农林垦渔等业9 家;其他企业6 家①。投资主要是商办企业。投资地区遍及17 省,但大半企业集中在华北,尤以天津为多。如天津在1915 至1920年间组成的“裕元”、“恒源”、“华新”、“裕大”四大纱厂,为官僚、军阀集资创办,其中有总统4 人、临时执政1 人、大元帅1 人、总理2 人、督军9 人、总长11 人。这4 家纱厂资本占天津市总资本的48。7%。
① 据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一文载表统计,《近代史研究》1985 年第2 期。这些军阀、官僚往往一人在诸多企业占有股份,并凭借政治权势和经济实力在企业中充当理事长、董事长、监察等要职,有的则独资创办。如王占元,除独资创办“汉口第一纺织公司” (1916 年,资本300 万元)和“庆丰面粉公司”(1921 年,资本60 万元)外,还向“金城银行”(1917 年)、“中华懋业银行”(1919 年)等金融业投资。张勋曾投资于11 个企业,其中在“中兴煤矿”投资80 万两,任该矿监察人;又在“久兴纺织公司”投资90 万两,任董事长。官僚、军阀参与投资的企业在当时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间机器工业的壮大甲午战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