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任董事长。官僚、军阀参与投资的企业在当时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间机器工业的壮大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机,掀起了“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热潮。清廷也被迫放松对民族工商业的限制,并采取了一些奖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使民间机器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到1913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民间机器工业约产生463 家①,涵盖了矿冶、纺织、缫丝、食品加工、水电、火柴等诸多类别。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对投资设厂产生更高兴趣,随之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一度减轻对我国经济压力,商品倾销减弱,出口需求增大,商品市场扩大。这些因素,造成有利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使1914 至1919 年间民间机器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企业数字成倍增长,尤以纺织、面粉、电气、烟草发展显著,此外还涌现了化工、橡胶等一些新兴工业。
1。轻纺工业。
(1)纺织业。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1913 年,共设立轧花厂、纺纱厂、织染厂、缫丝厂、呢绒厂、织麻厂及其他纺织品厂共159 家①。1914年后,纺织业空前发展,到1920 年前,企业总数增至475 家(含有少部分官方控制的企业)②。纱锭由1914 年的502700 枚增至1919 年的851032 枚;织布机由1914 年的2300 台增至1919 年的2650 台,1920 年达到4310 台③。其中,不少原有企业得到恢复和扩大,新设企业则逐步由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向奉天、山西、河南乃至陕西、甘肃等内地发展。此外,丝织业也有明显发展,民国初年已约有433 家,丝车达166754 部。这些丝厂大多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每厂大约有丝车400 至500 部④。针织工业这时开始兴起,机器织袜、织毛巾、织衫裤等企业逐渐在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四川、辽宁、湖北等地区得到兴办。在各类企业中,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棉纺织企业。
申新纺织公司: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主体,集资30 万元,1915 年创办于上海。1916 年,第一厂正式生产。1917 年,在上海收买恒昌源纱厂,改为第二厂。1919 年,在无锡设立第三厂。其资本在初创时仅为21。73 万元,到1917 年达到70 万元,1920 年达到189。2 万元,5 年间,增长约8。7 倍。① 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下册,第869—920 页资料统计。① 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下册,第890—904 页资料统计。②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第56 页。
③ 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第487 页。
④ 同上书,第511 页。
其设备增长很快,纱锭数在1916 年为12960 枚,到1922 年达到134907 枚,较前增加10。4 倍。布机数在1918 年为600 台,到1922 年增至1615 台,增加2。69 倍⑤。到抗日战争前夕,申新已有9 厂之多, 成为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纺织企业。
大生纺织公司:张謇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筹设于江苏南通。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第一厂,试生产成功。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崇明久隆镇创办大生二厂。到宣统三年(1911)止,两厂已获净利约370 余万两。为给纱厂提供原料,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开始创建通海垦牧公司,10年后初具规模,其所产棉花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牌。从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1901—1907),张謇围绕大生纱厂创办了19 个企业,主要有利用轧花棉子榨油的“广生油厂”;利用油厂“下脚”制造皂烛的“大隆皂厂”;磨粉以供浆纱与食用的“大兴面粉厂”;为解决运输而设立的“大达轮步公司”和“船闸公司”;为解决机械设备维修设立的“资生铁冶厂”;从事实验的染织考工所等,形成以纺纱为中心的大型企业。到1921 年,大生一、二两厂资本增至360 多万两,历年纯利累增总额达770 余万两。到1924 年,大生已增为4 个厂,资本达770 余万两,纱锭150000 枚,布机1500 多台。(2)面粉业。机制面粉业在甲午战争后续有增长。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1913 年新设企业57 家;1914 至1919 年新增64 家,1919 年时实有企业99 家,资本达2043。5 万元①。这些企业,主要分布于沿海长江流域、东北、华北及湖南、四川、云南等广大地区。
较大的面粉企业有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
创建于无锡的保兴面粉厂。光绪二十九年(1903),该厂改名“茂新公司”,获利颇丰。1912 年,又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之机,极力扩充企业。茂新到1919 年扩大为3 个厂,福新到1926 年扩展为8 个厂。1921 年,茂新、福新面粉公司日产面粉达7。6 万包,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23%,占民族资本面粉厂的31%。荣氏兄弟因此有“面粉大王”之称。此外,孙多森创建于上海的“阜丰面粉公司”(1898年),以及上海的“华兴面粉公司”(1902 年)、汉口的“海丰面粉公司”(1906 年)、北京的“天民面粉公司”(1918 年)、济南的“惠丰面粉公司”(1918 年)等,均有较大的生产规模。
面粉工业的迅速扩大,提高了面粉质量,改善了人民生活,同时抵制了西方面粉的输入。在中外贸易中,面粉从1915 年起变为出超,行销俄国、英、法和日本、南洋等地,至1919 年出超金额达1039 万余海关两①。
(3)火柴业。光绪二十年(1894)前,我国仅有12 家火柴厂,资本额约为40 万元左右。其后,发展逐步加速,到1913 年达到52 家,资本294万多元。1919 年达到98 家,资本490 多万元②。这些企业,一般资本不多,平均资本不过5 万元。由于资金薄弱、设备简陋,为在竞争中立住脚跟,原先的天津自来火局、汉口燮昌火柴厂、重庆森昌泰、森昌正火柴厂都先后依靠当地政府取得10 至25 年专利。与此同时,又有一些规模较大的火柴厂问⑤ 《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11 页、第613 页。
① 《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第32—33 页。
① 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第531 页统计表。
② 同上书,第545 页统计表。
世。如1917 年由天津“华昌”和北京“丹凤”火柴厂合并而成的“丹华火柴公司”,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火柴公司。此外,上海的“荧昌火柴公司”、“利民火柴厂”,天津的“北洋火柴厂”等,均有相当规模。这些企业为抵制洋火柴进口,发展民族火柴业作出了可贵贡献。
(4)烟草业。我国烟草工业是在抵制洋货、挽回利权、振兴国货的热潮中兴起的。自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899—1908),私人投资烟草业达18 家,资本约126。8 万元。其后,发展日趋迅速,在1912—1920 年间,资本年平均增长率达36。7%①。如上海地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仅有1 家,1919 年已达9 家,1927 年则高达182 家②。在这些企业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规模最大。该公司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于香港,资本10 万元,机器购自日本。宣统元年(1909)该公司改组后,产品质量日渐提高,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辛亥革命后,获得迅速发展。1913 年盈利10 万元,1914 年盈利16 万元。1915 年开始在上海设厂,逐步把公司重心由香港移到内地,在广州、汉口、北京等地设分公司,在各地设代销处,其分支机构遍及各大城市及南洋群岛。1916—1919 年,每年盈利100 万元以上。1919 年,与英美烟公司竞争,改为股份有限公司,集资达1500 万元,成为华商中最大的烟草企业。
此外,轻工业在榨油、酿酒、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印刷、制药、肥皂、化妆品、制革、玻璃、油漆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如张振勋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1895 年创办于烟台)自1914 年投产以来,产品畅销,驰名中外,多次在博览会获奖;夏瑞芳等创办的“商务印书馆”(1897 年创办于上海)和陆费逵创办的“中华书局”(1912 年创办于上海)均成为规模较大的印刷、出版企业。
2。重工业。
我国煤、铁矿在甲午战争后大量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攫取。清末,收回利权运动兴起,相继收回了一些矿区,同时刺激了民间采掘、冶炼、制造等工业的发展。
(1)煤矿。一方面一些原有土法开采的小型煤矿逐渐向机械开采过渡,另一方面商办机械采煤业有了新发展。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896—1911)开办的民间机械采煤企业达25 家;1914—1919 年间注册的又有5 家。这些煤矿一般规模不大,产量有限,年产量在20 吨以上的,仅有山东峄县中兴煤矿、河南六河沟煤矿、磁县怡立公司和山西保晋公司等数家①。1919 年,全国年机械采煤量约为312 万吨,民间企业约产68。4 万吨,占总量的21。9%②。
(2)有色金属矿。这一时期铜、钨、锑、铅、锌、锰、汞等矿的机械开采有所增加,冶炼技术明显提高。全国铜矿年产量最高达1600 吨,冶铜技术率先在云南“东川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得到改进,开始用“ 12 吨鼓风炉冶炼精铜”③。欧战时期,各国对钨、锑等需求加大,价格猛涨,致使不少人投①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125 页。
②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62—163 页。
① 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第566 页。
②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54 页。
③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 辑,第616 页。
资开采,使钨矿年产量1918 年达1 万多吨;锑矿最高年产量1916 年达4 万吨④。锡矿1917 年产量为1。1 万多吨。其中,钨、锑产量均为世界首位。锡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在这些矿产中,民间投资日趋增多。湖南省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立的“华昌炼锑公司”大获厚利,新化、安化、益阳等重要产地骤增许多新矿,云南、贵州、广东等地也纷纷开采。据1916 年统计,两湖、两广、云南五省已有炼锑厂64 处之多。
(3)钢铁业。光绪三十四年( 1908)后,汉冶萍公司的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1914 年筹设,1920 年出铁)向商办转化,此外尚有华商经营的上海“和兴钢铁厂”(1914 年筹设,1917 年出铁)、山西保晋公司的阳泉铁厂(1916年筹设,1920 年出铁)、汉口扬子机器公司铁厂(1919 年筹设,1920 年出铁)和龙烟钢铁公司的石景山铁厂(1918 年筹建,1922 年因资金不足而停产)等数家。规模以汉阳和大冶两厂为大。1919 年,全国生铁产量为407743吨,钢产量为34851 吨①。
(4)机器制造业。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1913 年,先后有15 家(内含两家官办企业)机器制造业出现。其中,较大的有“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1902 年上海)、“大隆机器铁厂”(1902 年上海)、“扬子机器厂”(1907年汉口)、“天津铁丝铁钉厂”(1908 年天津)等。与此同时,天津三条石地区机器工业也开始起步。如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左右的郭天成机器厂,最初仅能生产织布机零件,光绪三十三年(1907)后已可生产整套织布机。以后,相继又生产弹花机、轧花机、打包机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对机械五金需求增加,而进口削减。机器制造、五金生产企业日渐增多,在上海及其他通商口岸等工商业发达地区较为集中。如上海地区,不仅机器制造业数量迅速增多,而且逐渐由机械修理为主转向机械制造,逐渐能够仿造纺织、缫丝、针织、印刷、农产品加工乃至车床、小型动力机等诸多机器设备。到1920 年,全国机械五金企业达252 家,资本3888。5 万元①。
水电等公用事业:这一时期发展较快,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到1913年,新设电灯厂、自来水厂46 家,其中41 家为商办企业,区域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南京、福州、重庆、长沙、太原、长春、成都、镇江、苏州、昆明、烟台等城市,尤以沿海地区为集中。其后,发展日趋普及。1914 至1919 年间,有开办年月可查的商办电灯、电力厂达103 家②,使以电为动力的工厂日渐增加。工业集中的上海市,宣统三年(1911)工厂使用马达总量为1775 马力,到1919 年已增至33062 马力③。
此外,水泥、建筑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