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霭妫淠谌葜饕钦畚恼隆U饫嗾鄣奈恼拢推淠谌葜岣缓陀跋熘罄此担梢粤浩舫摹兑椅募泛退镂牡摹端镏猩饺肺怼?br />   诗集,常常和文集合编在一起,如刘蓉的《养晦堂集》、戴望的《谪麟堂遗集》,内收文集,也收诗集。又有书名“文集”,但里面也收诗集的,如朱一新的《佩弦斋文存》、史念祖的《俞俞斋文稿》、王先谦的《虚受堂文集》、王辏г说摹断骁猜ノ募罚允沼惺Jバ械囊埠芏啵缌衷蛐斓摹对谱笊椒渴贰⒄盼恋摹端尚氖贰⒄偶柿恋摹端疾犹檬贰⒔鸷偷摹肚锼胍鞴菔贰⒒谱裣艿摹度刖陈荨贰⑶鸱昙椎摹读朐坪H章ナ贰⒖涤形摹赌虾O壬贰⒊氯⒌摹渡⒃崾贰⒄佩赖摹墩偶咀邮肌返取4剩懈奖嘣谑诘模灿械バ械摹?br />   近代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日益严重,也就日益激发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从而产生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大批诗篇。阿英辑有《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等,收录爱国诗歌甚多。
  有一类可以称之为“纪事诗注”体的诗,多为五七言律绝句,于字句间加注,或于题下加叙,或于每一诗后附以较长的说明。例如贝青乔的《咄咄吟》,对鸦片战争时期江浙战场清军之腐朽乖戾有具体揭露。如记太平天国时事的有:佚名的《粤西独秀峰题壁三十首》、海虞(常熟)学钓翁的《粤氛纪事诗》、陈庆甲的《金陵纪事诗》、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等。记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有:胡思敬的《驴背集》、高树的《今銮锁记》、龙颙山人(郭则沄)的《庚子诗鉴》、洪寿山的《时事志略》等。刘成禹的《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注记袁世凯窃国称帝的许多史事。后来又有张伯驹撰《续洪宪纪诗补注》。
  书信近代距今不远,书信流传下来的也多,有的早已编印行世,有的近年才整理出版,有的还收藏在公家或私人手里,其总量是很大的。近代书信编印行世的,大致有以下各种情况。一般文人的文集中收有信稿,其内容有许多是说经论史的重要人物,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全集中,书札很多,单编为多卷。
  书信编集单行的,有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左宗棠的《家书》,李鸿章的《尺牍》等。
  后来陆续出版的书信集,多是作为商品或史料编印出来的。如《何桂清等书札》、《胡林翼未刊往来函稿》、《曾国藩未刊信稿》、《曾国藩未刊往来信稿》、《左宗棠未刊书牍》、《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荣禄存札》等。近代印刷技术进步,有些书札是影印的,如林则徐致刘建韶(闻石)的《林文忠公尺牍》(北京懿文斋本)、故宫博物院藏的《林则徐书札手迹选》、《陶风楼藏名贤手札》、于式枚拟稿李鸿章审定修改的《李文忠公尺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的《清代名人书札》等。这样的影印本提供给读者的是写信人的手迹,比排印本更可靠。
  上述这些排印的或影印的书信集,都是就收藏者(私人或单位)所藏书信稿编印的。也有多方搜集编印成集的,不过这类搜集整理的书信单独成书的少,大多编入作者的文集中。如王栻主编的《严复集》、李有明等编的《刘光第集》、汤志钧编的《陶成章集》等,皆收有多方搜集来的书信。
  不论是官方通信或私人通信,凡当时并不公之于众的,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密性。而人们最为注意的,是那些与重大政治事件有关的秘密信件。近代最著名的是与1861 年“辛酉政变”有关的《热河密札》,是咸丰皇帝死后,有人从承德行宫向北京发出密信,报告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和企图揽权的皇太后之间的冲突。又如《袁世凯致徐世昌函》、《端方密函》、《张勋藏札》等,可以看到这些政治事件中的里层情况。
  和密信相反的是公开信,例如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就是以给康有为公开信的方式来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谬论的。又如孙中山的《讨袁宣言》,也可以说是直接诉之于公众的公开信。
  还有晚清一些革命志士的遗书,在慷慨赴死以前,留给家属、朋友、同志的,如《吴樾遗书》、陈天华的《绝命书》、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方声洞的《致父书》等,充满爱国激情,令人感动。
  总之,我们要注意各类书信的特点,并要了解这信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事、以什么方式、写给什么人的,了解了这些才能知道该信的性质,才能判断该信内容讲的是真话、是假话,或有哪些是真话,然后才能准确地评估其文献价值。
  日记近代知识分子,很多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是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大多是为自己备忘而不供别人看的,所记的是当日的行事、见闻、思想、心情,比其他私人撰述更具有真实性、原始性。
  公开印出来流传的,较多的是记行程的日记。当时在士人和官员中有一种风气,一上路就写日记。赶考的、上任的、出差的,乃至被罪赴戍的,都写日记,可以出示亲友或印出来馈赠亲友。这类日记主要记沿途所经的山川名胜,间及风土人情,有的也要记及这次旅行的任务。
  林则徐的《荷戈纪程》是遣戍新疆时从西安到伊犁的日记,是由他的后人在光绪三年(1877)刻印出来的。不过据《林则徐集·日记》(中华书局1962 年出版)所收这段日记的原稿对勘,可知刻印时颇多删改。
  派赴各省的主考和学政,几乎无例外地要写日记。如潘祖荫《秦輶日记》,瞿鸿  《使豫日记》和《使闽日记》,皆只记行程,严修《蟫香馆使黔日记》、吕佩芬《湘轺日记》,除记行程外,并记考试诸事。
  考生赴试的有,云南新平举人马太元的《北游日记》。官员入都或赴任的有,黎庶昌《丁亥(1887 年)入都纪程》,记由黔川陕晋北上;保廉《辛卯(1891 年)侍行记》,随其父陶模自陕入觐又赴新疆巡抚任。这两种日记,详记沿途山川道路等情,并予考订,号称博雅之作。
  还有其他出差日记,如聂士成的《东游纪程》(1893 年),李树棠的《东缴纪行》(1898 年),皆自天津至黑龙江的往返考察日记。
  近代中国派员出国考察或派出驻外使臣及其随员多有日记,近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岳麓书社搜集整理,编印《走向世界丛书》,已出第一辑10 册,收36 种,其中主要是外交使者的日记,记有:斌椿《乘楂笔记》、志刚《出使泰西记》、张德彝《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再述奇)》、《随使法国记(三述奇)》、《随使英俄记(四述奇)》。祁兆熙《游美洲日记》、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刘锡鸿《英轺私记》、何如璋《使东述略》、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徐建寅《欧游杂录》、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等。此外尚有黄山书社出版的崔国因的《出使美日秘日记》。
  还有一类专题日记,是专记特定事件的一些日记。鸦片战争时有张喜奉派赴英舰接洽议和的《抚夷日记》,曹晟记英军陷上海的《夷患备尝记》,朱士云记英军陷镇江的《草间日记》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记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有不著撰人的《庚申都城戒严事记》,刘毓楠《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等。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日记更多。如陈徽言《武昌记事》,记太平军第一次克武昌;周邦福《蒙难述略》,记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克庐州府(合肥)事。松江姚济《小沧桑记》,秀水(嘉兴)沈梓《避寇日记》,皆记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东下苏浙等地情况。中法战争时期,有唐景崧的《请缨日记》。八国联军入侵时期的日记,以北京、天津为多,刘孟扬《天津拳匪变卷记事》,不只记“拳匪”,且记八国联军;鹿完天《庚子北京事变记略》,作者系教民,记避入使馆被围困情况。仲芳氏《庚子记事》、杨典诰《庚子大事记》、华学阁《庚子日记》、高楠《高楠日记》等,记北京情况为主,兼及各地。
  多年连续不断的日记,特别是重要人物的常年日记,记录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始末具备,最有价值。近代重要人物的日记主要有:《林则徐集·日记》(中华书局)。其中他领导的禁烟运动和反抗英国侵略期间的日记最有价值。《李星沅日记》,中华书局《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之一。这是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九年(1840—1849)李星沅历官豫、陕、川、苏、云南、两江监司、督抚的日记,所记颇详。曾国藩日记,先有1809 年据手稿影印的《曾文正公手书日记》,1965 年台湾又出版手稿影印本,增添了道光十九、二十两年的日记;近年岳麓书社编印《曾国藩全集》,《日记》部分据以上两本校点排印出版。《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他的日记自咸丰五年(1855)起,至光绪十七年(1891)止(缺三段约39 个月)。翁同龢日记,1925 年有影印手稿本,名《翁文恭公日记》,中华书局近年编入《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中,出版标点排印本,名《翁同龢日记》。起咸丰八年(1858),至光绪三十年(1904)逝世止,前后46 年(只缺咸丰九年四月以后9 个月)。另有《军机处日记》,为他第一次充军机大臣时(1883—1884)的办事备忘手记,有1938 年影印本,现亦校点整理附印在《翁同龢日记》中。《王文韶日记》,中华书局《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之一。(1830—1908),字燮石,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历官湖南巡抚、云贵总督,其日记起自同治六年(1877),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稿本有缺失,大部分完整。记事比较周全,内容丰富。
  还有些常年日记,作者并非身居要职的达官显宦,但所记者抑或涉及大事要事,特别是数十年不断,遂亦为世所重。这样的日记有赵烈文的《落花春雨巢日记》(1852—1856)和《能静居日记》(1858—1889);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1863—1889);《赵缦堂日记补》(1854—1862);《郇(荀)学斋日记》(1889—1894);王辏г说摹断骁猜ト占恰罚?869—1916);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1870—1917);孙宝瑄的《忘山庐日记》,仅存光绪十九年至三十四年(1893—1908)间的十年的日记。
  宋教仁的《我的历史》,是他留学日本时的日记,起1904 年10 月30日,迄1907 年4 月9 日(缺1905 年9 月22 日至12 月),多记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1920 年在宋氏故乡湖南桃园石印出版。近年收入陈旭麓主编之《宋教仁集》,中华书局出版。
  还有一些从常年日记中分类摘抄(不是全抄)重行编次的有: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抄》,方玉润《星烈日记汇要》,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这样的分类日记其好处是便于按类查找材料。
  野史、回忆录、笔记等野史,也叫稗史,是相对正史而言。大多是作者回顾某一历史事件中的经历之作,凡属个人经历的,就是回忆录,也有于个人回忆之外,兼采其他材料的。近代这类野史很多,比较有史料价值的,大都已能择要稍作介绍。甦庵道人(杨綮)撰《出围城记》(《鸦片战争》第3 册),作者镇江人,此文记鸦片战争时英军陷镇江事,于乱离之状言之甚悉。
  涤浮道人撰《金陵杂记》、谢介鹤撰《金陵癸甲记事略》、张汝梅撰《金陵省难纪略》(《太平天国》第4 册),太平军攻占南京时,作者皆在南京城里,所记为亲身见闻,为研究太平天国建都初期情况的重要史料。
  陈思伯撰《复生录》(《近代史资料》总第41 号),作者在武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军北伐进至天津附近,又40 年后写成此文,这是从太平军内部记述北伐全过程的回忆录。
  李召棠撰《乱后记所记》(《近代史资料》总34 号),作者是安徽贵池人,是他在当地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写的回忆录。
  《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录。庚子年(1900)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时,吴永正官怀来知县,于混乱中接驾,并随扈西行,“回銮”时又自西安随行至开封,亲见往返情形,并得与闻行宫琐事。所记慈禧太后的多次谈话,为其他记载所不及。
  《辛亥革命回忆录》,是解放后为纪念辛亥革命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