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组第一名。他也是当时整个亚洲唯一参赛的人③。
1913 年,檀香山的华侨创建了中华飞行器公司,聘请谭根任设计师并培训飞行员。这期间他制造了两架教练机。此后,他在夏威夷群岛、日本和南洋各地进行飞行表演,曾飞越菲律宾境内2416 米高的马荣火山,创造了当时水上飞机的世界飞行高度纪录。他曾先后飞行400 次之多。在日本的飞行也受到广泛赞扬,被誉为东亚飞行界之第一人①。
1915 年谭根应邀回国并在香港、广州进行飞行表演。同年7 月,谭根任广东航空学校飞行主任。1916 年,谭根又任广东护国军讨袁航空队队长。但此后的情况众说纷纭。有的说他看到孙中山连遭失败而对革命失去了信心,转而投靠了军阀龙济光。也有的说他在1918 年参加了讨伐龙济光的战役。还有的说他是出于无奈而投靠了军阀。无论如何,他在回国后,再也没有设计过飞机,后来也与航空无缘了。这也是非常可惜的事②。
(二)官方的航空活动清政府在行将倒台之际,也曾批准一些在海外的留学生学习航空,但以飞行为主。厉汝燕就是较早的一位。他于1909 年毕业于伦敦纳布生敦工业学校。此时欧洲航空正值大发展之际。他立志从事航空事业,曾多次呼吁清政府重视航空。1910 年经清军咨府批准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飞行员执照。1911 年受革命军政府委托,在奥地利选购两架“鸽式”单翼机回国,被委任为沪军都督府航空队长。1912 年4 月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传单,取得很好的飞行成绩。清宣统元年(1909),曾从法国留学生中选派了秦国镛、潘世忠、张绍程、姚锡九等人学习飞机驾驶,前后共三年。宣统二年(1910),军咨府请留日学生李宝焌、刘佐成制造飞机,制造厂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1910 年,刘佐成和李宝焌在日本制造了第一架飞机,但未获成功。1911 年,刘佐成在南苑制造了第二架飞机,在试飞时因发动机出现问题,飞机起飞后① 参见陈应明:《冯如飞机的考证及其他》,《航空工业史料》第三辑,1983 年。② 参见黄汉纲:《中国第一个飞行家冯如历史文献正误》,《航空史研究》总第5 期,1984 年。③ 参见彭谦:《航空救国与振兴中华》,《航空史研究》总第15 期,1987 年。① 参见郭天麟:《东方早期航空人物——谭根》,《航空史研究》总8 期,1985 年;黄严:《关于谭根二、三事考辨》,《航空史研究》总24 期,1989 年。
② 参见马毓福:《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年版,第43 页。坠落失败。
这些派留学生学习航空,购买飞机、建航空工厂和制造飞机的活动,标志着中国官方航空事业的开始。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大,但这些工作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那时学习飞行的留学生大都进入军事航空领域。秦国镛担任了北洋政府在南苑创建的北京航空学校校长。该校曾培养了大批飞行人员。潘世忠于1914 年担任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厂长。厉汝燕曾担任副厂长并兼管教练军士。这个厂曾仿制了螺旋桨、机翼和飞机机身,还曾利用外国发动机设计、制造了一架飞机,于1913 年10 月20 日试飞成功。设计者就是潘世忠。这架飞机采用推进式螺旋桨,机头装有一挺机枪,命名为“枪车”,可谓是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军用飞机。
这一时期,中国航空仍处在开创阶段,取得的成就不大。在此期间虽有一些人设计制造成功飞机,而且水平也不低,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飞机的研制工作得不到继续,致使许多有才华的人忍痛放弃了航空事业。
通信(一)近代邮政的产生和发展我国近代邮政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产生的。首先是由外国人强行在我国境内设立邮局,以后才逐步转到由中国政府开办邮政。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不平等条约为据在我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邮局,其他各国竞相效法。法国于1861 年、美国于1867 年、日本于1876 年、德国于1886 年、帝俄于1897 年先后在我国设立邮局。这些“客邮”,不仅收寄他们侨民寄往本国的信件,而且还收寄中国人国内互寄的邮件,他们各自印制各国的邮票,有的还以怪异邮票高价谋取暴利,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通信主权。
由于西方各国对华往来的日益增多,以及国内商埠、港口的通信联系日趋频繁,清政府于1866 年决定由海关兼办邮政。当时海关为英国人赫德所把持。海关先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等处,开办邮政,并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是我国近代邮政的雏形,史称“海关邮政”②。
海关邮政开办时,面临着全国邮政通信的杂乱局面。当时除海关邮局之外,还有古老的驿站通信、外国侵入的“客邮”以及私人办理的“民信局”等等多种通信系统,这种混乱情况对发展统一的邮政通信是极为不利的。赫德在取得海关邮政的大权以后,又进一步向清政府要求扩大成为官办邮政。清政府的一些大臣也提出驿站臃肿腐败,开支浩大,传递效率又低,奏请开办统一的国家邮政。1896 年3 月20 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总理衙门随即委任赫德为总邮政司,负责大清邮政官局事务,至此“大清邮政”正式开办。与此相应,驿站在经济上难于维持,被自然淘汰。对于民信局则采取行政手段和多种措施,通过竞争、控制或排挤使之逐渐衰落。对客邮则予以限止,唯有侨批局因其深得华侨信任,又难以取代,因而仍继续存在。① 本文主要参考下列著作:《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 年版;《中国邮电百科全书》,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年版;《当代中国的邮电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年版。② 《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第707 页。
大清邮政参照当时世界各国邮政的方式而经营信函、明信片、印刷品、报纸杂志、货样以及快递信函、汇兑、包裹等各种业务。到清朝结束时,邮政事业已有了较大发展,1911 年,全国邮界总局达49 处,邮政局、分局和代办局达到6250 处,邮路总长达到19 万公里。邮政业务发展迅速,以进口、出口及转口信函总数为例,1901 年为1000 万件,1904 年达到6600 万件,1906年超过1 亿件,到1911 年达到4 亿多件,是我国早期邮政的大发展时期①。(二)电信业的兴起我国近代电信业是随着国外新技术的出现和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军事政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帝国主义入侵,清政府软弱无能,电信主权不断被外商强占、分割和蚕食。自办的电信则步履艰难,发展缓慢,设备要向外国购买,人员要请外国人培训。再加之官僚主义和上层的腐败,通信效率不高,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但电信网络的建立却大大促进了我国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增长,并为我国未来的通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电报通信的建立。
自从美国人莫尔斯于1837 年制成电磁式电报机以后,在西方各国,发展很快。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势力大举入侵我国的年代,各国为了及时了解中国的军政商情,千方百计在我国装置电报线路。1868 年,美商旗昌洋行首先在上海私设陆上专用电报线,进行通报。随之各国机关企业纷起仿效,在上海租界内,私自架线通报。1871 年由丹麦、英商和俄国皇室投资的大北电报公司在沙俄怂恿下,由海参崴敷设水线经日本长崎而在我国上海擅自登陆,并在英租界私设电报房,收发国际电报。与此同时大北电报公司又从香港敷设水线至上海,从而达到从北线可通日本、俄国,从南线经香港通达欧美各国,强行夺取了我国国际通信的主权。大北的举动,促使英美等电信公司的海线也纷纷在我国海岸非法登陆,经营电报业务。外国公司所办的通信业,大大方便了帝国主义盗窃我国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严重侵犯我国主权,威胁我国安全。在此情况下,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官员鉴于国防、外交、经济及维护主权的需要,主张自主兴建电报通信“以息各国之垂涎”①。我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大商贾也强烈要求使用电报通信。1874 年,清政府首次批准在台湾海峡两岸,自设电报,但未能付诸实施。我国第一条自办的电报线路是1877 年6 月15 日在上海建成,从直隶总督行辕到江南制造总局,开创了我国自主通信的首例。1876 年初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州船政学堂内附设我国第一所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并随即于1877 年10 月11 日在台湾建成台南至高雄的电报线路,全长约95 华里,这也是我国最早自行修建和管理的电报线路之一。
1879 年5 月清政府为加强军事通信,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架设电报线通达天津,这是我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随后1880 年9 月又批准建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全长1536 公里,于1881 年12 月28 日竣工并开放营业。相应在天津设置电报总局和电报学堂,在紫竹林、大沽口、临清、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等处设立电报分局。其后,清政府连续修建了津京线、长江线和广州—龙州线,这几条线路加上津沪线路,大大加速了京城到边疆① 参见《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第707 页。
① 《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第708 页。
的通信,在中法战争中,改变了以往闭目塞听、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法战争结束后至1899 年,我国又先后建成川汉、川滇、沪粤、粤桂、赣粤、闽台、津奉(今沈阳)、津保、保陕等线,至此全国总计约有45000 多公里电报线路,初步构成全国干线通信网①。
随着我国自办电信的迅速发展,西方各国不能容忍中国建设独立的通信网络,因而变本加厉地强行架线,争夺对我国电报通信的控制权。甲午战后,西方各国进一步强占租借地,疯狂争夺和瓜分势力范围,我国的电信主权,不断被鲸吞蚕食,大北、大东和太平洋公司互相协商,瓜分了我国国际电报的收益,德、法、丹麦等国利用侵华战争的机会,继续加速架设电信线路。台湾的电报陆线和福州至台湾的水线因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落入日本手中。由此可以看到,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和腐败,我国电信业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各国的侵略压迫下,艰难地发展起来的。
电报的出现,在清末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强国防方面,改进了军情的及时性和军队的机动性,在外交方面,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对航运、防汛、工商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均起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电报通信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2。电话通信的发展。
我国电话通信的发展情况与电报相似,同样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在外商纷纷抢占我国的电话经营中起步。1876 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通信以后不久,1881 年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就抢先在租界开始装设电话,并在1882 年2 月于上海设立第一个电话交换所①,经营电话业务。同年英商上海电话互助协会也争相设立电话交换所,开业通话。这些电话所,各有用户二三十家,这是我国电话通信的开始。1883 年英商东洋德律风公司兼并上述电话所,进一步发展电话。随后,外商又要求在汉口、厦门等地开办电话。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在青岛及烟台等地安装电话。1900 年丹麦人璞尔生趁联军入侵之机,在天津租界开设“电铃公司”,架设电话线至塘沽、北塘,次年又延伸至北京。京津间开始出现外商经营的长途电话。清政府电政督办盛宣怀为防止电话事业继续被外商分割,于1899 年奏准由电报局兼办电话。当年在天津设置少量专供衙署官邸使用的电话,八国联军侵华时均被毁。1900 年南京电报局设置市内电话,供官署专用,有16 个用户。至清末,南京、苏州、武汉、广州、北京、天津、上海、奉天(沈阳)、太原、厦门、烟台、昆明等地,已先后开设官办、地方官办和商办的市内电话。1904 年11月,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京津线架成通话。1905 年4 月,清政府以5 万两白银收购璞尔生电铃公司设备,与自办电话统一经营。据统计,至1911 年,我国建有电信局所503 个,电话交换机容量达8872 门,电话用户8369 户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