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缁巴骋痪>萃臣疲?911 年,我国建有电信局所503 个,电话交换机容量达8872 门,电话用户8369 户①。
以上史实说明我国电话通信同样是在与外国势力激烈争夺中艰难地发展起来的。
3。无线电通信的出现。
1895 年无线电通信问世以后,由于其在远距离通信中的极大灵活性,在① 《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第708 页。
① 参见《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电信卷,第62 页。
① 参见《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电信卷,第6 页。
我国军事通信中很快得到应用。1900 年前后,两广总督为加强军防,先后在广州督署衙门及马口、前山、威远等军事要塞以及广海、宝壁、龙骧、江大、江巩、江固、江汉等江防舰艇设置无线电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无线电的记载②。与此同时,这种空中的通信方式也很快地被帝国主义用于对我国的侵略活动。1904 年初,法国在秦皇岛高地设立了无线电柱,并曾分别被日俄在战争中利用。同年六月,沙俄在烟台领事馆筹建无线电台与旅顺通信。鉴于以上情况,清政府开始考虑设立南北间的无线电通信。1905 年7 月,北洋大臣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聘请外国教师,并购买马可尼的火花式无线电机分别装置于南苑、保定、天津等处行营以及海圻、海容、海筹、海琛等四艘军舰上,作为相互间的通信联系。此后无线电通信逐渐向民用领域发展。1906年广东琼州海线中断,乃向上海礼和洋行购买无线电机两套,分装于琼州和徐闻两处以恢复两地的电报通信。1907 年江苏省吴淞至崇明水线,因时常被船舶抛锚而毁断,修理费用很大,也在两端安装无线电机,收发电报。在无线电通信发展过程中,日、美、法、英、俄等各国强行私设无线电台,争夺无线通信权,到清末,外国私设的无线电台有20 处之多。
4。通信新技术的采用。
清代通信技术是在帝国主义的入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由外商自行设置或者向外国购置并聘请洋人培训人员、安装建设。当时国外的电信新技术刚刚兴起,处在初创时期,电子管、自动机械等尚未发明,因此所用技术均为早期的简易设备。例如:电报机是使用人工莫尔斯电报机,用手击电键进行发报,用电磁铁推动声、光或画出纸条进行收报。所用电话机均为磁石式手摇摇把电话机,由接线员人工予以接通双方电话。无线电机则使用火花式产生电波的马可尼发报机,总之均为早期初创时的新技术。清政府对我国自己发明的新技术则拒绝应用。如1873 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福州王斌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国产电报机,每小时可拍千个汉字,呈请清政府自办电报,可惜清政府竟拒不采纳,使王承荣的名字长期湮没无闻,他们自制的电报机也未传于世①。由于传递汉字电报的需要,我国郑观应在参考法国人所编的《电报新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中国电报新编》,经清政府邮传部电报总局采用,这是我国使用的汉字电码最早文本,以后历经改进成为现用的汉字电码本①。
② 《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第709 页。
① 《中国近代邮电史》,第47 页。
① 《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电信卷,第81 页。
第五节其他重工业兵器十九世纪中叶,在洋务运动“自强”的口号下,中国近代的兵器工业开始建立,以两江总督曾国藩于1861 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开端,到1865 年李鸿章委派丁日昌购买上海旗记铁厂,建立江南制造局,从此,中国的兵器制造由手工步入机器生产的新时代。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朝末期,几乎每省都建有一个甚至数个规模不等的兵工厂,形成中国早期的近代兵器工业。清朝灭亡后,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陆军部曾计划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的兵器工业,统一兵器制式,但随着袁世凯的称帝失败和去世而未能实现。北洋政府分裂后,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各派军阀在各自的割据区域内,或利用清代遗留下来的兵工厂,或建立新的军工企业,生产所需的武器弹药。这一时期,由于注意引进和仿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的新式枪械、火炮和弹药,从而把兵器的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枪械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直径一般小于20 毫米的身管武器,以点毁伤方式,杀伤个体生动目标和装甲目标的兵器,称之为枪。大于20 毫米者称之为炮。按枪械的使用特点,可分为步枪、轻重机枪、冲锋枪、手枪和信号枪等,主要用于装备步兵,也用于装备其他兵种。下面分别对近代中国的步枪、轻重机枪、手枪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
在我国近代兵器工业建立的初期,西方各国的步枪制造技术不断出现突破,步枪品种繁多。我国各机器局仿制的步枪也品种各异,口径大小不尽相同。按弹药装填方式区分,从枪口装入膛内的枪称为前装枪或前膛枪,从枪身尾部装填弹药的枪称后装枪或后膛枪。前装步枪中,枪身未刻来复线的称滑膛枪,刻有来复线的称线膛枪。清朝采用西方技术设备制造步枪则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大体上经历了由前装到后装、由大口径到小口径、由滑膛到线膛、由单发到连发的发展过程。
1867 年,江南制造局仿制成功第一支德国11 毫米单响毛瑟前装线膛枪,这也是中国最先采用机器制造的步枪。其他各局也曾先后制造过此枪。这种枪已属西方国家淘汰产品,在后装线膛枪仿制成功后,此枪逐渐淘汰。我国后膛枪的仿造,也始于江南制造局,1867 年开始仿造美国13 毫米林明敦边针后膛单发枪。同前装枪相比,这种枪的射击精度和射速均有很大提高。1891年,江南制造局综合奥国曼利夏连珠快枪和英国新利枪、南夏枪三者之优点,研制出8 毫米5 响快利连珠后膛枪,简称快利枪,这是清代在仿造的基础上,唯一有所创新的枪,但由于质量存在问题, 1901 年停造。此外各个制造局还先后仿造过其他多种步枪。
在清代,促使步枪产量和质量都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张之洞1890 年创办的湖北枪炮厂。1893 年,该厂开始仿制德国力佛厂1888 年式毛瑟枪,在仿制过程中,因材料和加工存在一定困难,故作了一些改进,1895 年投产,定名汉阳式步枪。到1909 年共生产步马枪130658 支,成为晚清产量最多的一种步枪。由于此枪口径小,性能优良,清政府曾议定将此枪定为制式步枪。1906年陆军部议定将步枪制式由7。9 毫米改为6。8 毫米,以1904 年式毛瑟枪为制式,请德国代行设计6。8 毫米步枪。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于1907 年首先仿制成功,接着其他各局也先后仿制成功,此后,其他各厂的老式步枪逐步淘汰。进入民国后,1913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决定将7。9 毫米毛瑟枪定为制式步枪,此后,7。9 毫米制式步枪的生产在全国迅速发展,除个别者外,所有生产步枪的工厂,均统一生产这种制式步枪。在此基础上,汉阳兵工厂(前名湖北枪炮厂)总办刘庆恩于1915 年开始设计出一种7。9 毫米的自动步枪,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支自动步枪。由于自动步枪耗弹量大,加之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分裂,军阀混战,此枪未能组织正式生产。
在机枪方面,我国的机枪制造技术经历手动机枪和自动机枪两个发展阶段,自动机枪的发展又有一个先有重机枪后有轻机枪的过程。1881 年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美国加林托1862 年发明的加林托轮转机枪,这是中国最早的手动机枪,四川机器局1884 年也开始仿制。1884 年金陵制造局又仿制美国诺敦飞1878 年设计的多管排列式机枪。由于这两种枪系多管手动,装填弹药费时费事,在自动机枪问世后,逐渐被淘汰。1888 年,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英国人希兰·马克沁1883 年发明的第一代单管自动马克沁重机枪,这是我国最早制造的单管7。9 毫米自动重机枪,生产30 余挺后,1893 年停造。1914年,金陵制造局按照德国1899 年式马克沁重机枪实样进行测绘,1915 年试制成功,至共生产300 余挺后1922 年停造。除马克沁重机枪外,部分工厂还仿制了1907 年式奥地利6。8 毫米守瓦兹洛色重机枪等类型的重机枪。丹麦1902 年发明的麦特森轻机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轻机枪,我国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于1908 年开始仿制麦特森轻机枪,原枪口径为8 毫米,为使与我国的步枪口径一致,1921 年将口径改为7。9 毫米,定名为79 旱机关枪。汉阳兵工厂1915 年也开始仿制,但产量不大。此外,1915 年上海制造局(前名江南制造局)仿制成功法国哈其开斯轻机枪,此后湖南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也曾仿制生产。
手枪的发展过程,与步枪基本相同,只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枪出现的时间,略晚于步枪。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已开始生产手枪,四川机器局1902年至1903 年曾制造利川前装手枪1970 支。在此前后还制造德国毛瑟手枪2824 支,此枪是前装手枪还是后装手枪,现有资料无法定论。半自动手枪的制造是在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开始仿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1920 年以前,我国所仿制的主要是1900 式勃郎宁半自动手枪。此枪系美国约翰·摩西·勃郎宁设计,型号较多,有半自动和自动手枪系列。在我国仿造的是其早期设计的M1900 年式半自动手枪中的6 英寸和8 英寸两种型号。金陵制造局从1913年开始仿造,至1920 年共生产1900 式6 英寸和8 英寸勃郎宁半自动手枪1000余支。上海兵工厂1916 年至1921 年共生产6 英寸勃郎宁半自动手枪7600支、8 英寸勃郎宁半自动手枪2481 支。
(二)火炮中国近代的火炮制造技术主要从西方国家引进,炮的仿造经历了从前装炮到后装炮、从滑膛炮到线膛炮、从采用铜铁铸造到采用钢材加工制造,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各种火炮的仿造,一般都落后于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5 到10 年。
前装炮的弹丸从炮口装入,先有前装滑膛炮,后有前装线膛炮。19 世纪60 年代初,我国从英法等国引进并仿制的前装滑膛炮,一般以生铁为原料,将其熔化为铁水,用铁模铸造,将心轴取出后,再用火将炮身烧透,待冷却后,对内孔外圆进行打磨,使其光滑,然后,钻通引火,即可使用。1864 年,苏州洋炮局以蒸汽为动力用天轴皮带机床加工制造的24 磅子生铁短炸炮,是中国最早采用机器制造的前装滑膛炮。随后,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等也都先后制造过多种型号的前装滑膛炮。随着技术的进步,前装滑膛炮发展为前装线膛炮,通过在炮膛内增加数条螺旋形膛线(来复线),使从炮口飞出的弹丸在空中高速旋转,不仅提高了射程,而且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都明显提高。1878 年,江南制造局仿制的英国阿姆斯特朗式40 磅子前装线膛炮,以钢为内管,采用热套工艺,在管外加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1880 至1885 年江南制造局又仿造80、120磅子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50 门。在后装线膛炮出现后,这种炮很快被淘汰。
后装炮炮弹弹形长,炮弹从尾部装入,采用炮闩将其闭锁于炮膛内,炮弹装填既迅速又简便,这是火炮技术的一大进步。我国仿制的后装炮分为旧式后装炮和新式后装炮两大类。1867 至1873 年期间仿制的9 磅子后膛来复炮,是中国最早的后膛炮。此后的30 多年间,江南制造局仿制成功包括英国阿姆斯特朗式80 磅子、180 磅子、800 磅子等在内的多种型号规格的后装炮。而兰州机器局、金陵机器局、湖北枪炮厂、大沽造船所、福建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吉林机器局等也生产过部分后装炮。随着火炮生产技术的发展,十九世纪末,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各国研制出一批新式后装炮。这种炮同旧式后装炮相比,系管退式,炮身长,射程远,配有瞄准装置,射击精度高,而且重量轻,机动灵活,既可用于边防,也可用于山地野外作战。二十世纪初,我国一些兵工厂纷纷引进仿造,在1920 年前所生产的主要品种有山炮、野炮、榴弹炮等,如:(1)沪造克式75 毫米山炮。此炮系江南制造局1905 年仿德国克虏伯式14 倍75 毫米后装管退式山炮而成。(2)沪造克式29 倍75 毫米野炮。此炮系上海制造局1913 年仿德国克虏伯式29倍75 毫米野炮而成。(3)汉造29 倍75 毫米野炮。此炮系汉阳兵工厂1913年仿德国克虏伯式29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