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仿德国克虏伯式29倍75 毫米野炮而成。(3)汉造29 倍75 毫米野炮。此炮系汉阳兵工厂1913年仿德国克虏伯式29 倍75 毫米野炮而成。(4)汉造克式120 毫米榴弹炮。此炮系汉阳兵工厂1918 年仿德国克虏伯式120 毫米14 倍口径榴弹炮而成。(三)弹药弹药品种繁多,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航空炸弹、水雷、地雷及其他爆破器械等,现选择枪弹、炮弹、手榴弹3 个主要品种简述其发展。
中国近代枪弹的生产,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最初引进前装枪用的铜火帽和铅丸进行仿造,进而仿制后装枪用黑药枪弹,直至仿造各种无烟药枪弹。1864 年,苏州洋炮局最先采用机器仿制铜火帽和铅丸,用于前装滑膛枪和前装线膛枪。此后兴建的其他局厂,有的也曾一度生产铜火帽和铅丸。由于前装枪使用的铅丸和火药需从枪口装入,装填费时,影响射速,在后膛枪及枪弹出现后,前膛枪弹则逐步淘汰。1867 年,江南制造局在仿造后膛枪的同时,开始仿造后膛枪弹。最初的后膛枪弹系无被甲的铅锡合金弹头,发射药为黑火药,用一铜壳(药筒)把弹头、火帽和发射药组装为一个整体,形成定装弹,又称黑药铅弹,这是枪弹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发展。此后,其他各局厂也先后生产这种枪弹。由于这种枪弹直径较大,一般均在10 毫米以上,发射时初速低,射击后产生烟团,既妨碍射击视线,又易暴露目标,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无烟火药的发明及应用,黑药铅弹逐步被淘汰。1884年,法国发明单基无烟药后,很快被用于枪弹作发射药,使枪弹的技术战斗性能大大提高。1891 年,江南制造局生产的新快利枪弹,是我国最先采用无烟药制造的枪弹。随后其他各局厂也纷纷停产,将黑药铅弹转为生产无烟药枪弹,至1910 年前后,我国生产的步机枪弹基本上都属于无烟药枪弹。其品种规格基本随着我国枪械口径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我国近代的炮弹生产,随着火炮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前装炮弹到后装炮弹、从滑膛炮弹到线膛炮弹的发展过程。1864 年,苏州洋炮局仿造的短炸炮弹,是中国最先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生产的前装滑膛炮弹,此后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吉林机器局、福建机器局、云南机器局、杭州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先后都生产过这种炮弹。前装滑膛炮弹系用生铁铸造,大多为球形,重量约6 磅至180 磅不等,分空心和实心两种。这种炮弹虽比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用手工业生产方式制造的炮弹技术性能有很大提高,但存在弹丸弹道不稳定等弊端。江南制造局1867 年开始生产前装线膛炮弹,有12、18、40 磅子等多种型号,直到1897 年左右,才停止线膛炮弹的生产。金陵制造局1892 年左右制造的瓦瓦司三槽开花弹和铜珠来复炮弹也属于前装线膛炮弹。前装滑膛炮弹和前装线膛炮弹,都必须从炮口装填,操作不便,弹丸弹道稳定性差,发射速度也较慢,在后装炮弹出现后,逐渐被淘汰。
后装炮弹弹形长,弹丸附有弹带,发射时弹带嵌入炮管膛线,赋予弹丸以旋转运动,并可防止火药气体泄出,提高了射速和命中精度。这种炮弹按其生产技术的发展,有旧式和新式之分。旧式后装炮弹,是我国各兵工厂早期仿制的炮弹。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所仿制的旧式炮弹,弹体用包铅作导引部,有简单的碰炸引信,弹体装黑炸药,用黑火药栗色火药发射,无药筒,发射时将发射药用法兰绒或粗棉绸包裹后,进行装填。各式钢膛熟铁箍炮和全钢后膛架退式等火炮均使用这类炮弹。至1890 年后至二十世纪初,我国生产的旧式后装炮弹有所改进,弹体已采用铜作导引部,炸药为黑火药或石子药(块状药),发射药为无烟药,开始使用底火和药筒,有较复杂的着发引信。这类炮弹主要供快炮、过山炮等使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各国火炮生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性能优良、运动性强,适宜阵地作战的各种管退式山炮、野炮陆续出现,与此相适应的管退式火炮炮弹也得到迅速发展。管退式火炮炮弹的弹体材料,逐步由生铁过渡到钢性铣和钢。弹体炸药也由黑火药逐步过渡到用苦味酸和梯恩梯。引信由单一引信逐步发展到使用着发和延期双用引信。保险机构更加完善可靠。炮弹发射药已完全使用无烟药。我国仿制的新式后装炮弹品种以75 毫米山野两种炮弹的生产时间最长,产量最大,使用也最广泛。我国近代的手榴弹制造,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国外引进仿制,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先制造手榴弹的是汕头制弹厂,于1917 年开始制造。北洋政府大总统府军事处驻保(定)修械司至迟在1919 年就已开始组织手榴弹的制造。
(四)火炸药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于军事,使兵器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从而由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兵器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又研究出栗色火药、无烟火药和各种炸药,用于枪炮作发射药和弹体炸药,黑火药的使用范围则大大缩小。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建立初期,枪炮发射药和弹体炸药均为黑火药,基本购自西方国家,并称之为洋火药。我国采用机器生产黑火药始于天津机器局。1868 年,天津机器局自英国购买机器,于1870 年建成一座生产黑火药的工厂,这是中国第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用机器生产黑火药的工厂。继之各兵工局厂也纷纷仿造各种规格的黑火药。虽然工厂较多,但是产量并不大,据对1874 至1911 年期间的不完全统计,各厂共生产黑火药1921 万磅。
随着远程火炮的出现,需要燃速较慢的火药。为降低燃速,美国于1868年至1882 年期间,采用降低制造火药所用木材的焙烧温度制成棕色木炭以代替黑色木炭,将火药配方中的硫磺比例降低,用水压机将火药压成高密度、单孔或多孔的几何形状药饼(也称藕形饼),再经低温烘干,制成火药,因其颜色为栗色,故称栗色火药。我国生产栗色火药的仅有两家,天津机器局自1887 年开始仿制,1898 年具有年产栗色火药20 万磅的生产能力;江南制造局1893 年开始制造栗色火药。自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炸药出现,取代了黑火药和栗色火药作枪炮发射药和弹体炸药,此后黑火药和栗色火药的使用范围更加缩小。
我国化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于1867 至1874 年,在江南制造局制成镪水棉花火药,这是中国最早制造的硝化棉,但未正式投入生产。天津机器局自1881 年开始仿制硝化棉,1883 年获得成功,随后建厂大量生产,这时生产的硝化棉,主要充当炸药使用。中国无烟药的仿制与生产始于江南制造局。1893 年,江南制造局从德国购进无烟药生产设备一套,1895 年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最早的生产无烟药的工厂。此后天津机器局、湖北钢药厂、德州北洋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广东制造军械总厂等纷纷建厂生产无烟药。它们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我国的无烟药工业,仿制生产出各种枪炮所需的不同品种规格的发射药。
中国猛炸药的试制与生产起步较晚。1915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军械司徐尚武试制成功苦味酸,但未投入生产。直到汉阳火药厂1922 年和1924 年先后研制成功苦味酸和梯恩梯以后,我国才开始小批量生产这种炸药。
化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于贸易的不断发展,西方近代化学化工知识逐渐传入我国,中国近代化工技术由此而萌芽。
(一)西方化学化工知识传入时期(1840—1900)
1。化学知识的传入。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兴办了工厂和矿山,修铁路,办电报,办学堂,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化学知识也陆续传入中国。1855 年,英国医生霍森(Benjamin Hobson)编著的《博物新编》在中国出版,其中第一集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谈及化学元素有56 种,介绍了氧(书中称“养气”或“生气”)、氢(“轻气”或“水母气”)、氮(“淡气”)、一氧化碳(“炭气”)以及硫酸(“磺镪水”或“火磺油”)、硝酸(“硝镪水”或“水硝油”)、盐酸(“盐镪水”)等的性质和制造方法。此外,1868 年京师同文馆出版的《格致入门》中也介绍了一些化学知识。第一位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知识来我国的学者是徐寿(1818—1884)。他在江南制造局参加西方科技书籍的编译工作前后达17 年,共编译书籍13 种,其中大多数是化学方面的著作。1871 年他翻译出版了《化学鉴原》一书,书中概述了一般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重要元素的性质。此书曾风行一时,“对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①。此书述及的元素已有64 个,徐寿首创的以西文第一音节造字的原则,被后来的中国化学界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他还译有其他化学著作,如《化学鉴原续编》,内容是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化学鉴原补编》介绍了无机化合物的知识,《化学考质》内容是定性分析,《化学求数》介绍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介绍了物理化学知识。1866 年,徐寿的儿子徐建寅(1845—1901)翻译出版了《化学分原》,介绍了定性分析的知识。
以上书籍的出版,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化学知识的各个方面,为近代化工技术在中国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2。化工技术的传入。
随着化学知识的传入,化学工艺操作和技术也陆续传到了中国。1880年,徐建寅和汪振声合译的《化学工艺》出版,书中介绍了制酸制碱等化工工艺知识。1883 年前后,徐寿还和一些人发起成立了“格致书院”,在这里举办一些讲座或科学讨论会,也向听讲人作示范性的化学试验。
化工工艺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化工产品的制造生产。英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首先在我国开设化学工厂,如1853 年,英商就在上海开办老德记药房,用以配制西药。1870 年英国人在上海开办美查肥皂厂生产肥皂等产品。1889年英商在上海开办美查制酸厂(后来改名为江苏药水厂),用铅室法生产硫酸,供银炉业提炼金银用。这一时期,中国的官办和民办企业也开始生产一些化工产品:1867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建成了采用铅室法技术制硫酸的工厂。1876 年天津机械局建立淋硝厂,也采用铅室法生产硫酸,日产量达2 吨。1880年上海燧昌自来火局开始生产火柴,1888 年叶澄衷在上海创办“燮昌火柴第一厂”,每日可产梗硫磺火柴36 万盒,约占当时全上海火柴日产量(包括外商办的火柴厂)的40%。1896 年,叶澄衷又在湖北汉口创办“燮昌火柴第二厂”,生产价廉物美的“双狮”牌火柴。1889 年唐廷枢创办唐山细棉土厂(今启新水泥厂)开始生产水泥。1895 年江南制造局试制成功无烟火药,并在上海建立了单基无烟火药厂。
(二)化工技术的萌芽时期(1901—1919)
随着化学化工知识的传入和少量化工产品的生产,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工技术进入萌芽阶段。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减少,稍具规模的民族工业开始生产纯碱、硫酸铵化肥和一些轻化工产品,中国基础化学工业由此起步。
1。制碱。
纯碱是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制碱工业是中国化学工业中历史最久的行业。1903 年,内蒙古鄂托克旗王爷下令放垦土地,山西人李京客在白彦淖设立“大兴号”作坊,开始生产锭子碱。后来,山东人郭永熙设立“天聚泉”碱厂,每年可产10 万公斤的碱锭。其生产工艺为:将取自碱湖里的碱块放入化碱锅化成液体,除去泥沙杂草后澄清,加入熬碱锅熬浓结成碱锭。每口锅出一个碱锭子,约50 公斤。山西人郑氏(名字不详)在郭永熙之后,在内蒙古察尔汗也用相同方法生产锭子碱。
1910 年,北京人董立衡买下吉林省大布苏湖的开采权,成立“天惠”公①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260 页。司,生产面碱。其生产工艺与天聚泉厂基本相同,年产面碱700—800 吨,产品畅销东北三省。由于质量好,每年还有相当数量的面碱出口日本,为当时天然碱工业之最。与此同时,有人在吉林省双辽县创办郑家屯鱼碱公司,在玻璃山设有7 家作坊生产面碱(年产900 吨)和砖碱(年产210 吨),从业人员达105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