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故址那饔诿宦洳⒂胧种掷耄还岽┮伦愿墓愦笈┟瘢坏貌宦蚪笊矗际勐簦坏糠值匾览凳谐×耍以谠仙弦惨览低夤T诩鄹裆弦芡馍炭刂啤U庵稚灾室巡煌谠吹氖种怠R虼耍飧龉叹褪歉岷系淖匀痪媒峁菇馓宓牡谝徊健?br /> 在洋纱取代土纱的同时,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也在进行。这是自然经济结构解体的第二步。
中国手工所织的土布,在明朝时期就曾远销国外,销往美国西欧等地。
在19 世纪初期的30 多年内,土布的出口,在当时中国对欧美的贸易中,仅次于茶叶和丝,居第三位。但此后,随着外国的机器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土布的出口迅速下降。咸、同年间(1851—1874),随着洋纱大量输入,洋布也大量运进中国。这样,中国土布原有的质地耐穿和价格便宜的优越性,被洋布更低廉的价格所压倒,“其染色更娇艳夺目”,“自比土布为可爱”②。因此,到同治年间,“过去中下层人因土布比洋布价廉耐用而偏好土布,现在这一层理由可说已不存在了”①。出现了无论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第81 页。
② 同上书,第77 页。
③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 卷,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207 页。④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 卷,三联书店1957 年版,第207 页。①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 卷,第220、219 页。
②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 卷,第220、219 页。
①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 卷,第221 页。
“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②的严峻局面。这说明了在全国许多地区手织业已经衰落,有些地区的农民,不仅放弃了纺纱,而且也放弃了织布。他们的穿衣不再靠自给,而只得通过市场购买洋布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一时期农民家庭手织业就整体来讲开始衰落,手织业与农业也开始分离,但是手织业的衰落要比手纺业缓慢得多,也就是说,洋布代替土布的过程比洋纱代替土纱来说要缓慢得多。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1872—1890)间,洋纱进口量增长20。6 倍,而洋布只增长27%③。主要原因是:第一,中国农村手织业者为了生存,利用洋纱价格的低廉,加上织机的改良,使用洋纱织成土布,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土布的竞争能力。第二,洋布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洋纱的劳动生产率,洋纱的竞争能力远比洋布大。第三,土布原有的质地耐穿的优点,使土布在国内外市场上仍有一定的销路。在甲午战争以后,手工织布业一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未被破坏,实质上手工织布业已经开始与农业分离,自然经济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总之,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同治朝以后,中国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了解体的过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耕织结合为核心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外,造成中国原有的家庭棉纺织业的破坏和解体的,主要在于物美价廉的洋纱洋布的大量倾销。有史料记述:“近年洋货骤赢,土布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省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①同时,这种解体就全国来讲,在深度上、广度上也不平衡。一般说,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一些省份较明显,手工棉纺织业遭受破坏的程度比较重,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偏僻地区则不太明显或洋货根本没有输入,受破坏的程度比较轻。
需要指出的是,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棉纺织品的倾销动摇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基础。其他商品的输入也冲击了中国相关的手工业,中国的冶金、制铁、榨油,部分制糖、磨粉等手工业,也和棉纺织工业一样,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下趋于没落。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外国机制产品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这就意味着自然经济的广泛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自咸、同年间以来,中国自然经济结构初步分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这是城乡手工业遭到破坏和外国资本主义掠夺农产品原料的结果。
由于棉纺织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其他手工业的被破坏,动摇了自然经济的基础,迫使广大农民不得不到市场上购买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业品,也参与了某些商品作物的经营。从而扩大了农副产品商品的市场。另外,外国商人在中国市场上出售机器工业品之后,加强了对中国农产品原料的掠夺,以满足其本国工业的需要。同治朝以后,我国农产品的输出(不包括茶叶)② 同上书,第223 页。
③ 同上书,第199 页。
①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 卷,第233 页。
从同治十二年(1873)的280 多万元,增加到光绪九年(1883)的2800 多万元,在全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也由2。6%上升到15。6%。出口的增长也刺激了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的发展。下面对这一时期的主要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1。茶叶。茶叶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和出口商品,鸦片战争以后,外销茶叶激增,从而刺激了茶叶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大,遍及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湖南等地。但光绪六年(1880)前后,由于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的竞争,茶叶出口锐减。因此有的地方“自光绪七年后,茶价甚低,每年头春嫩庄七八九两,粗庄三四五两银。开茶庄及采箱者,屡年折本,倾家荡产,人多不以茶为正项生理。。。叹种茶者,勤劳艰苦,大受茶累矣”①。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时,茶园已“十荒七八”,到了甲午战争以后,普遍出现了衰败的情况。
2。棉花。棉花是中国较早的商品之一。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还是棉花的输入国。同治朝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棉纺织业的普遍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棉纺织业的相继产生,刺激了对棉花的需求,从而引起中国棉花出口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这就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如上海、南汇等地“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二”②。如皋、通州、海门也“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③。以前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普遍种植棉花了。“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兼植棉花。”①甲午战争以后,棉花的种植发展速度更快,“植棉之地,年有扩张”,“几乎全国均从事植棉”②。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均成为全国棉花重要产地。
3。蚕桑。中国农民养蚕植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生丝的出口数量增长很快,促使国内蚕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江苏高邮,“民素不饲蚕。。。近年湖东西以农兼桑者不可胜计,至丝成时,江南贩丝者无岁不至”③。又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受到破坏后,农民转而种桑养蚕卖茧,如江阴县,“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④。原来不饲蚕或饲蚕不多的州县到同、光年间都已经广泛饲蚕了,甚至在北方一些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也日渐饲蚕,并有所发展。
4。烟叶。鸦片战争前,种植烟叶已经是商品性的农作物生产,但烟草出口不多,主要在国内销售。光绪朝开始,出口增加很快。光绪十年(1884)出口数量为2。4443 万担,光绪二十年(1894)为11。3886 万担,由于英美烟草公司的大力推广和抢购及本国民族资本卷烟业的兴起,促进了烟叶生产的发展。
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第447 页。
② 同上书,第418 页。
③ 同上书,第419 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 辑,第196—198 页。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 辑,第196—198 页。
③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第427—428 页。
④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 辑,第427—428 页。
5。罂粟。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鸦片的输入不仅合法并有增无减。腐败的清皇朝不仅完全丧失了禁烟能力,而且鼓励农民种植罂粟以增加税收。鸦片的种植区日渐扩大。首先种植的是云南、贵州,后至四川、甘肃,以至陕西、山西等地,一二十年来,皆废田而种罂粟。
6。粮食。自咸丰末年以来,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占用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使一些地区变成仰给外地的缺粮区。如陕西渭南因“遍地罂粟”,粮食“反仰给于渭北”。江苏南通“出产棉为大宗,麦次之,稻则不足供一邑之食,故多仰给他郡”①。同时加上工业的兴起,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也扩大了对商品粮的需求。其结果必然刺激农民生产和出售粮食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商品粮食的流通数量,促使粮食商品化的迅速发展,特别在甲午战争以后,地区之间的粮食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例如,湖南的粮食供应长江下游及湖北一带,江苏、安徽等地的粮食供应长江下游各地的需要。粮食商品化发展的结果,在一些城市,如无锡、芜湖、长沙等形成了粮食的集散中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主要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帝国主义掠夺中国农产品原料的加强而发展的。
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般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商品率的提高。例如,据15 省100 县的调查,棉田的比重从光绪三十年(1904)至1910 年的11%上升到1914 至1919 年的14%,同时棉花商品率也在提高。光绪二十年(1894)棉花出口和国内纱厂购买的棉花有70 万担,1923 年增为600 余万担。其中日、英、美的一些纱厂就约占300 余万担。烟草也是如此,由于英美烟草公司和日本在湖南、山东等地推广美种烟草,进行收购,烟草的种植也得到发展,并形成一些烟产区。蚕桑的种植面积在1920 年前后达于最盛。广东在1923年桑田面积达到150 万亩,江苏无锡1921 年桑田占全县土地的30%以上。四川治县从宣统元年(1909)至1919 年,桑田面积从2。5 万亩扩大到5。5万亩。生丝的出口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开始下降,但出口绝对量仍在增加。宣统二年(1910)为14 万担,1919 年为16。5万担。
其次,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专门区域的形成。一部分地区以经济作物为主,另一部分地区以粮食作物为主。例如棉花、蚕桑、茶叶、大豆、烟草、水稻、小麦等农业生产专门区域分布在经济发展和交通比较发达的一些省份和地区,它的出现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再次,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产品出售的部分占很大的比重,农民生活资料的消费中从市场上购买的比重也在增加。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是在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和买办商业资本支配下的小商品生产。促进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帝国主义对中国原料需要的增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景气如何,对农产品需求的大小,部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生产的兴衰。这一时期获得较大发展的几种经济作物,都是国际市场上畅销一时的农产品,例如茶叶、棉花、生丝等。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大量倾销剩余农产品,使中国农产品价格猛跌,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农① 农也:《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经济研究》1956 年第4 期,第129 页。村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是在中国逐步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促成的。它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农村资本主义的相应发展,它始终是建立在小农经营的基础上。这种农业商品经济的性质,是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小商品生产。同时它也反映中国农业生产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具有半殖民地性质。农产品商品化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