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沙州刺史周鼎一边撄城固守,一边向回鹘求救。但救兵经年不至。周鼎召集诸将商议,欲焚毁城郭,率众东奔。部众都不同意,都知兵马使阎朝便缢杀了周鼎,自领州事,继续抗击吐蕃军。当时沙州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阎朝“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最后,“粮械皆竭”。为了保护城内兵民,阎朝与蕃将绮心儿相约,“苟毋徙佗(他)境,请以城降”。在绮心儿许诺不将沙州人民外迁的前提下,遂于建中二年(781)出城投降,“自攻城至是十一年”①。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日夜思归唐皇朝。开成年间(836—840),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③。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唐皇朝。
会昌年间(841—846),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吐蕃内部尚婢婢和尚恐热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厮杀,一时大乱,吐蕃势力衰落。大中(847—859)初年,唐皇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④极大地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不久,吐蕃尚恐热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不仅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而且使他的部下怨望不平,“皆欲图之”①。原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① 两《唐书》、《通鉴》均作“张义潮”,敦煌石室文卷原作“议潮”,盖归义后改作“义潮”。② 《册府元龟》卷九八○《外臣部》言:“沙州陷落后,有张氏世为州将者”,此指张议潮家族无疑。③ 巴黎藏石室本张景球撰《归义军节度使张府君墓志铭》云张淮深祖曰谦逸,工部尚书,考曰议潭。议潭与议潮为兄弟,据此可知。
① 《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下》。据《元和郡县志》载沙州失陷时间为建中二年。② 《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下》。
③ 《旧五代史》卷一三八《外国列传》。
④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武宗会昌五年,尚恐热作“论恐热”,《新唐书·吐蕃传》作尚恐热,今从《新唐书》。
① 《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吐蕃传下》。
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②。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东道受阻,张议潮的使者,不得不迂道东北的天德城,至大中四年正月,才因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③。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大中五年(849)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④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
唐宣宗特下诏令,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⑤。因命使者赍诏收慰,擢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拜明达为河西节度衙推兼监察御史,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吴安正等亦授官武卫有差。十一月,唐朝令于沙州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以张议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①咸通二年(861)三月,张议潮命其侄张淮深率蕃、汉兵七千人克复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并表奏朝廷②。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咸通四年(863),唐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使贞元初年失守而废置的凉州军镇又得以恢复。③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河西人民热忱赞颂张议潮的英雄业绩说: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④② ③ 《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下》。《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将光复沙州事记于大中五年,向达引证石室本《沙州志》认定为大中二年,今从其说。详见《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④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
⑤ 杜牧:《樊川文集》卷二○《沙州专使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授官制》。向达考证此制时间当在大中五年十月。
① 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
② 《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下》。
③ 《新唐书》卷六七《方镇表》;《新五代史》卷七《吐蕃传》。
④ 《张淮深变文》,见王重民《敦煌变文集》上。
第二节加强守备,发展生产,重振河西唐宣宗时,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除置军设使以官爵羁縻张议潮以外,已没有经营河西的能力。因此“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来归,而宣(宗)、懿(宗)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⑤。张议潮身兼节度、管内观察、营田支度等使,掌握河西军事、行政、财经大权,经营河西地区的重任自然由他承担了。他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加强守备,保卫胜利成果;同时还发展生产,以稳定河西局势。张议潮领导河西军民,多次击退了吐蕃军的进攻。居住在河陇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东面的党项、北面的回鹘、西南的吐浑残部等,都曾臣服于吐蕃。另外,吐蕃的奴部嗢末,自“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①。他们纠结在一起,常常大肆劫掠,但均遭到张议潮的沉重打击。有一次,哨探得知吐浑欲来劫掠沙州,于是星夜报知张议潮说:“吐浑王集诸川蕃人欲来侵凌抄掠,其吐蕃至今尚未齐集。”张议潮得知此事后,随即调兵遣将,主动出击。当他率军进至西同附近,遇到了吐浑军。吐浑军不敢交战,狼狈逃归。张议潮挥师追击一千多里,一直深入到吐浑境内,活捉其宰相三人,当场斩首示众。这一战大获全胜,俘虏三百多人,收夺驼马牛羊二千头(匹),然后唱《大阵乐》,凯旋而归。②在沙州北约一千里远的伊州城西,有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这里聚集着回鹘及吐蕃残部,频频劫掠伊州,俘虏人民,抢夺牲畜,闹得民无宁日。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56)六月,张议潮又亲率甲兵,进击纳职的回鹘部族。兵行不过旬日,进至纳职附近。回鹘一时无备,措手不及,张议潮指挥大军四面围攻,奋勇冲杀,“不过五十里之间,煞(杀)戮横尸遍野”,回鹘大败,“各自苍黄抛弃鞍马,走投入纳职城,把劳(牢)而守”。这次战役,张议潮大胜,收夺驼马之类一万头(匹),凯旋而归。③张议潮打败回鹘以后,仍然“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顽,不曾暂暇”①。由于他加强战备,积极防御,兼之富有军事才干,足智多谋,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人们给予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②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张议潮还积极治理,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河西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有的务农,有的放牧,还有的经商。张议潮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当时沙州修建了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还没有“渠头”、“升门”等专门管理人员。③由于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当时人们赞颂说:三光昨来转精耀,六郡尽道似尧时。
⑤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懿宗咸通三年。
② 《张议潮变文》。孙楷第认为变文可弥补正史不足,参《敦煌变文论文录》下。① 《张议潮变文》。
② 《张氏勋德记》,巴黎藏石室本p2762 号。
③ 齐陈骏:《略述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及张议潮领导的沙州人民大起义》,《甘肃师大学报》1979 年第四期。田地今年别滋润,家园果树似□脂。
□中现有十碾水,潺潺流溢满□渠。
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④张议潮还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河西创复,犹杂蕃、浑,言音不同,羌龙嗢末,雷威慑伏,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轨俗一变。”⑤使河西地区的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化。他能团结各族人民,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大中四年(850),张议潮收复伊州,“因沙州册户居之,羌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①,使他们和睦地杂居在一起。这对于稳定河西地区的政治局势,发展生产,无疑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咸通七年(866)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②。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③。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④。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张议潮收复瓜、沙十一州和凉州后,从长安经萧关通往西北的道路已完全打通,“路阻萧关雁信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咸通七年七月,张议潮曾向朝廷进甘峻山青骹鹰四联、延庆节马二匹,另有奴婢等。⑤经过张议潮的惨淡经营,河西地区的局势已稳定,生产得到了发展。咸通八年(867)二月,张议潮入觐长安,朝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第一区⑥。还晋升为司徒⑦。
张议潮入朝后,尚遥领河西节度,而以其侄张淮深知留后。咸通十三年(872)八月,张议潮卒于京师,赠官太保。
④ 《张议潮变文》附录一。
⑤ 《张氏勋德记》。
① 敦煌出土光启元年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
② ④《资治通鉴》卷二五○,懿宗咸通七年。
③ 《旧唐书》卷十九《懿宗纪》;《唐会要》卷九七。
⑤ 《旧唐书》卷十九《懿宗纪》;《唐方镇年表》卷五。
⑥ 《唐方镇年表》卷五注引《长安志》,但记于咸通七年。
⑦ 孙楷第据变文中“自从司徒归阙后”说,认为他已为司徒,见《张淮深变文跋》。第三节张氏后裔经理河西张议潮入朝时,把河西军务封章陈款,总委其侄张淮深,令守藩垣。张淮深之父议潭,曾先质于朝,卒于京师。他嗣父职为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因经营河西有政绩,加授御史中丞,不久又授官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张议潮卒后,以户部尚书充河西节度使,又授兵部尚书。后又加太仆、侍中(或中书令)。①此后,安西的回鹘再次叛唐,引兵进犯肃州、酒泉、西桐地区。张淮深率河西军民英勇反击,活捉回鹘首领,俘获士卒千余人,并表奏朝廷。朝廷派遣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上下九使,诏赐淮深,兼重赐金银器皿、锦绣琼珍。
张淮深继张议潮后尽力经营河西,多次打退了各族对河西地区的进犯,其文治武功,不下张议潮。当地人民热情讴歌他说:自从司徒归阙后,有我尚书独进奏。
□节河西理五州,德化恩沾及飞走。
天生神将□英谋,南破西戎北扫胡。
万里能令烽火灭,百城黔首贺来苏。②大顺元年(890),张议潮女婿、沙州刺史索勋发动了政变。由于变生肘腋,张淮深兄弟猝不及防,于是“兄亡弟丧,社稷倾沦”①。索勋遂自立为节度使。景福元年(892),唐廷正式承认他为河西归义军节度使。
后来,张议潮第十四女(即李明振之妻)对索勋诛杀张淮深兄弟、武力夺取河西大权甚为不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