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县皆附之”④。这次唐高祖派太子建成率军攻打刘黑闼,并对俘虏宽大处理,以安定人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刘黑闼在被唐军打败退却途中,为部将诸葛德威所执,被送洺州杀害。
  还在唐高祖攻克长安时,就派光禄大夫李孝恭招慰山南,击破朱粲。自金川(今陕西安康)出巴、蜀,“檄书所至,降附者三十余州”①。孝恭被拜信州(旋改夔州)都督。大治舟舰,训练水师,积极备战。武德四年九月,唐以李孝恭为荆湖道总管,统水陆十二军,进攻占据江陵(今属湖北)、自称梁帝的萧铣。铣将文士弘拒战失败,萧铣出降。唐军一举平定了荆湖地区。淮南的杜伏威,已于武德二年归附于唐。中原既定,伏威奉诏入朝,留输公祏据守。武德六年,公祏“诈言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②,遂举兵反唐,称帝于丹阳。唐高祖命赵郡王李孝恭率诸将水陆并进,以讨公祏。七年三月公祏败死,江南全部平定。
  武德七年,高开道为其部将张金树所杀,金树以地降唐。同年,唐将李世勣讨平徐圆朗。至此,唐廷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② 《旧唐书》卷五五《刘黑闼传》。
  ③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高祖武德五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② 《旧唐书》卷五五《辅公祏传》。
  第四节玄武门之变唐高祖的皇后窦氏生有四子,除第三子玄霸早夭外,长子建成立为皇太子,为人宽厚有干才,辅助高祖处理政务,稳定后方,支援前线,起过重要的作用。次子世民,封秦王,才艺不凡,经常领兵出征,战功卓著,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与李建成之间便产生了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高祖第四子齐王元吉一直支持李建成。
  还在武德二年,太子詹事李纲就规劝过建成,“不宜听受邪言,妄生猜忌”①。指的就是对李世民的猜忌,这可能是他们之间矛盾的开始。到李世民削平关东以后,矛盾就更深了。刘黑闼再度起兵时,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提醒建成说:“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因而建议他去讨伐刘黑闼,以图“立功”,“因结山东英俊”②。建成为树立自己的威望,实践了这一建议。为了加强军事势力,建成私募骁勇二千余人,屯守东宫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又拉拢后宫妃嫔,特别是高祖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使之吹捧自己,短毁世民。还联合元吉多次策划谋害李世民。至于李世民呢,封德彝就曾指出:“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③这并非妄测之辞。在李世民的周围,早就团聚一批才能出众的文官武将,还有蓄养在外的勇士八百余人。他虽因赏赐李神通田庄事,得罪过张婕妤,但也“遍见诸妃”,“有以赂遗”④。他的妻子长孙氏也在高祖和妃嫔之间,“尽力弥缝”⑤,以争取后宫的支持,但收效不大。
  武德六年以后,李世民深感“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⑥,矛盾更加尖锐了。七年六月,唐高祖避暑仁智宫(今陕西宜君西南),建成乘居守之机,私下叫庆州总管杨文干“募健儿送京师,欲以为变”⑦。这事被揭发后,高祖大怒,召建成至宫究问,又令世民前往讨伐举兵反叛的杨文干,并说:“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诛杀骨肉,废建成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①世民很快平定了杨文干,但高祖在元吉与诸妃的请求及封德彝的游说下,改变主意,仍令建成回京居守,“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东宫和秦府的臣僚王珪、韦挺和杜淹,加以流放而已。后来,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酖之,世民心痛吐血,高祖因此对他说:“观汝兄弟,终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竞。汝还行台,居于洛阳,自陕以东,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②建成、元吉认为放走世民,于己不利,暗中阻挠,一面派人上书谏止,一面派人对高祖陈说利害,高祖遂罢此议。这时建成加紧活动,翦除世民的羽翼,或进行收买。房玄龄、杜如晦皆以谗言被逐出秦府,尉迟敬德、段志玄等成为收买的对象,形势显得非常紧迫。因此长孙无忌、尉迟① 《旧唐书》卷六二《李纲传》。
  ② ③《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④ 《新唐书》卷七九《隐太子建成传》。
  ⑤ 《旧唐书》卷五一《太穆皇后窦氏传》。
  ⑥ 《贞观政要》卷五。
  ⑦ 《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① ②《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③,世民犹豫未决。恰在这时突厥入寇,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④。率更丞王晊又向世民告密,说建成将乘为元吉饯行时暗害世民,并尽坑敬德等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世民便与房玄龄等密商发动政变。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高祖听了很惊讶,告诉他说:“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⑤六月四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伏兵玄武门,杀死了建成、元吉。高祖方泛舟海池,尉迟敬德戎服入见,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敬德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时裴寂、陈叔达等均在,高祖对裴寂等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①高祖只好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平息了这场事变。过了六天,高祖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②到了八月间,便正式传位于太子,以太上皇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高祖晚年亲见贞观时期的太平景象,有一次在未央宫为高级官员举行的宴会中,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使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高祖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③太宗举杯上寿道:“臣早蒙慈训,教以文道,爰从义旗,平定京邑。重以薛举、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禀睿算,幸而克定。三数年间,混一区宇,天慈崇宠,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时和岁阜,被发左袵,并为臣妾,此岂智力,皆由上禀圣算。”④高祖欢喜极了,宴会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罢。贞观九年(635)五月庚子,唐高祖病卒,年七十,葬于献陵(在今陕西三原)。
  ③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
  ⑤ 《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建成传》。
  ①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
  ③ ④《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第七章唐太宗第一节从起兵到即位唐太宗(599—649),姓李,名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武功(今属陕西)别馆。李世民生长在军事贵族家庭,从小就娴习武艺,很会骑马射箭。他所用的箭,比通常的箭要大一倍,能够在百步之外,“射洞门阖”①。他也喜爱读书,写得一手好字。为人豪爽有识见,“临机果断,不拘小节”②,具有进取向上的性格。
  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下诏求援。十八岁的李世民应募从军,隶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他向云定兴提出“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的策略,认为始毕可汗“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猝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③。第一次表现了李世民根据敌我力量采取对策的军事才能。十二年,李渊与农民军甄翟儿在雀鼠谷作战,李世民率领骑兵冲破义军的包围,从而取得了胜利。开始表现出李世民善于以骑兵冲锋陷阵的英勇战斗精神。大业十三年,李渊由晋阳进军关中的过程中,李世民统军作战,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军占领长安,李渊以丞相辅政,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武德元年(618),高祖即位,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以击溃陇右的薛举集团的功勋,拜右武侯大将军、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时刘武周侵占并州,世民统军出击,大破刘军,收复并州,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世民旋即率军东征,一举消灭了河北窦建德和洛阳王世充两大劲敌,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武德四年六月,唐军凯旋,世民“被金甲,陈铁骑一万,介士三万,前后鼓吹,献俘于太庙”①。高祖“以自古旧官不称殊功”②,加号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五年,再度东出,打败窦建德余党刘黑闼于河北,黑闼奔突厥,加拜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这时海内渐平,世民“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③。以武功见称的李世民,从此也很重视文事了。
  由于李世民战功卓著,威胁着太子建成的地位。武德晚期,双方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唐高祖虽然重视有功的次子世民,但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太子建成的地位。世民深感“有功高不赏之惧”,便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建成、元吉,唐高祖被迫立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传位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① 《酉阳杂俎》卷一。
  ② ③《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① 《新唐书》卷二《太宗纪》。
  ②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③ 《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第二节“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627—649),由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极为强盛,出现了历史上艳称的“贞观之治”。这一时期,特别是贞观前期的主要业绩如下:第一,在政治方面,唐初沿用隋制,而略有改革。朝廷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贞观时因太宗曾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便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号为宰相。宰相品位既高,太宗常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令、侍中都是三品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任职位较低,又有才能的官员,担任宰相职务。这样不但有利于进用贤才,而且宰相的人数多了,可使互相制约,避免个人专断,从而加强了皇权。
  三省各有分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管执行。唐太宗对三省长官要求很严,他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①后来太宗又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毋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①唐太宗因此重申三省旧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己见,并且署名,叫做“五花判事”。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②。唐初地方行政分州、县两级,设刺史和令为州、县长官。地方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休戚。唐太宗很重视地方官的人选,他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③他经常把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屏风上,对他们治绩的好坏,分别列于名下,以便考察。由于马周建议朝廷不可独重内臣,而轻视刺史、县令,太宗宣布:“刺史朕当简择,县令诏京官五品已上各举一人。”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素质。贞观年间,各地循吏辈出,如邓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