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给隋朝很大的威胁。文帝命上柱国元谐率步骑数万出击,吕夸战败逃走。但不久又来寇边。开皇三年,汶州总管梁远又大败吐谷浑。到隋统一南北后,势力强盛,吕夸才不敢再来骚扰。开皇十一年,吕夸死,子世伏立,隋把光化公主嫁给他。世伏为部下所杀,弟伏允立,仍以光化公主为妻,“自是朝贡岁至”①,双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此外,地处东北的契丹、靺鞨等族,或款塞归附,或遣使贡献,隋文帝对他们都作了妥善的处置。
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使各族人民赢得了一个“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②的生活和生产的安定环境,为隋代统一南北,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
① 《隋书》卷八四《突厥传》。
② 《隋书》卷五一《长孙晟传》。
③ 《隋书》卷八五《突厥传》。
① 《隋书》卷八三《吐谷浑传》。
②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史臣曰》。
第四节平定南方由于内迁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晋室南移,北方各族统治者互争雄长,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及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组合的进程。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由于北方人民不断南迁,人口增加,生产技术有所进步。南方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这就使得南北分裂,不但失去了民族斗争的意义,而且徒然给南北人民造成战争威胁,并且阻碍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实现统一便成为当时南北人民一致的要求。
隋文帝取代北周以后,便有并吞江南之志,任用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今江苏扬州),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州(今安徽合肥),以伺察陈国的动静。又用杨素为信州总管,在永安(今四川奉节)大造战舰,以备水战之用。当时群臣竞献平陈之策,虢州刺史崔仲方上书:“今唯须武昌已下,蕲、和、滁、方(今江苏六合)、吴、海等州更帖精兵,密营渡计。益、信(今湖北巴东)、襄、荆、基(今湖北钟祥)、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虽于流头、荆门、延州、公安、巴陵、隐矶、夏首、蕲口、盆城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水军鼓行以前。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无恩不能自立。”①隋文帝看了非常高兴,从此确立了平陈的方略。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因萧琮入朝,遂灭后梁。梁宗室萧岩、萧 奔陈。晋州刺史皇甫绩进言陈有三可灭:“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②于是隋文帝便以陈国纳萧岩为借口,发动对陈国的战争。
开皇八年三月下诏伐陈,并且宣布了陈后主的二十条罪状。十月,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于是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信州,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蕲春,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吴州,燕荣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都受杨广节制。隋文帝亲自到定城(今河南潢川)誓师,以要必胜。
正当隋军分道进发的时候,消息传到陈朝,施文庆、沈客卿用事,“并抑而不言,故无备御”③。及闻隋军临江,陈后主还说:“王气在此,齐兵三度来,周兵再度至,无不摧没,虏今来者必自败。”①孔范也说隋军决无渡江之理。这个腐朽的统治集团,在末日已经降临的顷刻之暇,还“奏伎纵酒,作诗不辍”②。
开皇九年(589)正月,贺若弼自广陵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苏镇江)。
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进拔姑孰(今安徽当涂)。贺、韩两军东西夹攻建康。陈将萧摩诃被俘,任忠出降。隋军直入朱雀门,城内文武百官纷纷逃散,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躲到景阳宫内枯井中,为隋军所获。
① 《隋书》卷六○《崔仲方传》。
② 《隋书》卷三八《皇甫绩传》。
③ 《陈书》卷六《后主纪》。
① ②《南史》卷十《陈后主纪》。
杨素与刘仁恩率水军下三峡,大破陈将吕忠肃,乘胜至汉口,与杨俊相会。时建康已破,杨广使陈后主以手书招降上江诸将及岭南女首领洗氏,于是南方全部平定。
隋文帝的这一巨大胜利,使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不久,又镇压了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等豪强地主的叛乱,并下令销毁“人间甲仗”,对于江南诸州私造的大船,也“悉括入官”③,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的统一。
③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第五节发展经济隋文帝在发展经济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是继续推行魏、周以来的均田制。除授予贵族官僚大量土地外,农民一夫一妇规定授田一百四十亩。开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推行均田法,宽乡农民可以得到足数的土地,狭乡每丁才得二十亩,老幼所得更少。但无地少地的农民终究得到了一些土地。隋文帝又把北周岁役一月的十二番法,减为岁役二十日。又改定服役年限,由北周规定的十八岁至五十九岁,改为二十一岁至五十岁。裁减了服役年限,并缩短了每年的役期。隋文帝还加意农田水利的兴修。①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针对北齐以来,“豪党兼并,户口租调,十亡六七”②的情况,隋文帝进行了户籍整理,以扩大租调收入。他首先制定了保闾制度,畿内以五家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正。畿外保上为里,设里正;里上为党,设党长。由保长、闾正、族正、里正、党长等办理均田、征税与户籍。开皇五年(585),“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③。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户口检查。在检查中,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④。这次检查的结果,得到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为了进一步防止户口隐漏,高颎又建“输(租赋)籍(户籍)之法”,由朝廷制作“输籍定样”,下令各州县依样确定户等上下,减轻税额。“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太半之赋;为编甿,奉公上蒙轻减之征”,自此“奸无所容”⑤。这样就使隋廷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户口也迅速地增加起来。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以长安城“凋残日久”,在城东南龙首山创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名叫大兴城。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因系国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①,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隋文帝鉴于前此币制的混乱,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五铢钱“所在流布,百姓便之”②,使货币得到统一。开皇时,又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采冀州刺史赵煛所定的“铜斗铁尺”③,颁行全国,度量衡也统一起来了。至于“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④,这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由于隋初以来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上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隋书》称:“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⑤这虽不免有溢美之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谓“开皇之治”的实际情况。
① 参见胡如雷:《隋文帝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79 年第2 期。
② ③④《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⑤ 《通典》卷七《食货七·丁中》。
① 《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②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③ 《隋书》卷四六《赵煚传》。
④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⑤ 《隋书》卷二《高祖纪论》。
第六节隋文帝与独孤后隋文帝在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中,是一个比较重视节俭的皇帝。他即位之初,就宣布“犬马服玩,不得献上”⑥。对于以布袋进干姜,以氈袋献香料的官吏,都认为是浪费,“大加谴责”⑦。史称:“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①生活特别俭约。
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553—602),是北周功臣独孤信的女儿。十四岁嫁给隋文帝,两人感情很好。有一次幽州总管阴寿报告一个情况,在与突厥的互市中,有一箧价值八百万的明珠,劝她买了。独孤后说:“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罢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②可见她的识见非同一般,文帝因此也很敬畏她,许多事情都听取她的意见。文帝临朝时,独孤后一同前去,坐在阁内,派宦官打听情况,“政有所失,随则匡谏”③。因此宫中称为“二圣”。
开皇十三年(593),下诏建仁寿宫于岐州之北,使杨素监造。平山填谷,以建宫殿,规模很大。因督役严急,丁夫死者以万数。开皇十五年,仁寿宫修成。文帝到了那里,看到宫殿十分壮丽,大怒道:“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④杨素听了,很怕受处分。但独孤后对这所离宫感到很满意,文帝的态度也就变了。第二天召见杨素,赐钱百万,锦绢三千段。
独孤后生性嫉妒,后宫不敢进御。尉迟迥的孙女有美色,文帝很喜爱她,在仁寿宫得幸。独孤后伺帝上朝,暗地把她杀死。文帝得知后,大为愤怒,从苑中单骑出走,入山谷二十多里。高颎、杨素慌忙追去,扣马苦谏。文帝叹息道:“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说:“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⑤好容易把文帝劝回宫中。后来皇后听到高颎说她是一妇人,心怀愧恨,便常在文帝面前短毁他,高颎终于被陷害而除名为民。
太子杨勇性宽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他曾经把蜀人所做的精美的铠甲,再加装饰,文帝看了很不高兴,告诫他“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①。后来遇到冬至节日,百官都到太子宫,太子张灯奏乐来庆贺。文帝大不以为然,下诏责难太子,从此父子便生猜忌。独孤后又因太子妃元氏无宠,遇心疾而死,疑有他故,颇为不平,乃派人伺察太子过恶。而晋王杨广则矫情饰诈,内谄母后,外结朝士,特别是拉拢权臣杨素,积极进行夺取太子地位的活动。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废黜了“抚军监国几二十年”的太子杨勇②,立杨广为太子。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卧病在床,一次看到宠姬宣华夫人仓促从外面⑥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⑦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文帝仁寿四年。
② 《隋书》卷三六《后妃传》。
③ 《隋书》卷三六《后妃传》。
④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文帝开皇十五年。
⑤ 《隋书》卷三六《后妃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一七九,文帝开皇二十年。
② 《隋书》卷四五《文四子传》。
进来,神色有异,问她出了什么事。陈氏不觉流泪说:“太子无礼!”文帝大怒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③便叫柳述、元岩,让他们草诏召回杨勇。杨素得知,立刻告诉太子,矫诏逮捕了柳、元二人,派亲信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把宫人全部赶走。隔不多久,隋文帝就死了,时年六十四。《隋书》作者在列举了隋文帝的主要政绩以后,称赞他为“近代之良主”。并且指出他素无学术,诛废功臣,听信谗言,用法严峻等缺点④,虽不失为持平之论,但未说明隋文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范文澜则有一个很恰当的评价:“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①③ 《隋书》卷三六《后妃传》。
④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第二章隋炀帝第?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