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K惺勘嫉羌窃觳幔沙⒄乒埽佑杀矶荚陈剩鞫栽奁盏慕鸺尽?br />   随着吐蕃国家制度的完善,在统治上也有加强法制的需要,弃宗弄赞继为赞普以后,积极学习文字,制定和颁布法律。据吐蕃史书说“松赞干布在位,以臣民于君前忿教争竞,无礼无仪,乃创十善法律,使善者有所劝,恶者知所戒”。据记载当时颁布的律文有二十条,其主要内容在于:“令行善者劝,作恶者惩,强梁者以律绳之,贫弱者以法扶之,设四兵以为禁卫”。“定度量衡之法,设阡陌之制。教民习书,为马装备,创兴礼义。”这都是说的立法的意义。至于法律律文,有“争斗者罚金,杀人者依其大小抵偿。盗窃财物者,罚赔八倍,并原物为九。通奸者,断肢体而流之。诳语者,割舌”(刘立千译《史鉴》)。各种记载不同,有的说弃宗弄赞有“十善法律”,有的说有“德行诫命十八条”,多为道德训条,有些是出于后世附加的。根据史籍记载弃宗弄赞时制定法律,用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史书记载说吐蕃“用政严酷,人无敢违”。“其刑,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抶之从喜怒,无常算(数);其狱,窟地深数丈,纳囚于中,二三岁乃出”。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制定这样落后的刑罚,也完全符合奴隶制度的情况。
  弃宗弄赞为了改变吐蕃的落后情况,一方面吸取各国的先进文化,同时也积极从事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他和文成公主结婚后,加强了唐蕃的文化交流,派遣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积极地引进唐朝的生产和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开启学习唐朝文化的风气,造就许多兼通汉藏文化的人才。让汉族医生帮助吐蕃医生翻译医学典籍,发展藏医学。
  弃宗弄赞在文化上突出的建树,就是创造吐蕃文字。吐蕃原来没有文字,“其吏治,。。结绳齿木为约”。公元633 年(?),弃宗弄赞派遣吞米·桑布札等十六名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在克什米尔向大婆罗门李敬学习文字学,学成回到吐蕃以后,吞米·桑布札等把梵文与西域各国文字,特别是和阗文互相比较,采取笔画简单易于书写不同形体,制定了三十个藏文字母,这三十个字母都是辅音,利用辅音重叠或在辅音上加上符号的方法构成复辅音,另外又制定四个元音符号,加在字母上下,用以拼写藏语。桑布札又著《文法三十韵》,作为藏文学习的书籍。藏文创造以后,弃宗弄赞大力提倡,他专心学习了四年,强制贵族子弟学习,号召大臣们学习,采取了许多奖励学习的办法,这样很快得到推广和应用。从此,朝廷的公文、法令,军队和人民的册籍都使用藏文记录,还用藏文翻译汉文医书和梵文佛经,创作文学、史学等作品,对于吐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藏文的创造,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文成公主带了许多医书,汉医韩信杭帮助吐蕃人哈律马哈德娃和德日马郭吉两人翻译成藏文。韩信杭和印度医生巴惹多札、大食医生朵利诺波共同研究,合著《无畏之武器》医书。在汉医学的影响下,藏医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和处方等都有了发展。
  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由于弃宗弄赞的提倡和推广,文学、算学、历法、历史等,都有所发展。无论是大食、突厥、印度、泥波罗各国的先进事物,弃宗弄赞都积极学习,兼收并蓄,在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影响下,结合吐蕃固有文化的改造,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吐蕃文化。
  弃宗弄赞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对佛教也采取保护的政策。吐蕃人原来信奉苯教。苯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为主要活动。苯教首领在朝廷中有较高地位。后来佛教徒进入吐蕃传教,当时苯教势力较大,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因此吐蕃不仅没有佛教徒,也没有佛殿和佛像。弃宗弄赞先娶泥波罗尺尊公主为妃,后又娶文成公主为妃。泥波罗是著名的佛教国家,唐朝佛教也盛行,两位公主都信仰佛教,她们都把佛像、佛经、法物等带到吐蕃。吞米·桑布札从印度留学回来也带来佛经,并译成藏文,从此佛教在吐蕃开始流传。在两位公主影响之下,弃宗弄赞也接受了佛教,并为尺尊公主、文成公主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弃宗弄赞又建立了十二座寺庙,这样佛教和苯教同样在吐蕃国内传播开来。弃宗弄赞曾迎请天竺、泥波罗和唐朝僧人到逻些兴佛法,资助翻译佛经,据说译出的佛经有二十五部之多。但终弃宗弄赞之世,吐蕃人没有出家的。
  第七节吐蕃和唐朝的友好关系在朗日论赞时,吐蕃与唐朝就有经济、文化的交流,两族人民之间就有交往。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后,吐蕃和唐朝成为“甥舅之国”,汉藏两族人民间的亲密关系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弃宗弄赞在文成公主的帮助下,积极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在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等各方面,都得到唐朝的支援与帮助,两国人员往来频繁,互相援助。以前两国间时有边境冲突,自从和唐朝联姻以后,十余年边境相安无事,弃宗弄赞一直以唐朝的子婿自居。在公元644年,唐太宗远征高丽回朝,弃宗弄赞派遣大论禄东赞奉表庆贺,其表说:“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渡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向唐太宗献上金制的七尺高金鹅,可盛酒三斛。
  648 年,唐朝使臣出使印度(天竺)。中天竺阿罗那顺劫夺诸国贡献的名贵贡物,使者王玄策战败逃至吐蕃,弃宗弄赞立即派出一千多精兵与泥波罗七千多骑兵,随从王玄策攻讨劫贼,擒了阿罗那顺,然后遣使向唐献捷。649 年,唐太宗崩,高宗即位,授弃宗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
  弃宗弄赞接受唐朝官爵封号,深以为荣,以臣礼自居,致书给唐顾命大臣、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表示愿尽臣属的义务。同时献上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奠祭于唐太宗灵座之前,表示对唐太宗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唐高宗对弃宗弄赞的忠诚友好,非常赞赏,于是晋封他为宝王,并在唐太宗陵前竖立他的石刻像。弃宗弄赞向唐朝请求蚕种、造酒、碾常⒅健⒛慕橙耍聘咦谠势渌耄∨捎判愎そ橙ネ罗诩际酰镏罗ㄉ琛?br />   649 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患病,居住在彭玉色莫冈别墅养病,于650年春季逝世,把遗体安置在琼瓦,文成公主派使者到唐朝报丧,夏五月到达长安后,高宗派遣武卫将军鲜于匡济赍玺书赴吐蕃进行吊唁。弃宗弄赞逝世时,他的嫡子贡日贡赞早已亡故,他的儿子贡日贡赞与昆交芒木杰赤噶生子芒伦芒赞。在他逝世后,其大臣拥立他的孙子芒伦芒赞继位为赞普。弃宗弄赞逝世以前,泥波罗尺尊公主已故世,除文成公主以外,弃宗弄赞又娶象雄妃、如羊妃、木聂妃三人,但均未生子。
  弃宗弄赞娶文成公主后,九年中和公主共同生活有三年之久。弃宗弄赞逝世,文成公主并未要求回到唐朝,继续留在吐蕃生活了三十年,直至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唐高宗又派使者吊祭。在这期间,她仍热爱吐蕃人民,关心生产和人民生活,得到吐蕃人民的尊敬和热爱。唐朝和吐蕃两国间曾一度失和,进行战争,但吐蕃人民对她敬爱如故。她逝世时吐蕃为文成公主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并记载在吐蕃史书中,这是吐蕃以前都没有的。吐蕃人对文成公主十分怀念,在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诗歌歌颂文成公主,戏剧、舞蹈都纪念文成公主,说明吐蕃人民对文成公主有十分深切的感情。
  第十一章陆德明颜师古孔颖达第一节陆德明陆德明,名元朗,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约生于梁末陈初,历仕陈、隋、唐三代。青年时代,随从梁、陈时代知名人士周弘正学习,善于谈论老、庄和《周易》。陈宣帝太建年间,太子陈叔宝即后来的陈后主召集全国各地名儒,在建康皇宫的承光殿举行一次关于儒家经学的讨论会。那时,陆德明年方二十,应邀前往参加,坐在最末的席位上。由德高望重的国子监祭酒徐孝克①主讲儒经经义,他依仗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趾高气扬,旁若无人,与会的名儒们在这个权威的面前甘拜下风,谁也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唯独叨陪末坐的年轻人陆德明敢于起来同他争辩,多次指出徐孝克讲解中的弱点,深中要害,博得满座的赞赏,也受到陈后主的重视。从此,名声大震,步入陈朝名士之林。陈朝朝廷任命他当始兴王王国的左常侍,后升迁为国子监助教。陈朝灭亡以后,回到故乡吴县。
  隋炀帝即位后,搜罗南朝著名学者到长安任职,陆德明被任命为秘书省学士。炀帝大业年间,下诏召集京城及各地通晓儒经的名士到长安讲学,命陆德明同名儒鲁达、孔褒同到门下省会合诸儒讲授经义,互相诘难,互相争辩,谁也没有辩论过他。于是加授他为国子助教。不久,礼部侍郎许善心推举陆德明和徐文远、包恺、褚徽、鲁达等为学官,授陆德明和包恺、鲁达、褚徽为太学博士,徐文远为国子博士。当时人评论陆德明讲《易》、徐文远讲《左传》、褚徽讲《礼》、鲁达讲《诗》,都是高水平的。
  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后,隋朝东都留守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为帝,号皇泰主。杨侗任命陆德明为国子监司业,命他进殿中讲授经书。不久,王世充废黜杨侗,自立为帝,封自己儿子王玄恕为汉王,任命陆德明为散骑侍郎,充当汉王师傅。充当王世充儿子的师傅一事,陆德明自认为是莫大的耻辱,但又深知王世充为人残忍,不便当面拒绝,便想了一条苦肉计来推辞这件差使。就在举行拜师礼的前一天,他服用一剂喝了要腹泻的巴豆散。第二天他卧床在东墙壁下。王玄恕到来后,跪在床前向他大礼参拜,他竟然当面腹泻起来,装着病势十分沉重的样子,既不回礼,也不答话。王玄恕无奈只得以师傅得痢疾向王世充禀告。然后陆德明以养病为名,移居洛阳以东的成皋县,同一切人断绝往来。
  不久,唐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克洛阳,平定王世充,派遣使者征召陆德明到长安,任命他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命长子中山王李承乾随从他学习经书。秦王对他十分敬重,使阎立本写真形,褚亮为之赞曰:“经书为贵,玄风可师,励学非远,通儒在兹。”①不久,补授太学博士。后来唐高祖亲自到太学祭奠先哲先圣,祭奠后,召开了一次儒、佛、道三家经义讲习会,由大儒徐文远主讲《孝经》,高僧惠乘主讲《波若经》,著名道士刘进喜主讲《老子》。讲授完毕后,由陆德明先依据各家经义,分析其要旨;然后提出问题请这三位名流回答,他们都给难住了,最后还是由陆德明把问题一一解说清楚。高祖叹赏说:这三位大儒、高道、名僧学问渊博,能言善辩,但都被陆德明问① 徐孝克,《旧唐书》卷一八九上《陆德明传》作徐克。
  ① 《大唐新语》卷三。
  得哑口无言,他真是一位学术精深的贤才啊!赏赐他丝帛五十匹。太宗贞观初年升为国子博士,封吴县男。不久病故。他生平著作颇多,主要有《经典释文》30 卷,《老子疏》15 卷,《易疏》20 卷,流传当代。后来太宗阅读《经典释文》,对陆德明学识的渊博善辩甚为嘉奖,赏赐其家布帛二百段。陆德明的儿子陆敦信,唐高宗龙朔、麟德年间历任门下省左侍极、同东西台三品、检校右相等职,封嘉兴县子,后任大司成,因年老多病致仕归家。第二节颜师古青出于蓝颜师古(581—645),名籀,以字行②,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祖父颜之推为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先后仕于梁、北齐、北周,终于隋,于是家居关中,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颜之推学识渊博,尤善《周官》、《左传》,著有文集30 卷、《颜氏家训》20 篇,并行于世。颜之推从山东辗转跋涉到关中,跨越了南北阻隔,在读书治学的实践中,发现了不少典籍在流传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语言因古今、地域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他对这些问题作了开创性的探讨,把这些心得与其他内容一并写入《家训》以备子孙遵循。
  颜师古的父亲颜思鲁,以儒学显名,撰有《汉书决疑》。武德初年他为秦王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