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钫蚵式苑罘ā薄"谔拼诩次缓螅鹿倌略褡ㄈㄓ檬拢砸晕旭创髦Γ啥仕藿蟪迹怨右枪Ω吣阎疲Υ又刑舨爰洌谑怯职彰饬斯右堑母痹е埃邮捣馄甙倩В渌嘧谏搅晔埂9右桥虏餮曰盗舜笫拢吮砻髯约憾怨业闹页衔薅韵录次换实鄱宰约旱牟乱芍模旖粤槲涑鍪σ岳此嘧谇昂笏褪蛛贰②榍в嗉惚喑啥恚献啻凇4诳垂螅纶榇鹦凰担骸胺舨坏虏幻鳎麓蟪加且桑拗病k奚踝岳ⅲ鹨晕恰!币院醚院糜锢窗参抗右恰?br />   七月,再次任命郭子仪知朔方、河东、北庭、泽、潞、沁、陈、郑等节度行营及兴平等军副元帅。八月,郭子仪自河东入朝,程元振忌妒子仪功高任重,屡次在代宗面前诋毁他。子仪心中忧虑不安,上表请解除副元帅、节度使职务,代宗安慰他一番,遂留其在京师。时承李光弼邙山新败,官军受挫,叛军谋攻陕州。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雍王刚过弱冠之年,不熟悉军旅之事,代宗欲以历经战阵的老将郭子仪为副元帅,佐雍王平定乱军,再次遭到宦官程元振、李辅国的阻挠而止。
  大历二年(767)十二月,郭子仪父亲之墓被人盗掘,官府未能捕获盗墓人。人们都以为鱼朝恩一向妒嫉郭子仪,怀疑是他指使人干的,子仪也深知其原由。盗掘祖坟,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污辱。当郭子仪入朝时,人们都以为会喋血京师,公卿大臣也深感不安。可是当代宗向他讲述了此事,他却哭泣着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上元元年。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二,肃宗宝应元年。
  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郭子仪宽厚待人,犯而不校尽力把大事化小,朝廷上下才相安无事。
  尽管鱼朝恩一再诋毁、离间,坏事做绝,郭子仪对他仍是以诚相待。大历四年(769)正月,郭子仪入朝时,鱼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载暗中使人告诉子仪“朝恩谋不利于公”,子仪不听。将士们请内衣甲三百人随从侍卫,他又不允,说:“我,国之大臣,彼无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来,汝曹欲何为!”遂以家僮数人随从前往。朝恩亲来迎接,见其随从甚少,很感惊讶,子仪把所听到的事如实相告,并且说:“恐烦公经营耳。”朝恩听了很受感动,抚膺捧手,流着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①郭子仪英勇绝伦,功高盖世,因此屡遭宦官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忌妒,多次失掉兵权,但他为人宽厚,不计较个人恩怨,一心奉国,殊不介意。他前后“遭罹悻臣程元振、鱼朝恩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四年。
  第三节御敌边关,安定社稷自安史之乱以来,西北的精兵猛将多调入中原参加平叛战争,而留下的多老弱病残,不堪战斗,吐蕃遂乘虚而入,几年间,西北各州相继沦陷,而且吐蕃势力还渐向内地延伸。因此,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廷又面临着边患问题。在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郭子仪已近古稀之年,又马不停蹄,投入了抵御边患的战斗中。
  广德元年(763)四月,叛首史朝义刚传首京师,被置于闲散之地的郭子仪屡次向代宗奏言:“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之备。”①这位老将军已经洞察出吐蕃、党项等对唐朝的严重威胁,再三提请代宗予以高度重视。七月,吐蕃军大举进攻,边将频频告急,大宦官程元振皆扣压不报,代宗一无所知。到了十月,吐蕃军进犯泾州,刺史高晖举城投降,又为吐蕃作向导,因此吐蕃军很快下邠州,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动。代宗这才知道吐蕃军已逼近京畿,急忙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并火速出镇凤翔,以抵御吐蕃。
  时郭子仪闲废日久,手下部曲离散,至此召募,仅有二十骑。刚行至咸阳,吐蕃会同吐谷浑、党项、氐、羌等二十余万人,弥漫数十里,已从司竹园(今陕西周至)渡过渭水,循山东进。郭子仪兵马甚少,无法应敌,急使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奏,请增加兵马,但却遭程元振拒绝。
  代宗方调兵遣将,吐蕃军已过便桥(今陕西咸阳西南),措手不及,便仓皇逃往陕州,六军逃散。郭子仪急忙从咸阳回长安,及至长安,代宗已渡过浐水。时射生将王献忠叛唐,率四百骑兵进入长安,胁迫丰王李珙等十王西降吐蕃。至城西开远门时恰遇郭子仪,郭子仪责备了丰王之后,便派人将丰王一行押送到代宗处。
  吐蕃军进入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郭子仪循南山至商州(今陕西商县),收得武关防兵及六军散卒四千人,军势渐振。代宗恐吐蕃军东出潼关,命他赴陕州。子仪上表说:“臣不收京城无以见陛下,若出兵蓝田,虏必不敢东向。”②随即命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兵出蓝田以观察吐蕃情况。全绪与前光禄卿殷仲卿率守蓝田兵千余人渡过浐水,吐蕃一时不知虚实,有些畏惧。全绪又使射生将王甫入城纠集数百少年,夜间在朱雀街击鼓呐喊,吐蕃军遂惊惶逃出。吐蕃军占领长安仅十三天。代宗以郭子仪为西京留守。
  自代宗狼狈东逃,百官都归咎于程元振,谏官频论此事。程元振心里害怕,又以郭子仪新立大功,不想还京,劝说代宗以洛阳为都。代宗应允,迁都的诏书已颁下数日,郭子仪闻知后,迅即上表论奏此事,认为长安地势险要,东都久陷于叛军,残破不堪,表示愿练兵御敌,再造邦家。代宗阅完奏表,感动流泪,对侍臣说:“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十一月,代宗驾还长安宫,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停车慰劳他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遂赐以铁券,并图子仪像于凌烟阁。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唐廷于各地多置节度使以制要冲之地。郭子仪认为现在平叛战争已经结束,而诸道节度使仍拥有重兵,“耗蠹百姓”,且易于割据称雄,于朝廷不利,遂上表请罢免诸道节度使。为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① ②《资治通鉴》卷二二二,代宗广德元年。
  行,请首先从他自身开始。广德二年(764)六月,罢免了郭子仪河中节度使的职务,子仪又请解除自己的关内副元帅之职,代宗未能同意。尽管郭子仪率先请罢免自己兼任的河中节度使职务,但由于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阻力很大,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著,但由于各种矛盾的斗争,最终走上了叛唐的道路。并勾结回纥、吐蕃军进攻东都。代宗召问郭子仪御敌方略,子仪胸有成竹地说:“怀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归之士耳。怀恩本臣偏裨,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锋刃相向,以此知其无能也。”代宗遂命郭子仪出镇奉天御敌。十月,回纥与吐蕃军进逼奉天,诸将请战,子仪不同意,他说:“敌军深入吾地,利于速战,吾坚壁以待之,彼以吾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若遽战而不利,则众心离矣。敢言战者斩!”①第二天夜里,子仪于乾陵之南布阵。翌日未明,敌军大队人马赶到,原以为郭子仪毫无准备,欲袭击奉天,忽见大军阵列,一时惊慌失措,遂不战而退。子仪使裨将李怀光率五千骑兵追击。敌军至邠州,又攻不下,于是便渡过泾水而逃。十二月,代宗加授郭子仪为尚书令,子仪以太宗曾任此官,坚决推辞不受。不久还镇河中。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假称代宗晏驾,郭子仪也死,再次勾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率三十万大军深入唐朝内地,在掳掠了泾州、邠州后进入礼泉(今陕西礼泉北)、奉天县境。唐代宗即忙命郭子仪屯兵泾阳(今属陕西),并亲自率兵驻扎于苑中。
  郭子仪奉命进驻泾阳,兵将才一万人。刚到泾阳,回纥、吐蕃数十万骑兵已经从四方云合,把泾阳城围困起来。在强敌面前,郭子仪沉着镇静,一面使部将李国臣、高升、魏楚玉、陈回光、朱元琮各当一面,而自己率甲骑二千人出入于阵中。回纥原以为郭子仪去世,代宗晏驾,才与吐蕃军联合进犯。至此听说郭子仪健在,知道上了仆固怀恩的当。郭子仪派使者告谕回纥首领说:“昔回纥涉万里,勘大憝,助复二京,我与若等休戚同之,今乃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有?”回纥首领动心,欲面见子仪,子仪将往,左右劝谏说,戎狄不讲信用,不可深入虎穴。子仪为了社稷安全,已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对大家说:“虏众数十倍,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左右请以铁骑五百护行,子仪又不答应,只以数十骑相随前往。回纥军见郭子仪走近,个个剑拔弩张。子仪摘下头盔,面见回纥首领,对他说:“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忽亡忠谊而至是耶?”回纥兵皆放下兵器,下马而拜。子仪又与首领共同饮酒,赠送锦彩联欢,誓结友好。子仪还乘机劝他们说:“吐蕃本吾舅甥国,无负而来,弃亲也。马牛被数百里,公等若倒戈乘之,若俯取一芥,是谓天赐,不可失。且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回纥首领应允了。吐蕃军见郭子仪独与回纥相来往,心中猜疑,遂连夜退走。郭子仪先派部将白元光与回纥军追击,自己率大军继之而行,在灵台西原(今甘肃泾川境)击败吐蕃军。郭子仪冒险与回纥首领面晤,以诚相待,使回纥军反戈一击,大破吐蕃军,化险为夷,为保卫唐朝的安全再建大功,加实封二百户。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代宗广德二年。
  第四节威镇天下,功盖一代郭子仪威镇中外。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飞扬跋扈,屡次侵扰他镇,对朝廷傲狠无礼。郭子仪派其使者至魏州,田承嗣朝西跪拜迎接,他指着自己的两膝对使者说:“兹膝不屈于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李灵曜作乱,窃据了汴州,凡过往其境的公私财赋,一概扣留不放,运河交通阻断,唯郭子仪封币过其境时,不但不敢扣留分文,还令人武装护送。诸藩帅畏惧如此。
  郭子仪麾下宿将数十人,“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如部曲然”,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表现了他的取士得才,知人善任。他赏罚分明。郭子仪禁止无故在军营中走马。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犯了禁令,被都虞候杖罚致死,诸子向子仪哭诉,并说都虞候专横,被子仪斥退。第二天,他将此事告诉了幕僚,并叹息说:“子仪之子,皆奴材也。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乳母子,非奴材而何!”①但郭子仪处事也偶有失误之处。大历十三年(778),朔方节度副使张昙性情刚正直率,子仪却以为他是武人轻视自己,心里怨恨他。孔目官吴曜正为子仪所信任,便乘机构陷他,子仪便诬奏张昙“扇动军众”,将他处死。掌书记高郢极力为张昙分辩,子仪执意不从,又上奏朝廷,将他贬为猗氏县丞。其僚佐见他处事如此不公,多称病请求离去。这时郭子仪才翻然悔悟,把求去的僚佐都向朝廷加以推荐,并说:“吴曜误我。”遂将吴曜从军中逐去。②大历十四年(779)闰五月,德宗即位。时郭子仪以司徒、中书令的身份兼领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关内·河东元帅、朔方节度、关内支度·盐池·六城水运大使、押蕃部并营田及河阳观察等使,集多职于一身。代宗尝因他“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政令颇不肃”,欲分其权又感到为难,经久不决。闰五月十五日,德宗诏令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增实封满二千户,子弟、诸婿迁官者十余人,罢免了其副元帅与诸使之职,以其裨将李怀光等人分领其任。③建中二年(781)夏,郭子仪患了重病,德宗命舒王李谊去郭府传达诏旨,表示慰问。六月十四日卒,时年八十五岁。德宗听到噩耗,为之震悼,废朝五日,并特下诏书,颂扬了郭子仪在平定内乱、安定社稷及保卫国家、“柱石四朝”的丰功伟绩,赠官太师,陪葬建陵。丧葬费用,皆由官府供给。百官依次前去吊哭。旧令一品坟高一丈八尺,德宗特恩准将其坟墓再加高十尺。在送葬那天,德宗亲至安福门,临哭送丧,百官陪位哭泣。谥曰忠武,配享代宗庙庭。
  郭子仪家族贵盛,宅居长安亲仁里,占其四分之一。八子七婿,皆为朝廷显官。诸孙数十,甚至不能识别。每年俸禄收入二十四万缗,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