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教法集成
因为这种本能赋予我们力量,去注意如何超越此生受限制的成就。
经由好的轮迥,我们没有转世到较低层次的境界、没有投生到无上师教诲的时空,或无法从事佛法修行的黑暗时代。我们也很幸运,不是投胎在心识教诲无法到达的蛮荒之地。从这项观点反映十八项特质时,我们可以体验面对难得的幸福,心存感激念头。有这么可贵的机会,我们应该怎么善用呢?
“实践佛法之道,而且获取生命精华和证悟成果吧!”
明白这十八项特质,我们应该接着思考珍贵的人生意义。
因为我们拥有人类的身体和心识,所以能够思考、了解因果轮迥定律、知道尊重皈依三宝的重要,还能够培养戒律、静虑禅修和空性智慧(以上三项即戒定慧)三种高层次修行。发扬大乘特质如伟大的慈悲、慈爱和菩提心从事嘉惠修行者的六度和四加行,修行无上瑜伽檀陀罗,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阶段。
藉着难得又珍贵的人身,我们可以产生极致的成就。我们应该善用本身条件,发展心识修行的范围,这是得到更高成就的起点。思考十八项待质及有意义的自性,会产生修行佛法之道、达到更高境界的信心。坚持这种观想,可以产生获得力量的信心,因此,建立精进的精神基础,便能够支持佛法的修行。
珍贵的人身不仅崇高,同时具有力量,能有效完成物质和精神的目的,所以值得我们提升眼界,超越动物只知道如何满足物质需求的低等形式,及发展更高层次成就、更高的重生之心识目标、解脱轮迥之苦。如杲现在不将生命用于有意义的目的,那么就应该了解,未来我们不太可能一定生而为人。千万不能心存“不必在此生修行佛法,留给未来转世身去修行也可以”的想法。这是空虚的期望,正因为人身是非常崇高而有力的,所以不能事事推拖给轮迥的下一世。
若希望死后再度投胎为人,就必须培养重要的轮迥之因,包括道德准则、完美修行和强烈的心识渴望。我们在此生留意到这些原因,就可以期盼来世再获得人身。另外,必须肯定轮迥的因果关系。即使我们制造一些善业力量,却不愿意从事心识修行、好好保护及培养,力量很快就会失去功效,我们费尽心力所做的小小美德,也会很快被经由小冲突产生的恶业抵消。
藉着极大的努力和坚持,慈悲可以克服邪恶。一旦可怕的负面力量进入心里,会很快抵消和摧毁好不容易滋生的慈悲心,特别是在修行成就很微小、根基很脆弱的时候。我们生活中造就的善业,往往是数量极少而功德极弱,而恶业却持续又强烈地发生。尽管现今我们正在努力行善,而且找到精神上师引导。进入证悟之道,下过.负面的道路仍然多过正面的,因为虚幻情景和令人焦虑的事件,总是围绕着我们。
就算我们有优越条件,也可以想像到无数前世产生的恶业力量,那时我们没有上师、没有教诲也没有佛法智慧。恶业力量跟随我们,若未在此生加以净化,它会轻易地在死亡时刻影响我们,让我们转世到较低层次的轮迥道。
贪嗔痴三毒,从遥远无始时代就跟着我们,而且带来无穷的身语意三秘恶业。我们从现今的不完美状态,了解即使有佛法保护,贪嗔痴.三种幻觉仍然控制我们。若没有勤奋自我修行,还会有多少恶业影响我们?思考这项问题时,找们可以滋生强大的自发兴趣,来培养心识成就,以及去除精神毒药和由它们构成的轮迥公式。思考三毒的害处,会带给修行者福慧教诲,让他们决定善用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问到要如何取得生命的精髓,达赖喇嘛三世的回答如下。
达赖喇嘛三世:
无论如何,若聆听或修行佛法之道时,所用的动机,混合了八种世俗机缘,也只能产生边际价值而已。如打败敌人、保护朋友的动机,是被世人接受的,实质上的见解却很肤浅。自私地聚集物质利益,是会被普遍谴责的动机。留给他人良好深刻印象的动机,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却很鄙视。如果我们不思考短暂、死亡等问题,就跳脱不出尘世的思考模式,会面临恶业动机支配心识的重大危机。从另一方面来说,1法修行得很好而且没有任何矫饰,可以快速又稳固地奠定恒久共乐的基础。
试着如同舍弃稻壳一般,摒弃所有缺乏精髓的世俗欲望,远离没有正向结果,和会为心识带来危险的事物。汲取佛法精华的人,纵使面临死亡时刻,都不会带着遗憾离开世界。请考虑立刻开始修行,现在就喝下观想之泉,以解除期盼抓住生命精义的渴望!诚如宗喀巴大师说的:
人类的生命,只被认知这一次,
比如愿摩尼宝珠还要珍贵。
它那么困难再获得一次,却又
这么容易失去,如同短暂的
闪电一般。既然如此,请像
舍去稻壳般,摒弃世俗的活动,并且
日以继夜,努力去获得生命精髓吧。
笨者之帚编制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格鲁教法集成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第五章:心识修行三士道
法王达赖喇嘛:
慈悲全能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教诲,都在尝试嘉惠人类、满足心识上的需求。这些需求有两方面:
一、获得暂时有益于进步和喜乐的轮迥。
二、恒久获得解脱轮迥或全知的光明。
要满足此需求,有三条道路可走。
第一条道路可以达成第一个目的,即获得暂时有益于进步和喜乐的轮迥状态。
第二条路可以满足从轮迥解脱的需求。
至于全知的佛陀果位,则要走第三条道路。
佛陀教授的所有修行都能适用这三条道路:有些教义针对轮迥境地.有的是要超脱极乐世界,当然也有针对全知光明的果位。
达赖喇嘛三世:
我们若要从人生之船提供的机会里细取精华,应该怎么做呢?
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对证悟和修行的一般基础,以及修行方法有所了解。我将简要说明这些程序。
这项说明包含两项主题:第一是心识应用三个层次,加强佛陀的教诲。其次是为何要经由三个层次,来引导追寻者。
心识修行的三士道加何加强佛陀所有教诲
佛陀首先发展出菩提心,即对获得完美的慈悲、智慧,和嘉惠有觉知能力者的最大力量之渴望。最后,为了造福众生,确实得到完全证悟。随后,更为了人们的利益,而教导神圣佛法。
他教导的修行分为两个境界:有的是给人转世投胎为人或神的短暂益处;另外是两个最终益处,即轮迥的解脱和得到全知光明。
第一类修行,是我们所知的心识应用之原初观点,由于被当做更高阶修行的基础,因
此称为“下士道”。下士道修行者的自性,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如此说明:
利用各种方便法
只关注生死安乐
忙追寻自身利益
这样的人是下士
也就是说,下士修行者只顾现世利益。再上一层的修行者,是将心思放在转世于极乐世界,或再生为人的修行上。
产生最终益处的修行有两种类型。一是产生佛教涅槃,或是从轮迥痛苦中获得解脱。另一种是拥有全知的解脱。前者是介于中庸式的修行,或称为“中土道”。这里引述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的话说:
不在意诸有之乐(诸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或生有、本有、死有等。)
也不造各种恶业
所求只是获寂灭(寂灭,指度脱生死,远离轮回世界的迷惑,进入?静无为境地。)
这样的人是中士
中士道修行者,面对更高层次的轮迥与喜悦,从事更高阶修行法,包括道德准绳、禅定和培养智慧,为的是获得解脱,免于周而复始的轮迥困惑。
到最后,除了以上所说的小乘修行,要成就全知的解脱方法,包括圆满道(或通称的
大乘)和金刚道(秘密乘或金刚乘)的修行。这些修行方法是一般熟知的“上士道”。
阿底峡在《菩提道灯论》中说:
自身体会过痛苦
故想用一切力量
为他人解除痛苦
这样的人是上士
换句话说,至高的修行者具有无比慈悲心,而且吸收六圆满和檀陀罗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以获得完全的佛陀果位,做为解除他人痛苦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心识修行的三士道,为所有佛陀教诲的总集。
经由三士道引导追寻者的理由
虽然上中下等三士道的修行法,“菩提道次第”传承都提到了,但是强调必须藉下士
道和中士道两个较低层次的修行成就,当做进入上上道的途径。“菩提道次第”不只从事下士道修行,以获得高层轮迥重生的慰藉,也以中土道修行得到涅盘或从轮迥中解脱而造福自己。
这两者的完成,纯粹是上士道修行的起步。
真正“菩提道次第”修行实体,是三个层次中最崇高的。为什么要强调上士道修行?因为要启开大乘之门,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上士道修行者的珍贵特质,因此,修行者要培养菩提心。
为了完成这项课题,应该由利益点的影响着手思考,以激起内心渴望来进行。这些影响可以分成暂时的和永恒的。
暂时的影响,是菩提心可以获得上层次轮迥转世的快乐果实。
永恒的影响,是最终会获得佛陀果位和全知智慧。因此,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菩提心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必须培养“有知觉万物无法忍受之痛苦”的觉知,为帮助万物免受痛苦而牵引起慈悲心。这种对他人的慈悲,是缘于己所不欲的反射,程度依自己受过的痛苦经验有所不同。
在下士道修行,我们藉由思考低等境域的苦难情况,做为首要的修行依据。这样的思考,产生渴望从不满意之生存环境里解脱的心情。
接着进入中士道修行,此时思考的是极乐世界短暂的快乐自性,令人兴起在轮迥中放弃一切欲求的念头。
最后想一想,任何生物的母亲,看到他人遇到自己体验过的痛苦,就会产生慈悲(渴望看到万物都免于痛苦)、慈爱(期望他们都很快乐),然后凝聚成菩提心(盼望他们获得完全证悟),做为实现慈爱和慈悲的最佳途径。
因此,先在下士道和中士道修行得到成就,再引导进入上士道,是修行佛法至高而且完美的方法。
法王达赖喇嘛:
“菩提道次第”传承的三士道,不是个别教授的,而是有相互关系的修行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坚持,让我们有资格进人第二条道路。相同地,在第二条道路的方法上有所进步,才能进入第三项修行。
第一条和第二条道路都不是终点,而是进入第三条上士道的垫脚石,以成就最后的佛陀果位。
为什么佛陀要教授三士道,而不是只教导上士道呢?
因为,没有具备前二者的基本认知做基础,就进入上士道,在修行者心中,很容易产生错误影响,制造傲慢情结和困惑。
上士道并不会和下、中士道冲突,它们是相辅相成。修行下中土道,并不意味要远离上士道。
相反地,下中士道可以加强修行上士道时更平衡的观点,使人生更健康完美。若没有前二者为开端,就很难进入上士道。
无论如何,下中士道修行必须比上士道先进行。
从下士道开始就要培养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可以指导初始的修行,成为高等修行的基础。藉着思考拥有菩提心的优点和有益影响,可以培养出想要从事修行的兴趣。
在未曾获得下中士道修行成就之前,不可能领会上士道的涵义。除非思考过人类生命的珍贵自性、死亡与轮迥的因果律、轮迥痛苦的真义和三士道修行等课题,否则要产生名副其实的菩提心,是不太可能。
菩提心的基础是殊胜慈悲心,或是让有情众生解脱轮迥痛苦的期盼心。这项基础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了解充斥于轮迥道的痛苦自性和形式,以及各轮回道里的个别痛苦,特别是三个较低的境域(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等三恶道)。这样的认知,产生自下中士道修行的体验。
不了解轮迥自性的慈悲心,是不认真的慈悲心,因此,对于希望进入上土道修行的人而言,下中士道的修行非常重要。
达赖喇嘛三世:
为了得到生命的精华,有三项实际修行法,或说是修行层次要去完成,就是前述下士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