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唯识三十颂 悬论





于初时教之有,那一部分当有,那一部分不当有,解深密经中却没有解说。若以
三时来判教,自然应当把一切佛法,都摄入三时教中,佛成道后第一次说法教弟
子,曾叫乔陈如等五人,把裙子穿整齐,这算不算数呢?
    
    又佛悟道以后,不动道场,就说了一个偈子,佛说我所证得的法,是甚深是
寂静是光明是无为。如此的甘露妙法,是难有人信解的。佛说涅磐是甚深寂静光
明无为,是不是了义教呢?若是了义教,是不是第三时教?若是第三时教,岂不
成未转第二法轮之前,先转第三法轮了。又佛临涅磐的时候,给弟子说,凡顺清
净的,都是应该遵守的,违清净的,都是当戒的,这数法是不是三转法轮,是不
是了义呢?这是佛最后说的教法,此不了义,谁能更说?


七、唯识宗内部争执
    
    唯识的问题是很多的,不单与他宗辨论如是,就是本宗内部,亦有许多辨论。
如像前面说的一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四分家,便是一例。中国因为奘法师译成唯识
论,揉取了护法菩萨的学说为主,兼收他家之长,就认为只有护法一家是唯识正
义,其他都不是唯识,这是大错特错,凡是承认没有心外之境的,都是唯识知见。
十大论师的学说,在印度是并行的,因为奘法师译唯识论的时候,窥基法师添加
了一点意见,说本来十大论师的见解在印度就常起争论,要是一起译到中国来,
不是中国的学佛人,也要兴争论吗?这是窥基法师免众生争论的意思,奘法师采
纳了,便选了护法的正义来译。所以中国学唯识的人,只知道有护法,而说其余
各家都不是唯识正义。
      
    阿底峡尊者,也有一段这样的故事,阿底峡尊者是大众部出家的,西藏向来
传的是根本一切有部戒,有人欲从尊者请受戒,尊者很愿意将大众部的戒传给这
人,尊者有一个弟子叫种敦巴,向尊者说,别的法都可传、大众部的戒不可传,
因为西藏向来传一切有部的戒,没有争论,若传了大众部的戒,不是就要兴起争
论吗,所以阿底峡尊者就没有传戒,这都是为兔众生争论的意思。就唯识宗内还
有多种派别,就是一识同时可缘多色的问题,有的说一时只能有一识,一识只能
缘一色。有的说虽只一识,但一识可缘多色。有的说一时可有多识,同缘多色,
即一时可缘多色,如说一时,可生起多数眼识,各缘青黄赤白等色。此说和等无
间缘冲突,等无间缘说一识只能开寻引生一识故。第一说和第二说,那一个是对
的,很难决定,护法菩萨便是主张第一说的。


八、阿赖耶识有无问题
    
    还有一种顺理行和顺教行的差别,顺教便是对于瑜伽师地论所说法教,完全
随顺,如何说便如何信。随理的对于瑜伽师地论说了的话,都须依考虑考虑,就
是阿赖耶识的有无,他都要考虑的。这两派又生出辨论了。
    
    说瑜伽师地论说阿罗汉入了无余涅磐,便灰身泯智,再不能回小向大。阿罗
汉入了无余涅磐,究竟是个甚麽光景。第一阿罗汉入了无余涅磐还有没有阿赖耶
呢?若有阿赖耶,便该有他所依的第七识,若有第七识便也该有第六识,没有第
六识第七识,便和二无心定有甚差别呢?唯识宗说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所谓
舍者,说唯识说只有舍阿赖耶名,因为阿赖耶是我爱执藏之意,小乘证罗汉果时,
亦断俱生我执,无我爱执藏故。但阿赖耶识的体是不是存在呢?应说存在,叫做
第八识,也可以叫做异熟识,又可名阿陀那识;因为阿罗汉的有漏血种是未断尽
的,有执持之意。但是若入无余涅磐后说有阿赖耶,便不能说阿罗汉灰身泯智也
不能说不能回小向大了。
    
    以上就是证罗汉时无赖耶名有赖耶之体,今应再问:罗汉入天余涅磐时,赖
耶体为有为无?若谓有者,则不应说灰身泯智,亦不能说不能回小向大。又阿罗
汉入无余涅磐,与佛入无余涅磐有无差别?唯识说阿罗汉位通指大小乘,无余涅
磐也无差别,瑜伽说阿罗汉入涅磐时是没有断所知障的,只因舍了第八识,同时
也把所知障舍了,瑜伽是明白说阿罗汉入涅磐后,没有第八识,那末佛入无余涅
磐也没有第八识。何以佛入涅磐后还能饶益众生、阿罗汉入涅磐便无此胜用!
    
    瑜伽就说佛因为有大悲大愿,所以入涅磐后,还能起来饶益众生;阿罗汉没
有这样的悲愿,所以没有这样的胜用。那么更进一步,问唯识宗是不是许有三身
的?若许佛有三身,法身常住不必说,报身也是历劫常在不示涅磐的,化身随机
示观缘尽示灭;其示灭的时候,还归于报身可矣,实不须入无余涅磐,直截的就
说佛的应身归人报身,不必更绕许大的圈子,用悲愿来解释了。这是瑜伽和唯识
宗三身冲突的地方,楞伽经是唯识的经,也和瑜伽冲突。说楞伽说,阿罗汉入涅
磐后,如人醉酒一般,后时遇缘还能醒起,回小向大的。学唯识的人都承认楞伽,
既可引楞伽成立唯识,亦可引楞伽破阿罗汉究竟入无余涅磐不能回小向大了。又
华严经,因为他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几句经文,就说是唯识的根本经。但是经
并未说阿赖耶,有时也说一切法皆空,而与唯识起些冲突。一部经中总不会完全
说唯识义,故也可以找些出来观察观察,练习自己的慧根。
    
    引这许多唯识宗内部的冲突,为的使大家知道这些,都是唯识宗人的见解,
不要说只有我的见解才是,别人的见解都不是。若如此说,未免太执著了一点,
果要如此执著,则佛说的活也可以不信了。佛说无外境我明明见有外境,佛说诸
法无常,我明明看见这张桌子常住不变;佛说无我,我明明看见有我。若依自己
的见解,便整个佛法都可推翻,就是涅磐也可以否认说涅磐我终没见过,那里会
有涅磐呢?唯识宗的知见,说了大概,要说中观的知见罢,恐怕更难懂了。折回
来还是说唯识。
    
    唯识宗,既成立阿赖耶是实有,实有的法便有种子,阿赖耶互生了。再迸一
步,纵没第八识的种子,是由前七识熏起的,但是阿赖耶相应的遍行心所,又是
谁熏起的呢?若这样的层层追问,唯识宗的难题尚多,兹亦不及多说了。


九、几个名词
        
    已经说了唯识内部的争执,还有几个名词,今天须得解释一下,以后才好说。
有几个名词,学唯识的人,容易混淆:就是胜义谛和胜义有,常住和实有,假有
和没有,世浴有和世俗谛。现把这些界限,一一分别开来。通常把胜义谛和胜义
有,混为一淡。
    
    说胜义谛就是胜义有,其实不然。“胜义谛”有三个重要的解释:第一解“
胜义谛”三字,指“法空真如”。与此对待的,就是世俗谛。凡法空真如所不摄
的,都归世俗谛所摄。分开来讲,胜字指能缘真如的圣智,义字谓境,指圣智所
缘的真如。谛者不欺诳义;渭法空之理,真实不虚。即是说胜智所缘的境真实不
虚。第二解胜义谛也指法空真如,胜字作殊胜解,义谛二字,同第一解。法空之
义殊胜,故名胜义。何以殊胜?因为法空真如,给能断烦恼所知二障的智慧作所
缘,要由缘真如,才能断二障,故真如殊胜,胜义谛印是缘法空真如的正智。

(二)

    “胜义有”是胜义认为有的。就是用正智观察,认为有的。圆成实是实有,
说他起也是实有。因为阿赖耶是实有。所以阿赖耶变起的色心诸法,应该也都是
实有。以胜义智观察说他起圆成是实有故。此比胜义谛范围宽大,实有是有自性
的意思,有自性就是一法自有体性,不说他法体性假立。若依他多法和合。或说
他法的一部,假立名此法,就叫没有自性。如行合、不放逸、依其他三善根等心
所假立,就说他没有自体性。反过来说,可见凡是非说他法假立的,都叫做有自
性了。是故当知实有和胜义有。都是有自性的意思,因有自性,才名为实有,因
为他实有,才可由胜义智观察而得,因为胜智得到他的自性,才能立他为实有。
也要能得他的自性,才能安立其智为无谬误,因为智是无谬误,才能叫胜智。又
在清辨师以下各宗的人,凡立此智是量者,皆须其智不欺诳,其不欺诳者,即是
于境之自性,要不错误的意思。唯识宗安立二谛诸法,当然也须以正量安立,不
能任自己的非量诸识而立。其正量即须于境不谬,于境无谬者,即须无倒见到诸
法之自性;若不见其自性,亦不知其是倒非倒;若见境之自性,则此宗亦当许二
谛诸法皆是实有矣。
    
    “常住”,只有无为法才是常住,所以常住的法,是实有法的一部分。并非
一切实有之法皆是常住。
    
    “实有”和“假有”是对立的,假有虽说他法体性而立,仍是有法;没有,
是连说他假立的都没有。如龟毛兔角,能说他依什么法假立呢?
    
    “世俗谛”,指法空真如所不摄的一切法。世俗就是障覆的意思。障碍正智,
覆蔽真如,就是法执。世俗谛所摄诸法本空,由法执故,执为实有。世俗所执为
谛,名世俗谛。
    
    “世俗有”,是未经正智观察,便认为是实有;若以正智观察,反见他非实,
遍计所执,便是属于世俗有的。换句活说,世俗有,就是指唯由名言分别假立之
法,即遍计执。但是假立的心所法等,是不是世俗有。是不是遍计执摄,又成了
不可解决的问题了。还有了义和不了义,也须得说一说。了就是显了,决定;不
了即是不显了,未决定之意。依唯识宗说一时二时的言教未显了说,义尚未竟,
是不了义;第三时教才是了义。了义和不了义,说何为标准而判断呢?唯识宗说,
凡可以如文取义而不犯过失的言教,就是了义教。如佛说诸行无常,用不著别下
解释,直截信解诸行是无常。若如文取义便有过失的言教、须求其别解,才可信
受的,便是不了义教。如摄大乘论四意趣四秘密中说,佛教有情杀父母才得解脱,
这句话便是不了义教。如果父母可以杀害,何以说是无间业呢?如文取义,便有
过失。然则如何能解呢?佛说杀父母,是杀无明之父,爱取之母。无明爱取,能
生有情于三界中,故说为父母。有情因无明爱取,不得解脱,故说杀父母才得解
脱、这样的教,是不了义教。
     
    中观宗说了义不了义的标准,便不是如此。这内中又分两派,一派主张,凡
说诸法无自性胜义谛的教是了义教,此外皆不了义教。有一派说:凡是说诸法无
指性,还要言说上简别的不犯过失的,才是了义教。因中观和唯识,了义教的标
准不同,所以中观说般若是了义,说诸性空的胜义谛,故唯识说般若是不了义。
诸法自性空一语,不应如文取义。应再下注释,说遍计执无自性,依他圆成有自
性,然后才显了。


十、中观宗大意
    
    现在要说一说中观的大意。中观和唯识的大不同处,便是唯识说境无识有,
中观说要说没有实境,便该识也非实有;没有所取的实境,便也没有能取的实在
的识。要说有实识,也该有实境。
    
    中观不唯说识非实有,真如也非实有、真见道时,正智才能缘真如,但是见
道时,实无真如可见,不过证知诸法皆空而已。能所取相皆没有,何有实体的真
如呢。真见道时,现观真如而不见真如,则真如亦是由比量安立的了。我们为什
么不信现量,去信比量呢?
    
    唯识宗人,总爱把中观的见解,拉到唯识里去。所以说,若执唯识实有,亦
是法执。在四加行道中,暖顶忍世第一四个分位中,暖位观所取空,顶位亦观所
取空。忍分下中上三位,下位印所取空,中位观能取空,上位印持能取空,世第
一双印二空。其分位是否如此,因为十几年来未看唯识,不大记得清楚了。总之
唯识的结果,是认为唯识亦非实有,才入见道的。唯识的前半段说识实有,后半
段说识空。他若要说有,就把前半段搬出来;若要说空,又把后半段搬出来。总
说要唯识说的空,才是了义;般若说的空,便是不了义。因为他是第二时的教,
又须得下解释。但是佛最后说,顺清净,违不清净,是名清净,这句活是否须解
释呢?若须解释,是不是不了义教呢?若是不了义教,是不是第三时教呢?
    
    总之中观和唯识的争论太多,中观内部的争论也不少。佛护论师解释诸法不
自生句,未立比量,未加简别。清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