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心论+宗喀巴大师造论
教证法当得现证故。
寅三、如理作意。
寅四、法随法行者。由归依僧,于趣涅盘补特伽罗为修行法侣,
具随顺行。谓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依共同法轨而行)
丑二、后说有四:
寅一、诸根不掉者。意根随境掉动,入于非处,应深见过患,令
意厌舍。
寅二、受学学处者,应随力受学佛制学处。(随力持戒)
寅三、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以悲为体,于诸有情依止悲心,
不作损害也。 寅四、勤修供养者。应时时中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子二、依本论教授中说。分二
丑一、别学。
丑二、共学。
丑一、别学又有二。
寅一、应遮。
寅二、应学。
寅一、应遮者。如涅盘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
应皈依,诸馀天神等。皈依正法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
外道住。”
寅二、应学者,即所谓敬重三宝也。
甲、敬重佛像。若塑、若画、木刻、铜铸,随好不好,虔心顶戴,
不作讥毁。出言不敬,安险下处,随物污秽,障蔽光明,相好难睹,
抵押买卖。贪心厚利,视为货物。一切不作,增长觉慧。
乙、敬重经法。成藏成部,破藏抽残,借假不还,盗窃损毁,坏
佛法身,重罪无边。抵押买卖,居奇藏集,不使流通,灾害横生,闭
塞心慧。藏护不力,虫鼠食坏,水湿浸溶,安放不恭,杂品混同,意
不虔敬,百病临身,法缘阻障,见说法者、持经卷入,残篇半偈,普
作恭敬,不敬法人,现生愚蒙,来世少慧,极大忘念,不能忆持。
丙、敬重僧伽。佛子四聚,以敬佛故,不作轻侮。凡作僧衣,袈
裟著体,持戒破戒,悉作恭敬。不察他过,不判怨亲,胜我劣我,分
群别类。智慧狮子,不杀猎师。敬重僧伽,众人爱敬。摄护依止,琢
磨玫玉,沙里藏金,道业速成。
丑二、共学。分六
寅一、随念三宝功德总别诸相者。谓数数思维,如前所说内外三
宝各各功德总别诸相。一者、识相念恩。二者、修行成就正范良模。
三者、以此增长多闻广慧。(别馀参考者,如宝性论、宝相赞、三宝
摄要颂、佛所行赞、本行集经、六度集经、佛吉祥德赞。法苑珠林,
乃至各各大小著名论述,莫不皆有三宝功德等论分别,应参看。)
寅二、随念三宝恩德恒勤供养者。供养之意乐如何,应思凡自所
享一切乐善,皆三宝恩德。(知自性德、明白因果、灭罪增福。)以
报恩心发起意乐而修供养。
供养之境者:佛色身、塔、像、法性,(含摄内外)十方诸佛、
塔、像法性。
供养之作法:躬亲自作,消障集资。悲心利人。教他供养,自他
同行,二利兼收。
供事之分别:饮食、衣服、资具、病药、什物、众香、华(man)、
伎乐、灯烛光明、礼拜问讯、迎奉合掌、赞咏、五体投地、向右旋绕、
田宅林苑,无尽供养。摩尼珠玉、珍琦杂宝、璎珞铃铛、采罗(man)
网,诸身庄严等具,具说不尽。若凡无罪无碍,如法心悦之事物,皆
堪供养。乃至无主花果珍玉等皆堪作供。
供养时候,广大供不定何时。特别供者,为消障成行酬恩补过、
迎请圣住、息增怀伏、求愿等不定。常供者,十年、五年、一年、半
年、一月、半月、间日、天天、早晚六时,及佛菩萨等生节、成道纪
念、殊胜时日,必定兴供供养。
是法非法:是法者,众多不简,微妙庄严。自分享受,劳力苦集,
诚实量力,不加巧计,现前恭陈,禅诵意观,自作教人,诚心欢喜,
信心猛利,胜解空理,事物顺法,清净无罪,心不染污,回向菩提,
非法云何,自作供养,以散心贪心杂心染心。教他供养,以轻心慢心,
放逸懈怠,不自躬行。从他追求,而作显示已功,及以贪商巧曲而兴
供养。一切皆是非法。
供少福多:应思一切世界中。所有如来,以诸资具,妙好百物,
发欢喜心,广大胜解心俱,周遍思维一切有情随喜心,如是修供,虽
以少物而成无量广大之供,亦复摄集广大菩提资粮。应恒常时勤修勿
间也。
修行正行供养者:多时少时修行四无量心,随念三宝实德能,思
行诸波罗密多胜法,作意胜解甚深空性,摄心正住。于净戒律仪持心
防护,依道品、、菩提分法、六度、四摄等,而发精进修学。若能随
此十法,修行供养三宝,名曰圆满正行供养,或曰无
上法供养。
六种意乐供养者:缘想三宝是大福田(一也),有无比大恩(二
也)。一切有情中至尊(三也)。如优昙华开时难遇(四也)。三千
大千世界仅此一处一现(五也)。一切世出世善圆满之根本(六也)。
以此六事随于一宝之上,少分乐意思维,而生无量大大安乐、佛果胜
利。
以上文义。是从菩萨地中摘出,随时相应行之,若遇隹节殊胜时
会因缘,更当随力善修妙供,则福慧正圆,成就隐速。(此下说法多
从经论、大德语录中来。) 复次,日常受用饮食衣服房具等,皆
须先供三宝,而后自享。(如清宫三大殿座上,皆有寤供养佛像,即
是表示不敢自享也。)极能消罪增寿,圆集无上资粮。
复次,供养物品,必择美好,有力供养者,不可俭略财力人事,
如逢肥沃良田,广平无量,而自惜种不播,或略植数粒,或弃不顾,
愚哉可惜。
复次,福德殊胜之田,要以信犁深耕,及时下种,种子必择美好
上等,佛德无边,施福亦无边,胜田非是中常之田,难遇幸逢,必要
知之。
复次,若谁听闻难持文,思惟不解义,修习多中断。慧力极迟钝,
依于胜福田,如夏令时雨,小河行大船。
复次,有财有力,明知而不修供,复念词云:“获不备无知等。”
是明明白白作欺伪,而果报亦受人欺伪。
复次,偈云:《悭习不供施,财变内外障,现生成饿鬼,智者善
思之。》
大权菩萨力自在者,尚须化变种种供云,经无量时劫,而兴供养
于无上福田。是故由少至多,不胜转胜,日夜练习,令心欢喜,修行
供养,是为最要。
复次,有说:我不以此供施求菩提,我以自力修行成菩提。此是
悭贪懒惰之自欺语,供施即是修行,供施即是修行之第一波罗密也。
有说,我不求福,福盛无智,来生必堕落。是也,福不必求,但
供施不可不修。若行无资粮,现生即至退堕,何待来生。而况福不碍
智。福增则慧广,顺风扬帆,此人不知也。
寅三、悲心随念别馀有情。令受归依,安住律仪者。如是内外三
宝道理,令诸有情未信者生信,已生信者,如法乞受归依,乃至精诚
进道,出离证果。
寅四、凡有所作先当启白三宝祈祷成就者。谓既皈依竟,或有所
作,或有所求,皆须供养启白三宝然后行之,馀诸世间寻常之事,虑
其所作所求,于戒于法逾越不顺,堕入罪殃,致生后悔。又既专诚近
事三宝不归馀类故,复不可依止随顺其他邪道。决定应作非应作事,
以乱正意,颠倒因果,而失加持,且致衰败。
寅五、随念皈依三宝之利益安乐,日夜各作三次皈依者。谓佛法
僧三宝之福德难
思义,故皈依者之福德亦难思义。
颂云:
三宝胜功能 超见闻思议 假如有实质(色)三界莫能容
皈依胜福德 如四大海水 非手器可量
佛法僧三宝是至善至尊,美德难思,莫能言表。世出世间,独一
希有无上之宝,
我今亲近,我今获得,我今庆幸,欢喜难名。
从今以后依止修持,学戒练心,必获胜三摩地。复由等持定力,
而得慧性解脱 复次,思念大胜利者,由归依故,得大守护。摧遣
一切邪胜解障,乃至灭除尽净。否则不免归近恶见、恶说、恶行、恶
知识,造作恶业无边而不自知。终竟三途恶趣,是其园苑归路。
复次,由归依故,预入正行善士之流,高洁正人之友。承佛气分,
是佛之子,十方诸佛赞善。一切圣贤欢喜。天龙敬仰,吉神护卫,人
皆欢悦。远诸灾害,希愿善成。恶群邪类,倒引诸魔,不敢正视。(以
上多出瑜伽摄分等)
依本论教授所出利乐者,约略有八:
一者、必有皈依乃能摄入内道佛弟子部中。谓言是否正真佛徒,
建立内外道差别之点,有众多言论,然皆共许以有无皈依而别内外。
是故初入佛门,必先择师,如法成就皈依体性。此若无者,任何善能,
皆非佛子所摄也。
二者,皈依三宝所以成就一切律仪之依处。俱舍论云:《受皈依
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皈依七十论云:《近事皈三宝,此是入律
本。》谓由皈依仪则,坚固涅盘意乐,由此意乐发生律仪,否则作用
不能生起。
三者,先集业障之势力,转成微薄或消散灭尽。集菩萨学处论引
经颂云:“若人皈依佛,彼不堕恶趣,舍弃彼人身,当受生天上”。
有天人五衰现象,当堕畜中,皈佛得免。
四者、积广大福。
五者、不堕恶趣。
六者、是究竟尊胜之处。
七者、成办事业不难。障难轻微,加持福慧,但必须祈祷,诚意
供养。
八者、速能成佛。由信有暇难得,以此受行律仪,入道殊胜速急,
不致迟缓难成。
如是念思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夜六时,勤作归依。
寅六、守护皈戒不舍三宝如人爱命。世间无常,谁能不死,舍报
取生,展转受苦,有何可贵。弃舍三宝,万劫难遭。故于任何事缘,
乃至命难,绝不弃舍三宝,如是念知,再再发愿,乃至戏笑,亦不说
我舍三宝,放弃归戒。
观上种种论义,故知归依一法,是摄佛教始终唯一正大之门。从
此入道,不偏不远。升堂入室,不行边陋。次第光明,如主归家。得
殊胜见,无虑患害。无人留难,功德增长,容易不退,朋辈亲故,父
母师保。慈心抚育。忠直助道,田宅广大,库藏众多,随心使用,尊
人利已,顺风扬帆,趣道无险,智人善观。
如是最重要者,是由怖畏而生功德之念,受行皈依,励力学处,
时久不退。
(皈依以后必当求法)从上所说,思维死后当生恶趣而生怖畏之
心。更思于彼恶趣中,能救拔我者唯有三宝,三宝之中,佛是说法大
师,犹如医王。僧是正行助伴,犹如救护病者之人。正法者,正是救
治病症之药。是故能脱一切怖畏苦痛者,尤赖法药。若谁就医而不服
药者,病莫能愈。故修行之人,应当寻求正法妙药。远一分过,成一
分德。乃至断证、转依。次第入修,而致安住究竟解脱之道者,离法
之外,别无因素。所以皈依以后,当要求法,依教服药进道,是为准
则。
复次,正法者,善恶是因,若乐是果。修行之先,先须善巧,了
知黑白二业、业因果报之正理、修行转变解脱方法,否则虽畏怖恶趣,
而不能作正解脱,或作非理错谬之解脱。正解脱者,果上之恶趣等苦,
须于因中严治其心。心随善转,恶业不生,苦果消除,是故应当正知
因果,以修其心,如次善学。
菩提道次第心论卷第二终
菩提道次第心论卷第三
极尊上师宗略巴造论
比丘能海集
复次,今世后世,依止安乐之因者,唯皈依三宝,及深信业果。
前此详明皈依三宝竟。次当了知黑白业因果报之理,以修其心,作正
解脱之道。是一切乐善之根本,必当深忍乐欲而学行之。(此中分三)
癸一、总思维业果。
癸二、分别思维业果。
癸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癸一、总思维业果中又分四:
子一、观业果决定之理者。若诸圣者,及诸异生,随有适悦乐受
行相,下至地狱有情,随有凉风生起,一切皆是从先因缘造集善业所
生。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害受苦行相,下至罗汉相
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由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宝(MAN)论云:“是诸恶趣,诸苦由不善,如是诸善趣,安乐由善
生。”故诸苦乐,非无因生。非有自性,非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总由
善不善业,生总苦乐之果(言异熟果)。种种差别(凡圣六道),各
别而有,无少错失,观理修持,获得定解。是诸内佛弟子定当依止之
正见。说为一切白法清净之根本也。
子二、观业果增长广大。由少善业,感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