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其精,仿李公麟而得其犷。他所临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笔力刚健,造型准确,富丽繁华,而极有蓬勃之趣;无论是楼阁的细微精工,或者是人物姿态的千变万化,都富有新意,精细层累,典雅华贵,有出神入化之妙。
仇英的山水画,以青绿重彩见称,如《桐阴清话图》、《桃源高隐图》、《子虚上林图》、《仙山草庐图》等,金碧辉煌之中,带有飘逸优雅之气;翠色满目之间,孕育淡然冷寂之感。虽然丹碧交映,林木掩然,峰峦重叠,殿阁纷纭,却给人以庄重、清幽之象,工而能雅,风韵潇洒。
周臣去世后,仇英更是名著艺苑,独步一时。后来,他应嘉兴项元汴之邀,入其帷幕,充当画客。项氏收藏古人法书名绘富甲江南,仇英得以“览宋元名画,千有余矣;又得性天之授,餐霞吸露,遂为独绝之品,声重南金”①。
仇英作画,神情十分专注,“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宛如隔壁;钗钏戒顾”。②他所作无论是大幅中堂,还是册页扇面,无不惨淡经营,竭尽心思,构图精细严谨,设色繁复周到,很少有败颓之笔。而一些长轴大卷,如《清明上河图》、《兰亭修禊图》、《职贡图》、《上林较猎图》等,往往需要数月功夫才能完成,有的甚至历时二、三年才能完成。①长期的刻意绘事,耗去了仇英许多心血,以致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年仅五十,便遽然去世。②仇英虽然不像沈周、文徵明那样,以绘画消遣娱乐,颐养精神,获得高寿,但是他的作品,笔墨流畅,风韵雅逸,工而能秀,精而能犷,沿着文士画的方向不断地得到提高,因而人们把他与沈周、文徵明、唐寅相提并论,称作“吴门四大家”,视为明代中叶文人画的巨子。
仇英的绘画作品传世较广,有《临雀白竹鸥图》、《竹院逢僧图》、《摹宋元六景图册》、《白描观音像》、《莲溪渔隐图》、《归汾图》等,其中③ 方薰:《山静居画论》,见《美术丛书》第三集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1486 页。④ 据温肇桐:《明代四大画家·仇十洲·仇十洲先生年表》,第21—22 页。⑤ 据汪场瘢骸渡汉魍せ肌肪硎撸涛裼∈楣?936 年版,第1145—1146 页。① 温肇桐:《明代四大画家·仇十洲·仇十洲先生年表》,第7 页。
②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① 据温肇桐:《明代四大画家·仇十洲·仇十洲先生年表》,第23 页。②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不少作品流传海外,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宝,得到妥善的收藏。③仇英之女仇珠(号杜陵内史)、孙仇世祥,亦善绘画。④③ 据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文物出版社出版;日本铃木敬等:《海外所存中国绘画目录》,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出版。
第四十四章回回诗人明代回回有不少诗人,其中以丁鹤年最负盛名。金大车在南京,锁懋坚在杭州,马继龙、闪继迪等在云南,也都享有令誉。
① 本文采自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卷二八、二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一节丁鹤年及赛景初等丁鹤年丁鹤年(1335—1424),号友鹤山人。曾祖阿老丁、曾叔祖乌马儿是元初西域巨商。元世祖西征时, 财力匮乏,阿老丁、乌马儿兄弟把全部资财奉献,并从军。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年老不愿仕,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乌马儿擢道宣慰使,后拜甘肃行中书省左丞。其祖苫思丁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其父职马禄丁,四十岁始入仕任临川县簿,后迁武昌县达鲁花赤,性豪迈,有惠政,解官之日百姓为之建“种德堂”,并请求留居武昌,遂为武昌人。
职马禄丁有五子,鹤年最幼,兄弟皆业儒,四个兄长中有三人举进士,其中有爱理沙,字允中,官翰林应奉;烈瞻,官至万户。其姐月娥,亦富有才学。鹤年十二岁时丧父,“幼时读书皆月娥口授”①。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十七岁即精通《诗》、《书》、“三礼”。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在诸弟子中周独器重鹤年,欲以爱女妻之。鹤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辞。
丁鹤年不求仕进而厉志为学。幼时其父欲使他袭荫叔父桓州官职,鹤年辞之曰:“吾宗固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岂碌碌袭先荫,苟取禄位而已耶?”②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武昌,年仅十八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③。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不久,吉雅谟丁去世,鹤年生活无依无靠,几乎陷于绝境,只好“或旅食海乡为童子师,或寄食僧舍卖药以自给”④。当时,浙东一带属方国珍的势力范围,方氏“深忌色目人,鹤年畏祸迁徙无常居”⑤。在浙东海岛潜踪匿迹,逃亡避祸,不得不“居简便夷俗,含凄效越吟”⑥。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亡。政局逐渐安定,丁鹤年在定海海边筑室定居下来,名其室为“海巢”。明洪武十二年(1379),各地交通多恢复,丁鹤年告牒武昌长官回乡迁葬生母遗骨。回武昌后,几经周折,终于寻找到生母冯氏埋葬之所,将其尸骨迁至武昌城西寒溪寺后山父墓旁。
丁鹤年后半生主要是在杭州和武昌两地度过的,其间他曾游历江西、安徽、吴越、湖北、湖南等地,也有人说他到过四川。①丁鹤年晚年有较长一段时间隐居杭州,八十岁时曾代杭州父老作《送周① 乌斯道:《春草斋集》卷七《丁月娥传》。
②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高士传》。
③ 一说是丁鹤年亲兄。
④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高士传》。
⑤ 瞿佑:《归田诗话》下。
⑥ 《寄乡亲济阳公》。
①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七。
(一作月)侍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一诗。乾隆《钱塘县志》说他“晚习天方法”,参加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最后,他结庐于父墓旁。永乐二十二年(1424)卒于武昌,葬于武昌寒溪寺后的山上。②丁鹤年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在当时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漂泊,诗多有遗失。曾自编《海巢集》,他的诗在明清两代中均有刻本和抄本流传,各种版本收诗数目不尽一致,以艺海珠尘本《丁孝子诗集》为最多,共收诗三百四十六首、铭五篇。丁鹤年尚有文集,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丁鹤年早年是在大动乱中度过的。他的不少诗篇真实地描述了他“避地长年大海东,萧条生事野人同”③的悲惨处境。在《腐儒》一诗中,他沉痛地写道:落魄乾坤一腐儒,生逢四海日艰虞。
异邦作客歌黄鸟,空谷怀人咏白驹。
岂有纵横干七国,亦无词赋拟三都。
时危那敢辞贫贱,第恨长年走畏途。
战乱连年,兵戈四起,元朝在各族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摇摇欲坠。而作为元朝功勋之后的丁鹤年,不但“有家不可归”①,而且仲兄烈瞻、姐姐月娥都死于战乱之中。丁鹤年百忧并集,千愁齐聚。思乡,忧国,怀亲,悲己。于是,“志国怀乡一寸心”②,“一寸丹心都是愁”③,便成为他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
丁鹤年忠于元朝。他清醒地感到元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心急如焚,但又束手无策。他看到元朝官吏的腐败,同情人民的疾苦,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在《题余姚叶散常州判海堤卷补先兄太守遗阙》中写道:呜呼!只今四海俱横流,平地风波沉九州。
苍生引领望援溺,州县有官非叶侯。
州县有官非叶侯,御灾谁复忧民忧?
无人忧民忧,而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丁鹤年看清了“有柱难擎杞国天”④的局面,只好“惆怅无人解补天”⑤,祈求“天运行将返治平”⑥。元亡不久,丁鹤年写了《自咏十律》组诗,格调悲苍凄恻,集中体现了丁鹤年当时的政治态度和内心世界。如第一首诗写道:长淮横溃祸非轻,坐见中流砥柱倾。
太守九江先效死,诸公四海尚偷生。
风雪意气惭豪杰,雨露恩荣负圣明。
② 清光绪《武昌县志》卷九《冢墓》。
③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九。
① 《岁百忧集》。
② 《九日登定海虎蹲山》。
③ 《劳劳》。
④ 《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
⑤ 《题族兄马子英进士竹石嘉树图》。
⑥ 《寄张廷言》。
一望神州一搔首,天南天北若为情。
对元朝的覆灭表现了无限的沉痛和惋惜,对自己未尽到臣子职责感到无限的惭愧和悔恨。他希望有朝一日元朝再次兴起:洪运未移神器在,周宣汉武果何人?(之九)
独有遗民负悲愤,草间忍死待宣光。(之六)
所以,戴良在《鹤年吟稿序》中指出:“一篇之作,一语之出皆所以寓夫忧国爱君之心,愍乱思治之意,读之使人感愤激烈,不知涕泗之横流也。”①丁鹤年是饱蘸自己的血泪写诗的。
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元亡的现实不可抗拒。丁鹤年决心做一个元朝的“草泽遗民”,“偷生江南”,唯求“只留清气在人间”②。
浪迹浙东时,丁鹤年常常隐匿佛道寺院;与僧道唱和,有《方外集》之作,其中多寄怀之诗。
丁鹤年大半生是在明朝度过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时,他年仅三十四岁。明朝建立后,社会日渐安定,丁鹤年的心境也逐渐平静下来,有时还颇为舒畅,他在《武昌南湖度夏》一诗中写道:湖山新雨洗炎埃,万朵青莲境里开。
日暮菱歌动南浦,女郎双桨荡舟来。
丁鹤年由于长期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对明初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明朝的政绩是给予赞扬的。如《送周侍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一开头就说:“戈甲三边静,车书四海同。时平尚文治,第士明光宫。”对明朝削减赋税的措施,丁鹤年也极力称赞:宣朝廷德意,问闾阎疾苦。
游民亦占籍,编户悉安堵。
力役均平赋敛轻,去者讴歌来鼓舞。
目击盛事,岂容缄默,乃歌曰:生逢舜日当尧天,经营内外皆英贤。
八十衰翁百无外,茅檐击壤歌丰年。
但是,丁鹤年的出身和身世,特别是他的忠孝思想,使他始终抱着忠于元朝的态度。他曾著诗赞颂抗元“死节”的南宋士大夫是“端合附高名”①;对于仕明的人,他可以结合为朋友,可以鼓励他们建功立业,但他本人却对元朝忠贞不二。他谢绝了推荐、邀请,不做明朝的官,以“遗民”终老一生。他有一组《采莲曲》,从内容到情调均为后期作品。这组诗以情歌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气节情操,其中一首写道:采莲复采莲,争如采荷好。
花谢叶独存,团圆以终老。另一首写道: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他要“团圆以终老”,决不“随波东复西”。丁鹤年时刻都没有忘怀自己是先朝遗民。国破家亡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心头。因此,他在明初写的诗仍蒙上一层哀怨忧愁的轻纱。有些诗虽比战乱时的诗委婉含蓄,但因时过①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三。
② 《赠表兄赛景初》。
① 《题宋贡士袁庸死节传后》。
境迁,痛定思痛,更显得冷静深沉,艺术上也更趋老成,如《重到西湖》:涌金风月昔追欢,一旦狂歌变永叹。
锦绣湖山兵气合,金银楼阁劫灰寒。
雪晴林野梅何在,霜冰苏堤柳自残。
欲买画船寻旧约,荒烟野水浩漫漫。
澹居老人至仁在《海巢集题后》云:“鹤年予友也,其诗忠义慷慨,有骚雅之遗意焉。”正点出了丁鹤年诗的主要特点。
丁鹤年的诗在艺术上善于学习古代诗人和元朝诗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鹤年既绝意于功名,惟覃思吟咏。故所得颇深,尤长于五七言近体,往往沉郁顿挫,逼近古人,一无元季纤靡之习。”特别是他的怀乡志国之作,情真意切,雄浑悲苍,又“炼句精致”。他的古体诗语言朴实,晓畅自然。他的题画小诗数量多,质量高,清隽流丽,富于情趣。如《题天柱山》:枝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丁鹤年的诗在元末明初别树一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萨都刺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回回诗人。
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