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吏及皇帝的心,从而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找到保护人,站稳脚跟。
四是利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这个手段,笼络中国知识阶层。
当时中国一些较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了富国强兵,渴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认为,“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②在交往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成了利玛窦的好友、学生或信徒,成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柱石。
当然,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种客观效果,促成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他本人也为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1。数学。最先从利玛窦学数学的是瞿太素。在学习过程中,瞿太素或用中国古代算经上的术语,或用自己新创的算术术语,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译成通顺流畅的汉文,交朋友传阅。一年后,他译完《几何原本》第一册,但没有刊刻。万历三十四年(1606),利玛窦在北京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至万历三十五年译完刻印。这是利玛窦首次把古希腊数学名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几何原本》中那种严格的定义,完整的结构,前后一贯的演绎法,不依赖于数例的纯几何证明,作图可行性的要求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几何学所没有或者说相对缺少的。从具体内容上说,《几何原本》也出现了许多对中国学者来说是新鲜的课题。比如三角形性质、两个三角形的全等,角、平行线,与圆有关的性质,一般三角形的相似,黄金分割等等,都是中国传统几何学所没有的。因此,《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被当时中国人视为一桩大奇事,人们从未见过这样论证严密的书。这次翻译用的《几何原本》底本是利玛窦的老师克拉维斯的注释本,是利氏学过的课本,由拉丁文译成中文。①同年,两人合编《测量法义》,全书设十五个题目,说明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
在北京与利玛窦合作并听他讲授科学课程的学者还有李之藻。当利玛窦给他讲地球为圆形,有两极,天则有十天,太阳和星辰都大于地球时,他非常相信。万历四十一年(1613),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介绍① 何兆武、何高济:《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 年6 期。② 徐光启:《辨学章疏》,《徐光启集》卷九,中华书局1963 年版。
① 王重民:《徐光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34 页。
了西方的笔算法等,次年刊行。万历四十二年(1614),李之藻又刻印了《乾坤体义》,书中收有利玛窦的著作,也有李之藻的著作。书分上、下两册,共三卷。
2。天文学。1584 年前后,利玛窦到肇庆不久,即展览并制作各种天文仪器,如天球仪、日晷和地球仪等。其目的一方面吸引当地人参观,一方面用礼品作为笼络手段,分赠当地官员。这些仪器是用铜和铁制的,对各层天作了说明,把地球表面的原来形状表示出来。又在铜板上描出或雕刻各种日晷,分赠与教会友好的官员。还向当地士大夫讲解基督教推算日历的方法。1595年利玛窦到南京后,除了继续制造上述各种天文仪器外,还制造了象限仪、纪限仪,并给观众讲解如何使用。
1601 年利玛窦到北京后,在天主教堂中陈列有千里镜、地球仪、简平仪等天文仪器。①又亲自用汉文撰写天文学著作或与李之藻合译西方天文学著作,如《乾坤体义》、《经天该》等。李之藻从利玛窦那里学习了西方天文数学后,以克拉维斯《星盘》(Astrorabium)为基础,编译了一部介绍西方天文学知识的著作,名为《浑盖通宪图说》,二卷,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
3。地理学。在地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利玛窦带来的一幅世界地图。万历十一年(1583)当他在肇庆“仙花寺”内第一次展出时,便吸引了许多观众。这幅图与已有的《华夷图》、《天下总图》完全不同,在此图上,中国不仅未画在世界的中央,而且除中国以外还有许多大国。这幅图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缩影。世界五大洲的知识也随这幅图传入中国。在这幅图上标有经纬度,画了东西两半球。陆地、海洋、南北极、赤道都画得比较清楚。文字说明在地图边缘,对各地的自然环境、物产以及社会风俗都有介绍。肇庆知府王泮看了这幅地图后,要利玛窦把这幅图上的外文译成中文,把中国移到图版正中,在肇庆刻印。利玛窦按王泮的要求把舆图放大,重标经纬,图名改为《山海舆地全图》,又增添了一些适合中国人的注释。这是第一张用中文印刷的世界地图。当王泮收到此图时,叹为古今奇观,立即赠送远近朋友。这幅图以后不断刻印,从万历十二年(1584)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印或摹绘达12 次之多,流传颇广。图名除《山海舆地全图》外,还有《山海舆地图》、《舆地全图》、《万国图志》、《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等。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传进中国后,给中国增添了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如大地球形说、地图投影、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地球上海陆分布、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以及国名和地名。此外,利玛窦还在南京、南昌、北京自制地球仪,分送达官贵人和朋友。如萧大亨、冯琦、陆万垓等均得到利氏赠送的地球仪。他的学生如瞿太素等也学会了制造地球仪。
4。其他物品的传入。根据记载,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物品有油画(耶稣像、圣母像)、自鸣钟、《圣经》、珍珠镶嵌十字架、《万国图志》、洋琴等①。此外送给其他官员或放在天主教堂展览的物品有:西洋纸②,西洋画③,① (明)郑仲夔:《耳新》卷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四;尤侗:《外国竹枝词》。① 《正教奉褒》第4—5页,《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引。
② 王肯堂:《郁冈斋笔尘》第四册。
③ 顾起元:《客座赘语》。
地球仪,三棱镜,千里镜④,简平仪等。关于油画,刘侗说“中国画绘事所不及”①。这是西洋油画传入中国的先声。关于自鸣钟,明末李绍文《云间杂识》卷二说是“以铜为之”,“高广不过寸许”,小巧玲珑。中国当时即有人仿制,但“大于斗”,不如西洋造的小巧。
此外,利玛窦向欧洲介绍中国的科技文化。利玛窦在中国居住了二十八年,写了十六种译著,其中流传最广、史料价值最大的是《中国札记》,此书在他逝世前几年用意大利文写成,共二十五万字②。利玛窦死后,此书手稿由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于1614 年带回罗马。在旅途中,金尼阁将手稿译成拉丁文,加以润色并增加一些内容。1615 年在德国首次出版拉丁文本,书名为《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甫的基督教远征史,会务记录》,五卷。以后,世界各国又有多种文字的译本。1983 年中华书局根据美国1953年的英译本出版中译本。在这本书中,利玛窦记载了他在中国的见闻,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到民情风俗,都有较详细的记录。他证明了契丹和中国是同一个国家,介绍了中国丰富的物产,说茶这种饮料“是要品啜而不要大饮的,并且总是趁热喝。它的味道不很好,略带苦涩,但经常饮用却被认为是有益健康的。”又介绍了中国的漆,说涂上漆后,木器“光泽如镜,华采夺目,并且摸上去非常光滑”。他是最早把中国茶叶和漆介绍到欧洲的人。利玛窦《中国札记》是一部研究中国明代历史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还把“四书”介绍到欧洲。自万历十九年(1591)开始,他花了四年时间,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他赞誉中国的天文学、数学和机械工艺的进步与发达。他还通过自己实地测量并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绘制了第一幅标有经纬度的中国地图寄回欧洲。利玛窦在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 郑仲夔:《耳新》卷八。
①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第153 页。② 谢方:《利玛窦及其〈中国札记〉》,载《文史知识》1984 年6 期。第四十七章徐霞客宋应星第一节徐霞客“万里遐征”,至死不渝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①,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祖上是江阴名门望族。曾祖徐洽官至鸿胪簿。祖父徐衍芳,曾任光禄丞。可是父亲徐有勉时家道开始没落,他为园自隐,居家治圃,或暇日带上三五家僮,来往苏杭之间,游山玩水。他厌恶达官贵人,不与官僚和乡里士绅来往。这种为人耿直和孤傲的性格,封建势力非常妒恨,所以常遭到欺压。徐有勉六十岁去世时,徐霞客已十八岁。父亲的性格和兴趣爱好,自然会对徐霞客产生影响。母亲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她性格开朗,通情达理,勤劳持家,精于纺织。她织的布又细又好,织的丝绸,轻薄如蝉翼,“市者辄能辨识之”②。她不顾年老体衰,承担一切家务,支持徐霞客去旅游。她亲自为儿子准备行装,做远游冠,以壮行色。她七十三岁那年,为了解除徐霞客旅行时对她的牵挂,特意叫徐霞客陪她游荆溪、句曲,一路上有意走在儿子的前面,以示身体健壮。徐霞客能够成才并作出贡献,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的支持,“孺人成之也”①。
由于徐霞客家藏书丰富,所以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他自幼特好奇书,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他“髫年蓄五岳志”②,有强烈的旅游考察愿望。万历三十五年(1607),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第一次走出家门。首先从家乡附近游太湖,“登眺东、西洞庭两山,访灵威丈人遗迹”③。自此以后,他不断旅游,同时不断地写旅游日记。万历三十七年,“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孟庙三迁故里,峄山吊枯桐”④。万历四十一年赴浙江游天台山、雁荡山,今存《游天台山日记》和《游雁荡山日记》。万历四十二年冬游金陵(今南京市)。万历四十四年赴皖南游白岳山、黄山,继而入福建游武夷山,今存有游此三处的游记。万历四十五年游江苏宜兴善卷、张公诸洞。陪母亲游荆溪、句曲。万历四十六年游九华山、庐山,再游黄山,存有游庐山、再游黄山的游记。万历四十八年游福建仙游九鲤湖,今存游九鲤湖游记。天启三年(1623)游河南嵩山、陕西太华山和湖北太和山,今存游此三处的游记。崇祯元年(1628),游广东罗浮山,第三次游福建。今存《闽游日记前》。崇祯三年,第四次游福建,今存《闽游日记后》。崇祯五年,再游天台,三游雁荡,今存游此二处的游记。崇祯六年至北京转赴山西游五台山、恒山,今存游此二处的游记。崇祯九年至崇祯十三年,五十一至五十五岁的徐霞客作西南“万里遐征”,所写游记为《徐① 徐霞客原名弘祖,清代刻印《徐霞客游记》时,因避乾隆弘历讳,改“弘”为“宏”。② 《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第1248 页。
① 《徐霞客游记》,第1245 页。
② 《徐霞客游记》,第39 页。
③ 《徐霞客游记》,第1185 页。
④ 《徐霞客游记》,第1185 页。
霞客游记》的主要部分,占百分之九十三。崇祯十三年六月,由云南返回家乡,病甚卧床,不能接客。翌年正月二十七日(3 月8 日)逝世,葬于江阴之马湾。
徐霞客的主要著作是游记,还有诗文、书信等。由于战乱,他的文稿失散了不少。今存《徐霞客游记》是经后人搜集整理而成。最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四十一年(1776),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将李介立抄本校勘考订,刻板印书,这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
徐霞客从二十二岁起至五十五岁止,三十四年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北京等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留下足迹。他的旅游以崇祯九年(1636)为界线,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因为牵挂老母亲,所以以游览名胜古迹为主,出游时间不长,一般是两三个月,少则十天半月。各次之间相隔几个月或一年或两三年,最长达四年,并非年年在外,岁岁出游。这个时期所写的游记以现存文字计算,只占整个游记的百分之七。尽管写的游记不如后期多,在地理学上的贡献不如后期大,但通过前期的旅游,他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纠正了前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