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管写的游记不如后期多,在地理学上的贡献不如后期大,但通过前期的旅游,他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纠正了前人的某些错误论断。如纠正前人以天都峰为黄山最高峰的错误,提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的正确观点。纠正《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山大龙湫的水发源于雁湖的错误,指出雁湖的水“与龙湫风马牛无及”①,他对某些地理现象追根寻源,提出了合乎科学道理的解释,如天台山植物垂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嵩山、太华山和太和山三个地方物候不同的原因,福建宁洋溪水速比建溪大的原因等,都是这个时期他取得的重要成果。此外,还积累了许多旅行探险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忍饥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为后期的“万里遐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崇祯九年开始的“万里遐征”,历时四年,行经九省,路程三万余里。
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遇盗、绝粮、涉险都没有动摇,矢志向前。更令人钦佩的是有百分之七的时间带病旅游考察,直到“病足不良于行”②,才被丽江太守叫人用轿子抬回家,不久即去世。他是为旅行考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在地理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在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领域领先西方世界达一百五十至二百年③。
《徐霞客游记》的学术价值《徐霞客游记》虽然以日记体记录作者所见所闻,而内容非常丰富,既是一部优美可读的文学游记,又是一部极有学术价值的地理著作。记载的内容包括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矿藏物产、生物形态以及工农业生产状况、城市聚落、建筑、历史、地理等民情风俗。其中以地貌、水文、气象、地质、动植物等方面的篇幅最多,学术价值尤大。
1。地貌学成就。徐霞客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看见过许多地貌形态。记录在游记中的地貌类型就有岩溶地貌、山岳地貌、红层地貌、流水地貌、火① 《徐霞客游记》,第77 页。
② 《徐霞客游记》,第1189 页。
③ 朱德浩、朱学稳:《徐霞客对岩溶学和洞穴学的贡献及其在世界岩溶科学史中的地位》,《徐霞客研究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年版。
山地貌、冰缘地貌和应用地貌七种。被他描述过的地貌形态名称多达一百零二种。其中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尤为详细。
地表岩溶方面,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我国东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岩溶地貌最发达的地区,非常全面而系统地记录了这些地区地表岩溶的各类地貌形态,如石芽、溶沟、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竖井、溶蚀洼地、岩溶槽谷、岩溶盆地、盲谷、干谷、岩溶嶂谷、天窗、天生桥、岩溶湖、岩溶泉、峰林、孤峰、岩洞、穿山、溶帽山等。他所记的这些地貌形态的名称,有的与现在的一致,有的则不相同。如石芽、溶沟他称“石萼”、“花萼”、“石纹”、“石齿”、“石骨”;落水洞他称“仰釜潭”、“窞”、“龙珠穴”;漏斗他称“釜底穴”;竖井他称“深井”;溶蚀洼地他称“盘洼”、“峒”;岩溶槽谷他称“坞”;岩溶盆地他称“盘壑”、“甸”、“坞”;盲谷他称“落水坑”;干谷他称“枯涧”;岩溶嶂谷他称“峡”;岩溶天窗他称“石隙”、“石窍”、“石窦”;天生桥与现在一致;岩溶湖他称“池”、“塘”、“潭”、“海子”、“湖”;岩溶泉他称“泉”;峰林他称“石山”、“石峰”,孤峰他称“独山”、“独秀”;岩洞他称“岩”;穿山他称“月岩”、“穿山”;溶帽山他称“土山顶上的石峰”。此外,徐霞客还对岩溶地貌的分布范围及地区差异作了精辟的论述。由此可见,徐霞客对地表岩溶地貌已有一套系统的分类和命名。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对地表岩溶有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是做不到的。
地下岩溶方面,徐霞客的论述也非常精彩,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溶洞、洞穴堆积、地下河、地下湖、洞穴瀑布等。徐霞客的论述是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考察基础上的,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溶洞共二百八十八个,经他亲自入洞考察的有二百五十个,占百分之八十七,这个数字不包括他游过但现存《徐霞客游记》中没有记载的溶洞,如张公洞、善卷洞等。①描述洞穴的内容包括洞穴大小和洞口方向,洞穴类型和形态结构,洞穴堆积,洞穴生物,洞穴气候,洞穴音响,洞穴考古,洞穴利用,洞内石头的颜色,洞穴成因等十二项。有的地方还记述了他考察洞穴的技术。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世界最早的关于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的科学文献,反映了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徐霞客则是世界最早的伟大的岩溶学家和洞穴学家。
2。水文学成就。《徐霞客游记》用较大的篇幅描述了各地的水体类型和水文特征,记载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一条,湖、泽、潭、池、沼泽一百九十八个。对河流水文的描述包括流域范围,水系,河流大小,河水的流速,含沙量,水量变化,水质,分水岭,伏流,河床的地区差异等。为了论证长江的源头,晚年他专门写了《江源考》,据理反驳“岷山导江”的错误,理直气壮地主张:“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②。为人们正确地认识江源作出了贡献。
《徐霞客游记》把沼泽称作“阻洳”、“湖”或“干海子”。当他考察了云南保山大寨的干海子后,写了一篇相当精彩的论述沼泽形态、性质、生产性能、水文特征的专题论文,把这个沼泽的形状、大小、生物、土壤、水文、生产、交通、物理性质作了详细的描述。像这样详细而具有科学价值的① 唐锡仁、杨文衡:《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52 页。② 《徐霞客游记》,第1128 页。
论述沼泽的文献,在徐霞客以前没有出现过。根据徐霞客的描述,现代地理学者认为这个沼泽“可能是一片泥炭沼泽地。在这片泥炭沼泽地里,上面生长着‘芜草青青’的茂密植被,下有‘草土浮结’和‘芜土交陷’的泥炭层,而且还有补给沼泽的溪水流经其间”①。这个地方,现在已建成水库,叫做大海坝水库②。再也见不到当年徐霞客所描述的景象了。
《徐霞客游记》关于地下热水的记载也很丰富。他把水温不同的地下热水分成四类:(1)冷水泉,与冷矿水相当,水温在25℃以下。(2)温泉,与低中温热水相当,温度在25℃—55℃。
(3)热水泉,与高温热水相当,温度在55°—90℃。(4)沸泉,与过热水相当,温度在90℃以上。徐霞客对地下热水的分类跟现代地下热水分类很接近,难能可贵。此外,记载了当时人们利用地下热水资源的各种办法,如沐浴、治病、食品加工、提取地下热水中的矿物资源——硫黄、硝等。
3。人文地理成就。《徐霞客游记》中有不少人文地理内容,如手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各地民情风俗等。如,书中记载了煤、锡、银、金、铜、铅、硝、盐、雄黄、硫黄、玛瑙、大理石等十二种矿物的产地、开采和冶炼情况,是明代重要的矿冶史料。
4。文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地理名著,因为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才得以流传。如《山海经》、《水经注》、《法显传》等。《徐霞客游记》也是如此。书中描写事物所采用的清新优美文笔,使读者爱不释手。乾隆四十一年以前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完全靠读者用笔抄写来流传。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才有刻本流传。对《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不少名家有过中肯的评论。有的说它“真、大、奇”①,有的说它“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古今纪游第一”②。有的说它“游记之夥,遂莫过于斯编”③。有的说“其笔意似子原,其叙事类龙门。。凡在编者,无不搜奇抉怪,吐韵标新,自成一家言”④。这些赞美之词是实事求是的,一点也不过誉。徐霞客是当之无愧的游记文学大师。
总之,徐霞客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他在地理科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杰出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徐霞客及其游记同时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中放射出异彩,耀眼夺目。
① 赵德祥:《我国历史上沼泽的名称、分类及描述》,载《地理科学》1982 年1 期。② 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下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1102 页。① 钱谦益:《嘱徐仲昭刻游记书》,见《徐霞客游记》(下)第1179 页。② 潘耒:《徐霞客游记》序文,见《徐霞客游记》(下)第1258 页。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④ 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见《徐霞客游记》(下)第1258—1259 页。第二节宋应星才大学博,勤于著述宋应星(1587—约1666),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宋姓在当地是大姓,曾祖宋景字以贤,号南塘,历官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为官清正,对宋氏后代有很大影响。祖父为宋景第三子承庆,早逝。父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少孤,赖母顾氏及叔父和庆养育,少补诸生,在庠四十年未出仕。国霖有四子,宋应星为第三子。与兄应鼎俱为同母魏氏所生。宋应星出生时,宋氏家族日益没落,而母亲又是农民的女儿,所以自幼易于接近农业生产和群众。
奉新地处南昌府境内,明代时这里文风很盛,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宋应星幼时与长兄应昇在叔祖宋和庆创办的家塾内就读。七岁时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年十六考入本县县学,入庠九载。他自幼聪颖好学,学业成绩之佳为师长所惊奇,其族侄宋士元在《长庚公传》中说:“公少灵芒,眉宇逼人,数岁能韵语。及掺制艺,矫拔惊长老。”①宋应星青年时代已熟读经史及百家书,对程朱理学有较深钻研,又能独立思考。他尤其推重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他对自然科学及技术很有兴趣,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还喜欢音乐、美术,对时事政治特别关心,怀有济国济民的理想,常与同学好友纵谈天下大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兄应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考取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县中诸生只有他们兄弟中举,人称“奉新二宋”。当年秋赶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未中。为作好再应试准备,他们前往九江府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进修,投师于洞主舒曰敬。万历四十七年(1619),又一次进京会试,仍名落孙山。此后又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未中,由此遂绝科举之念。崇祯四年(1631),宋应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侍母亲。崇祯八年(1635)在老母被兄接到浙江后,宋应星出任袁州府分宜教谕,主要是教授县学生员。任职四年,取得优良教育成绩,使当地“士风丕振”。更重要的是有足够业余时间从事写作,他的主要作品大都作于此时。
崇祯十一年(1638),宋应星考列优等,旋升为福建汀州府(今长汀)
推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未待任满,于崇祯十三年(1640)辞官归里。十六年再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然此时已值明朝灭亡前夕。他到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次年甲申(1644)初,亳州周围已被李自成军包围,宋应星弃官返回奉新。宋应昇原已升至广州知府,甲申后亦无意恋官,乃挂冠归里。他们兄弟及其他江西志士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宋应昇于1646 年服毒殉国,宋应星埋葬胞兄后,在清代一直过隐居生活,在贫困及悲愤中度过晚年,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八十岁。遗有二子,长子士慧字静生,次子士意字诚生,皆有文才,人称“双玉”。宋① 宋士元:《长庚公传》,载宋立权、宋育德:《新吴雅溪宋氏宗谱》卷二二,第71 页。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皆能奉此遗训,在家安心耕读。
宋应星的生活时代适值明末,目睹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终于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这一切都为他日后撰写《天工开物》等作了准备。他虽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