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溃。十七日,大顺军南北两路大军,前后到达北京城下。崇祯帝和他的大臣们陷于一团混乱之中。崇祯帝一面连下“罪己诏”,一面派勋戚太监,加强京师九门的防御。李自成命太监杜勋进城见崇祯帝,促其投降①。遭拒绝后,大顺军开始攻城。对平则门(今阜成门)、彰义门(今广安门)发起猛攻,并用缴获的巨炮轰城,守城官军避而不战。
十八日,大顺军在彰义门外回族民众的帮助支持下,填平壕沟,攻入外城。十九日凌晨,攻打内城各门,人声鼎沸,杀声震天,火炮的闪光,晃动① 《罪惟录·崇祯帝纪》,十七年春正月。
① 冯梦龙:《甲申纪事·北事补遗》。
② 《明季北略》卷二三;《甲申传信录》卷六;《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七等。③ 《明季北略》卷二○;冯梦龙:《甲申纪事·北事补遗》。
④ 《罪惟录·朱之冯传》。
⑤ 《明史》卷二六三《朱之冯传》。
① 《平寇志》卷九。
的火把,照亮了北京城的夜空。②眼见破城在即,绝望的崇祯帝残暴地强迫皇后自杀,又亲手拿刀砍死心爱的妃子和女儿。半夜时,他企图逃出城去,但北京已被大顺军围得铁桶一般,只得回到宫中,命敲钟“召集百官”,可是连一个人影也没有,他走投无路,最后到万岁山(今景山公园)吊死在皇寿亭前的一棵海棠树上。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皇朝,在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之后,随着这个末代皇帝的自杀而结束了。
天将黎明,宣武、正阳两门,被李自成的骁将刘宗敏和李过两军首先攻破。接着其他各门也被攻开,义军像潮水决堤般地涌进北京城。十九日清晨,市民们张灯结彩,设案焚香,欢迎大顺军的到来。李自成命令大军整队入城,不得杀掠。刘宗敏首先率领义军从宣武门进入内城,队伍整齐,军纪肃然。中午时分,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布箭衣,骑着杂色黑马,在数百骑精兵簇拥下进入北京城。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领导下,经过十五年百折不挠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明朝的封建统治,取得了胜利。
当时,大顺农民政权的区域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五省,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进北京后,首先是加强大顺政权的建设,其中主要措施有:任命官员,开科取士,选拔知识分子,政府官员一律受权将军节制;立即释放明锦衣卫狱中的犯人。严厉镇压作恶多端的明朝皇族和达官贵人。史称农民军“满街捉士大夫,拘系枷锁,相望于道”,一时“向来厂卫知名者,咸从束缚;要津猾胥,先倾其家而杀之”。在大顺军的打击下,地主官宦“混稠人中,低头下气,惟人觉”,“赤体狂奔,四散逃命”。那些投顺的明朝官吏,也是丑态百出。每天在午门外,他们身着青衣小帽,“匍伏听点。平日老成、儇巧者,负文名、才名者,晓晓利口者,昂昂负气者,至是皆俯首低眉,植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虐,不敢出声。亦有削发成僧,帕首作病”者,真是“种种丑态,笔不尽绘”,他们过去的那些淫威,在大顺军面前一扫无余。大顺军逮捕并处决了五百余名罪大恶极者。同时,宣布免除贫民赋税,成立“比饷镇抚司”,勒令明朝大官僚交出赃银,叫做“输银助饷”,由刘宗敏、李过等主持,追赃助饷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共得银七千万两。从而在政治、经济上打击了明朝的官僚地主,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然而,夺取北京的胜利,使义军的部分将领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产生了麻痹思想,失去了应有的警惕。面对吴三桂和江南的五十余万明朝军队,以及关外的清军队,大顺政权没有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四月初,明将吴三桂勾结清军队,联合向大顺军进攻,农民军伤亡二万余人。李自成得报,亲自率二十万大军东征。二十二日,在山海关一片石,遭到吴三桂部与清军的联合夹击,大顺军惨遭失败,被迫退到永平一带。吴三桂的投清和大顺军在山海关的失败,使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李自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四月二十七日,李自成返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即帝位,决心抗清到底。三十日,李自成放弃北京,准备撤回关中,继续在陕西、河南一带抗击清军。
五月初,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开进了北京城。接着,就对大顺军展开军事进攻。在保定以南的望都一战,大顺军重创清军,打得清军主帅多铎② 《明季北略》卷二三。
不敢出阵。但在定州的激战中,义军大将谷可成牺牲,李自成也身负箭伤,大军越固关退入山西。在平阳,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的谗言,误杀大将李岩,激起刘宗敏、宋献策等将领的不满,使军心涣散,战斗力减弱,失败不可避免了。
大顺永昌元年秋(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回到陕西后,准备进行反攻。南京的福王建号弘光,准备恢复明朝的统治。张献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控制了西南地区。李自成曾在七月发布大举反攻清军的文告,声称要打到辽东,“从长安起马,三路行兵,指日前,先恢剿宁武、代州、大同、宣府等处,后赴北京、山海,剿除辽左。至叛逆官兵,尽行平洗。顺我百姓,无得惊遁。”①说明李自成反清的决心是很大的,只是力不从心。这年八月,在山西的大顺军东出固关攻克井陉;陕北的大顺军,在李过指挥下攻克府谷,直逼大同。十月,河南的大顺军渡河进攻怀庆。李自成在韩城居中策应。
清朝定都北京后,立即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多铎率领,南下攻打南明福王,一路由阿济格率领,专门攻打李自成大顺军。这年冬天,清军发动钳形攻势。阿济格和吴三桂、尚可喜率兵经大同,向榆林、延安进攻;多铎和孔有德、耿仲明率兵从河南怀庆向潼关进攻。李自成亲自赶到潼关指挥作战,依山列阵,挖壕树栅,预防清兵的冲击。
大顺永昌二年(清顺治二年, 1645)正月初四日,刘芳亮领兵攻击清营。又在五、六两日连夜劫营。十一日,清军用炮轰击潼关,大顺军骑兵横冲敌军,又包抄敌后路,取得很大战绩。阿济格和吴三桂部从保德州渡河,突破大顺军的北部防线,打败李过所部,经绥德、延安,进逼西安。这时大顺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十三日,清军攻进潼关,十八日到西安,李自成已在五天前撤走。
李自成率大顺军撤离西安后,经蓝关,出武关,向南进入湖广,驻扎于襄阳。吴三桂率领清军追击,大顺军在邓州、德安、承天等地迎战失利,李自成撤出襄阳。时,牛金星降清。四月初,原明军左良玉部自武昌东下九江。李自成率大军乘虚进驻武昌城,大顺军各将领在武昌聚集,仍有三十万的兵力。接着,大顺军弃武昌南下,在富池口与清军一战失败,大将刘宗敏被俘牺牲,宋献策被俘后降清。大顺军余部转移到湖南,后与南明何腾蛟部联合,共同抗击清兵。至此,大顺政权已不复存在。
关于李自成的结局,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个疑案。官稗史乘,众说纷纭。如成书于顺治十五年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李自成南奔辰州,将合张献忠。献忠已入蜀,遂留屯黔阳。部贼亡大半,然尚拥众十余万。乏食,遣贼将四出抄掠,黔阳四境鸡犬皆尽。川湖何腾蛟进攻之。自成营于罗公山,倚险筑堑为久屯计。势弥蹙,食尽,逃者益众。自成自将轻骑抄掠,何腾蛟伏兵邀之,大败,杀伤几尽。自成以数十骑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筑堡自守,合围伐鼓共击之。自成麾左右格斗,皆陷于淖。众击之,人马俱毙,村民不知为自成也。截其首献腾蛟,验之左胪伤镞,始知为自成。李过闻自成死,勒兵随赴,仅夺其尸,灭一村而还,结草为首,以衮冕葬之罗公山下。”①而后来纂修乾隆四年刊行的《明史》中则说李自成窜死于湖北通山九宫山。① 《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八《李自成之乱》。
乾隆十一年任澧州知州的何璘,根据实地考察所得,针对《明史》,撰写有《书李自成传后》一文。关于李自成之死,由于野史所载不一,他特记备考。“余以澧志不备,周咨遗事,有孙教授为余言: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奔澧。其下多叛亡,至清化驿,随十余骑走牯牛坝,在今安福县境,复弃骑去,独窜石门之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云。余讶之,后至夹山,见寺旁有石塔,覆以瓦屋,塔面大书奉天玉和尚。前立一碑,乃其徒野拂所撰,文载和尚不知何氏子。夫奉天岂和尚所称?曰玉、曰何氏子,盖寓言之,亦讳言之也。遍问寺僧,对不甚详。内有一老僧,年七十余,尚能记夹山旧事,云和尚顺治初年入寺,是律门,不言来自何处,其声似西人。后数年,复有一僧来,云是其徒,乃宗门,自号野拂,系江南人,事和尚甚谨。和尚卒于康熙甲寅岁三月,约年七十。和尚临终有遗言于野拂,彼时幼,不与闻。奉天和尚为其自号,野拂即以名其塔。寺尚藏有遗像,命取视之,则高颧深■,鸱目曷鼻,状貌狰狞,与《明史》所载相同,其为自成无疑。自成之构乱也,初僭号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复僭号新顺王。其曰奉天玉和尚,盖以奉天王自寓,加点以讳之,而玉又玺质,天子之所宝,殆讫死不去僭号。与泰山贼王同一行径,可叹也。而野拂以宗门为律弟子,事之甚谨,又题称不知何氏子,寓尊奉于讳言,岂其旧日谋臣,相与为左右者欤?”①民国初年,章太炎也赞同这李自成禅隐说。并亲自到湖南石门夹山考察,访得李自成《梅花百韵》诗五首,撰写了《李自成遗诗存录》及《再书李自成事》等文。认为李自成窜死九宫山说“无诚证”,“不可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郭沫若为通城县李自成墓题写了墓碑。接着由李文治等几位学者进行了考证,认为李自成于1645 年5 月死于通山县九宫山。为此,通山县在九宫山麓修建了“闯王陵”。
八十年代初,湖南石门县在夹山寺西坡发掘了奉天和尚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进一步印证了何璘之说不是虚传,而是确实可信的。从此,李自成禅隐夹山和九宫山被击毙的两种说法并存。
① 清乾隆《澧州志林》卷二三。
第二节张献忠张献忠(1606—1647),字秉吾,号敬轩,延安肤施(今陕西定边东)
人。与李自成同岁。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他因被人陷害,犯了“法”当斩,“主将陈洪范奇其状貌,为请于总兵官王威释之”①,最后以“鞭一百免”②。革役后他逃回到老家。
天启末年,陕西全境灾荒不断。陕北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虫灾,禾苗枯焦,饿殍遍野。农民无法生活下去,最终只有铤而走险,起来造反。陕北地区首先爆发了农民起义,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最初,有府谷的王嘉胤、王自用起义,他们占领了黄龙山。接着宜川王左掛、安寨高迎祥、洛川张存孟、延川王和尚、汉南王大梁等纷起响应,斗争烈火燃遍了陕西全境。不久,李自成在米脂起义后参加了高迎祥的义军。
崇祯三年(1630),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起义。他自号“八大王”。由于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③。这一队伍初属王自用,后自成一军。因他小时读过一点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从此,张献忠随着义军,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也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崇祯六年(1633)冬,义军大部分渡过黄河南下,张献忠所部是以高迎祥为盟主的十三家之一。
崇祯八年(1635),各路义军被官军围困于河南。为了冲出包围圈,十三家义军首领,在河南荥阳举行了军事会议。商讨结果,决定分兵定向,打破官军的围剿计划。会后,张献忠和李自成在闯王高迎祥的率领下,向东挺进。这支东路军的主力就是张献忠的部队。他的部队作战勇猛,连破河南的固始和安徽的霍丘等州县,直指明朝的中都凤阳。
作为东路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