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同厕传染”②,“性交传染”和遗传③。由于认识到传染途径并总结出比较有效的疗法如汞制剂涂布、薰法及土茯苓内服等,所以在防治上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针灸科、小儿科以及妇产科学等等也都取得了一些进步。医家们对封建礼教日益束缚医学的进步开始提出尖锐的批评。例如,明末闵齐伋提到:“盖医之候病,止于四术,而切脉为下。然望、闻、问可施诸丈夫婴儿,而每穷于妇女。彼朱门艳质”,“而其受病。。非关经产,即属带淋,可云某事曾否有无?某处如何痛痒?某物若为色状?问之则① 胡正心:《万病验方》(1631),一名《(订补)简易备验方》,十竹斋刊本。② 李涛:《明代医学的成就》,《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 年1 期。
① 李经纬:《中国古代外科学成就》,《科学史集刊》1964 年第5 期。② 程之范:《我国皮肤性病科的历史》,《中华医史杂志》1955 年第1 期。③ 陈司成:《霉疮秘录》(1632),1910 年石印本。
医危,不问则病危”④。诊治贵夫人、少女疾病之难,很能反映封建礼教对医学发展的束缚,闵氏对此的不满和讽刺批判,既是医学发展谋求革新的行动,也是思想革新的启迪与发萌。在这种种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明代医学确曾出现过不小的革新,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④ 齐仲甫:《女科百问》1640 年刻本闵氏序。
第三节医学革新与求实思想的兴起与成就传染病病因学说的革新传染病的病因历代多认为是风、寒、温等邪气所致,故有“伤寒”“温病”之论,形成了传统。吴又可的研究,大胆否定传统,而且公然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乃天地间别有一种疠气(一称戾气)”,并指出这种戾气“自口鼻而入”,引致传染病的发作。令人叹服的是他还明确指出这种戾气在致病上的特异性,即:能使人病的戾气,牛羊可以不病;能使牛羊病的戾气并不引起鸡鸭病;能使鸡瘟的戾气,鸭可以不病①。如此卓识,已为传染病致病菌的发现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而且对传染病传染途径,致病菌的特异性都作出了科学的论断,足见其洞察力的透彻和周密。
人痘接种术的成功天花约在公元二世纪传入我国后,由于其危害力大而引起我国历代医家的关注,并在无数次治疗和试图预防的实践中,终于创造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技术。据传说远在十一世纪一位峨嵋山人已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接种人痘而获得天花的免疫。这一传说虽然尚不能得到充分证据,但按唐代已知接种脓汁以防治疖病等也可说明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人痘接种术发展到十六世纪中已在我国得到一定的推广。“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间,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近代学者多据此认为我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始于十六世纪中①。人痘接种术发明后,又经许多痘医的改进,使毒性不断降低,逐渐趋于安全可靠。人痘接种术,十七世纪开始在全国推广,俄国也派医师来北京学习,十八世纪初再传土耳其、英国、法国、美国、印度、日本以及欧洲、非洲许多国家,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免疫法获得预防天花的抵抗力。直至英国人痘接种医师琴那氏1796 年改进为牛痘接种后,中国人痘接种仍在许多国家继续使用。中国人痘接种术开了人类免疫学的先河②。这是中国医学家对人类卫生保健的一项杰出的贡献。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杰出成就李时珍于1578 年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收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图一千一百零九幅,集明代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由于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并运用了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物学的研究和创造性进行实验观察,甚至做动物实验,他对许多药物的认识和结论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许多内容都反映了当时人类科学研究的先进水平。该书把四百四十四种动物药按虫、鳞、介、禽、兽、人次第分类叙述,反映了他“从贱至贵”的生物进化① 史常永:《试论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及其戾气学说》,载《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 年3 期。① 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 年版。
② 李经纬:《中国古代医学科学技术发明举隅》;《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集》,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观;所叙述的“鸟产于林,故羽似叶”,“乌骨鸡但验舌黑”等,反映了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他对植物药的分类等也是划时代的,反映了当时生物学分类的先进水平,其蒸馏、蒸发、升华以及制取没食子酸白色结晶实验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更证明他在制药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尤其可贵的是李氏记述用瓦瓶精确称量空气中含水蒸气的多少,并用以预测晴雨,也足以证明他对实验研究的重视和思想方法上的开拓精神;李时珍不但在医药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也有杰出的成就①,英国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博士、鲁桂珍博士誉之为博物学家②,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本草纲目》一书已流传世界许多国家,并被全译或节译为日、英、德、法、拉丁、俄等文字,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③。《本草纲目》至今仍是许多国家学者研究中国医药学的重要参考书。医学学术团体与学术交流明代医学的进步还与学术团体的创办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约创办于1568 年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是我国医学史上由医家私人创办的最早的学术团体。这所医会是当时客居顺天府(今北京)的外地医家联合组织的,十分可贵的是他们的宗旨在于探讨历代医家学术,切磋提高医疗技术,讲求医疗道德修养,促进会员“善相助,过相规,患难相济”。他们把学术交流放在重要地位,把维护会员利益置于次要地位。医会对其成员有二十二项严格要求。当时入会者共四十六人,多为著名之士,如徐春甫、支秉中等,均有医学著作流传后世。
① 蔡景峰:《试论李时珍及其在科学上的成就》,载《科学史集刊》1964 年7 期。② 鲁桂珍:《中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李时珍》,载《国外医学》1979 年1 期。③ 潘吉星:《本草纲目之东被及西渐》,《李时珍研究文集》,湖北科技出版社1985 年版,第225—273页。
第四节卫生保健管理制度与中外交流卫生保健管理制度明代医学的最高管理和医疗教学机构是太医院,其下分设: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金镞、针灸、按摩和祝由十三科。太医院设院使(正五品)一人,院判(正六品)二人,其属御医四人(后增至十八人),全面掌管医疗之法与卫生保健和教育等事业。例如: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凡药辨其土宜,择其良楛,慎其条制而用之;珍视御脉,烹调御药;王府请医,奉旨遣官或医士往;外府州县置惠民药局,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俱由试遣,岁终会察其功过①。这些都是太医院的职责。明代与以前不同,因明初定都南京,后迁北京,太医院北迁后,原设南京的太医院并未撤,故在卫生保建事业和管理上设有两个太医院。两太医院以北京为主,有院使、判、吏目、御医、医士,惠民局大使、副使,生药库大使、副使等百余人。
太医院既有为帝王、宫廷、臣僚服务的职责,也兼有管理和派员四处防治臣民疾疫的责任,尽管后者是很次要的,但在皇帝诏令下,往往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至于尚药局、御药房、药藏局、典医监、良医所等,均纯属为皇帝、皇太子和地方皇室人员服务的医疗机构。洪武三年(1370)所设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等,才真正有为贫病民众医治疾病的目的,可惜这一制度并未普遍实施,已设者也往往有医无药,或流于有名无实。在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等方面,令设养济院等以收养治疗,这一制度曾于十五世纪初在各府、州、县普遍实行过。
中外医学交流中国医药学术与国外之交流在明代虽不及元代广泛,但在医药传出方面更有发展。日本田代三喜1487 年来中国学医,1498 年学成回国,积极宣扬“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朱(丹溪)学说。他的学生曲直濑道三于京都创“启迪院”,著《启迪集》,发挥李朱学说,成为日本“后世派”骨干,继之者甚众,影响遍及日本。日本坂净远于1492 年来中国学医,1500 年学成回国,大力宣扬中国东汉张仲景学说①,永田德本继之,反对田代喜三、曲直濑道三所倡的李朱学说,日本称之为古方派。古方派影响在十六世纪前后虽不如后世派广泛深入,但直到十九世纪甚至明治维新取缔汉医时仍存在至今。中医学在朝鲜,其发展较日本尤为普及,大型著作如《乡药济生集成方》(1398)三十卷,《乡药集成方》(1433)八十五卷,《医方类聚》(1445)三百六十卷,《东医宝鉴》(1610)等,均完成于这一时期,不但在朝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且对日本、中国等的医学发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医学与越南、印度以及东南亚等也由于郑和之出访等而逐渐密切。明代已有① 参见张廷玉等《二十五史·明史·职官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① 参见[日]矢薮道明《近世汉方医学史》“中国医学的日本化”,名著出版发行所株式会社1982 年版,第8—10 页;[日]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决定发行版),形成社1979 年版,第281—298 页。西方一些通晓医学的传教士来我国,例如耶稣会士利玛窦1583 年来华,一面传教,一面行医治病,在华近三十年,与中国医家王肯堂、程■等曾有过不少接触,讨论医学学术问题。1568 年教皇庇护第五任命卡内罗为澳门主教,先后创办医院与麻风病院,并设医科实习班,培养医生。其他如庞迪我、邓玉函、汤若望等十余人在中国从事传教、医疗、翻译介绍西医之理论和医疗技术等①。
① 张慰丰:《早期西洋医学传入史略》,载《中华医史杂志》1981 年第1 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