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朱棣早在永乐七年(1409)二月便已离开京师前往北京;解缙不应不知道,他却在第二年赴京,又恰恰在朱棣归京师前夕离去,这一巧合也给汉王的诬陷提供了依据。
解缙离京后,道由江西、广东往交阯,一路上同翰林检讨王偁游览山川名胜,吟诗作赋,甚至为人撰写墓志,丝毫没有预感到祸之将临。途经广东时,因交通不便,他又忽萌开凿赣江(章江)的念头,并且写成奏疏上呈。朱棣回京后得到朱高煦的奏报已经十分恼怒,随即又接到解缙请凿赣江的奏疏,他怒道:“人臣受事辄引而避去,乃更欲劳民如此!”①命逮解缙、王偁下诏狱。
② 叶盛:《水东日记》卷二《解胡观放榜对答》。
① 夏燮:《明通鉴》卷十九,宣宗宣德二年八月甲子。
②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七《阁臣外任》。
①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第二十《解缙传》。
这是永乐九年(1411)六月,解缙的仕宦生涯结束了,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三年半的狱囚生活。
解缙初入狱时曾遭到严刑拷打,因而辗转牵连到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旸,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及李至刚等人,都被逮入狱。王偁、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高得旸等人先后瘐死狱中。
掌锦衣卫诏狱的都指挥佥事纪纲是个凶残的酷吏,但他是诸生出身,颇好风雅,对解缙的才学久有所闻,渐渐与他熟识起来,解缙在狱中便不再多吃苦头。按照解缙的性格,这狱中三年应该有不少诗文之作,但文集中却鲜有所见,只有一篇《翰林蓝君日省墓志铭》,从行文中可知作于永乐十一年(1413),正是他在诏狱中时。①另有一首题为《忧患中寄友》的诗写道:“手扶日月归真主,泪洒乾坤望掖庭。身死愿为陵下草,春风常护万年青。”②可能也是狱中之作。
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十五日,朱棣在午门与群臣观灯时发生火灾,都督马旺被烧死。几天后,朱棣照例下令蠲赦修省。大概纪纲认为这是解缙获释的机会,在上锦衣卫囚籍时,将他的名字一起送上。
“缙犹在耶?”朱棣不仅没有赦免之意,而且明显是要置解缙于死地。
纪纲也无能为力了。他回去后设酒与解缙对饮,并为之泣下。解缙一切都明白了,而像他那样一个个性极强的才子,是不会惜恋狱囚生活的。解缙开怀畅饮,仿佛不知道这便是最后的晚餐,直到醉得不省人事。酒醉后的解缙被埋到积雪中,默默地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一年他仅四十七岁。
发生在封建皇权极端专制机构锦衣卫诏狱中的这一幕悲剧,记写了一个不能按照封建专制模式改造自己的知识分子的① 《解文毅公集》卷十三《翰林蓝君日省墓志铭》。
② 《解文毅会集》卷六《忧患中寄友》。
第六章姚广孝夏原吉第一节姚广孝姚广孝(1335—1418),明初以僧人身份参加政治活动。
姚广孝幼名天禧,字斯道。出家后法名道衍。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的难民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今属苏州)。祖父、父亲都是乡间郎中,生活虽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当父亲给他讲授医药知识时,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道:我不想学医,我愿意读书,将来挣得一官半职,干一番荣宗耀祖的大事。
尽管姚家祖辈事佛,但是当有子孙真正要出家为僧时,还是引起了一番争议。他的伯父姚震之支持,说道:“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①父母听后送他于里中妙智庵,取法名道衍。从此开始了出家人的生活。
姚广孝出家后不仅学佛,而且读书工诗,“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①,并研治兵法。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博通佛、道、儒诸家之学。了解他的友人说他:“有当世才,虽自匿,欲有所用之。”②姚广孝则在勤奋学习中成为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他自己也说:“余少为浮屠而耆于文,凡昔浮屠之号能文者之文,无不遍求而博览也。”③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好友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四杰,比之于唐代诗人王、杨、卢、骆。其中徐贲家居望斋门外,故号北郭生④。比邻而居的高启⑤、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但当他们劝姚广孝弃佛归儒时,被他用无言长笑拒绝了。姚广孝并非“阳释阴儒”。大约至正二十三年,他从遇庵和尚于径山习禅,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开始了佛、儒二家的对比与选择。在学佛访友、诗文酬和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叩钵吟诗,高谈阔论,确实不像个安分的出家人,倒像个胸怀大志的书生。在元末乱世中,姚广孝虽有逃禅之心,却并未真正成为“方外之人”。这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写的一篇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斥牟文》中得到充分反映:“至正乙巳夏六月,余行垅上视苗之长否,有老农泣于旁。余问其故,曰:夫虫牟食苗之根,苗概死矣。。。”⑥他借田间虫牟以指斥人间虫牟,他一刻都不曾脱离现实社会。在那群雄辈出的时代,寒微的家世,器宇恢弘、性怀冲淡的天资,丰富的生活经历,这一切都为姚广孝投身政治舞台提供了有利条件。《明史》记其“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① 王鸿绪:《明史稿》卷一三四《姚广孝传》。
① 《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② 刘凤:《续吴先贤赞》卷一《姚广孝》。
③ 姚广孝:《逃虚类稿》卷八《读至天隐文集》。
④ 万历《长洲县志》卷十三。
⑤ 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卷五《答衍师见赠》。
⑥ 姚广孝:《逃虚类稿》卷六《斥牟文》。
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他也曾为此写诗道:“岸帻风流闪电眸,相形何似相心优?凌烟阁上丹青里,未必人人尽虎头。”①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刘秉忠之路: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但是,谁曾想到,他竟在这条道路上摸索了十五年。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诏取高僧,姚广孝因一场大病失去应诏机会。从他的诗文中可知,他卧床不起,直至次年正月初六。当他大病初愈起身试步,与友人同到檐下小憩时,一只五色雀飞鸣于庭院,引起众人注意。友人们对广孝说道:“此雀五色,文明之象,子病起而遇之,异日文章当有大进矣。”但姚广孝所思非仅如此,他在当即所赋诗中,用“野田饱粟纵高飞,他年伫看栖琼树”的诗句抒发了自己的鸿图大志②。
洪武八年,姚广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这一次他虽未得官,而于次年春“赐还吴门”,但这次赴京使他进一步交结官宦、高僧,并增强了成就事业的雄心。归经北固山时,他吟出了《京口览古》的寄情诗:“谯栌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③同行僧宗泐窥知其诗意道:“此岂释子语耶?”广孝报之以一笑。
洪武九年,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辟一小室曰“莲花室”,“盖期当来极乐国中莲花生也”。从此他在海云院禅居四年之久,过着“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①。洪武十三年秋,他再次出游,次年“扬帆于浙江之上”②。这时四十七岁的姚广孝已经倚杖而行了。正当他感到“死期将至,故痛自鞭策”时,因宗泐荐,于洪武十五年(1382)再次被选高僧赴京,这才成其毕生事业的开端。明人刘凤说:“时运方遘,则异才出焉。”③姚广孝这个兼通佛、道、儒的怪杰,在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终于得到发挥其才能的机会。
姚广孝一生中最突出的政治活动,是策划发动“靖难”之役。《明史》说他:“首赞密谋,发机决策”,“论功以为第一”。
姚广孝到北平庆寿寺后,经常出入燕王府,“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这些密谈内容当与“靖难”夺位有关。在姚广孝的思想深处,是对朱元璋“为政严猛”怀有反抗情绪的。他的故旧,几乎都成了洪武严政下的冤鬼。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对姚广孝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在燕王朱棣“靖难”起兵的关键时刻,姚广孝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明人盛传当时姚广孝曾以对联、占卜等方式促使燕王起兵④。为增强燕王朱棣起兵决心,姚广孝还曾推荐著名相士袁珙,相称燕王为“异日太平天子”。“燕王恐人疑,乃佯以罪遣之。行至通州,既登舟,密召入邸。”⑤姚广孝与袁珙不同于那种空口欺人的术士,他们用意在于促使燕王起兵。姚广孝曾对①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九《赠相士袁廷玉》。
②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三《五色雀并序》。
③ 《明诗纪事》乙签卷三《京口览古》。
① 姚广孝:《逃虚类稿》卷五《莲花室铭序》、《紫竹杖铭并序》。
② 姚广孝:《逃虚类稿》卷四《送芳上人游甬东序》。
③ 刘凤:《续吴先贤赞》卷一《姚广孝》。
④ 唐枢:《国琛集》卷上;高岱:《鸿猷录》卷七《靖难师起》。
⑤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当时形势有过一段极精辟的分析:主上(建文帝)猜间宗室,侵渔齐藩,所戮辱囚首隶士伍,盖五王矣。
虽未及燕,燕可觊幸免耶?。。夫燕,胜国之遗,而北方雄镇也。其民习弓马,地饶枣栗,悉雄蓟属。郡之材官良家子,彀甲可三十万,粟支十年。大王护卫精兵投石超距者,又不下一、二万。鼓行定山东,略淮南,此势若建瓴而下,谁为抗御。大王即不,南机或先发,欲高卧得耶?且旦暮匹夫耳。①从“靖难”之役的过程看,他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又帮助燕王朱棣作了军事准备。“王意益决,与道衍选将练兵,收召材勇异能之士。”②燕王府以其独具的条件,保持元官旧制,殿院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瓴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建文元年(1399 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叛燕上变,朝廷命逮燕府官属。与此同时,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叛朝廷密入燕府告急。燕王闻报“戄然起立”③,召姚广孝、张玉、朱能等定计起兵,一场酝酿已久的夺位战争终于爆发。姚广孝在指挥这场战争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朱棣曾说:“朕靖难之初,卿侍左右,谋谟弼赞,裨益良多。”④《明太宗实录》中亦称:“上每出师,命侍世子居守,严固备御,抚绥兵民,与赞谋策。”⑤其具体记述,主要有如下五事:1。“靖难”起兵誓师时,“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当时确有天气之变,《奉天靖难记》卷一亦记:“俄,阴晦,咫尺不相见。少焉,东方云开,露青天仅尺许,有光烛地,洞彻上下。”姚广孝随机应变,以固军心,表现了过人之智。
2。“靖难”出师后,“留世子守北平,僧道衍、郭资、内使赛因帖木儿等辅之。”①“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3。建文二年六至八月,“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这是燕师首次失利。九月九日重阳是在战败气氛中度过的。姚广孝当日写道:“八月中秋不玩月,九月九日不登山。可怜时节梦中过,谁对黄华有笑颜。”②他已不仅是风雅飘逸的高僧,而且是肩负战争重任的主角。
4。东昌之战,主将张玉阵亡,燕师大溃,退守北平,士气大挫。据传出师前,姚广孝曾称:“师且捷,费两日耳。”东昌战败后,他又称:“臣固已言之,昌于文两日也。此后全胜矣。”③这不是一般的诡辩,而是稳定军心的措施。当时燕王欲稍休息,“道衍力趣之”,在他的安排下,为东昌阵亡将士的祭奠,成了再次出征的誓师。
① 王世贞:《名卿绩纪》卷三《姚广孝传》。
② 夏燮:《明通鉴》卷十一,太祖洪武三十一年。
③ 《明史》卷一四六《张信传》。
④ 《明太宗实录》卷三○,永乐二年四月壬申。
⑤ 《明太宗实录》卷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