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③ 《明史》卷一四六《张信传》。
④ 《明太宗实录》卷三○,永乐二年四月壬申。
⑤ 《明太宗实录》卷一九八,永乐十六年三月戊寅。
① 谈迁:《国榷》卷十一,惠宗建文元年七月壬申。
②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九《九日感怀洪武三十三年作》。
③ 谈迁:《国榷》卷十一,惠宗建文二年十二月乙卯。
5。燕师直捣南京,亦出自姚广孝之谋。他力主“毋下城邑,疾趋京师。
京师单弱,势必举”。燕王“从之。逆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姚广孝的活动贯穿了战争全过程。史料的缺乏,并未能掩盖其重要作用。这已为历代史家所公认。清人赵翼评论《明史》编纂时说:“姚广孝非武臣,而以其为永乐功臣之首,则与张玉、朱能等同卷。”①这是对其在“靖难”夺位中所起作用的最概括的肯定。
对于姚广孝晚年的传统说法,认为他功成身退了。这种说法出于对其特殊身份的推测。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攻入南京,夺得皇位。同年十月,姚广孝奉旨离北平南下,回到阔别二十年的南京。此时他已是六十八岁高龄。“金陵战罢燕都定,仍是癯然老衲师。”②功勋卓著的姚广孝并未脱去袈裟,并因此辞官不受。但是由此而得出功成身退的结论,则值得商榷。
建文四年十月,姚广孝受官僧录司左善世,这个秩仅六品的僧官位置,对于“靖难”首功的姚广孝虽显不宜,然就其和尚身份来说,却又是必任之职。当初这个佛教最高职位原由溥洽担任。“太宗即位,召斯道衍公于北京,命主教事,公(溥洽)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③永乐二年(1404)四月,姚广孝再受太子少师之职,成为当时文臣最高秩(正二品)。这与一般官吏升迁不同,因此被附会了一些传说。尹守衡《明史窃》称姚广孝因左善世品秩过低,朝班立阶下,面露不豫之色,为太宗朱棣所察,即授太子少师。焦竑《国朝献征录》则记其屡辞官不受,朱棣“令人潜以冠服披体,亟命宣谢,不得已,受命”。传说虽有不同,但认为姚广孝理应得官这一点则是一致的。
当然,长年出家为僧,对姚广孝不无影响。他在出仕与退隐问题上确曾有过矛盾心理。他在《题江行风浪图》一诗中,借长江风疾浪高船行艰险,比喻人世。“世人知险是风波,那识人心险更多。”他对于人心难测,“一笑杀人顷刻间”的官场争斗感到厌倦,认为“贫贱安居良不恶,名利奔驰有何乐。”他用“老年无事不江行”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退隐之心①。他把千秋功业,视如黄粱梦断,想往着归依青山的生活。
成功后的姚广孝与前有所不同。他不再以刘秉忠自命,并一再称自己“不是高阳酒徒(郦食其)”,“不入非熊(姜子牙)梦”②。他将自己比作“既倦终宵巡瓮下”的老病之猫,并为“谁念前功能保爱”而深感不安③。洪武功臣的悲惨下场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何况此时他已不再是满怀抱负步入禅门的青年,而是已近暮年的老人。谈迁曾说:“当公贵显,年殆七秩,桑榆垂尽,何论婚宦哉。”④但在姚广孝思想中,也有“料得人生皆有命,休言名利不如闲”的一面⑤。当他以功臣身份与皇帝同在京师正月十五观灯时,事业成功的喜悦,对知遇①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一《明史》。
② 王鏊:《姚少师像》,见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一。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壬集《南洲法师洽公》。
① 姚广孝:《逃虚集·题江行风浪图》。
②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八《题独钓图》。
③ 姚广孝:《逃虚集·咏病猫》。
④ 谈迁:《国榷》卷十六,成祖永乐十六年三月戊寅。
⑤ 姚广孝:《逃虚集·送范生过古北口》。
之恩的感激,又使他踌躇满志⑥。
暮年的姚广孝虽未任七卿要职,然所任太子少师却是实职,与后来此职不同。“时上狩北京,广孝留辅太子。自是以后,东宫师、傅终明世皆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①永乐二年六月,在受官太子少师后两个月,姚广孝又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这次还乡的兴奋中,也伴随着怅然之感。他的父母均已去世,“垅墓既无,祖业何在?岁时祭扫,曾不可得。”他将父母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他并未退隐,回京后畜养一只雄鸡,每晨闻鸡而起,壮心未已地度过了一生最后十数个年头。他因忙于清理教务,常负友人之邀;他又辅导太子居守京师,并为太孙讲读华盖殿。而他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则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
原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解缙并未理解皇帝指令编修这部巨帙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书成上呈,定名《文献大成》。“既而上览其书,更多未备,复命姚广孝等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二万多卷巨帙的类书,在姚广孝主持下完成,定名为《永乐大典》②。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从此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他在晚年写给夏原吉信中说:“仆衰老。。区区所念《太祖实录》,万世法则,此是国家至重之事。。。尔蒙意实录中,最难书者,发迹定鼎征伐等项。且喜稿完呈进了当。。。凡事访问稽考,从实修纂,补遗、润色,次第成书,以副上意。如或延缓岁月寖久,亦非所宜,惟阁下谅察。”①他显然不是挂名监修,而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所见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重修,所用时间和全书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修纂。但是当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书成,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在两月前与世长辞了。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八十四岁高龄的姚广孝奉诏由南京北上,到北京大庆寺后就病倒了,临终无一语及私。但却提出了释放建文帝僧人溥洽的请求。这大概不仅出于与溥洽同为出家之人的相怜,而且是一种寻求解决朱棣夺位后与建文帝及其诸臣关系的暗示。他始终不能脱离政治家的本色,然而他毕竟带有出家人的修养与淡泊。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他被依僧制安葬在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撰的祭文。祭文追忆他辅成“靖难”的功绩,并说:“朕统承天位,图任旧人,特授卿以官僚之位,朝夕启沃,资益良深。。。自昔以来,如卿者,岂易得哉!”②诚然如此,像姚广孝这样双重性格、双重身份的成功人物,是明朝的唯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⑥ 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八《永乐七年正月十五夜喜晴京都放灯甚感赋近赋二首》。① 龙文彬:《明会要》卷二九《职官·东宫六傅》引《弇山集》。
②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一《秘书告成》。
① 《明经世文编》卷十三《与夏尚书》。
② 民国《相城小志》卷二《姚少师祠堂记》。
第二节夏原吉夏原吉(1366—1430),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其父夏时敏在湖南湘阴任教谕,于是定居湘阴。他前后主管户部二十九年,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夏原吉幼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他发奋学习,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洪武中被举荐到太学学习。朱元璋选太学生充实朝廷,夏原吉被选中,分工抄写朝廷有关的文件。同去的太学生不以为然,嬉笑喧闹,而夏原吉则一丝不苟,正襟危坐,其举动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提升为户部主事。夏原吉到户部任职后,兢兢业业,把复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尚书郁新的关注,在户部站稳了脚跟。建文帝时期,他顺利地升迁为户部右侍郎。
朱棣即位后,夏原吉又被提升为户部左侍郎。有人向朱棣挑拨离间,说夏原吉在建文中用事,不可信用。朱棣置之不理,派他赴江南浙西治水,委以重任。夏原吉到浙西后,疏浚吴淞江下流,上接太湖,并因地建闸,用来蓄水或泄水。治水期间,夏原吉布衣徒步、日夜操劳,既使是在盛暑烈日之下,也不令仆人张盖遮阳,真正做到了与民同甘共苦。永乐三年(1405),户部尚书郁新死后,朱棣将夏原吉召回朝廷主管户部,主掌国家的财政大权。夏原吉从全国的财政状况出发,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①的建议,朱棣欣然采纳。夏原吉尽职尽责,努力熟悉财政业务,将户口、府库、田赋等数字都写成小条,带在怀中,随时检阅。据说有一次朱棣向他问起天下钱谷数字,他的回答既迅速又准确具体,朱棣感到非常吃惊。《明史》中评论夏原吉说:“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已,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官阙,供亿转输以巨万之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应之,国用不绌。”同时,夏原吉能够坚持从国家的财政实际状况出发,反对不正确的决策,不惜触怒朱棣。迁都北京的永乐十九年(1421)秋天,朱棣决定组织第三次亲征,向夏原吉询问边储情况。夏原吉据实相告:“比前出师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废。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迄遣将往征,勿劳车驾。”朱棣一意孤行,将夏原吉逮捕下狱,幸亏杨荣等人出面劝说才幸免于难。直至仁宗朱高炽即位,才复官职。
夏原吉被逮下狱后,家被抄没,家中除皇帝的赐钞外,只有几件布衣、瓦器。
夏原吉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却廉洁自守,生活非常俭朴。他的弟弟到北京看望他,临走时,夏原吉只送给弟弟二石米。朱棣见到东西太少,觉得奇怪,夏原吉回答说:“臣所遗俸已寄之,无以为赠。”①朱棣过意不去,又赏赐了几匹好布。宣宗朱瞻基率军北巡,夏原吉随行,朱瞻基拿出夏原吉的干粮品尝,结果难以下咽,朱瞻基过意不去,赏赐给他一些为高官们特制的食品。
① 《明史》卷一四九《夏原吉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①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十三。
夏原吉还是一个难得的识大体顾大局的人物。朱棣在位期间,他经常被秘密召见,讨论国家大事,但对于讨论的实际情况他绝不外传。一次他和几个同事雪夜饮酒后回家,路过禁门,有人主张直接通过,夏原吉认为不可,即使没人监督也要依礼而行。朱棣迁都北京,赞成与反对者形成对立的阵营,闹得不可开交。夏原吉深感不安,为保证迁都之初的政治稳定,他主动承担责任,使矛盾缓和下来。朱瞻基即位之初,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夏原吉和杨荣等人力主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叛乱很快被平定。夏原吉为人还非常大度,有雅量,“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平江伯陈瑄非常讨厌他,他却极力赞赏其才能。礼部尚书吕震曾在背后诬陷他,但当吕震为自己的儿子讨官时,夏原吉却为之力争。他的仆人不小心污损了皇帝所赐的金织衣服,他告诉仆人,脏了可洗不必害怕,有时仆人不小心污损了朝廷的文件,请求赐死,夏原吉却主动承担责任向皇帝请罪。山东唐赛儿领导的起义被镇压后,三千多人被俘,夏原吉却请求朱棣宽恕他们,结果没被杀害。史称其“有古大臣风烈”。
宣德五年(1430),夏原吉去世,朱瞻基封他为太师,谥号忠靖。此后,人们为了怀念他,还建祠立祭。著作有《万乘肇基集》、《东归稿》、《夏忠靖集》等。
第七章郑和第一节哈只世家郑和(1371—1434),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原姓马,小名三保,人称三保(宝)太监。曾祖父叫拜颜,娶马氏;祖父称哈只,娶温氏;父亲称马哈只,也娶温氏。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麦加朝觐,故有“哈只”之称,受到乡里的敬重。郑和弟兄二人,哥哥叫文铭(或作文明),还有四个姐妹,其事迹不详。
洪武十五年(1382),郑和十二岁时父亲病故,他投靠燕王朱棣,做了宦官。在燕王藩邸里,郑和的聪明才干受到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