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读匠饺谅肌と镒哟罚#?)三娘子“宣大伎”(《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三《西人封贡》)。本文依朱荣戛《从<俺答汗传>看三娘子的名字和母家》(见《蒙古族历史人物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年版)一文说。该文根据蒙古文献《Er…deni tunumal neretü Sudur》(《宝贝汇集》),俗称《俺答汗传》,论述了三娘子名字和母家情况。
① 三娘子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宝贝汇集》(《俺答汗传》)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她嫁给了俺答,时年九岁。十年后,隆庆二年(1568),生卜他失礼。
② 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卷一《顺义王附三娘子》。
③ 《逸史三传·北虏三娘子列传》,见《东莱赵氏楹书丛刊》。
①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三娘子列传》。
② 方孔炤:《全边略纪》卷二《大同略》。
须携带三娘子签发的文书,方准通行。③三娘子一跃成为土默特集团中的核心人物。“群情依为向背”。她地位的变化与北方地区的治乱息息相关。明神宗从延臣议,赐三娘子大红五彩纻丝衣二袭、彩缎六表里、木棉布二十匹。④三娘子与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俺答初殁,其长子黄台吉欲妻三娘子。她时年三十二岁,嫌黄台吉老病貌陋,不愿嫁他,遂率众远遁。黄台吉明白,若不与三娘子相匹配,很难入承王位,统辖诸部。于是,他轻骑追逐三娘子。时当贡市日期,王位悬而未决,贡市迟迟未完。宣、大、山西总督郑洛考虑到,贡市没能如期,关键在三娘子身上。立即派人说服她:“汝归王,天朝以夫人封汝。不归,一妇耳!”⑤三娘子迫于利害,遂与黄台吉合婚,并急遣使者来边关完市。边吏喜悦,宰牲谢天。
十一年二月,黄台吉嗣顺义王。他常怨父王贡市议成,欲与父亲做法不同。三娘子从容相劝:“天朝所以待我者甚厚,岁通贡市,坐享全利,而无后忧。孰与夫冒矢石,出万死,幸不可知掠获也。”①黄台吉信以为然,“终其身不大为寇”②。明朝廷又封她为“忠顺夫人”。俺答汗生前,曾给三娘子一万精骑自卫。后她世为哈屯(夫人),帐下精兵数万。“戴铁浮图马具,然长刀大镟,望之若冰雪”③。把汉那吉回归后,俺答令他主持板升事务,号称大成台吉,妻子称大成比妓。大成台吉坠马丧生后,大成比妓“拥俺答所遗诸部落及板升,甚雄”④。三娘子图谋让自己长子不他失礼娶大成比妓为妻,兼并这支劲旅,扩展自己的势力。恰台吉与三娘子素有隔阂,怂恿大成比妓不从。九月,三娘子命扯布土骨、计龙等将精锐骑兵二千迅速包围了板升,爆发了“板升之战”。三娘子军斩扯布等八十余人,生擒二十人,伤者无算,缴获盔甲三十副,驼马百余匹。三娘子欲尽得板升,恰台吉又不肯予秋毫,双方征战不止。诸台吉为两家相约调停。三娘子执意不允,又征集人马,“期获恰台吉及黄鹅儿蟒兀捨倘不浪,而后休也”⑤。她“誓死相仇杀”。战事持续了五个多月,终于降服了板升。十二年四月,三娘子部下卜吉素等三人盗明杀胡堡边,被边官沈栋捕获,令人通告她。三娘子请以马十一匹、牛一头、羊六只,以赎罪过。当年,三娘子忙于板升大战,未能届期赴市。不久,遣首领至关市受赏。
十三年十二月,黄台吉病逝。三娘子手握王篆和兵符,欲私其爱子不他失礼。黄台吉的长子■力克乃自立为王。三娘子权衡利弊,将王印传予■力克。三娘子时年三十七岁,以年岁渐老,自练兵万人,筑城别居。疆吏郑洛担忧蒙古方面无主事之人,不利于安顿边塞。于是,派人规劝■力克:“夫人三世归顺,汝能与之匹则王,不然封别属也。”①部下亦劝他配三娘子。■力克乃尽弃妻妾,与三娘子合帐。■力克好兵不已,疲劳后而思安乐,部族③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一卷第一册第26 号文件。④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三娘子列传》。
⑤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
① 《逸史三传·北虏三娘子列传》,见《东莱赵氏楹书丛刊》。
② 《逸史三传·北虏三娘子列传》,见《东莱赵氏楹书丛刊》。
③ 王世贞:《北虏始末志》,见焦竑:《献征录》卷一二四《北虏》。
④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三娘子列传》。
⑤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三娘子列传》。
①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
政务,“惟三娘子左右之”。十五年三月,■力克嗣袭顺义王位。明朝廷谙晓三娘子掌权柄,诏封忠顺夫人②,赏赐厚丰。■力克沉湎昏聩,年未及五十,须发皓然,“番汉应酬,悉诿三娘子”③。明朝廷信赖三娘子,常赐“金绘珍异”。她尤感激,愿“子孙暨部族世世为天子守边”。
十九年(1591),宣化镇附近史车二首领叛盟入边骚乱。三娘子闻讯,即擒二人,边区随安。三娘子笃信佛教,并“切切慕华”。自开贡市以来,她不时款塞,常亲诣总督吴兑营垒。吴兑将明朝贵妇穿戴的八宝冠、百凤云衣、红骨朵裙馈赠三娘子。④她与边官感情甚昵,以敦和好。部落中有“梗化者”,三娘子时有预报,防患于未然。是年秋季,顺义王■力克西行助火落赤发难,扰乱洮河等地。⑤总督梅友松立即派使者驰告三娘子。她“即使使者告顺义王趋东归”。■力克殊不欲返,迫于三娘子言,无奈而东归旧地。洮河之乱渐息。因此事,明朝廷下令停贡市两年。三娘子等深表歉意,将又在边滋事的■力克之婿史二缉拿,枷送边塞。明朝廷方准贡市如故。北边又安稳无事。
二十二年(1594),■力克死去,围绕着王位的继嗣,土默特部落发生了一场以■力克孙卜石兔台吉为一方同三娘子孙素囊台吉为另一方的“夺嫡”之争。素囊台吉多次咒骂三娘子,憎恨她不将王篆授予他。三娘子不徇私情,遵循俺答汗生前与明朝廷达成的“世代相传为王,以长部落归心”的约定①,毅然将顺义王印移交给卜石兔。这时,“封贡事旷岁无成”。明边官又下令禁止各边互市。三娘子遣使力争以为不可。贡市新开,边境稍安。四十一年(1613)四月,三娘子病殁,终年六十四岁。
② 《明神宗实录》卷一八三万历十五年三月记载:“虏王妻(三娘子)敕封忠义(义字为顺字误)夫人。”③ 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卷一《顺义王附三娘子》。
④ 《明史》卷二二二《吴兑传》。
⑤ 关于火落赤作乱西部的时间问题,史籍所载不一。本文依《万历武功录》卷九《火落赤列传》所记。①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二《封贡条约》。
第三十章李贽明代著名的回族思想家李贽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垕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又称笃吾),又号温陵居士。
李贽生于嘉靖六年(1527)十月①。当时明朝正处于由强盛到衰败的激烈变化中。李贽一生坎坷,备受磨难,因此练就了坚强性格。三十岁,登上官场,五十四岁以后弃官为民,专事著述。他主张个性解放与自由,有人称他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先驱。
① 关于李贽的生日,有两种说法,一是十月三十日,另一是十月二十六日。第一节商人世家子李贽祖籍河南,元末南迁泉州后从商,是当地著名的商人世家。一世祖林闾,藉前人蓄积之资,常扬帆航行于海外。二世祖林驽,不仅在国内从商,且远涉重洋,兼营海外贸易。洪武中,还受命于朝廷,奉舶下西洋。三世祖林通衢,亦“夙有经营四方志”。至明朝实行“海禁”,生意开始衰落。但高祖林易庵因“谙译语”,在天顺间曾“奉简书使外国”。曾祖林琛做过通事官,引“琉球入贡”。到李贽时,其家族内从商者仍然很多,有的开纸店,有的经营米店、染坊和棉行诸业。祖父林义方和父亲林白斋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泉州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之一,自唐、宋以来与世界各国就有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各种宗教互相融合,和睦共处。李贽生长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特殊商人家族,与他一生性情怪僻,厌恶管束;同情商人,主张“功利”;不满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解放,显然有着密切关系。
李贽从小就很有个性。他六岁丧母,便能自立。七岁,随父读诗书,习礼仪。十二岁能作文章,十四岁,读完《易》、《礼》,改攻《尚书》。二十岁,与黄氏结婚后不久,离开家乡,“■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①。因之对当时明朝的腐败政治、社会矛盾、农民生活,以及工商业者的状况,有较深切的认识。经过十九年的寒窗苦读,于二十六岁时中举人。此后,他没有参加进士考试②,即听候朝廷选派,从政就禄。
① 《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② 关于李贽是否参加考进士的问题,说法不一。他自己说没有赴京参加会试,谓中举人已是侥幸,“吾此幸不可再侥也”。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一八下《李贽传》则谓他“久不第,就官历姚江太守”,说明他参加过考试,但终“不得成进士”。
第二节官场受磨难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李贽“三十而立”之年,被命为河南卫辉府共城(辉县旧称)教谕,他从此走入官场。他“初意乞一官,得江南便地,不意走共城万里”①。由于“不得不假升斗之禄以为养”,只好放弃个人要求,服从委派。他虽受的是封建传统教育,但“自幼倔强难化”,强烈反对封建礼教。于是他从跨入宦海的第一天开始,就抱着为生活所迫,而“不容不与世相接”的态度,除履行公事,“拜揖公堂之外”,一意“闭户自若”,杜门读书,探求学问。也正是这种思想性格,使他处处与上级官僚发生意见冲突。第一次上任,“即与县令、提学触”②。结果,“在百泉五载,落落竟不闻道”③,根本不可能找到人生的学问。
嘉靖三十九年,李贽离开辉县,南下陪都,出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做了一个从八品小官。到任二月有余,丁父忧,东归奔丧,回家守制。时值倭寇大肆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李贽的家乡也深受其害。他“夜行昼伏”,六阅月方抵家。由于倭患所致,米价腾贵,他一家三十口“几无以自活”。为了击退倭寇的猖狂进攻,李贽率家人参加泉州城保卫战。通过抗倭斗争,他更加看清了明皇朝的腐败无能。嘉靖四十一年,丧服期满,而倭患未息。他“欲以免难”,尽携眷属,直接奔到北京。“尽室入京”之后,处境殊为艰难,“居京邸,十阅月不得缺。囊垂尽,乃假馆受徒”①。为养家■口,当了十余月的教师。嘉靖四十三年,补北京国子监博士,这次同样很不走运。到任不多日,即与国子监祭酒秦鸣雷、陈以勤以及司业潘晟、吕调阳等人发生抵触②。不久,家庭的不幸接踵而来,次男死于身旁,又闻祖父讣至,遂请假回籍,安葬先人。因为经济窘迫,李贽南归时把妻子和三个女儿送到河南辉县。在他回乡的前后三年中,完全依靠她们母女一边参加田间劳动,一边买花织布,自谋生路。其间,由于荒年歉收,“长女随艰难日久,食稗如食粟。二女、三女遂不能下咽,因病,相继夭死”。悲惨之状,令人同情。家庭接连不断的不幸遭遇,使李贽南来北往奔走十年余,精神上深受打击;官场的磨难也使他不免为之苦恼,为此在回家毕葬之后,他已“无宦意”。可是,“回首天涯,不胜万里妻孥之想”,乃于四十五年“复抵共城”。③不久,李贽携家眷由辉县到北京,补礼部司务,官秩从九品,是一个比国子监博士待遇更低的穷差事。当时有人告诉他:“司务之穷,穷于国子,虽子能堪忍,独不闻焉往而不得贫贱语乎?”李贽答曰:“吾所谓穷,非世穷也。穷莫穷于不闻道,乐莫乐于安汝止。吾十年余奔走南北,只为家事,全忘却温陵、百泉安乐之想矣。吾闻京师人士所都,盖将访而学焉”④。为了到北京求师访友,研讨学问,他把穷苦置之度外,而视“闻道”为最大的快① 《焚书》卷三《卓吾论略》。
② 《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③ 《焚书》卷三《卓吾论略》。辉县苏门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