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被杀。“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
隆庆元年(1567)八月,王世贞兄弟上书讼父冤,经大学士徐阶相助,得以昭雪。王世贞也被起用为大名副使。父亲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心,“不堪追往昔,醉语亦伤神”①,但他一到任上,仍一如既往,尽职尽责。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① 《明史》本传卒年作万历二十一年。今据钱大昕撰《弇州山人年谱》。② 《明史》卷二八七《王世贞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③ 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④ 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⑤ 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① 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八,王世贞诗:《乱后初入吴舍弟小酌》。
“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①。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②。
隆庆二年(1568),王世贞先后任为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又补湖广按察使,旋改广西布政使。万历二年(1574)一月,升任太仆卿。九月,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
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③。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贷”。因而张居正很忌恨。万历四年(1576),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张居正即借机“取旨罢之”。六年,起用为应天府尹,又被劾罢。十二年,又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他称病不赴。万历十五年(1587),王锡爵秉政,起用他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但又遭御史疏劾。王世贞无奈,被迫于万历十八年(1590)辞官回乡。同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① 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② 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③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第二节文学理论王世贞博学多识,著述甚丰。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觚不觚录》等,在文学、史学上均有很高造诣。
自明中叶发端的文学复古运动,至王世贞生活的时代已近百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出现,是该运动的第一个高潮。以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则将其推向了第二个高峰。尤其是王世贞,他以自己卓越的理论建树,成为这一运动的集大成者。
王世贞曾回顾过自己走上文学复古道路的历程:“王氏世以政求显,余龀时,业好闻人名卿大夫之业云。弱冠举进士京师,且十载,所目睹乃大谬不然者。夫武吏以力进而文吏由经治,此其其然:独身与世致赫赫也,殆以数会尔。”①这无疑是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深沉感慨。他出身于世代“以政求显”的官宦人家,从小渴望作一番“名卿大夫”的事业,但政治现实却有“大谬不然者”。官场的腐朽使他失望,也使他不得不另寻出路。他不屑与那些“独身与世致赫赫”的庸官俗吏同流合污,又不能去征战沙场“佐马上之治”,于是只有“敛而为言”,把儿时的理想寄托于文学了。
王世贞总结了明中叶以来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历程,发现自“前七子”
以来,复古思潮虽曾绵延不断,并曾两度勃兴,但文学复古的目的却并未达到。有鉴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即实现“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的统一。②法则内含于事物本身,离开事物,就学不到法则。此即“有物有则”。但学习法则,又应达到超越事物本体、由乎自得、浑然无迹的程度,此即“无声无臭”。为实现二者的统一,王世贞提出了三条途径:其一,“分途策驭、默受指挥”③。王世贞要求把古人的作品当作平时的修养,而不是创作时的蓝本。平时“熟读涵咏”,“令其渐渍汪洋”,创作之时则“一师心匠”,仅从自己的情境出发,这样产生的作品,既完全是自己的创作,又完全合于古人的高格。此即“分途策驭”而“默受指挥”的意义。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发去进行创作,这就把自李东阳起,整个明中叶文学复古思潮中包含的追求真艺术的倾向推到了顶点。
其二,“法不累气,才不累法。”王世贞称:“吾于诗文,不作专家,亦不杂调。夫意在笔先,笔随意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①。他认识到:拘守前人的格法,就会影响自己才情的发挥,使作品徒具形貌而无生气,“前七子”即病于此;但如放纵自己的才情,又会叛离前人之格法,而有格卑调劣之失,反“前七子”者往往如是。因而,他要求从自己的意出发,“来自意而往之法”,同时又要求意之行乎自然,且合于法,即所谓“意至而法偕至”,以便达到意与法相互为用,两不干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是对“前七子”格调说的发展与修正。它原格调说之本意,纠正了损才情而就格调的弊病,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坚持了“前七子”格调说的基本思想。
其三,“师匠宜高,捃拾宜博。”师匠不高不能成高格,故前后七子都① 王世贞:《金虎集自序》。
②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参见成复旺等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三)。③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
①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
强调以盛唐为法,以李、杜为师。但只注意师匠之高就不能广泛汲取,所以王世贞又提出“师匠宜高,捃拾宜博”。他说:“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②“骨格既定,宋诗亦不妨看。”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王世贞放宽学古的范围,并不意味着复古基本思想的转变。就诗而言,论格调,他还是古体尊汉魏,近体尊盛唐。有取于宋只是“语于格之外者”①,那不过是以博济专罢了。因而,这种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只是说明了复古思想在王世贞那里更臻成熟。
王世贞“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相统一的文学主张,既深入地贯彻了文学复古运动的基本原则,又全面地纠正了复古运动开始以来的弊病,从而把明中叶的文学复古理论发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善的地步。
② 王世贞:《宋诗选序》。
③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① 王世贞:《宋诗选序》。
第三节史学理论与文学上主张复古相一致,王世贞在史学上也是古非今。他十分推崇汉以前的史书,尤其服膺司马迁的《史记》。他说:“呜呼,子长不绝也,其书绝矣。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②从这一认识出发,他对秦汉以下的史书都一笔抹杀,“《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稗官小说也;《新唐书》,赝古书也;《五代史》,学究史论也;《宋(史)》、《元史》,烂朝报也”③。与此同时,王世贞也十分严厉地批评了明人所修的史书:“国史之失职者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④与文学上的纯粹复古不完全一致,史学上,王世贞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他说:“夫士能博古固善,其弗通于今也,古则何有?我以古而诮人,人亦以今而诮我,其失究同也。今夫夏敦商彝,牺尊兽罍,窾识奥奇,文画深巧,天下之瑰器也,以烹以盛则不若敝釜瓦缶之便。何者?适于用也。由古道无变今俗,然则通今之士可少哉?”①正由于此,他才以国史自任,立志撰修当代史。
史贵实,史家贵直笔。王世贞继承了中国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同时进行了严肃的鉴别。他指出:“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②认为人们只有弄清楚每类史籍的优劣,加以综合,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在《弇山堂别集》中,王世贞为了揭发“国史”的讳笔,在被朱元璋诛杀的诸臣传记中,大胆指出其中的隐讳,以恢复事实真相。如该书卷二十《史乘考误》中对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的“暴卒”,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所谓“暴卒”,即是赐死。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史学主张。
王世贞生活的时代,是处嘉靖、万历两朝。这一时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党争剧烈,少有忠于职守的官员。对此,王世贞虽深感失望,且其家庭和他本人都曾蒙受过巨大的灾难,但他仍兢兢业业于职守,尽心竭力,努力奉行着“成则兼济天下”的古老信条。
在文学和史学上,虽有复古的一面(且是主要的一面),但他的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发进行创作的追求真艺术的文学倾向,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的史学思想,又自觉不自觉地与嘉靖、万历年间勃兴的市民文学及思想界萌生的启蒙思潮遥相呼应,透露出了些许新时代的曙光。
②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③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① 王世贞:《弇山堂识小录》。
②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史乘考误》。
第三十八章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第一节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开山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材料,现存者很少。贾仲明(名)《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明的记载推测,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生卒年约在1310 至1385 年之间。①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三遂平妖传》。另一部与《三国志通俗演义》齐名的历史小说《水浒传》,或说是出自他的笔下,或说由施耐庵编,罗贯中续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政治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历史小说的第一部。它通过对三国时代各种人物的刻画,写出政治上、军事上复杂曲折的斗争。它持封建正统思想观点,奉刘备为正统,以曹操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因而着力刻画了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忠肝义胆;而同时也刻画了曹操的奸诈狠毒,司马懿的阴险狡诈,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在题材和描写艺术上,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并且在对历史人物的处理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读者对三国历史的看法。《三国志通俗演义》在艺术形式上,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贯中在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有关历史记载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编写了这部精采纷呈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酝酿过程,经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火热斗争的洗礼,也因此作者得以开阔了眼界,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书有很大缺点,最显著的是鼓吹封建正统的忠君思想和反映小生产者意识的“义气”。在明初的政治条件下,这书同《水浒传》都是很难流传的。一直到了十六世纪前半叶,它们才得以刻版传世。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初康熙年间,毛宗岗对此书又作了一些修改,这成为后来最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① 文主要参考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及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有关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