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① 文主要参考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及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有关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第二节施耐庵和《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又名《水浒忠义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文学巨著。关于这部书的作者,一说是施耐庵,一说是罗贯中,也有说是施耐庵编,罗贯中续。①关于施耐庵生平,历史资料记载绝少。②据《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和发现的《施氏家簿谱》、《施子实碑》载,说他名子实,字肇端、彦端,一说名耳,原籍苏州,后迁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生于元贞二年(1296),约于洪武三年(1370)去世。
相传施耐庵生于船家,从小就熟悉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十三岁他入浒墅关(今属江苏)读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后来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做官二载,因秉性耿直,与当道不合,乃悬印弃官而去,寓居苏州,与江浙儒学提举副使刘基相往还,结下深厚的情谊。③苏、杭二郡,素为繁华之府,民间演戏、说书之风颇为盛行,各地艺人丛集于此,表演历代故事;坊巷间也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绘声绘影,引人入胜。其中关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施耐庵。为了寄托自己反抗腐朽黑暗势力的叛逆情感,他决心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写一部反映宋江起义故事的白话小说,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赞扬农民英雄的反抗斗争。
施耐庵用心搜采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对宋末以来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加以研究,铺衍其中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私放晁盖、刘唐下书、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又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基础上,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使宋江起义故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他还参阅了《宋史》中《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文献,来充实自己对民间传说的再创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施耐庵对宋江及其同伙的起义故事加以文学的提炼,寓以丰富的想象,初步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李逵、孙二娘等一批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创作了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初稿。
正当施耐庵沉酣于笔墨之间时,江南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元斗争,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张士诚的反元武装驰骋太湖流域,割据苏州一带;变幻动荡的政局使施耐庵难以静心修改《水浒传》,他以博学被张士诚部将卞元亨荐举,入张士诚幕府。但是施耐庵见张士诚胸无大志,知他事不可为,不久便托辞照顾老母,避居兴化白驹镇老家,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小说创作。施耐庵回到白驹镇后,筑舍于四面围水的施家垛上,避开战乱的纷扰和尘俗的嚣闹,在这水网交错、芦荡连绵的水村中,尽心从事《水浒传》的修改。
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封建陈见,大胆地借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① 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302 页。
② 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 册,第30 页。
③ 据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92 页。以消自己痛恨专制社会的块垒。他构筑以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建立的水泊梁山,那里人人有平等的资格而不失其秩序,个个有独立之才干而不枉其委用。施耐庵在书中宣扬平等、民主,讴歌自由,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哲理。他笔下的“强盗”,急公好义,他们路见不平则拔刀相助,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英雄,成为献身于真理、正义的楷模。《水浒传》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使那些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黯然失去虚伪的光环,显得卑鄙、丑陋,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
明洪武初年,天下鼎定伊始,人才奇缺。这时任翊运守正文臣的诚意伯刘基,受朱元璋之命,网罗四方才士,以匡助明室。他钦慕施耐庵的才识,乃亲赴白驹镇,欲罗致施耐庵入朝为官。
然而年逾七十的施耐庵却无意轩冕,他喜欢在林泉之间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因以年迈谢却了好友的荐举,并把刚完稿的《水浒传》拿给刘基看。刘基阅读了《水浒传》后,也就不再勉强施耐庵出仕了,他回去禀报朱元璋道:“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①不久,施耐庵染病而悄然逝去,享年约七十五岁,葬于家乡施家桥畔。
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后并没有立即刊行,直到正德、嘉靖年间才得以付梓,以后又经李贽、金圣叹等人的修改,由最初的一百回本而形成通行的七十回本。全书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情节生动,紧张曲折,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精彩动人,出人意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语言洗炼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施耐庵凭着他对水乡生活的丰富感受,向读者展现了“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自然风貌,描绘了梁山水泊英雄们活跃于河湖港汊的侠义生活。他对人物的刻画,无论外形或内心,皆十分成功。施耐庵或以浓墨重彩,精心细描;或烘云托月,借客喧主,使之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如李逵的忠诚不二、鲁智深的见义勇为、武松的正直英勇、林冲的不甘屈辱、杨志的刚烈、阮小二的机敏、花荣的骁勇、石秀的忠义,皆栩栩如生,脍炙人口。即使一些反面人物,如高俅的奸险、高衙内的荒淫,亦刻划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留下一连串可憎的回忆。
虽然后来不少统治者因《水浒传》的民主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明令禁毁,但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极佳的小说却禁而不止,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家喻户晓,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同被誉为明代文学的奇葩。近代以来,《水浒传》还被译成多种外文,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作“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①除《水浒传》外,施耐庵尚著有遗曲《秋江送别》②,另有《志余》等,惜佚。
① 顾公燮:《丹午笔记》五一《施耐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68 页。① 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112 页。② 刘冬:《施耐庵遗曲三读》,见《江海学刊》1983 年第2 期。
第三节吴承恩和《西游记》吴承恩(约1504—约1582)③,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小说,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①。受此刺激,他发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②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③。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④,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
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小说上来⑤;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发生浓烈的兴趣。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的有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撰成小说的初稿。
这部融神话、传奇、志怪、演义、童话、谐■于一炉的长篇小说,以奇突铺张、神奇变幻的描写,浪漫多姿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牛魔王等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乐观、幽默和野性不驯、蔑视困难,借神怪英雄的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的爱憎,和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寄寓了挣扎在功名线上的吴承恩的玩世不恭之意。
为了使小说的创作更为完美,吴承恩还游览了云台山(今属连云港市)
等名胜,从大自然奇美无比的景色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且向友人李春芳讨教有关道教故事,以使生花妙笔愈呈异彩。
《西游记》初稿完成后,吴承恩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笔墨游戏,继续练习八股文,不得不走科考之路。然而他依旧蹭蹬功名,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才补为岁贡生。此时吴承恩已过不惑之年,犹抱着一线希望赴京③ 据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① 吴承恩:《先府宾墓志铭》,见李征等:《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淮安出土》,据《文物》1975 年第10 期。
② 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见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③ 吴承恩:《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见《吴承恩诗文集》。
④ 吴承恩:《赠友人》,见《吴承恩诗文集》。
⑤ 吴承恩:《祭卮山先生文》,见《吴承恩诗文集》。
应试,迢迢千里,乘兴而去,却失意而归。而这时他的友人朱曰藩、李春芳皆先后中举,金榜题名,李春芳后来还当上了青词宰相,成为皇帝的宠臣。“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①他感叹自己的不遇,又不甘放弃入仕的奋斗,于是只好到那六代繁华的南京,就读于国子监。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度过了十余个春秋,与旧友朱曰藩以及秦淮河畔的四方文士何良俊、文嘉、黄姬水等相往还,征逐诗酒,砥砺文辞,风流不羁,乐观慷慨。当倭寇侵入江淮时,吴承恩怀着强烈的报国之情,一度返回淮安家乡,协助反倭武装抗击强敌,获得了胜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谋得了长兴县丞之职,步入盼望已久的官场。然而等待他的职务却是负责管理马政、粮政诸事,位卑职微,使他十分扫兴。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长兴任上,吴承恩与知县归有光甚为相得。归有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常常诗酒倡和,谈文说史,兴味盎然。
可是好景不长,官场就是口舌场,宦海犹如是非海,吴承恩被人诬为贪污,在任仅两年就被投入监狱,后释放罢官而去①。隆庆二年(1568),案情弄清后,吴承恩又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矩府第纪善。
隆庆四年(1570),吴承恩年事已高,官场亦让他绝望,于是他申请退职,回到了家乡。“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②吴承恩归田后,回首自己数十年谋取功名,却未能登进士之榜,仅落得个与人养马管粮的末流小官,又要受上司的诬陷;而今却一叶扁舟,无挂碍,无利害,悠游家乡,荣辱皆忘,不禁百感交集。他似乎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了社会的黑暗,觉得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忘身;受爵的,如抱虎而眠;承恩的,若袖蛇而走;算起来奔波大半生,还不如现在,甘于淡泊,随缘而过;山青水秀,逍遥自在。
饱历沧桑、深谙世态的吴承恩,决心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修改充实《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
《西游记》的定本为一百回,约八十万字。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展现了他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宫中的叛逆性格;此后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着重描写孙悟空一路上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书情节波澜起伏,紧张而富有节奏;出神入化,而极尽奇恣;语言简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