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讲演录
哝鹪叮弧〖焖记ǎ弧”刂烈晃蕹删汀?br /> 四、修密切忌与修显教者谈法; 因立场不同; 每多误会; 故反多摇惑; 致误精进。因密宗与禅宗; 多从八识修起; 先破无明; 后除盖障; 根本不同耳; 显教视破无明为极难之事; 必经过三大阿僧祗劫; 不知阿僧祗者; 不可说之时也。学佛不可以今世论; 而迟速非有定时也; 执文字相者; 不可与语此。
居今之世; 以环境不良故; 人心愈趋不安; 应付世事; 益感困难。人每有三种不足之苦; 一曰身弱多病; 二曰缺乏定力; 三曰识力薄弱。以身弱故多病; 一切进步; 寿命退步; 中年早丧; 或竟病废; 至为可惜。救济之法; 惟在修养; 修以摄心见性; 养以调气宁神; 心有主; 则气自足; 精固神旺; 自可去病延年; 定力不足; 多半由体弱而来; 体强方可耐劳虔修; 定力强; 则慧力足; 识力自然远大。佛法是积极度生; 并非消极自了; 老年人归路已近; 亟宜速修; 早离苦趣; 心中心法第四印; 可以往生西方; 助其念佛往生因缘。中年人正在有为; 如感精力不足; 或定力不够; 遇事心悸胆小; 每致误事; 心中心法; 可以克期得定; 定慧交资; 关系一生行业; 非常宏大。少年人识力不足; 神志易于摇荡; 外物所诱; 即遭堕落; 若修心中心法; 根基可以坚固; 且先入为主; 发扬事业; 不可限量。故此法人人可修。妇女居家无事; 欲少病苦气恼; 修法尤为无上妙诀。惜乎世人福薄; 受法已极万难; 况受而不修; 不更可惜乎。
修心中心法者; 满一百座后; 气色体力渐渐充足; 种种利益; 不可尽述。以下再讲修持法要; 余亦只述其万一; 至极精微处; 非自证者不知。诸仁不久可亲近愚师; 再为印证; 所得较全; 因缘在后; 有志竟成; 稍安可也。
心中心法修持法要
第一、发广大心
凡初学人修最广大殊胜圆满具足的心中心大法; 不发广大心; 实不能与之相应; 兹简单标明十款如下:
一、于法当生净信心; 所谓正信; 信愈坚; 则中途自无退转。
二、发平等心; 上至佛; 下至众生; 一律平等; 对于不修法者或慢法者; 勿生骄慢嗔恨; 莫自赞; 莫见他过。
三、所持契印; 莫非时结; 莫不净用; 莫为名闻利养而用法。
四、莫自轻法而妄传; 莫轻他法而起谤; 先断己谤; 莫使他谤; 使他谤即同我谤; 有分门户之见; 非佛弟子。
五、持戒不缺; 常摄在定; 修不杀戒及诸恶行。
六、敬佛敬师; 并敬善知识; 对同参者; 勿生嫉忌邪见。
七、时时发广大心; 以救度群生为旨。
八、志信坚固; 不辞劳疲。
九、修六度以对治一切病执; 所谓以布施对治悭吝; 以持戒对治贪染; 以忍辱对治嗔恶; 以精进对治懈怠; 以禅定对治散乱; 以般若对治不觉。
十、专求通慧; 先破无明; 勿妄求神通。
以上十条; 每日看一遍; 提醒一次; 使心不放逸。
第二、修法次第
一、勿急于上座; 先熟读咒文; 可以背诵时; 再上座。
二、持咒法有五种: 一记数; 二不记数; 三高声持; 于昏沉思睡时; 持数十遍; 四低声持; 五金刚持; 口微动而不出声; 自听甚分明者。修法上座时; 适用金刚持。
三、六个印契:
( 一) 、菩提心契; 为诸契之王; 修时切忌生嗔。
( 二) 、菩提心成就契; 此契专消孽障; 除诸恶疾。
( 三) 、正授菩提契; 结契前; 先念三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 当焚香三种; 一檀香; 二乳香; 三沉香; 各别烧。无力办者; 焚他香一炉亦可; 且不必连烧两小时; 因修法时; 不宜闻好香; 恐破气也。
( 四) 、如来母契; 结契前; 先念南无十方佛七遍; 持咒不可大声; 当金刚持。
( 五) 、如来善集陀罗尼契; 修此契时; 每晨念南无三世诸佛三遍; 心向十方三皈依; 烧香与第三契同。
( 六) 、如来语契; 修前先念三皈; 完时于顶上散放手印。
每契修八座; 即八次; 修完第一契; 再修第二契; 依次递修; 每座为两小时; 只许过时; 不许不足; 每日修二座三座均可; 惟必量自己精力; 切勿贪多; 每契满足八座为度; 六契次第修满后; 第一契再补一座; 其余有不如法者; 亦补一座; 是为六契圆满; 即永不入三恶道。六契修满后; 切不可放逸; 继续每日修一座; 专修第四契; 约六七次后; 加修第二契一次; 如每日修三座; 或打七时每日修五六座者; 均修第四契; 最后一座修第二契; 其余第一、三、五、六契; 即不再修。凡打七后; 每日修过五六座者; 自问精力充足; 堪以猛进; 则逢大月十五日; 可修九座; 求一气满万遍之数; 每月一次; 是日专修四契; 不修第二契; 惟当量力修法。每日修一座不断者; 一年后; 决可明心; 如求速则打三七; 计三星期; 修三四个月; 并常亲近善知识; 亦可通慧。
四、六印不可越级而修; 必次第修满; 然后可以打七; 非经过打七; 不得坐九座及修定印; 非满一千座; 勿放逸; 满千座; 即不必再修; 修也无用; 只要平时起用可矣。?
五、修时最要之点; 在不满两小时; 不得下座; 不得开放手印; 不得停止念咒; 不得说话; 念咒不要太快或太慢; 约每分钟十二遍为度。上座时; 切勿干涉他事; 手印用黄布罩好; 一切不管; 只是口念咒; 手结印; 心不想什么; 叫做三密相应; 修到无相悉地; 就是成就。修法时间; 则不拘; 最好在早五六时至七八时; 天寒时勿过早; 每座二小时完毕后; 当至心发大愿; 为一切有情回向; 此第一要紧。
六印满后; 每日必出声念慈氏咒四十八遍; 终身守之; 此是因地上下种; 与他咒不同。修时第一要少吃; 食后至少一点半钟后上座。
第三、修时设备
一、供养。中供释迦佛一尊; 三杯水; 三面镜; 三把戟( 或以刀代) ; 三炉香; 三份食品( 如水果等类) ; 左右二瓶; 供花; 中燃一灯。无力者; 有无多寡听便。如修成后; 为群众谋利益; 欲作大法时; 当设三坛; 分三院; 居中第一院为白色; 用修佛道; 上首第二院为红色; 用修菩萨道; 下首第三院为青色; 用修金刚道; 坛内用地毡一床; 中圆心; 分白红青三色如 ; 圆心纵广各八尺; 此系坛内供养; 平时修法不必设坛也。此法不同他密; 不取于相; 故穷人亦可方便自修。
二、随身设备。( 一) 、黄布一方; 盖住手印。( 二) 、开好钟表一具; 或以香代; 约每枝可烧两小时者。( 三) 、痰盂。( 四) 、盖腿部所用毯子; 及座垫; 座垫坐处宜高六七寸; 两脚交叉在下; 不必交趺; 如双趺者宜平座; 后垫不可高; 单趺者; 后垫可以高出二、三寸也。
三、预防。( 一) 、窗户不可有风; 风寒处; 切不可上座; 不可带帽; 室内温度宜稍暖; 但不可受热。( 二) 、门不宜锁; 可任人出入; 门外宜托人看守; 及随时照料; 如遇小儿大声哭扰时; 亦无碍; 切勿生嗔; 用以练此心不动。( 三) 、室内不宜放开水壶; 使其鼎沸; 或畜猫狗以免扰乱。( 四) 、非有极急迫事; 勿许人通知; 亦勿下座; 即有通知; 亦必小声。( 五) 、先小便净手; 再行上座; 下座时; 切忌五分钟内小便; 恐伤气也。又上座时; 宜少饮水及食粥; 食之过饱; 最宜昏沉; 天暖时; 可赤足。( 六) 、修满时; 勿急急下座; 先伸舒腿臂; 擦手心摩面; 调和血气; 徐徐而下; 下座后; 宜多走路。( 七) 、坐时头不宜仰高; 防心乱也; 不可太低; 易咳嗽也; 背不宜靠后; 防久靠伤肺; 手印当心胸; 勿卧倒; 两臂稍靠胁; 两眼下垂似闭; 切忌昏沉散印睡着; 不必备茶; 口自勿渴也; 腰宜伸直不动; 不可时伸时缩; 防腰酸也; 初坐时; 或有小毛病; 但稍久即安; 此系旧病翻出; 不是新病; 不可着急。( 八) 、坐时忽如睡去但手印不散; 念咒亦不停; 此非昏沉睡着; 正是定相现前; 切勿疑而中断。
第四、修至如何方为究竟
修至如何而方为究竟乎? 是当先明修个什么; 曰修成佛; 即是修到觉。由凡入圣; 只是由迷转觉; 转识成智; 开佛知见而已; 但显教必三大阿僧祗劫成佛; 而密教即生成佛; 禅宗直指心源; 当下成佛; 净土得往生彼土后成佛; 究何所适从乎? 曰各有立场与因缘; 非法有高下迟速与冲突也; 兹略论之。
一、显教系指从未学佛者言; 如初入小学; 必若干年; 转初中高中而大学; 又必若干年; 非可越级顿超者; 是就理而假定者也; 阿僧祗者; 本言不可说之多; 亦无从指定何时止也; 学佛必通三世; 今世后学虽浅; 以夙世因缘故; 可以后来居上; 或直接大学; 不得以世俗情见分别而限之; 又显教仗自力; 故成就较难; 非可与密宗同年而语也。
二、密宗仗佛力; 得三密加持; 乃自宗不共法; 如孩童不能登山; 仗母力为之抱持; 因缘不同; 故可即生成就。
三、禅宗直指心源; 言下顿悟; 最上根人; 以夙世勤修故; 今生缘已具足; 一步登堂; 故可当下成佛。
四、净土方法; 本是密宗; 发愿乃专西方; 以往生为唯一目的; 只求生西; 自可华开见佛; 以志不在即生见性; 乃在他世界学成毕业; 其所仗佛力; 以往生为止。尚未了自性净土; 得清净庄严; 即是成佛之义。而佛说净土法门; 为上根人即生证得; 使得果地圆成; 又为下根人开一简便法门; 使于因地下种; 今之修净土者; 将至极微妙之净土大法; 转为小心劣慧人方便; 非其法器; 自难承受; 或视为迂缓自了; 甚可惜也。总之净土法不异禅密; 要往生成就固可; 即生成就亦可; 因缘各不同耳。
五、禅密二宗修法; 由果寻因; 从八识修起; 先显法身; 证得根本智; 即大圆镜智; 又名无分别智。他宗修法; 由因寻果; 从六七识修起; 因地法行; 实有不同; 故证果之迟速亦异; 兹将密宗转九识成五智图; 列表明之。
东方 转八识为大圆镜智。即阿赖耶识发心门; 即无分别智; 又名根本智。 法身
南方 转七识为平等性智。即末那识修行门。
西方 轮六识为妙观察智。即意识证菩提门; 即弥陀成就门。 报身
北方 转五识为成所作智。般涅 门; 五六七智为后得智。 化身
中间 证九识为法界体性智。即奄摩罗识; 又名白净识。无上菩提; 表毗卢法身体。
六、禅密二宗; 先破无明; 后除习气; 往往大事已明而习气仍在; 然习气已根本拔松; 有慧照力; 不似前此之昏迷不觉矣。他宗则反是; 先除习气; 欲待习气净后; 方破无明; 不知无明未破前; 只是硬压习气; 用力降伏; 非是根本拔除; 虽暂时可以见功; 久久反动力大; 等于未修; 非属彻底; 临终往往颠倒; 即是此病。
七、禅密二宗; 以此生破无明见性为成佛; 若仗佛力; 此生自可证到; 至习气除净; 原非此生可办。而显教每以破无明发五神通; 习气除净; 一切圆满; 如释迦佛后; 方谓成佛。譬如植果; 一以初结果时为已成就。一以果熟可食时; 采下盛器后; 方许为成就。一则无时间相; 先后不二。一则执定形相; 假立次第。一则有力承当; 视为当然。一则过于郑重; 遂分难易。若不一一分明; 为之解释; 则片面之执; 门户之争; 学者苦矣。总之各宗修法; 不同者是仪规和立场; 相同者是目标与终点; 如求开智慧; 超登彼岸; 解脱生死; 各宗无不相同。兹有几个要诀; 行者得此要诀; 入门便不难矣。
四 要 诀
( 一) 先解修行正义; 凡念佛打坐修法; 不得名为修持; 只可名为培养; 如培养精神; 以备行路之用; 行路无力可以反证培养力之未足; 故出佛堂下座后; 行住坐卧; 一切人事; 种种行为; 方是正修行; 如感觉此时力量不足; 则再加工培养; 再作许多法以资助之; 此为正; 彼为副; 世人乃颠倒; 忘却正义; 遂有重彼轻此之嫌; 所得效果; 自然微薄; 此是第一诀。
( 二) 如何谓之正修行; 凡出佛堂后之正修行; 应先明起用之妙; 其妙诀在不忘二字; 无论何事何地; 不离警惕; 处处照顾; 只是要用惯这个心; 用; 便是觉照; 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 不觉便被境夺; 就此移引而去; 移引既远; 不知所返; 便是流浪; 凡人对于贪嗔痴; 已是熟极; 亦非一朝一夕之修; 今日由生返熟; 亦得养成一习惯; 到刻刻不忘时; 便是功夫纯熟; 入于欲罢不能之化境; 学而时习之矣; 乐可知也; 此是第二诀。
( 三) 简明修法; 修是复义; 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 回复到本来; 即是无往而不通; 万物皆备于我; 始尽致知格物之能事; 故曰归仁; 但克己是因; 复礼是果; 克己复礼又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