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讲演录





  久坐至数百座时; 反觉定力远不如前时; 此是大进步之印证。此如初尝辣味者; 骤尝不胜其辣; 久之转不觉其辣矣; 至不觉时; 正是无畏成就; 故是印证。
  坐时杂念纷起; 随去随来; 随起随落; 此是执着心已短; 力量已松动; 亦转念快之印证; 即是觉照力坚强之印证; 众生积习; 只是浮动; 能二小时勿觉气闷; 能自制者; 初定之印证也。定则手指自勿酸痛矣; 口持咒勿停; 而见闻仍了了; 虽了了而勿移引; 随境流转; 此定也。有时若昏迷睡去; 口仍持咒不停; 手仍结印不散; 此正定也; 非昏睡也。
  有时坐一小时方定; 有时数分钟即定; 有时心极烦燥; 此皆同一进步; 不必强分优劣; 能听其自然者; 正定力也。必久久由若昏若昧之空转入明净空后( 即虽不见任何景象; 不闻任何音声而了了分明) ; 忽然打失身心; 根尘脱落;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无相之实相即现前矣。
  有时坐时未必定; 不坐时却甚定; 或坐不坐皆如是; 此去打成一片时不远矣; 此等境界; 于座上切勿比量思索; 反使不定; 只有不理; 勿自误也。
乙、下座时功夫上之印证
  下座时考证; 无非即境练心; 而境有顺逆之不同; 能随缘以应之者; 维仗般若; 般若华言大智慧; 乃通达世出世法圆融不二之大智慧也。以不可得之假心; 应不可得之幻境; 明知其幻化而应之; 不取乎真; 不舍乎幻; 非游戏; 非不游戏; 入游戏三昧; 是名大用现前; 兹先略释各名义如下。
  云何定慧交资  定力之可见者; 在下座起用时; 起用即是开慧; 能了知其进步者; 亦是开慧; 慧以显定; 定以资慧; 是名定慧交资。
  云何证三昧  三昧华言正定; 定者; 非不见不闻如木石不动之谓定也; 乃见闻觉知而不流转; 不惑不移之谓定也。凡初修时如上述各境; 或修长时之法; 经四五小时; 忽若刹那而过; 亦非昏睡忘时; 此正定也。又如眼观定一处; 同时耳闻口答; 一一应付不误; 眼所观处; 亦不移动; 是名六根同时互用; 即得三昧之证。
  云何无念  念不可断; 亦不可灭; 心境对时; 不无比量; 凡夫比量流浪; 此乃识神用事; 名识上分别; 圣人比量而无住着; 用智以转识; 名智上分别; 若比量而非比量; 仍属现量; 以力量之充足; 又名现量圆。故念而无系; 如镜照物; 随物而形; 镜不留影; 亦非无照; 此云无念。( 妄念可断而不须灭; 以智上分别; 亦无念也。) 
  云何见实相  知一切相皆幻而不废于幻; 以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 而觉亦是幻; 故山河大地; 根身器界; 莫不如是; 见此同一幻化之相即是实相。经云: 实相者; 即是非相; 非另有一相也。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吾人现前一念; 未尝离一切相; 缘虑分别; 语言文字; 依虚妄而建立; 要当即相离相; 即则非无; 离则非有; 不得已而强名实相; 了知此义者; 名见实相。
  云何破无明  知是无明; 即是破; 知无明缘起之所以; 即是破; 知一切是幻; 不被流转即是破; 不起憎爱之见即是破; 了达一切不可得; 即是破; 知无明本来不有; 非同实体之可以见闻捉摸; 即是破; 知无明本由圆觉性所自出; 惟假立比量以显真妄; 即是破; 但未证三昧见实相者; 非属真知; 不名真破。
  云何习气  习气是积习; 正属平时之熟惯; 凡在明白心地后; 无明虽破; 其力未充; 抵抗力弱; 仍被境夺; 此名习气。然有或无明未破; 习气亦有时而减少; 但系压迫使然; 如水澄清; 泥渣沉底; 不是拔根; 一经反动; 浑浊更甚于前。至已破无明者; 习气虽在; 比较往昔则大不同; 曰见其进化矣。约有数点: 
  一、烦恼易起而易转; 长时可改为短时。
  二、一切习尚嗜好; 忽而变更。
  三、恐怖心自然减轻; 得失之观念渐淡。
  四、遭可惊可怖事; 或非礼非分事; 不若前此之比量坚持。
  五、空力渐大; 故因果观察益明; 遇事判断力强。
  六、日有宁喜; 常觉轻安; 亦自不觉其何故而如是。
  七、兴趣时时变化; 或由淡而转浓; 或由热而转冷; 要皆别有超然意境; 不同于消极积极者。
  八、意气日平; 于平日至爱之人与物; 或至厌之事与人; 皆觉松动; 渐近于冤亲平等矣。
  九、肉体益健旺; 肝不易动; 神色亦光润。
  十、记忆力与前不同; 于无谓事; 每若善忘; 但于专一事; 独觉精锐。
  云何不二  了达一切本空; 无论人我善恶是非长短好坏得失; 皆属缘会为幻; 虽知分别; 不住二相; 此名入不二; 又名无分别智。
  云何大圆镜智  谓证三昧; 见实相破无明; 明心见性而后; 已能由体起用; 入不二门; 定慧交资; 现量已圆; 根本已得; 大事已明; 智如圆镜; 周遍法界; 故名; 又名根本智; 又名无分别智; 极言证得其体也。
  云何般若  学佛法门; 不外两关键; 一曰如人无目; 则无所见; 一曰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凡人积习所染; 久处无明; 不到明心之时; 如处暗室; 室内物乱颠倒; 欲求整理; 而自无目; 了无所见; 纵费尽许多气力; 仍是颠倒; 白费功夫。只有先开慧眼; 先破无明; 如先开电灯; 见种种色; 然后逐款整理; 方不白费气力。此二关键; 虽则刹那; 实一僧 ; 故无明虽破; 习气仍在也; 电灯虽开; 室内物乱依旧也; 当用般若扫除习气; 正似清理各物; 物物不同; 因应各异; 故曰善巧方便; 妙用恒沙; 岂有定法。此妙用; 从般若根本智出; 由根本智之体; 起后得智之用也; 是名大用现前。
  云何任运  任运者; 随缘不变也; 任其自然; 永无退转; 如山巅之冰雪未融; 遇日而化; 为泉为瀑; 入于山沟小河; 尚有左右回曲积滞之时; 惟有流入大江; 则从此滚滚东流; 早晚毕竟入海; 此言不惑不退者; 方可任运自在。然有时放任纵逸; 自以为无碍; 不知此自以为三字; 即是大碍; 未得谓得; 成为大妄。
  行者具有以上各款之印证; 则于人事种种; 随处皆可考量矣; 自己力量之大小; 亦由是而证得; 有则勿喜; 无则勿忧; 以本无生灭; 佛性不失故; 惟证有迟速; 人生难得; 宜即生早了; 免再堕落; 无他诀窍; 曰刻刻用心; 起般若妙用而已。兹再将对境时印心法略示如下。
一、对人时之印证
  对人不外有好恶二途; 圣人云; 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盖人必有一最亲爱之人; 与极厌恶之人; 一者我爱; 一者我嗔; 爱与嗔; 皆属于我; 以自爱故; 遂执此二见; 今既修行; 当破此二见分别; 应反观而自问之如下: 
  ( 一) 我于最亲爱之人; 能减少其爱念否? 初为不知爱即烦恼; 名爱欲苦; 且以为可喜而坚固执持; 如母于子; 惟恐其不寿; 终日提心吊胆; 不觉其苦也。次知爱为大烦恼; 然无法破爱。再次以无常观空; 决定其终必分离; 本无喜与悲之可言; 理想与事实难符; 毕竟无力打破。再次法见可以打破; 理事合一; 能于事上实现; 亦无所动心; 则真断此爱欲苦矣; 当许为印证者。
  ( 二) 我于最厌恶之人; 能减少其憎厌心否? 亦同上之节节类推; 如: 一、能不念旧恶否? 二、能恕之否? 又恕之而不勉强否? 三、能取其所长否? 四、能发心度之否? 五、彼再以恶加我; 能不动否? 如是则情见已松; 当许为印证者。
  ( 三) 设有爱恶两人; 同在目前; 遇有事委托; 能平等待遇否? 能不故作平等以市名否? 
  ( 四) 于美色; 于显贵; 于世仇; 于横暴人; 于无赖小人; 于外道人; 应付之时; 意境能自在也否? 此是真功夫; 当细参以印证者。
二、对物时之印证
  人必有最爱之物; 或嗜好; 或习俗; 无不以顺意为喜; 逆意为苦; 所喜与苦; 系缚于心。破此二者; 惟以慧照; 照之功用; 应在正爱之时; 反观世界一切; 皆是无常; 我之喜爱; 终不能恃; 不久即有二分离; 一曰彼离我; 如坏灭时; 或散失时; 终必有一苦恼在也; 一曰我离彼; 如我死时; 或远离时; 亦终必有一苦恼在也。知其终属无常; 则爱念应先自爱时解释之; 坚牢之心; 自然拔松; 贪得之焰; 自然限止。然又知其不可久恃; 忽误发偏见者; 如人喜爱一瓶; 以爱之坚; 种种思索; 推求所以保留之法; 遂有二执; 一曰死执; 如人死后; 以所爱物为殉是也; 一曰顽空; 偏执于空; 正于爱极时; 忽破坏之; 勿使留存; 此非真断爱者; 以知为难恃; 恐为他得; 遂自我先破灭之; 此皆偏见; 一则坚固执持; 一则趋于断灭; 同属愚妄。智者不咎于物; 乃观于心; 明知无常; 今日正有; 我亦不妨爱之; 为慧照故; 爱而不执; 不执即无系缚; 斯名无住; 故得亦不住于喜; 失亦不住于苦; 有无俱遣; 名解脱随顺。今我对之; 顺逆二途; 能出于自然否; 纵不自然; 其抵抗力又如何; 是当反省以印证者也。
三、对逆境时之印证
  人处逆境; 种种不安; 纯属比量痛苦; 如贫穷人; 本来是苦; 习久而不觉苦矣; 此苦乃有顺而转逆之苦境也; 都属自生妄见; 约有三碍; 一限于面子上比量; 二限于起居上之不惯; 三碍于未来之恐怖; 越比量; 则顾虑越多; 破此苦者; 惟以定慧; 以定慧力照见此逆境; 乃由顺境反应所得; 以顺为因; 反应为逆而成果。今先明因; 照见我所执为顺者; 亦本不有; 系属缘空; 更何苦乐之可说。兹所碍者; 即上列之三碍; 以事非可以碍我; 乃我心之自碍也耳。今破面子二字; 面子者; 虚荣而已; 世人不识真伪; 不辨邪正; 不以作恶为失面子; 乃以贫穷为失面子; 此正世上大妄大颠倒大愚痴之笨汉。然要面子; 正是爱好; 人之常情; 惟不辨邪正; 虚荣所诱; 倒行逆施; 不识利害; 不辨轻重; 但谋一时衣食住满足; 以为荣耀; 不惜牺牲一切; 由细而巨; 杀盗淫妄; 逼迫而成; 此世界之所以永不安宁也。治乱之机; 因微果大; 果不与同流合污者; 慎勿戚戚于虚荣面子也; 古人云: 宁为小人之所骂; 毋为君子之所鄙。其轻重得失; 有如此者。以此慧照; 则面子二字; 自可释然无碍; 其妄冀贪得; 与轨外行动之恶念恶行; 亦由此而止。况心安云者; 不必定有求于身安也; 起居自在不自在; 亦由心而转; 至生活安宁; 亦应尽力营谋; 非是强求必得。但勿贪得; 以心定则神宁气旺; 机缘亦自然会合; 未来恐怖; 自然解释。未来者; 正属未来; 我且待未来再说不迟; 正不必先此着急耳。总之慧力越强; 应付越宽绰; 即可反证我功行之深浅; 内以印诸心者。
四、对顺境时之印证
  众生之所以谓众生者; 不明因果也。以不明故; 自落于因而不能先觉; 被缚于果而不知救拔; 转辗造因; 重重得果; 苦遂不可胜道。修行人志在去苦求解脱; 解脱者舍也; 世人之最不肯舍者; 乃目前之快乐与适意; 如求财而得财; 彼且执以为乐; 何可舍也。此顺境云者; 不仅指处境之顺适为然; 即我自以为是之法执; 正属至坚牢之顺境; 倘能决然舍之; 证之为空; 则去道不远矣。顺境中之至不易破者: 
  一、于垂老时; 辛苦艰难所得之养老金。
  二、喜食之肥甘。
  三、众誉与面誉。
  四、所作功德。
  五、男女间之爱悦; 此为生死之根。
  六、坚固不移之我见; 或偏空之见。
  七、修行者自觉所得之胜境。
  以上各条; 非证空不能破第一至第五; 非空空不能破第六; 非不空 索之力; 不能破第七条也。所言证空者; 证一切皆空; 用以破有也。空空者; 空其所空; 盖觉亦是幻; 尚非究竟也。不空 索者; 言证知一切本空; 无分空有; 不着二边; 不立中道; 入于无碍不二之境; 非大力者不能臻此。又用此顺境反观之; 即是逆境; 从知顺逆不二; 惟人空易; 法空难; 理解易; 事证难。难者; 积习之难反也; 行者勿因谓难而生退缩。修行功程; 不出二法; 一曰发心; 发心则入道不远矣; 二曰觉悟; 觉悟则根本明了; 不复退转。故发心后; 求觉方有切实办法; 觉悟后; 除习气方有切实办法; 有办法即是成就; 只是时间问题。如居暗室; 永不见室内何物; 虽经摸索; 亦属无用; 及至电灯一开; 见了种种; 虽复关闭; 仍复黑暗; 其所见者; 永不忘失; 即无退转。故云初发心即成佛; 然非所言于劣慧钝根人也; 学佛之难在此; 其不易信亦在此; 其不肯承当亦在此。至所不肯承当者; 固由于定慧未足; 亦其人之福德太浅; 难遇善知识之开示; 信心终无由启发耳。对境练心; 分顺逆二途; 即圆觉经憎爱二境; 由我相缘起; 遂分八风。八风者;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世之修行者; 只练其半; 于衰毁讥苦四逆; 甚注意其习气; 每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