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讲演录
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 云何为心; 云何为地; 文殊言: 三界之中; 以心为主; 心名为地; 能观心者; 究竟解脱; 不能观者; 究竟沉沦。
四、不退转法轮经云; 尔时三菩萨; 在世尊前; 以蔓荼莲华供佛已; 作如是言: 我于此法; 深生信解; 无有疑惑。
五、如来藏经云: 世尊告金刚慧言; 善男子; 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 贪欲恚痴诸恼中; 有如来智; 如来眼; 如来身; 结跏跌坐; 俨然不动。善男子; 一切众生; 虽在诸趣; 烦恼身中; 有如来藏; 常无染污; 德相备足; 如我无异。
六、雁腋经云: 诸比丘告舍利弗言; 佛非我尊; 何以故; 我不离佛; 佛不离我。
七、佛于燃灯佛前; 献五茎莲华; 表五蕴性空; 心无所著; 顿入无碍之门; 乃得授记释迦之号。
八、金刚辨宗云: 金刚经者; 一切如来悟心之门也; 了无明之妄心; 即妙慧之真心; 故曰悟心。又云十方国土中;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惟有一乘法; 只是一心; 心即是法; 法即是心; 更住何法; 故言不住。若离心别有法可得; 即生执心; 住于法相; 即是无目之人。
九、宝藏论云: 知有有坏; 知无无败; 真知之知。有无不计; 即不计有无; 即自性无分别之知。
十、水面和尚云: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灵知之心; 即是真性; 与佛无异。
十一、华严经云: 善哉善哉; 云何如来在于身中而不觉知。
十二、论云: 佛说一切法; 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观上列各条; 可知佛说法四十九年; 只说一句: 心不可得。佛虽说亦同不曾说; 以法本空故; 心若不起; 万法无生; 心遍一切处; 一切处遍心。如是了达; 顿入自宗; 故不悟心遍一切处者; 则妄计心外有法; 一切颠倒矣。
不达无相即相; 则是取相凡夫; 若了相即无相; 则成唯心大觉。故不可取相求悟; 亦不可离相证真; 不即不离; 觉性自现。
结论曰: 启机法门; 不可穷尽; 兹概言之; 使大众了一大概。先发大愿; 立宗旨; 明学佛之缘起。学佛又分三期: 一启机期; 二正修期; 三印证期。此是第一期; 但人何以要学佛; 应反问自己: 求己呢; 还是求佛呢? 何者为重。能知自己根本迷误之处; 然后真心痛切; 去求医药; 医药者; 三宝也。然何为佛; 何为法; 何为僧; 又何为宝。三宝既明; 再行释我; 先从有我做起; 不落空无断灭; 再做到无我; 不落情见生死; 乃知情见生死; 无非是苦。于是释苦; 苦义既明; 然后怖生死而求出离; 但必明如何招入生死; 根本还在无明。故释无明; 此无明枉造诸业; 故释业障。而业障之如何消; 曰惟解脱; 故说解脱。但不明起因; 不得真相; 故说因果。因果之一起一灭; 即幻心之流转; 于是乎辨明心性; 使知心为何相; 性为何物; 直证到菩提; 故说菩提。乃呼应第四页印心宗旨; 以般若为用一语; 极言离般若则学佛之资粮断; 如工人之失其利器; 虽有大力; 亦难施用。启机者启般若之机也; 此般若非佛独有; 人人具足; 般若华言大智慧; 然不足以尽其义; 当云“通达世出世法理事圆融无碍之大智慧”十六字; 方可以拟其万一。果如何而可启发此般若者; 当入正修行路。
正 修 分
修 行 本 意
世上修行人; 多不明因何而修; 修为何事; 行为何义; 虽高挂修行招牌; 所行与所修; 完全二致; 至修法之正与不正; 更无论矣。行者于修之下手处; 切切含糊不得; 勿作伪自欺; 方不误人; 重增罪戾; 所谓先正因地是也。
孝悌忠信等; 为人立身之本; 正因不孝不悌; 所以要修孝悌。孝悌二字; 原用以教化人中败类; 人果不是禽兽; 孝悌本无所用之; 人果不是贪嗔痴诸烦恼; 本用不着佛法来修。所以未修前; 先问自己; 果安心否; 果已断除贪嗔痴否。如尚不能; 则不能概说为迷信; 废弃而勿修。
世人作伪; 习为自然; 不知对人或假; 对己如何可假; 口头可假; 临事又安可假; 平时可假; 死时又何可假; 是以一切可假; 功夫不可假; 本来因去假而修真; 如果修再求假; 正如病人求假药; 自己求死; 何其愚也; 修行人勿于此处迷去。
人本来不必修行; 正因所行不合; 于是乎要修。法亦本无邪正; 以合于所行者为正。修法亦本无是非; 以当机合缘者为正。法如药; 法之当机; 乃名正修。凡人自然赋有之本性; 故曰天命之谓性; 随性之施行者为道; 故曰率性之谓道。然失其本来; 欲恢复其本来而依于法; 故曰修道之谓教; 教者; 法布施也。性为体; 道为用; 言性与天道; 即是本来面目。要见到本来面目; 先得打除无明业障; 明其明德; 言修复其本德也。然本德之相貌何如乎? 曰本来清净; 本无生灭; 本来万能; 体用如如; 本来有光; 与佛不二; 徒因遮障; 迷而不见。正如醉人; 完全不缺; 只是颠倒; 酒醒即愈; 实无分别。然说得容易; 人却很难信; 所以信为修行之母。
佛云; 于末法余四十年间; 为人说如来藏性; 是为难之尤难; 如以鸡毛滴大海水使干; 尚是容易; 此为尤难云云。非法施之难也; 乃众生自信是佛之难也。今且不说此高深佛法; 但说人生是苦; 伊尚不信; 伊明明受苦颠倒; 明明一切无常; 彼正乐此不疲; 如何肯信。等到大受打击时; 方悟无常空苦; 此已是上根人。更有到死不悟; 所谓有八种人; 佛亦无可如何也。一哑人; 又谓口能言而不言正道; 是为哑人。二聋人; 又言耳能闻而不能闻真理; 是为聋人。三地狱中人; 如人为无明所覆而行恶; 即是地狱中人。四恶鬼中人; 指贪求无厌; 悭吝不舍者。五畜生中人; 指不知理义者。六边地中人; 言生邪见; 以人死后断灭者。七长寿天中人; 又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八受法不精进奉行之人。此八种人; 佛虽慈心; 亦无可奈何也。世人迷惘; 以眼不见为非实; 此所以难劝化也。譬如一大木; 木中钉有一钉; 初钉时; 有半截在外; 尚易了知; 及渐渐钉没入木; 久久尘封泥塞; 或加胶漆; 光滑不见; 虽告之曰; 内有一钉; 彼必不信; 难信之法一也。及告以此钉非拔不可; 否则久久木朽受损; 彼必不信; 难信之法二也。既信矣; 又告以此钉在某处某方; 只要一门深入探讨; 不必多处; 彼必不信; 难信之法三也。及深信勿疑; 去其胶漆遮障; 发现钉头; 告以必可取出; 彼又畏难而勿信; 难信之法四也。及告以有种种法器; 如钻如钳及种种之方便; 彼自信自持其力; 不加信任; 不听所教; 难信之法五也。既行矣; 又告以拔除之法; 先由紧而松; 摇之使动; 除粗分; 再除细分; 彼又惑而不信; 难信之法六也。及正式告伊此钉与木; 本来无关; 冤枉钉入; 此心究非钉可比; 非同有相之物; 只要认清本来无钉; 当体是空; 即不拔而自除; 伊则尤难深信; 此真难之尤难; 难信之法七也。今日直告以钉在某处; 及不拔自除之理; 非深信人安得信心不逆。此心中心法所以曲高和寡; 彼修至一二千座尚不知起用; 实未闻此法精义之所在与立场之如何; 反疑法谤师; 呜呼! 夫复何言。
修行之始; 先当将修行的经纬划定; 有了纲目; 然后有条不紊; 凡中途疑退者; 都因根本未明; 仍属情见用事; 正修分内; 以信愿行作三大纲; 证则为印证分; 信什么; 决定了; 然后发愿; 既发真愿; 没有不真去实行的; 于是如何信法; 如何愿法; 如何行法; 各各分为类目; 一一开示; 今先说信。
正 信
佛说法四十九年; 三藏十二部; 千言万语; 只是要人认识本来面目; 相信自己本来是觉不是迷。但因何而迷; 要使自己研究个所以然出来; 方才肯去怖苦发心。发心的力量有大小; 因为研究有明白不明白; 有些人完全不知道苦; 自然完全不肯发心。有些人已经发心; 但因循放逸; 是半明半昧; 所以不痛切了。更有些人; 用功虽切; 但进步极迟; 不得亲切受用; 是由于明白不透彻; 信虽有而不坚; 愿虽发而不大; 行虽持而不恒。经云发心第一难事; 发心者; 发信愿行之心也; 信自己本来是佛; 只因迷而不觉; 今日既知所以; 只要肯修; 回转头来; 此生决定可以见性成佛。自己决不肯自暴自弃; 是谓信。既明白此理; 见到沉沦的苦; 彼岸的乐; 自然要于此生成佛; 勿再因循坐误; 是谓愿。既愿矣; 就要在事上去实行; 是谓行。前为理; 此为事; 理事相合; 是为信愿行合一。合一的境界有深浅; 所以证到的境界也有深浅; 不是他人可得而测; 只有自己知道。知道本来面目; 我人既抱利己利他之愿; 当为人决定一条正路。先把因地弄正; 使伊明白因果; 明白自己因地本来完全不缺; 与佛丝毫不二; 只是不肯启发; 所以不得果。我人既负这个劝导的责任; 总要教伊信得全; 信得大; 信得切; 否则误人慧命。关键只在此点; 可不慎哉。
信是决定不疑之谓; 苟有一二犹豫; 即不是信。如何信全; 谓信理信事; 信心圆满; 不偏执不惑乱; 发信心者当如下:
一、信因果不二; 有因即有果。已成之果佛; 如释迦; 如弥陀; 如药师。一切果佛; 当初未成佛前; 其因地佛性本来完全; 亦曾经颠倒过来; 由迷而觉; 由觉而修; 由修而证。从前经过程序; 与我今日不二。
二、信我今日之本体; 原是本觉; 土即是心; 本来是净土; 只因迷而颠倒; 然佛性始终不坏; 半点不缺; 因上完全可以成佛。譬如两块玉; 同样可以雕刻个佛; 一块是已雕; 一块是未雕; 未雕的; 一定照已雕的一样庄严; 维妙维肖; 才合正路。如存一种客气劣小之心; 不敢承当同佛一样; 目前且留一点不像; 待到来世再刻; 将当仁不让之义; 当作贡高我慢; 此是信得不全。
三、信不但我如是; 一切众生各类皆同等有佛性; 我亦敬之如佛。彼今世不幸而为猫; 我则为人; 再世我或变为猫; 猫竟转为人; 伊却先修而成就; 先来度我; 我又何可轻之慢之。故学佛当三世论; 不得以今世所修之久暂而断其功行之浅深也。要如是信; 方不堕我慢贡高; 轻彼后学; 后学亦不至因此自弃; 故云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知理而不达事; 非全信也。
四、信佛所说法; 不可拘执不化; 有了义; 有不了义; 当依义不依文; 不可执章句只字。盖佛说法; 往往少文而释多义; 切不可以情见测圣意; 执古不化; 死信而不活信。如信极乐世界。死执西方是极乐; 一若东方便是苦地; 要知弥陀经; 说西方一切庄严之后; 点明十方一切佛世界。明明说十方净土; 只因众生性情太活; 三心两意; 行持不专; 不得已而介绍西方一处; 又说明从是; 言从娑婆算起; 假定为西; 不致偏执。如是活信; 方是大信。
五、要信自己佛性虽全; 但无始习气所覆; 自力断断不够; 当借佛力; 三密加持; 见功方速; 信心愈切; 则行持愈坚。
六、信凡一切修行; 必受种种魔难; 惟恒久不变; 斯克成就; 恒久为老; 不变为实; 老实修持; 信方真切。
七、信师师相传; 即是佛传; 善知识; 与佛不二; 十分恭敬; 即十分亲切; 即得十分利益。
八、信一切法皆是无上; 以一切皆佛说故; 只因时代不同; 众生根器不同; 法无定法; 因机而变; 佛不涅 ; 法轮常转; 谤法即同谤佛故。
九、信各种法门; 皆有次第; 各各不同; 且各人证得不同; 不得妄测他人境界; 忘却自己功行。
十、信末法时代; 一样有利根人; 佛菩萨非可形见; 不可以色声相求。
十一、信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是妄。但意测亦是妄; 以未知谓知; 同一不实; 同为大妄。
十二、信见性成佛; 要当下直承; 佛不欺我; 此生决能明心见性; 此是顿悟成佛。惟无始积习未除; 非此生所可扫荡净尽; 不能发通成佛实为二事。
十三、外道亦有五通; 与佛法之证得不同; 佛法先求开大智慧; 证得漏尽通后; 再发五通; 方不为境转而堕落。
十四、信人生苦因; 只是个心境习气缠缚; 知断习气; 即入正修行路; 即断一切苦。
十五、信一切业障及六道轮转; 只是一习气心用事; 习重者业重; 习轻者业轻; 要除一切业障; 当参心地法门。
十六、信减劫时代; 佛法衰落; 一世不如一世; 我如此生不了; 更待何时; 倘遇善知识; 宝山勿空过; 时不再来; 切不可稍存待心; 要如是信; 方是真切。
大 愿
信为万行之母; 愿为百业之先; 事不问善恶; 在未做之先; 必有一个志愿; 愿即是行; 行愿即是真信; 行而不愿; 不得谓信; 愿而不行; 不谓信愿; 信坚则行力; 愿大则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