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当皇帝下令关闭书院后,邹元标和冯从吾被迫提出辞职。邹的离去严重
地影响到政府的稳定。他自复官以后,是东林领袖中最温和的,作为左都御
史,他曾努力统一政见,并帮助政府集中注意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他离去后,
双方的极端分子都上升到突出地位,带来的后果对几乎所有有关的人都是灾
难性的。
东北边疆的事态发展,1620—1626 年
③ 《明史纪事本末》'293',3,第 237—250 页,和黄仁宇:《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 302—303 页。
① 关于这个运动,见贺凯:《晚明时期的东林运动》'270',载《中国的思想和制度》,费正清编(芝加哥,
1957 年),第 132—162 页;海因里希?布希:《东林书院及其政治和哲学旨趣》'13',载《华裔学志》,
14(1949—1955 年),第 1—163 页;小弗雷德里克?韦克曼:《意志自由的代价:明清政治中的知识分
子》'526',载《代达罗斯》,101(1972 年春季),第 35—70 页;彼得森:《匏瓜》'425',第 8—10、72—74
页和本书前一章,《东林书院和朋党之争》、《次要争端和根本原因》。邹、冯两人列传,见《明史》'41',
243,第 6301—6306、6315—6316 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458—459、1312—1314 页。
① 贺凯:《东林运动》'270',第 132 页。
② 见第 9 章,《东林书院和朋党之争》、《次要争端和根本原因》。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208—211 页。
文官控制军事是晚明中国的一个已经确立的原则,而万历和天启朝的党
争不可避免地涉及军务。在天启朝,这类事件中最著名的,涉及杰出的军事
战略家熊廷弼(约 1598—1625 年)。②在满洲人于 1619 年 4 月击败一支中国
和朝鲜的联合远征军之后,③熊曾被任命为辽东经略(明朝军队在东北地区的
最高指挥官)。他在担任经略的第二年,逐渐改善了防务,恢复了军队的士
气。然而,他的谨慎却被朝廷中的一些人视为怯懦,他的直率和傲慢又使他
在长期和充满争论的官场生活中到处树敌。1620 年 10 月,他被撤去经略的
官职,由他的一个部属袁应泰(约 1595—1621 年)代替。④
袁是一个杰出的文职人员,但缺少军事经验。他的致命错误是决定用蒙
古部族成员补充辽东的中国军队,这些蒙古人是为了躲避饥荒和满洲人的进
攻而逃到明朝边疆的。1621 年春,这些蒙古人中有一部分在紧要关头叛逃。
由于他们的帮助,满洲军队在 1621 年 5 月 4 日占领了战略城市沈阳,几天以
后又陷总部所在地辽阳。袁和几个官员宁愿自杀而不肯投降;他的其余的同
事均战死。夺取辽阳后,满洲军队就控制了辽河以东的全部属于明朝的领土。
虽然新近的研究指出,在 17 世纪 20 年代初,满洲军队要比他们那时看
起来弱小得多,⑤但中国军队的拙劣表现使朝廷陷入一种近乎惊慌的状态。
1621 年 5 月 16 日,北京宣布戒严,援军被仓促派往前线。皇帝周围的人纷
纷献策,特别是建议起用熊廷弼。皇帝不顾激烈的反对(其中许多来自反东
林方面),同意了这个建议,熊于 7 月 24 日再次成为辽东经略。不过,这时
他的总部设在山海关,这个战略要道在长城的东端终点,距京师仅有 175 英
里。许多在上次参与促成熊的免职的官员被降级、调离,或者,像一个坚决
反对东林的人那样,被削去了官僚的身份。
不幸的是,熊廷弼与该地区的新巡抚王化贞(1613 年进士,1632 年去世)
不能很好合作,王驻在山海关和辽河之间的广宁。①这两人在战略上不一致:
熊廷弼想采取一种谨慎的防御性战略;王化贞坚持要反攻。当王的一员将领
毛文龙(1576—1629 年)②9 月初在满洲人的后方进行一次大胆的袭击,占领
了鸭绿江上的一座城镇时,王大为高兴,他使朝中的许多人相信,现在是进
攻的时候了。熊廷弼坚决不同意,认为这种出击不会有任何益处。照他的说
法,这些独立的、互不协调的行动有损他的威信。但是,朝廷极想从前线得
到好消息,就不顾中国古典军事理论的告诫,而干涉战场上的指挥官。毛文
龙得到提升,王化贞由于新任兵部尚书张鹤鸣(1551—1635 年)的支持,①
② 关于此案,见《明史纪事本末》'293',4,第 43—50 页。
③ 杨和左的传记,见《明史》'41',244,第 6319—6333 页;《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892—893 页;《明
人传记辞典》'191',第 1305—1308 页。
④ 传记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190 页。
⑤ 传记见《明史》'41',240,第 6238—6242 页。
① 谈迁编:《国榷》'498'(约 1653 年;北京,1958 年重印),5,第 5177 页。关于武后,见崔瑞德:《剑
桥中国隋唐史,589—906 年》(即《剑桥中国史》'剑桥,1979 年',第 3 卷),第 244—321 页及各处。
② 阮元编:《十三经注疏》'279'(1815 年;台北 1971—1972 年重印),5,第 3874 页;李雅各:《英译
七经》'309'(1870 年,香港 1960 年重印;第 2 版,台北,1969 年),第 124—125 页。
① 在写这一节时,我从贺凯的《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262'(斯坦福,1966 年)得益不少,书中有对天启
朝政事的详尽叙述以及对某些机构的调整和明朝政府所独有的紧张状态的出色分析。
继续向辽河对岸出击,向满洲人挑战。
正如熊廷弼所担心的,这引起了努尔哈赤的注意。1621 年 12 月,他的
侄儿阿敏率领的一支军队,从朝鲜西北部驱赶毛文龙,迫使他逃到靠近鸭绿
江的一个小岛上。几个月后,王化贞在广宁遭到惨败,向山海关逃去。熊廷
弼没有兵力反攻,把剩下的军队撤进山海关,封锁敌人直接进攻北京的通路。
敌人没有直接进攻北京,但熊和王由于他们的“失败”被逮捕,并判了死刑。
不顾朝中的许多抗议,其中一些是京师的东林分子组织的,三年后,在一些
同魏忠贤有勾结的官员的支持下,熊廷弼被处死。王化贞直到 1632 年,在
魏忠贤死后很久,才被处死。
对气馁和混乱的中国军队来说,幸运的是,满洲人不能利用他们在广宁
取得的重大胜利。努尔哈赤从 1618 至 1621 年迅速而轻易地征服了辽东的许
多地方,没有时间对这些地方进行巩固;他对辽河以西的领土就更少控制。
虽然满洲人在 1623 至 1624 年企图实行进攻政策,但后勤问题、食物短缺和
后方的人民起义,迫使他们暂时停止进攻。②这给了明朝军队一个喘息机会,
并利用了它。
经过几个月的混乱之后,孙承宗(1563—1638 年)①被任命为蓟辽经略,
驻山海关。他立即开始改善该地的防务,在以后几年中,他和他的有才能的
部属袁崇焕(1584—1630 年)①夺回了一些王化贞丧失的领土。甚至当孙承
宗由于同魏忠贤的长期争吵而于 1625 年 11 月辞职后,袁崇焕仍能在山海关
以北 120 英里的战略重镇宁远打退满洲人一次大的袭击。努尔哈赤在这次交
战中受伤,并于 1626 年 9 月 30 日死于他的新京沈阳。他的死虽然并未解除
东北边境的危险,但中国在那里的处境在 1626 年下半年不像 1622 年 3 月那
么严峻,当时王化贞在广宁正被击溃,熊廷弼竭力想阻挡满洲人的前进。
帝国其他地方的军事问题
在 17 世纪 20 年代初,满洲人不是明朝唯一的威胁。在遥远的西南省份
贵州和云南,苗族和其他民族经常闹事,1621 年秋,四川的一个罗罗族首领
趁政府关注辽东之机,发动一次大的叛乱。包括重庆在内的许多城市被占领,
省城成都被围 102 天。②正当朝廷发兵前去平定时,四川、贵州、云南一些地
方的土司起来反对政府。政府面对双重威胁。它拿不出人力物力在西南进行
持续的战争;同时又丧失了这些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由于四川从宋朝起就
是一个主要的粮食出口省份,③而贵州和云南有许多全国最富的银矿,①那里
② 魏忠贤传见《明史》'41',305,第 7816—7825 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846—847 页。又见乌
尔里克?汉斯…理查德?马米特希:《魏忠贤:对晚明太监与党争的重新评价》'368'(安阿伯,1968 年)。
① 《明史》'41',305,第 7816 页。
① 乔治?H。邓恩(耶稣会)引用迪亚戈?德?潘托加的话,见《巨人的一代:明末几十年中在华耶稣会士
的故事》'148'(印度,诺特丹,1962 年),第 86 页。潘托加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词典》'191',第 1116—1117
页。又见贺凯:《明朝时的传统中国(1368—1644 年)》'269'(图森,1961 年),第 12、80 页,注'9'、
'10'。
② 陈子龙:《安雅堂稿》'56'(崇祯'1628—1644 年';台北,1977 年重印),3,第 968—971 页。
③ 《明通鉴》'210',4,第 2975 页,和《明史》'41',246,第 6380 页。
① 贺凯:《监察制度》'262',第 185—186 页;方从哲传见《明史》'41',218,第 5759—5766 页。
的麻烦在经济上的影响是严重的。
1621 年 11 月开始的成都之围以后半年,东南沿海出现一个新的威胁。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东亚水域劫掠中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舶已有 20
年,对福建和广东的经济至关重要的海上贸易,不时受到严重的破坏。1622
年 6 月,一支有 8 只船的荷兰船队带了 1000 多人进攻葡萄牙殖民地澳门,企
图接管那个城市同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有利可图的贸易。荷兰人在经历一
场激烈的战斗并伤亡四分之一的人员之后被赶走,他们沿中国海岸向北驶
去,至 7 月初在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登陆。②
在一个较大的岛上匆忙筑城后,荷兰人派了一个代表到厦门地区。要求
同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并宣称要干扰和破坏中国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
中国人立即拒绝了这些要求和恫吓。1622 年 9 月,福建巡抚派一名官员带信
去澎湖列岛,命令荷兰人拆除他们的小城堡,立即离开。荷兰人拒绝接受,
10 月中旬,他们的船只开始攻击中国船只和沿海易受攻击的地点。他们暂时
得逞,但福建当局终于予以回击。1623 年 10 月,一个带有谈判者通行证的
荷兰使者在厦门被俘,1624 年,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迫使荷兰殖民者从澎湖
列岛撤退到台湾。他们留在台湾直到明亡,虽是一个麻烦,但不是严重威胁。
经济问题和民间的骚乱
天启朝的大部分时期,中国经济停滞不前或者下降。这种下降的一个原
因是新大陆的白银出口水平急剧下降,这个事实差不多同时影响到世界上其
他许多地方。①在中国,这种下降可以归因于秘鲁白银生产的下降。②白银产
量的明显减少不仅影响到马尼拉,而且使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的贸易下降,因
为正是白银把中国商人吸引到这些岛上来的。中国商人害怕同菲律宾贸易,
还因为南中国海有海盗的危险。中国同西班牙贸易的下降,对福建沿海地区
的经济活力有严重的影响,③而这些地区与明帝国的其他许多地区有着广泛的
商业往来。
在 1621 至 1627 年间,明帝国的经济还受到其他因素的有害影响。杭州、
北京和其他主要城市的火灾,烧毁了成千上万的人家和商家。1622 年,现今
甘肃省平凉地区的一次大地震,造成重大财物损失,据说死了 12000 多人。
1623 年,这个时期从山东半岛南部入海的黄河,在南直隶北部冲垮堤坝,淹
没了徐州及其周围的大片土地。1624 年 8 月,南直隶洪水泛滥成灾,徐州再
次受到特别沉重的打击。由于广泛的军事行动、不断增加的赋税、政府的非
必需品订货的减少,以及有些观察家所看到的官僚机构的极端腐化与低效
率,已经使经济和社会陷入了混乱,而这些灾害使混乱加剧了。它们引起一
连串单独的或结合在一起的农民起义、城市动乱、土匪和海盗袭击,以及军
② 韩■和叶向高传分别见《明史》'41',240,第 6231—6238、6243—6249 页;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