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党派斗争中得胜的一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撰写或重写刚刚过去的历
史,这种事是屡见不鲜的。天启朝发生的也正是这样的事。例如,一本泰昌
朝实录在 1623 年完成,它对这个时期有争论的问题采取的态度,显然使当时
在朝廷处于支配地位的东林人物感到满意。然而,当东林的对头在 1624 年末
和 1625 年初掌握了权力,他们就决定对它进行修改。②当这个计划在进行中
时,魏忠贤及其支持者围绕万历和泰昌朝的三大案(1615 年的梃击案,1620
年的红丸案和移宫案)炮制出他们自己的本子。书名《三朝要典》,由首辅
顾秉谦主持编写,于 1626 年夏刊行,极意诋毁许多东林人物,把他们在党派
争论中所起的作用追溯到 16 世纪末。③
魏忠贤及其同伙在这个时期还使用别的控制方法。一份扩大化的涉嫌东
林同情者的黑名单,被刻印出来在全国散发。东林领袖邹元标和冯从吾在北
京创办的首善书院,于 1625 年 8 月被毁。
二十多天后,又下令毁全国的书院,虽然真正的目标是那些与东林运动
有密切关系的书院。首先被毁的是东林书院,它从 17 世纪 20 年代起,就成
了全国特别是它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反魏忠贤的象征。①对于那些牵连进 1624
至 1626 年清洗的人来说,伤害之外又加侮辱的是,在 1627 年,有人提议以
魏忠贤配祀孔子。当皇帝在 1627 年夏末生病时,魏忠贤竟让他的一个从子代
替天子祭太庙。
天启末年的政治动荡
在 17 世纪 20 年代中期,明朝的军事指挥官如孙承宗和袁崇焕成功地挡
住了满洲人。但从其他战线传来的消息却不怎么令人振奋。1626 年春,四川、
贵州和湖广军务总理与苗族首领安邦彦战,兵败自杀,安邦彦自 1622 年起就
在西南地区不断制造麻烦,并将继续到下一朝。②1626 年,川陕边界还发生
了一次较大的起义,这是魏忠贤派往该地区的官员的贪污腐化所激起的,另
一个原因则是一个时期以来该地区经济情况的恶化。
1627 年,事情更糟了。从陕西到广西爆发了起义,海盗在东南沿海进行
袭击,满洲人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驻朝鲜军队的进攻。满洲军队一旦巩固了
他们的东南翼,就破坏他们同袁崇焕达成的停战协议,对宁远和辽河以西其
他战略据点施加压力。不久,袁崇焕由于在许多有关边防的问题上同魏忠贤
的党羽发生争执而感到绝望。他于 1627 年 8 月辞职,他的职务立即被一个他
从前拒绝与之合作的官员顶替。
朝廷里也是充满了紧张和猜疑空气。魏忠贤的党羽一旦控制住政府,他
① 徐鸿儒传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587—589 页。又见《明史纪事本末》'293',4,第 72—75 页。
① 关于这次造反见本书第 7 章,《宁王的叛乱》。
② 《明史》'41',243,第 6299—6300 页。
③ 顾秉谦,魏广微传见《明史》'41',306,第 7843—7846 页。
① 《明通鉴》'210',4,第 3027—3028 页。
② 《明通鉴》'210',4,第 3008 页。
们自己就起了内讧。1625 年,首辅魏广微对当时残酷惩治东林人物感到不
安,上疏皇上(亦即建议魏忠贤),劝告加以制止和给予怜悯。③魏忠贤对这
种想限制他的清洗的企图,非常愤怒,魏广微担心自己的安全,几次请求辞
职。1625 年 9 月下旬,他的辞职得到批准。此后不久,对魏忠贤的旨意更为
顺从的人被任命为首辅。1626 年 7 月,冯铨在与崔呈秀发生争吵后离开了政
府。不到四个月,首辅顾秉谦也辞职回家,显然这是由于他从前的盟友冯铨
和魏广微不在跟前而感到不安全。
通过所有这些,魏忠贤和他的家族继续得到皇帝的赏赐和加封。例如,
1627 年 9 月初,这个太监的两个亲属分别被加上太师和少师衔。但就在赐予
这些头衔的时候,身体从来不好的天启皇帝的健康不行了;他死于 1627 年 9
月 30 日,时年 21 岁。由于他的五个孩子均在襁褓中,皇位就由他在世的长
兄朱由检(1611—1644 年)继承。④
③ 关于东厂的简介,见贺凯:《明王朝的政府组织》'265',载《哈佛亚洲研究学报》,21(1958 年),第
25 页。
④ 缪昌期传见《明史》'41',245,第 6351—6353 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067—1069 页。
崇祯朝,1628—1644 年
天启皇帝死亡本来是朝廷庄严哀悼的时刻,但许多官员在听到这带来无
穷灾难的一朝已经结束时,都感到欣慰。一些乐观的观察家甚至把朱由检的
继位看成是进行深远改革和复兴明朝的机会。回想起来,在 1627 年秋,这种
乐观主义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新皇帝就像他的差不多七年前即位时的兄弟一
样的神秘。尽管朱由检后来成了一个比许多年来任何一个皇帝远为认真负责
的统治者,但这不能弥补他的缺乏经验、多疑和刚愎自用——这些性格特点
促成他的王朝的覆灭。⑤无论将来的研究可能揭示出什么,朱由检都不大可能
被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好统治者。留下的是一个悲剧事实。他是一个把
自己吊死在御花园里的皇帝,这时造反的军队正涌过京城的郊区。
魏忠贤的垮台
朱由检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他在发育时期受到好几个皇妃的照料,
其中一个据说是在天启朝因冲犯了魏忠贤和客氏“愤郁”而死的。⑥在当时的
政治形势和皇宫中高死亡率的背景下,朱由检在他兄弟在位七年之后居然活
了下来,单是这个事实就可能比一般所了解的更值得注意。他在 1627 年 10
月 2 日正式成为明朝的第 16 个皇帝,年号崇祯。他死后有三个庙号(思宗,
毅宗,怀宗),分别为明朝皇位的几个觊觎者所谥。他又称庄烈帝。
新皇帝还不到 17 岁,他上台时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京城里没人知道他将
对魏忠贤采取什么态度。最先知道的人之一就是这个太监。10 月 9 日,皇帝
即位后七天,魏忠贤请求让他退休。①虽然受到拒绝,但告发魏忠贤的一些最
忠实的党羽的奏疏,很快如雪片般飞向皇帝。他们之中最突出的是崔呈秀,
在经过相当犹豫之后,他被允许辞去兵部尚书的职务。12 月 8 日,魏忠贤自
己也被命令离开京师,去南直隶北部明朝第一个皇帝的祖籍担任一个礼仪上
的次要职务。
魏立即服从命令,几天之内,他和他的庞大的扈从队伍就从北京旅行 125
英里到了北直隶南部的阜城。他是在这里从他的效率很高的情报网知道皇帝
下令逮治他的,他的罪名开列在那些源源不断送进宫中的奏疏中。他对等待
着他的下场感到害怕,和一个关系亲密的太监在 12 月中旬一起缢死于阜城。
此后不久,崔呈秀自杀。不管怎样,无论是他还是魏忠贤都没有得到好死。
两个月后,他们受到公开的凌辱;他们的尸体被磔,他们的首级被分别悬挂
在各自的家乡,以警告那些可能想步他们后尘的人。
魏忠贤死后,开始了对他的党羽的清洗。有二十多人被处死或被迫自杀,
其中有客氏、她的兄弟、儿子和魏忠贤的一个从子。其余的人被充军、戍边、
削籍或受到别的惩治。②在全国各地所建的魏忠贤生祠或被推倒,或被派作其
⑤ 黄尊素传见《明史》'41',245,第 6360—6364 页。
⑥ 见本章,《移宫案》。
① 贺凯:《东林运动》'270',第 132 页。关于这个奏疏的详细讨论,见贺凯:《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262',
第 200—205 页。
② 万燝传见《明史》'41',245,第 6367—6368 页。
他用场。下令重修泰昌朝实录,并在翰林院的倪元璐——一个年轻的东林同
情者的恳切请求下,③将魏忠贤的《三朝要典》的底版焚毁。同时,皇帝对魏
忠贤弄权时被杀害或被处死的人的家属,公开表示关切。许多人作为烈士受
到赠恤。他们的遗族受到馈赠并得荫官职。
残余的东林集团和他们的支持者,似乎必然能像他们在天启朝初年那样
主宰朝政。1628 年末,韩爌回到北京并成为首辅。他立即联合其他新近任命
的同情东林运动的官员,编一份魏忠贤党羽的名单,刊布全国。就在开始编
辑这份名单之前,已有其他东林人物在京城担任了重要官职,袁崇焕则恢复
了东北前线最高统帅的职务。袁崇焕与东林集团的确实关系不甚清楚,④但东
林成员同情他在魏忠贤掌权时的遭遇,力主将他召回。
尽管东林的命运有这种戏剧性的转变,但年轻的皇帝看够了万历和天启
朝的政治,努力使他的政府不受任何派别的控制。①1628 年末,东林的追随
者钱谦益(1582—1684 年)②被推为阁臣。他在此之前被魏忠贤罢黜,是刚
召回北京的。按当时朝中普遍反对宦官的态度,他似乎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然而他的提名遭到礼部尚书温体仁(1598 年进士,死于 1638 年)的有力反
对,温体仁在侍郎周延儒(1588—1644 年)的支持下,指控钱谦益在 1621
年典试浙江时结党受贿。①皇帝相信了他们的话,认为钱谦益应受到惩处。他
被罢官并被削籍;他的几个支持者也受到惩戒。温体仁和周延儒的企图得逞,
崇祯朝遂失去免于党争的一线希望。
海上贸易的发展,约 1628—1634 年
17 世纪 20 年代中期,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因荷兰人和中国海盗在台湾
海峡和南中国海的活动而受到严重的干扰。但由于著名的海盗首领和走私犯
郑芝龙(1604—1661 年)向新任福建巡抚熊文灿(1607 年进士,死于 1640
年)②投降,情况有了戏剧性的改变。郑芝龙答应帮助政府控制他曾经参与过
的非法活动。他结果很成功,三年内,福建和浙江沿海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
善,熊文灿建议恢复这个地区正常的海上贸易。
不管菲律宾的海运、关税和其他记录是多么不完全,却都表明中国商人
并没有等待政府的批准才做生意。在 17 世纪 20 年代末,他们再次开始了同
西班牙的大规模贸易。③到 1632 年,通过马尼拉流入中国人手中的白银数量,
每年达 200 万比索,④这是一个极大的数目。⑤不完整的和有时是矛盾的贸易
③ 赵翼:《廿二史劄记》'46'(序,1795 年和 1800 年;上海,1937 年重印;台北,1971 年重印),第 514—515
页。
④ 冯铨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240—241 页。
① 周顺昌传见《明史》'41',245,第 6353—6355 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274—277 页。又见贺凯:
《苏州和魏忠贤的代理人:〈开读传信〉译文》'268',见《人文科学研究所创立二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
(京都,1954 年)第 224—256 页。
② 《国榷》'498',6,第 5330 页;赵翼:《廿二史劄记》'46',第 512—513 页。
① 崔呈秀传见《明史》'41',306,第 7848—7850 页。
② 《明史》'41',110,第 3379—3381 页。
③ 《明史》'41',112,第 3492—3495 页。
④ 傅吾康:《明史资料介绍》'172'(吉隆坡和新加坡,1968 年),第 17、32 页。
数字,使概括发生困难,但看来在 17 世纪 30 年代初,由于葡萄牙人通过澳
门运入大量白银,中国同日本的商业活动也大有起色。①这些发展似乎给明帝
国的这些与海上贸易最直接有关的地区带来了暂时的繁荣。
经济衰退和西北的叛乱,1628—1631 年
其他地区没有这么幸运。1628 年春,萧条的西北省份陕西受到严重干旱
的打击;到冬天,一些地区的情况骇人听闻,卖儿卖女很平常,人相食的事
时有所闻。当政府无能提供食物以减轻饥荒时,就爆发了叛乱,特别是在这
个省的东部和中部。②
1629 年初,当皇帝为了削减政府开支而减裁驿站数目和人员时,局势恶
化了。①这壮大了造反队伍,因为被裁的人员无以为生。官军中的逃兵和叛变
者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据报告,造反活动很快就蔓延到全省。1629 年 3 月,
为了对付迅速恶化的局势,左副都御史杨鹤(约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