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不犹豫,特别是当他们妨碍了他的时侯。1633 年上半年,曾在钱谦益一案中
支持过他的首辅周延儒,被控犯了种种罪行,包括一条荒谬的指控,说他接
受陕西一个造反领袖的贿赂。当周延儒向温体仁求援时,温体仁不理。他在
那年 7 月被迫辞职,而代替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温体仁。
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干旱、饥荒和叛乱,1632—1636 年
虽然杨鹤在 1631 年 10 月罢官后陕西的军事形势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
基本上是一个假象。造反者不过是涌进别的省份以逃避官军或陕西恶劣的经
⑤ 下面一段大大有赖于詹姆斯?B。帕森斯的《明末的农民起义》'418'(图森,1970 年),第 1 章。也见李
文治:《晚明民变》'334'(上海,1948 年),第 15—51 页。
⑥ 《国榷》'498',6,第 5469 页;李文治:《晚明民变》'354',第 24—25 页。
① 杨鹤传见《明史》'41',260,第 6725—6728 页。
② 皇太极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1 — 3 页。
① 满桂传见《明史》'41',271,第 6957—6960 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561—562 页。
济情况,因为那里的许多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劫掠了。到 1632 年底,造反
活动的中心转移到山西东南、北直隶西南和河南北部,那里的一些造反者得
到相当大的成功。他们占领了山西和河南边界的城镇,杀掉官员和许多地方
名流,很少遇上官军。从政府角度看,最可怕的情况是,造反者不仅证明他
们有能力在山西中部汾河沿岸相对富庶的地区有效地作战,而且他们已经转
向中国北部平原,能够进犯北京了。②
朝廷迅速行动起来应付这个威胁。1633 年初,官军在山西和河南边境对
造反者取得一连串胜利。尽管他们在山西南部不时受到挫折,但到 12 月,他
们已经迫使许多造反队伍退过黄河,进入河南中部、湖广北部和陕西南部。
这些地区由于受到 1633 年的干旱与饥荒的影响,③当造反军不去他们的老
巢,而向西部和南部推进时,就给他们提供了补充兵源。12 月 27 日,河南
西北的渑池陷落;四天后,渑池西南的卢氏受到攻击;到 1634 年,一些造反
队伍在湖广北部的汉水沿岸自由来去。1634 年 3 月和 4 月,造反军对长江沿
岸展开袭击,他们在那里穿过湖广和四川之间的巫山峡谷。
政府再次逐渐控制了局势。1634 年初,任命曾在陕西北部大胜造反军的
陈奇瑜(1616 年进士,1648 年去世)①总督河南山陕川湖五省军务,专办“流
贼”。不出数月,陈奇瑜设计在河南西部靠近陕西边界一个偏僻的峡谷中,
诱陷数千名造反军。然后,他在一个引起争论的行动中断送了自己前程。他
接受李自成(1605?—1645 年)②和其他几个造反领袖的投降,派人将他们
及其部下遣送回陕北。但是造反者的投降是假的,他们杀掉护送的人,在陕
西具有战略意义的渭水流域开始了一连串成功的袭击。这次灾难后,陈奇瑜
继续留任了几个月,随后被逮捕,由洪承畴(1593—1695 年)③和卢象昇(1600
—1639 年)④代替,他们有以前在西北作战的经验。
洪承畴和卢象昇用了两年时间同流动的造反者作战,同时努力驾驭他们
手下难以驾驭的人员。1635—1636 年,造反活动扩大,⑤对朝廷幸运的是,
1635 年初造反领袖们在河南开的一次秘密会议,没有像它的策划者期望的那
样,达到目的上和组织上的统一。⑥不过,在 1635 年的 2 月和 3 月,仍有两
股造反军在发动一次深入北直隶北部的战役中,设法尽量做到互相配合,他
们蹂躏了汾阳,掠夺属于皇室的财产。但他们没有在那里站住脚,第二年,
他们的活动集中在陕西、河南和湖广西北。1636 年他们第二次窜犯南直隶,
被卢象昇击退。
尽管造反者未能在帝国的经济腹地获得一个坚强立足点,但他们的人数
却大大增加了,常常对派去镇压他们的官军造成重大损失。1635 年 8 月,名
② 迈克尔?库珀(耶稣会):《通译员罗德里格斯:一个在日本和中国的早期耶稣会士》'126'(纽约,1974
年),第 342 页。
③ 罗思:《满汉关系》'439',第 26 页。
① 祖大寿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769—770 页。
② 《明史》'41',271,第 6966 页。
③ 张存仁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11',第 56—57 页。
④ 孔有德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435—436 页。
⑤ 耿仲明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416—417 页。
⑥ 孙元化传见《明史》'41',248,第 6436—6437 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686 页。
望很高的总兵官曹文诏(死于 1635 年)①和他的两千多人在甘肃东部遭到伏
击,全部战死。下个月,已经成为重要的造反领袖之一的李自成,占领陕西
中部的两座州城,杀了两地的州官。李自成因陕西缺食,欲渡河去邻省山西,
被山西巡抚吴ǎ保担福埂保叮矗础∧辏诨魍耍黄戎匦禄氐剿募蚁缟挛鳌K?br /> 然李自成继续逃避,但 1636 年 8 月,陕西的官员们设法在咸阳西南的周至县
附近捉住了富有经验的造反领袖高迎祥(死于 1636 年)。高迎祥被送到北京,
在当年晚些时候被处死。
即使有这些胜利,政府在 17 世纪 30 年代中期的工作仍有不少缺点。它
的工作由于外地不断出现的军事紧急情况而大为复杂化。西北地区令人震惊
的经济形势为造反领袖不断地提供补充兵源。此外,各地官军的素质一直在
下降。中国的军事理论认为,恢复和保持民心对镇压造反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这个时期生活在陕西、河南和湖广许多地区的人民,认为某些政府将领
和他们的不受约束的军队跟他们要去镇压的匪徒一样危险。北京当局深知这
种局势内在的危险,但他们或者无能为力,或者不愿尽力。的确,朝廷很可
能感到它需要一切它能调动的军事支援,而过多地讲求方法和忠诚会起反作
用。
东南部的经济停滞和社会不稳定,约 1634—1638 年
明朝辽阔的国土,使得一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对另一个地区的影响很难作
出估计。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 1634 年初秋在南直隶的桐城县发生的一次武
装起义。③一种资料说,桐城的谋反者计划在一支造反军从西边到来时举行起
义。这支造反军始终没有来,谋反者就潜伏下来等待时机。9 月 14 日晚时机
来了,一伙“暴民”攻破桐城,大肆焚掠。一个当时的人记下了当时的情景:
乱民斩关、焚掠、结寨、扬旗、举火之夜,大姓俱走,此桐未有之变也。桐固鼎盛,而浇
漓怨毒风俗久变,讵知遂变而刀兵哉?④
另外一些观察家对暴力不太感到意外,并认为这是富人自找的,因为他
们蛮横地和经常非法地对待社会和经济的下层人。尽管桐城起义很快就平息
了,但那里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存在于 17 世纪 30 年代中国东南
的其他地方,紧张关系的造成,除了别的原因外,是由于地方官、腐败的衙
门和地主豪绅的勾结。许多地主豪绅多年来窜改赋税册以逃避大量赋税。⑤
由于中央政府不断催促地方完成定额,愈来愈重的负担就转嫁到小土地所有
者身上,他们无财无势,无法保护自己不受勒索。
这类小土地所有者中的许多人最后面临两个不得己的选择。他们可以把
土地送给有势力的豪绅,作为佃农耕种它,用高租换取保护;或者放弃他们
的土地逃亡,希望别的地方的情况会好一点。不论他们作何选择,他们的土
地或者荒芜,或者落入那些有能力逃避赋税的人之手。应交的赋税就压在剩
下来的小土地所有者身上,这种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① 钱龙锡传见《明史》'451',251,第 6484—6486 页。
② 乔允升、曹于汴传见《明史》'41',254,第 6553—6557 页。
③ 见本章,《魏忠贤的垮台》。
④ 钱象坤传见《明史》'41',251,第 6492—6493 页。
⑤ 何如宠传见《明史》'41',251,第 6491—6492 页。
许多纳税人的处境由于军费的增加而更加恶化,北京政府不得不减少不
必要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增加赋税,在 1618 至 1637 年间估计增加了六倍。
虽然关于过度的征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种传统说法,①最近有
一些学者表示保留,但不容置疑的是,赋税的增加是“对一架已经是疲敝不
堪的财政机器增加新的和额外的紧张……[并]把不能忍受的负担强加给一部
分纳税人”。②赋税的负担变得不堪忍受,不是因为捐税高(以 17 世纪的标
准看,可能是低的),而是因为许多捐税要用白银支付,这是一种难以得到
的东西。①
在中国东南部,这种情况在 17 世纪 30 年代中期更加恶化,这是由于 1634
—1636 年间西班牙当局在马德里和阿卡普尔科采取了一系列决定。他们决定
减少从新大陆流入马尼拉的白银数量,从而减少了控制那里的中国-西班牙贸
易的福建和葡萄牙商人的白银收入。②这种减少没有立即在中国引起财政危
机,一方面因为它对经济的影响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显示出来,一方面因为从
日本继续流入大量白银。①不过当时东南最富庶的地区的记载,表明经济情况
已经迅速恶化,一些官员和地方名流准备应付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动乱。②他们
的担心很快就证明是对的。
杨嗣昌的浮沉
北京的政治局势仍然不稳定。1634—1638 年间,在内阁任职的不下 19
人。③除此之外,虽然温体仁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保持首辅的职位,但当
令人沮丧的报告几乎从全国各个角落向皇宫飞来时,他也感到很难安慰皇
帝。令皇帝特别悲痛的事,是 1635 年 3 月造反者袭击凤阳时,皇室的陵庙被
亵渎了。④朝廷里与东林集团有联系的官员很快指出,温体仁的一些支持者应
对凤阳的防守负责。他们的论据显然给皇帝留下了印象,在那年晚些时候,
皇帝任命一个东林党人为内阁成员。
但温体仁仍然是朝中最有势力的人,以后两年里,在京师激烈的官僚斗
争中,他通常是胜利者。不过,1637 年初,他走错了一步,诬告并逮捕了他
① 《明通鉴》'210',4,第 3165 页。
② 《明史》'41',305,第 7827—7831 页;艾伯特?詹:《衰亡》'18',第 56—57 页;和邓恩:《巨人的
一代》'148',第 253 页。
① 例如,见《明人传记词典》'191'中的讨论,第 1477 页。
② 文震孟、何吾驺、钱士升、姚希孟等人的传,见《明史》'41',216,第 5718—5719 页;251,第 6487—6488
页、6495—6499 页;253,第 6532 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237—239、1467—1471 页。
① 关于这个时期一般情况的更详细的讨论,见帕森斯:《农民起义》'418',第 22—52 页;和李文治:《晚
明民变》'334',第 26—43 页。
② 虽然其相互关系(如果有的话)尚待研究,但应指出在 17 世纪 30 年代初,印度北部的许多地区也遭受
严重干旱。关于接着发生的经济灾难和人的困苦,见威廉?哈里森?莫兰:《从爱克巴到奥伦寨:印度经
济史研究》'394'(伦敦,1923 年),第 205—219 页。
③ 陈奇瑜传见《明史》'41',260,第 6729—6732 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85 页。
④ 李自成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491—493 页。
的宿乱钱谦益和他的一个亲密同事。北京的东林势力发动一场猛烈的反攻,
许多奏疏都指责他,最后迫使他请求告老回乡——显然认为他的请求会被拒
绝。然而却得到批准;1637 年 8 月,他回到浙江,第二年死去。
温体仁的突然离开政府,并不标志东林在朝中重新得势。他在内阁中的
替身之一是他的老助手薛国观(1619 年进士,死于 1641 年),①他从天启朝
起就反对东林集团。薛国观随即成为皇帝最信任的顾问之一,在以后几年中,
与东林有联系的官员极难使他们的意见为朝廷所接受。1638 年夏,忠于东林
的黄道周(1585—1646 年)②和他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