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袖归顺李自成,在这年最后三个月里,他袭击了河南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
区,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然后他向北移动,在 1642 年 1 月中旬包围开封,
这座省城是他在 1641 年想夺取而未取得的。2 月中旬,他把注意力转到这座
城市南边和东边靠近山东的地区,在这里停留了几个月,击溃地方防御,积
累力量,在 5 月再次包围开封。这次围攻持续了将近 5 个月,围攻结束时城
中有几十万人死亡,有的死于饥饿或疾病,其余的死于穿城而过的洪水,因
为造反者在 10 月初挖开了黄河上的几处关键堤防。由于开封破坏得很厉害,
李自成没有在这里久留,便转向更有希望的地区。到 11 月,他回到开封西南
60 英里的南阳附近。
政府很快从陕西调来一支军队,这使李自成感到意外,他于是调头向东,
歼灭了河南残余的少数官军,消除后顾之忧。然后进入湖广北部。1643 年 1
月,他轻而易举地击败明将左良玉(1598—1645 年)①指挥的纪律败坏和完
全丧失士气的军队。左良玉和他的人马沿汉水流域溃退,李自成占领了战略
城市襄阳。在随后几个月里,李自成除掉了造反队伍中潜在的竞争者,巩固
了自己的势力,建立起政府的框架,代替明朝的统治。襄阳改称襄京,给这
座城市增加了帝王气氛,在传统的官僚机构中任命了新的官员,李自成暂时
⑤ 关于这次袭击,见帕森斯:《农民起义》'418',第 38—39 页。
① 薛国观传见《明史》'41',253,第 6537—6541 页。
② 黄道周传见《明史》'41',255,第 6592—6601 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345—347 页。
③ 杨嗣昌传见《明史》'41',252,第 6509—6521 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538—1542 页。
① 阿济格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4 — 5 页。
忍住没有称帝,而是称新顺王。
但他一心一意要推翻明朝,1643 年夏末,他回到河南,准备进攻北京。
首先,他必须对付总督孙传庭(1619 年进士,死于 1643 年),②他曾在 1642
年在南阳打败过他。自那时以来,孙传庭在陕西建立起一支可观的军队。虽
然他怀疑实行进攻战术是否明智,但还是服从了京师来的命令,在秋末渡过
黄河进入河南。在这次对造反军作战的初期,孙传庭相当成功,使北京的军
事策划者很高兴。但后勤以及其他的问题,使他不能继续进攻,到 11 月初,
他开始全面撤退。李自成追赶他,通过潼关进入陕西,11 月中旬,孙传庭在
一次勇敢的最后抵抗中被杀。1643 年 11 月 22 日,李自成占领省城西安,并
在两个月内控制了该省的绝大部分。他现在的事是向北京进军了。
他这次进军像过去许多次那样,得到满族人的威胁的帮助。满族人迫使
明廷把人员和物资调往东北前线,而不能用来对付陕西和别的地方的造反
者。1641 年 9 月,总督洪承畴(他是在 1638—1639 年冬从西北调来抵御满
族人入侵北直隶和山东的)企图援助在锦州附近被围的明将祖大寿,但在山
海关东北 100 英里的地方落入皇太极设下的圈套。一切救援的企图都失败
了,在 1642 年的 3 月和 4 月,这两员明将先后投降。1642 年 4 月 8 日锦州
陷落后,明朝在长城以北的防御实际上崩溃了。
1642 年夏末,皇太极在与明廷的秘密讲和失败之后,③派他的哥哥阿巴
泰(1589—1646 年)④和其他将领乘胜进入中国东部,远至南直隶北部作战。
这次战役持续了将近七个月。当它结束时,明廷在许多地方的控制受到严重
削弱;无数官员和地方领袖在战斗中被杀或自杀。单是阿巴泰一人据说就攻
下了 94 座城镇,俘虏 360000 人,夺得大量战利品。⑤不管这些数字怎样被夸
大,无庸置疑的是,北直隶、山东和南直隶的破坏,使明朝丧失了免于失败
的机会。
这次战役也导致了首辅周延儒政治生涯的突然而可耻的结束。1643 年 5
月,当满洲军队从山东北移,对北京构成威胁时,周延儒自请去京师东边几
英里的通州督师。皇帝立刻接受了他的请求。他去通州显然是决定与敌人交
战,如果情况变得绝对必要的话,但是由于满族军队撤到了长城以北,通州
没有什么战斗。尽管这样,他仍然声称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于 6 月下旬回到
北京,大受奖劳。20 来天以后,皇帝知道了这次“胜利”的真情,将他罢官。
这年的晚些时候,他以贪污罪被捕,于 1644 年 1 月 15 日赐死。
这时朝廷面临的形势非常暗淡。一位作者对此作了贴切的描述:
1644 年初,军饷欠款已经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现在实
际上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粮,户部就买杂粮凑数。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五个月没有
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 100 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吃的。士气和
纪律涣散到这种地步,一个将军报告说:“你鞭打一个士兵,他站起来;但与此同时,另一个
又躺下了。”王朝快完了,这是不令人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时还没有完。①
② 关于条约,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7 页和第 1372—1373 页。
③ 《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216 页。
④ 例如,见李文治《晚明民变》'334'第 124 页关于这一点的简要讨论。
⑤ 张献忠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37—38 页。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564—565 页关于这个决定的讨论。
顺朝过渡时期
对当时生活在中国的许多人和以后的大多数历史学家来说,明王朝的结
束是在 1644 年 4 月 25 日午夜刚过不久,当时崇祯皇帝在一个忠心的太监陪
同下,爬上御花园里的一座小山,自缢于寿皇亭。①
49 天前,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顺。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军队横扫山
西,进入北直隶北部,到 4 月 24 日,就在北京郊区扎营了。崇祯皇帝拒绝逃
往南方和以他的名义在那里组织抵抗运动,最后企图打扮成太监逃出皇宫。
这个企图失败后,据说他就不太高贵地去寻死,临死前把眼前的这场灾难归
咎于几乎每一个人,就是不归咎于他自己。他的一些大臣表现得要高贵一点,
他们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以自杀来报答皇帝和王朝给予他们的恩惠。
1644 年 4 月 25 日早晨,李自成的士兵终于在京城的街道上出现,他们
以值得注意的克制态度执行他们的任务。对老百姓施加暴力是不予宽恕的,
抢劫者被立即处死;当李自成在午后到达皇宫时,城市已笼罩在一片平静气
氛中。这种纪律和秩序主要归功于从前的明朝官员和儒生顾问,他们是在李
自成在西北最后几年的战斗中参加进来的。这些人下决心帮助他建立一个名
副其实的新王朝。任何有损于李自成威严而合乎情理(如他们所认为的)地
接替皇位的事情,都在禁止之列。
当李自成知道崇祯皇帝死了时,他似乎真的感到悲伤。弗雷德里克?韦
克曼认为,这是因为他“感觉到了在中国的政治看法中弑君者可怕的负担,
他可能还认识到篡位者很少能长久在位,通常要被一个对推翻前皇室没有责
任的人所接替。②这可能说明为什么李自成一再推迟他的登基仪式,而宁愿保
持顺王的头衔,这是 1643 年他在咸阳自封的。
无论李自成对登基有什么疑惧,组织与充实他的官僚机构却不能等待。
虽然大多数重要职位由 1644 年以前投奔他的人担任,但由于他自己的队伍中
缺乏合格的人员,他不得不从一开始就从成千留在北京的明朝官吏中选用有
才能和专长的人。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使人困窘的安排。李自成从前的许
多反政府宣传,曾直接指向北京的当权者,他和他的助手都不想原谅或忘记。
由于这个原因,挑选出来为新政府工作的人,大多数是低级官僚,至少从理
论上说,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制定导致明朝覆灭的政策。
在没有在顺朝政府中得到职位的人当中,有一些人不久就面临比失业更
坏的命运。李自成进北京几天后,就面临崇祯皇帝在位的最后几个月所面临
的同样问题:如何给他的军队发饷。李自成期望在国库里找到的大量财富并
不存在。5 月 1 日,他同意从拘留在城内各军营中的许多明朝官员身上筹措
款项。知道要他们自愿捐输势必很难,负责这些军营的将领们就开始实行一
套使人毛骨悚然的拷问,以便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许多俘虏困此丧命。到
5 月 12 日,就连李自成也看出事情做得太过分而下令停止。但将领们对他们
努力的效果感到很满意,当得到释放剩下的俘虏的指示时,他们很快把注意
① 岩生成一:《朱印船贸易史之研究》'277'(东京,1958 年),第 327 页;奥斯卡?纳霍德:《十七世纪
时荷属东印度公司与日本的关系》'402'(莱比锡,1897 年),增刊,63;和博克瑟:《从阿马康来的巨舶》
'10',第 159 页以下各页。
② 布莱尔和罗伯逊编:《菲律宾群岛》'8',29,第 203—258 页;昌努:《菲律宾》'50',第 157、159 页。
力转向北京的商界。
这种不正当的做法,导致军队纪律的松弛。不久,顺朝的士兵就在大白
天抢劫商店和居民,使那些从“腐败残暴”的明朝政府统治下解放出来还不
到一个月的人感到恐怖。李自成企图恢复秩序,但不成功,当他在 5 月 18
日骑马出京去指挥北直隶东部的一次战役时,他的王朝的命运看起来无疑是
晦暗的。当他在东北受到最后一个明朝统帅吴三桂(1612—1678 年)和满族
将军多尔衮(1612—1650 年)①的沉重打击,于 14 天后回到北京时,他的王
朝的命运看起来就更加晦暗了。6 月 3 日,在最后一次疯狂的抢劫和流血中,
李自成终于在武英殿的一次匆匆组织的仪式上称帝。第二天,他放弃北京,
去西安准备即将来临的许多次战斗。
1644 年 6 月 5 日早晨,多尔衮的前锋到达京师郊区,当天下午,多尔衮
和他的近侍住进了紫禁城。在近 30 年的公开战争之后,满族人终于开始统治
中国。多尔衮立刻派兵追击向西逃窜的李自成。这事留待清史开头几章再讲。
在那时以前,明史的最后一章正在北京以南很远的地方——在明朝原来的京
城南京展开。
① 《明通鉴》'210',4,第 3318—3320 页;《明史》'41',21,第 6514—6515 页。又见《明人传记辞典》
'191',第 1540 页。
第 11 章 南明,1644—1662 年
弘光政权
1644 年夏,当造反军在山西、北直隶和山东横冲直闯时,中国南北交通
遭到严重破坏。黄河以南的明朝军事当局陷入混乱、拖拉与缺乏指挥的状态,
邮传和运输路线上的在职人员,大都放弃职守,道路上挤满了难民,他们把
瘟疫、惊慌、敌探和关于北方情况的种种可怕的传闻带到南方。4 月 5 日,
崇祯皇帝曾下诏天下勤王。但在造反者攻陷北京 21 天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
法仍未发兵。又过了 20 多天,崇祯皇帝自缢的可靠消息才到达南京。
这个消息不仅震动了南京和北直隶的官场和社会贤达,而且传遍南方,
在晚明的社会动乱中掀起新浪潮——城市暴乱、佃户和奴仆反抗主人、工场
和矿厂工人罢工、土匪袭击、各式各样地方武装集团造反——这股浪潮在许
多地区几十年都没有平息。第一个南明朝廷正是在地方失去控制和整个社会
缺乏有指导的、协调的军事化的情况下,企图建立一个恢复北方和明帝国的
基础。
首先要考虑的是崇祯皇帝的继承者。当时谁也不知道皇太子(朱慈烺)
或他的两个幸存的弟弟的下落,②有些人出于这个理由,主张推迟新君主的选
择。但更多的人感到及时拥立一个君主对于团结全国是迫切需要的。到 5 月
22 日,当留都南京职位最高的在职官员第一次聚集拢来商讨这一问题时,几
个从河南和山东的封地逃出来的明朝藩王已经到了淮河地区。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