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后,他们相互间常常为争夺好水手、基地和给养而争斗。不可否认,有些是
忠于明朝的爱国志士;不过,支持朝廷的军阀之间的自相残杀,削弱了鲁王
政权的抗清努力。
这时最重要的军阀是黄斌卿。1645 年,当隆武皇帝命他在杭州湾地区配
合反攻行动时,他开始在浙江北部沿海的舟山岛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基地。后
来,他只在对他有利的前提下与其他明水师将领合作。不久,他就以更爱跟
自己的同胞而不是跟清军打仗出了名,但由于他的战略位置,这种态度被容
忍了。
两件亲身经历的事似乎巩固了黄斌卿对基地的选择,即优先考虑海上基
地而不是大陆基地。第一件事,1647 年春,清松江总兵吴胜兆准备反正,黄
斌卿参加了从外面去支援的尝试。但是,支援的舰队被台风吹散,后来当它
到达长江口时,被清军防守部队歼灭了不少人。吴胜兆军队中的爱国志士拒
绝因此而放弃他们的计划,在 5 月 24 日企图举事,但没有成功。许多文武官
员在这次事件后被处死。②清当局于是决心制服湖“匪”、苏松军人中的叛逆
和沿海的忠于鲁王分子这个煽动叛乱的渊薮。
第二件事,黄斌卿被说服带领一支水师去宁波,那里的爱国志士计划起
义,把这个府从清的控制下夺过来。但密谋者被出卖,起义没有发生。接着
又有许多人被捕和处死。①在这两件事以后,黄斌卿再也不参与对大陆的进
攻。他甚至更不愿意让监国鲁王在舟山建立朝廷。
郑芝龙不能说服他家族中最重要的战斗成员跟他一起降清。在他被带往
北京后一个时期内,郑家在安平(靠近厦门)的老家没有受到清军的袭击。
这种大度当然是清廷策略的一部分。但是,清廷以为只要郑芝龙活着并对他
们有好感,他们就可以不用一兵一卒而得到郑家其他人的支持。因此,郑氏
② 廖汉臣:《郑芝龙考》'338',见《台湾文献》,10,4(1959 年 12 月),第 63—72 页和 11,3(1960
年 9 月),第 1—15 页。
① 《隆武遗事》,'365',附录(清初;1911 年—1912 年上海重印;1968 年台北影印),第 11—12 叶。
得以保持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的控制,并在厦门和金门岛上建立基地。接替
郑芝龙的主要人选是他的弟弟郑鸿逵、他的族人郑彩和他 22 岁的儿子郑成
功。①郑成功象征性地奉隆武正朔,并在时机到来时改用永历年号;他从不承
认鲁王的监国地位。由于几乎没有自己的军队, 他开始积蓄进攻泉州和漳州
所必须的经验和他所需要的人员。
在拒绝承认监国鲁王上,郑成功是个别的。重新集合在鲁王旗帜下的人,
大约有一半属于从前的隆武朝廷,他们差不多全是从浙江、福建乘船来的,
此外,南直隶来的约占一半。现在在东南沿海形成的明朝抗清力量的党派之
分,不是先前鲁王派与隆武派对抗的继续,而是监国鲁王的新政权与变化中
的郑氏集团之间的党派之分,后者最后被郑成功控制。
郑彩比较矛盾。他似乎希望有机会仿效早先郑芝龙充当隆武皇帝的保护
者的角色,成为监国鲁王的下一个主宰者和供养者。1646 年 12 月,他驶船
到舟山地区,把鲁王接回厦门。郑彩与郑成功的对立,使后者更有理由不理
监国鲁王,但郑成功由于还无力对郑彩采取敌对行动,遂不作任何要把鲁王
从郑氏基地赶走的尝试。
福建阶段
1647 年从春到秋,支持鲁王的军队进攻漳州府(在福建最南边)和福州
府的清阵地,包括省治在内。进行这些进攻的,是郑彩与其他早先曾在鲁王
和隆武政权下任职的水师将领。到 9 月初,为了更直接地鼓舞对福州的进攻,
监国鲁王已从厦门岛北移至长垣岛。①从这时起到鲁王政权实际结束止,鲁王
军队活动在从福州向东北到浙江一带,郑成功的军队活动在从泉州向西南到
广东一带。这种划分不是正式商定的,而是情况使然。
11 月,监国鲁王开始在长垣岛重建一个正式朝廷,任命了许多大臣,他
们中有的来自前绍兴朝廷,有的来自前福州朝廷。两个阵营的官员在一起工
作得很融洽,当收复了福建东北部的几个地区时,精神都很振奋。福建山地
的义军对鲁王在沿海的进攻作出的反应也是令人鼓舞的。1647 年的秋冬两
季,福建中部山区到处都有明藩王和当地义军领导的暴动。第一次这样的暴
动甚至威胁到清军对他们的山区重镇浦城的控制。不久,福建中北部的几乎
每一个地区都起来反抗。尽管清军设法保住或夺回一些要害地点,但对这个
地区的征剿一直持续到 1651 年。
这次在福建对清军的挑战,并非一切都始终顺利。最带来损害的,是郑
彩与监国鲁王的某些其他支持者之间产生了不和。郑彩是个军人,他想把持
朝政的企图看来引起对他极大的不满。但除去这个问题,鲁王政权也缺乏足
够的人力与内地的义军联合行动。再有,在这里如同在别处一样,清军更擅
长陆战,在战术上比明军有更大的灵活性。
到 1648 年春,清军重新占领了几乎全部鲁王军队在福州府的据点。一年
① 在汉语中,志愿为事业而战称为“义”。在这里,“义”还增加了一层含义,即“义军”的领袖们与晚
明政治中的“清流派”有联系。
① 森正夫:《17 世纪福建宁化县黄通的抗租叛乱》'396',见《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史学系列,
20(1973 年),第 1—31 页;21(1974 年),第 13—25 页;25(1978 年),第 25—65 页。
后,福建东北部已经收复的地方重又丧失。这时候,郑彩失去了支持鲁王政
权的兴趣,回到厦门,希望与郑成功和解。监国鲁王留在海滨,直到张名振
再一次救了他。1649 年 7 月,张名振收复了海岸要塞健跳所,监国鲁王得以
在那里重建他的朝廷。
浙江阶段
鲁王朝廷从健跳所很容易与浙东南山区的各武装组织取得联系,他们是
从 1646 年清军侵入周围地区后就在那里坚持战斗的。他们包括爱国志士和投
机的地方豪绅。此外,与福建东北部毗连的温州府的各支义军也得到鲁王朝
廷的鼓励和帮助。监国鲁王现在有两个机会在浙江建立一个陆上基地,但都
没抓住。一方面是因为清军能够坚持住。另一方面是因为鲁王政权缺少人力;
而且,在新的执掌兵权者张名振和他的政治上的批评者之间,有相当大的摩
擦。
在四明山依山结寨抵抗清军的人中,最强大与最得人心的是王翊,他是
个倔强的战士,出身低微。他在 1648 年春被清军打败后,重新拉起队伍,当
鲁王朝廷到达健跳所时,他正处在他的力量的顶峰。但是,尽管他坚决反清,
却不愿对张名振丧失他的独立。在鲁王朝廷与各山寨之间没有达成协议。
到 1649 年秋,健跳所的供应严重短缺,事情很明显,监国鲁王的朝廷必
须放弃它在大陆上的立足点。张名振和他的部下这时与心怀不平的将领密谋
除掉黄斌卿,把舟山岛作为监国鲁王朝廷较安全的驻地。黄斌卿失败后,于
10 月 29 日在舟山自尽,鲁王朝廷于 11 月移至岛上。1649 年以后,鲁王政权
处于孤立状态,并采取守势;它最关心的是生存下去。
清廷的战略是建立一支胜任的水师,与此同时镇压钱塘江东西两岸山中
的明义军。除此之外,继续封锁与舟山的贸易,欢迎明军中的逃兵来归。1650
年 10 月,清军对四明山中的抵抗者发动一次有计划的进攻,有效地摧毁了王
翊的组织。1651 年 3 月,由于琐屑的然而激烈的争吵,一个被暗杀的明将领
的某些部下逃到清方,向敌人报告了舟山的情况。这样,到 1651 年秋,清军
怀着相当的信心准备进攻这个岛屿。
从 10 月 4 日到 15 日,清军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精心策划的夺取舟山的战
役。这次战斗的主要冲击力量,是来自定海的一支清军,它在舟山海道上摧
毁了明军的一支主要舰队。监国鲁王可能事先得到警告,同张名振离开舟山
城,留在一只船上。10 月 15 日,在坚守了 10 天之后,城墙终于被大炮攻破。
鲁王的大多数亲属和朝臣壮烈牺牲,其中许多人自尽。
随后,张名振带着监国鲁王沿海岸南行。1652 年初,他们和朝中的少数
幸存者在厦门被郑成功收留。这时郑成功或者已经消灭他在郑氏集团中的对
手,或者已经将他们置于控制之下。此外,张名振现在力量很弱,不能不听
从郑成功的统率。郑成功与两广的永历朝廷保持象征性的联系,接受永历的
封爵,①并对永历的求援作出了反应,尽管不成功。鉴于这些情况,郑成功很
可能是以藩王之礼对待鲁王,而不承认他的监国地位。总之,监国鲁王在厦
① 关于隆武皇帝和皇后的最后命运有各种说法。这里的记述根据江日昇:《台湾外记》'74'(约 1708—1718
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60,台北,1960 年),2,第 94 页和《清实录?顺治实录》'494',29,第
2 叶(第 341 页)。
门岛定居下来,于 1653 年放弃监国地位。①
从日本求援
以水师支援监国鲁王的人,就是那些在晚明时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从事
大规模非法贸易的人。郑氏集团不过是这种海盗贸易者中组织得最好的。郑
成功在日本出生,他的母亲是日本人。像郑成功这样的人,长期以来就跟受
益于中国贸易的日本地方贵族和官员关系密切。尽管明廷在一世纪前就禁止
这种贸易,并在 16 世纪 90 年代断绝了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但日本人仍然坚
持与中国贸易。甚至在 17 世纪 30 年代,为了消灭在日本的基督教和缩减并
控制进入日本的欧洲贸易船只而实行一项排外政策时,这种情况仍然不变。
此外,以建立德川幕府告终的 1600 至 1615 年之间的战争,使日本武士得到
了勇猛的名声。因此,南明的海上支持者不断去日本招募兵士,取得武器和
战争物资,是并不奇怪的。②
首先向日本请兵的是郑芝龙,1645 年 12 月,他的代表出现在日本指定
的外事港口长崎。两个月后,隆武政权的一个将领来求兵和盔甲。对第一位
使者的答复没有记载;对第二位使者的要求则根据明朝和日本都禁止出口武
器的条文予以拒绝。隆武朝廷的下一个使者似乎对江户幕府感到兴趣。1646
年 10 月,黄徵明既作为郑芝龙个人的代表又作为朝廷的密使,想要获得一些
日本最好的军队。这一次幕府的回答暂时是否定的,因为日本领导人显然正
在考虑某种军事行动,需要知道更多的关于中国的情况。但是,在把回答传
达给黄徵明之前,福建沦陷和郑芝龙降清的消息传到江户。所有进行军事援
助的想法都被放弃了。接下来是 1647 年春由监国鲁王的追随者担任的正式使
命,但这次被日本人用站不住的借口拒绝了。
于是企图绕过幕府,直接求助于有势力的岛津氏族,他们从萨摩岛上的
领地与中国进行贸易,关系密切,对明朝抱同情态度。1647 年夏,黄斌卿允
许他的弟弟陪伴热情的沿海抗清战士冯京第去萨摩岛,也许是希望重提先前
未达成的关于获得人员、粮食和武器的协议。据说岛津氏族的确送了大量明
初的货币去舟山,但不是军事援助。
尽管接连失败,明朝爱国志士仍然希望通过贸易和文化渊源关系从日本
得到某种形式的援助。郑氏尤其坚持谋求以中国药材、丝、白银和其他货物
换取日本的武器和给养(特别是制造黑色火药的硝石)。在舟山时,鲁王政
权曾企图赠送珍贵的佛物给长崎的一座庙宇以博得好感。虽然这个使者未被
接见,但据说后来日本人为解救舟山的饥馑,送去大量谷物。而郑成功,通
过恭维和通过透露他的日本血统,可能得到了一些大炮和武器。
虽然我们很少知道日本人对这些请求的具体答复,但看来他们大体上出
于三个理由,不愿给明朝的爱国志士以直接军事援助:忙于国内问题;新近
实行的排外政策(它除了排斥欧洲人外,也禁止日本人出国);对南明的能
力估计不高。渡过公海进入中国的军事冒险,可能严重破坏新的德川政府达
到的脆弱均势。此外,这样的行动将增加在滨海地带与好战的欧洲人发生冲
突的可能性;许多人还记得由于水师弱小,在 1592?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