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想与孙可望和解,但他讲和的表示都被拒绝了。1657 年夏末,孙可望被人说
服发动一次对李定国的惩罚性战争,却不知道劝他这样做的人是同他的对手
商量好的。9 月下旬,孙可望的军队越过贵州西部,10 月,他的军队在云南
东部与李定国军相遇,两军于是交战。孙可望的主要将领这时按事先商量好
的计策,倒过来反对他,孙可望的图谋全部化为泡影。他退回贵州,军队受
到很大损失,自尊心也大受伤害。
又羞又恼的孙可望前往湖广,于 1657 年 12 月向宝庆的清当局投降,以
发泄他对背叛者的仇恨。他强烈要求满族人给他一个“雪耻”的机会,让他
带领清军出征四川、贵州和云南。清军统帅对他不大信任,没有给他这样的
任命,但他们确实待他不错。
朝廷逃入缅甸
1658 年,在孙可望投降后一个月,清军分三路出兵,吴三桂从四川西北、
洛託从湖广西南、卓布泰从广西东北进入贵州。1658 年 6 月下旬,三支军队
在贵阳会合。随后,他们与洪承畴共商下一步行动。
在云南,永历朝廷调集军队抵御贵州的清军,但行动缓慢。到 8 月,才
在贵州西南部选定三个防御阵地防守各渡口。但这些防御工事顶不住清军的
协力攻击。从 12 月底至 1659 年 1 月,清军沿三条路线推进:吴三桂经七星
关向北;铎尼(他的军队刚换下洛託的军队)从北盘江上游渡河;卓布泰从
北盘江下游渡河。李定国在中央阵地死命阻挡卓布泰的推进,但受到沉重打
击,匆忙回云南府安排将朝廷迁移到较安全的地点。
这时可以考虑迁移到四川东部或广西南部,但朝廷除了继续向西撤退
外,实际上别无选择。少数人希望考虑逃过中国的西南边界;朝廷仍希望保
持对大理以西领土的控制。1659 年 1 月 7 日,当清军进入云南,皇帝一行离
开了云南府。护送他们的是沐天波,他在一路上遇到的土著官员中仍有影响。
同时,李定国和他最好的将领们准备拖住清军的推进。
2 月 2 日,吴三桂和卓布泰从昆明湖地区向西追击,摧毁所有的抵抗。3
月 10 日,清军进入永昌,这时,一再遭到自己的护送军队抢劫的狼狈不堪的
永历朝廷到达了中缅边界中国一侧的腾越。然后,李定国在怒江西边磨盘山
中的羊肠小道上停下来,对清军进行最后一次顽强的抵抗。在那里,清军险
些中了精心布置的埋伏,接着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都伤亡惨重。李定
国和他的残部设法南逃至边界地区。饱受兵变折磨的永历皇帝一行,在 3 月
下旬通过一处边关进入缅甸领土,①从腾越出发时有 4000 人,这时只剩下三
分之一。磨盘山伏击削弱了清军并打击了他们的士气,他们的追踪,过腾越
不远即止,没有穷追。
当李定国和他的伙伴白文选分别在缅甸东北地区恢复元气时,清廷在云
南府周围和其他地点派兵驻守。在总督洪承畴的指引下,清廷暂时集中注意
恢复农业,学习驾驭土著领袖,并向缅甸人施加外交压力。他们希望失败、
饥饿和疟疾将最终毁灭李定国剩下的军队。
永历皇帝在缅甸的困境
在边界的缅甸一边,几乎已被所有的兵士抛弃的永历一行,在继续前进
之前,被迫放下武器。几天后,皇帝和 646 个随行人员在大金沙江(伊洛瓦
底江)岸的蛮莫上船。其余的人陆行,相约与皇帝一行会于缅京阿瓦。但皇
帝一行在井梗被暂时扣留。陆行者也许被误认为入侵者,于 5 月初在阿瓦地
区被杀,只有几十人逃进了荒野。1659 年 6 月,永历皇帝一行到达阿瓦,被
安置在京城对岸一处简陋的营地。皇帝一行长时间受到缅甸政府的冷遇。虽
是粗茶淡饭,但还过得去,皇帝的随行人员努力适应主人的愿望和缅甸的风
俗。
明代中国所称的缅甸,仅指这个地区的几个“蛮夷”国家和部落联盟之
一。在洪武和永乐两朝,通过设置“宣慰使司”(指定宣慰使但不指定僚属)
令其朝贡和配合军事行动,对这些政治实体建立了名义上的宗主权。缅甸各
部人民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有一个时期缅甸不复存在,到 16 世纪中叶才再
度出现。万历时期,缅甸向北扩张的战争侵入了云南。特别是在 16 世纪的最
后 10 年,缅甸和云南当局经常发生战斗,争夺边界上的小州县。17 世纪初,
缅甸再次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但关系紧张,在万历朝结束后没有来往。实际
上,这时上缅甸各部屈服于缅甸,并开始接受阿瓦的缅甸政府的行政管理。①
现在的缅王他格利远比他具有革新精神的前辈软弱,出于人道考虑,允
许永历皇帝避难,但他拿退入缅甸的中国军队没有办法。这主要是李定国和
白文选的队伍,他们不仅在缅甸东北部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以煽动边境的
部族叛乱相威胁。事实上,从 1660 年春开始,这些军队几次进逼阿瓦,要求
迎归永历皇帝。这使缅甸人感到恼火,因为即使交出皇帝,也不能保证他及
其难以驾驭的支持者愿意或者能够离开缅甸;而他格利控治下的阿瓦,没有
能力将他们赶出去。遵照主人的要求,永历朝廷的一些人以皇帝的名义敕令
入侵者离开,但两位中国将军干脆予以拒绝。
随着对缅京军事入侵可能性的增加,缅甸人对永历一行就不怎么客气
了。到 1660 年中秋,朝廷处于极度匮乏的境地。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用来换了
① 保罗?佩利奥特:《米歇尔?博伊姆》'420',《通报》,第 2 辑,31,1 — 2(1935 年),第 95—151 页。
弗里茨?耶格尔:《瞿式耜的晚年》'278',《中国》,8,5 — 6(1933 年),第 197—207 页。桑原骘藏:
《明朝庞天寿致书罗马教皇》'301',见《史学杂志》,11,3(1900 年 3 月),第 338—349 页,和 11,5
(1900 年 5 月),第 617—630 页。
① 后来同情爱国志士的记载,指认只有十几岁的热情的抗清者夏完淳为文官密谋者中的主要人物。见查继
佐:《东山国语》'16',沈起增订(1669—1676 年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163,台北,1963 年),
第 101—103 页。
食物。1661 年 6 月,缅王弟猛白弑兄自立,情况就变得更坏。猛白比乃兄有
魄力,准备同中国入侵者开战。②不久,永历的全体官员被邀请参加向新王效
忠的典礼,并安排这个朝廷的最后解散。这件事变成了一次大屠杀,所有健
壮的人均被杀害,其余许多人自尽。患严重气喘病的皇帝现在只有少数亲属
和随从陪伴,虽然活着,但处境极坏。所有这些不仅是新的缅王表示决心而
已,而且可能是在执行清廷的要求。
1659 年 12 月,北京命吴三桂总管云南事务。他建议采取坚决步骤立即
根除永历朝廷及其支持者,因为他们一直在煽动云南人抗清。北京的朝廷纯
粹出于财政上的原因,迟迟不批准这个行动。1660 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虑
财政和后勤问题,直到 9 月才最后批准出征缅甸。
从 1661 年 12 月下旬至第二年 1 月,吴三桂和内大臣爱星阿经木邦入缅
甸。他们击败了李定国最强的伙伴,迫使李定国向东撤退。1 月 20 日,清军
到达阿瓦东南约 20 英里的地方,几天后永历皇帝被交给吴三桂手下的人。不
久,皇帝开始了三个月的跋涉,回到云南府。1662 年 5 月下旬,他和他的十
几岁的儿子被秘密处死,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安全问题。③李定国甚
至被认为不值得追赶,大约在 8 月,在云南和今老挝边界附近的某个地方,
他在绝望中死去。①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被满洲人封为亲王。
郑成功的崛起
在中国和日本,郑成功是一个使历史家、剧作家和说书人着迷的传奇人
物。①他的名气来自几个因素,包括政治事件、生意才于和个人魅力。
第一,郑成功仿效他的父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海上组织。尽管有官方
的禁令与阻挠,中国沿海与东亚和东南亚各货物集散地之间的贸易额,到 16
世纪末一直在增长。这种增长受到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具侵略性的贸易和
航运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居民,直接或间接依靠海外贸易和国内的
沿海贸易为生。这些人似乎愿意服从任何种类有组织的控制,只要它能保护
他们不受到太大的干扰。明朝政府留下的这个空白,就由像郑芝龙这样的人
及其族人所填补了。
郑成功利用海上贸易的收益,加上他在商业上的一大部分人力、制造技
术和商船的总吨数抗衡清廷。但是,一个人能在什么程度上领导松散的海事
集团进行战争,是有限度的。事实上,这个时期有许多中国人逃避郑成功的
勒索和军事化,而移居台湾、暹罗、吕宋甚至南美洲西海岸。
郑成功崛起的第二个因素,是他抓住了清廷在心理上和地理上的弱点。
满族人以其骑战传统为最大骄傲,在陆上他们是杰出的。虽然他们很快适应
了江河与湖泊上的战斗,但对于大海他们感到困惑和害怕。在陆上和内河战
② 高宇泰:《雪交亭正气录》'283'(1655 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163,台北,1963 年),第 101—103
页。
③ 见本章,《两个朝廷的并存》。
① 长垣是福州沿海一群岛屿的合称,其中最大的即今马祖岛。见盛成:《沈光文与明思宗及南渡诸王》'469',
《学术季刊》,4,3(1956 年 3 月),第 51—52 页。
① 朱希祖:《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96',《国立北平大学国学季刊》,3,1(1932 年 3 月),第 94—97
页。
无不胜,使他们有能力完全征服中国(除去东南沿海一带),俘获明宗室的
最后一个代表,并“剿灭”被指责毁灭了明朝的造反军。因此,满族人在一
帮对海事同样无知的中国官员的劝告下,最后才选择消灭郑成功一途,是可
以理解的。
即使清廷迅速克服了它对沿海地区的厌恶,财政上也受到阻碍。浙江东
南部、福建和广东最东部的难以进入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使得运送军队到那
里去和维持大量驻军费用太大。如果采取驻防的办法,那么就需要极大数目
的兵士驻守海岸线上的每一座城市中心以对付“海盗”的进攻。实际上,与
海上的造反者打交道,将需要一大笔投资——亦即建立一支水师。所以并不
奇怪,清廷最初企图跟郑成功谈判,并且选择了依靠陆地(把居民迁往内地)
的战略,②直到 17 世纪 60 年代他们才终于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海上的战场上
来。在这样做时,清廷的目标不仅要夺取郑成功军队的一切陆上基地;更重
要的是,他们想釜底抽薪,断绝一切日常供应:从居民得到产品和服务——
粮食、食品、木材和造船技术。③
郑成功崛起的第三个因素,是他的自觉。从 1646 年他拒绝跟随他的父亲
降清起,他就开始训练他自己的小队战士。他对个人命运有一种不寻常的意
识。此外,与这种意识相结合的,是相当的管理技巧、商人的精明和竞争性。
他在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才能以及他的超凡魅力,使他能用铁腕约束部下。他
在招纳从前的对手上取得明显的成功,用这种方法得到几个最有价值的将
领。但是,他对部下所犯的即使是比较小的错误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不论
他们职位的高低与关系的亲疏,导致部下的变节,从而削弱了他的运动,损
害了他的利益。
第四,也是最后一个因素,是郑成功聪明地打出明朝正统的旗号,尽管
他离朝廷很远。他与隆武皇帝的亲密关系、他的接受国姓和他的殊荣,前面
已经谈到了。同朝廷的这种直接联系对郑成功决定献身明朝的事业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当他领导下的机构逐渐壮大,他采用明朝的各种制度形式,只略
作修改以适合他的情况。①他以完美无缺的礼节和谦卑处理他同遥远的永历朝
廷的关系;但他也学会只在符合他在东南战场的企图时服从命令。对他来说,
献身于明朝的事业更多地出自抵抗异族征服的本性,而不是为了维护一种政
治制度。这样,他从一个适合于他的个性的象征中得到力量,而又不受制于
皇帝的官僚机构或一个真正的君主。最主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集团的利益
与朝廷的利益等同起来。
郑成功的崛起有三个阶段。在 1647—1651 年间,他以一个无可争论的海
上领袖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