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散了远征军,准备过冬。第二年春天,他开始一个新的训练计划,第一次创
立了著名的“铁人”军——披铠的壮士。
1658 年 6 月中旬,郑成功再度进入浙江。温州被围困了一些时日,但在
搜集了足够的给养之后,郑成功即把舰队带往舟山,这时的舟山已被清军撤
退一空。当他北去长江口的崇明岛时,他的舰队中途停在羊山岛,在这里遇
上猛烈的台风,损失惨重。仅在一只船上,就有 230 名郑氏亲属和家人牺牲。
战士的士气十分低落,舰队的残余部分回到浙江东南沿海休整。1658 年 12
月,郑成功占据温州附近的瓯江口,把军队分散到沿岸的管辖地过冬。尽管
郑成功这时处境不好,但清军未能将他逐出温州地区,使他能够驻在那里直
到 1659 年 6 月。
然后,郑成功开始了他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北伐。他首先在宁
波取得物资,并使附近定海的清水师失去战斗力。7 月 7 日,他的舰队到达
崇明岛南面的沙岸。他让舰队把守长江宽阔的外口,在这个月剩下的时间里,
对附近的乡村进行有限的但必要的劫掠。
郑成功通常对他的谋略守口如瓶,因此,他对这次出征长江毫无掩饰之
意是值得注意的。从 1653 年起,他的水师就在他的命令下骚扰长江口,从
1655 年起,他不只一次直截了当地告诉清廷,他想进攻南京地区。现在,他
在沿江而上之前拖延了 21 天,随后又采取了较慢的行动方针,似乎不在乎给
清军以结集防御力量的时间。
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是郑成功太自信了。他想进行一场尽可能的大规模
战斗,这样,他的胜利将在汉族人民和满族领导层中产生相应的心理影响。
他在前几次征战中也都坚持这一战略;但将它用于江南时,由于过分自恃而
遭到失败。首先,清廷在别处的控制并不像他所想的那样已经崩溃,而南京
在任何情况下都驻有重兵,不像沿海的州县。此外,近几年来张名振和其他
人一再威胁长江三角洲地带,使清军有了经验,促使他们采取特别的措施阻
止敌船通过镇江。郑成功来得太晚,如在一年以前,当清军的主要力量在西
南各省作战时,他可能获得成功。但当他在 1659 年夏天到达时,这些远征军
的大部分正陆续回到南京。
然而郑成功拥有重要的军事手段以及广为传播的名声。他的兵力强大—
—约 2000 只大小船只,运载约 200000 名训练有素的战士——他的军官富有
经验,如果对生疏的长江地区略感不安,那也是微不足道的。此外,在这次
战役中郑成功依靠一个对长江具有宝贵经验的人,一个一心一意献身明朝中
兴的人。张煌言在监国鲁王和永历两个朝廷都担任兵部尚书之职。自从 1646
年浙江和福建沦陷后,他就积极参加进沿海的抗清运动,他曾长期担任张名
振的助手。①
因此,当郑成功终于进军长江时,张煌言率所部先行。他的英勇行动,
使郑成功能在 1659 年 8 月 4 日占领瓜洲。然后张煌言带领一支水军沿江而
① 朱希祖;《永历大狱十八先生史料评》'101',《国学季刊》,2,2(1929 年 12 月),第 237—259 页。
上,郑成功则进攻镇江,这座城市在 8 月 10 日投降。接着他围南京,他的大
军于 14 天后即 8 月 24 日到达。
郑成功把他的军队驻扎在南京城外西北角,不去阻止清军增援部队进入
城内。虽然有惊人之多的地方派代表向郑成功和张煌言表示拥护,①但既无一
个现成的政治计划又无一批行政官员去对这种表示作出任何有组织的回答。
张煌言深信地方父老同仇敌忾的精神能够改变事件的进程,而郑成功只寄希
望于他的战士和赢得胜利,这使张煌言十分惊愕。
郑成功的战略是等待敌人完全作好准备,然后给他们彻底一击。这明显
地把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同时使郑成功的军队松弛下来。结果郑成功中了敌
人的计谋,被优势的清骑兵和步兵击败。9 月 8 日清军开始进攻,接着在第
二天发生激烈战斗,郑成功失去几个他最得力的将领。他的军队伤亡惨重。
幸好水师没有受到损伤,得以把郑成功和剩下的人运到镇江,然后去崇
明。张煌言被困在上游,被一支清水师所败。郑成功进攻崇明驻军,同时向
清廷提出新的和议。但他的军队士气太差,打得不好,而清廷拒绝了谈判。
因此,当张煌言从江南西南部经陆路拚死逃至浙江沿海时,郑成功从海路回
到厦门,时为 1659 年秋。
退到台湾
回到厦门不久,郑成功开始准备对付清军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当 1659
年 8 月,他侵入江南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清廷遣将军达素率领援军南下。当
达素于 1660 年 2 月到达福州时,郑成功召集他的仍然不算少的军队和水师保
卫他家乡的岛屿。但是,尽管他的兵力仍很强大,信心却因南京的失败而动
摇了。
6 月,达素从泉州和漳州发动对厦门和金门岛的进攻。像以前那样,清
舰队被击败,但这时郑成功没有理由庆祝胜利。因为清军的准备工作给他的
印象太深了,而他自己的战士的表现则不能使他满意。他还知道,清军此时
已在其他各战场取得胜利,因此能够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福建,进行不断
的进攻。的确,在 8 月和 9 月,清廷派靖南王耿继茂镇福建,并派难以对付
的安南将军洛託做他的助手。郑成功要在强敌的反复进攻下保住这块弹丸之
地,看来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 1661 年春初,郑成功要他的将领接受一个早先被否决了的建
议:把郑氏的主要基地移到台湾。有人反对说,台湾远在海中,是一个疾病
流行的蛮荒之地。但郑成功之意已决,因为他需要一片比从前更大和更安全
的领土,这片领土仍然要靠近东亚的贸易路线。也许他这时轻信地回想起关
于台湾是如何富饶的夸张描绘,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个中国雇员告诉他
的。
从 1624 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他们称为福摩萨)的西南海岸保
持一个贸易殖民地。他们同郑芝龙的关系一直不好,但同郑成功的关系更加
① 1659 年阴历头三个月的日期,不仅由于原始资料的错误,而且由于永历历与现在的清历之间的歧异而变
得复杂。由于闰月的插入不同,清历与南明的各种历在这里涉及的下列各年不一致:1648 年,1650—1651
年,1653 年,1659 年和 1662 年。见黄典权:《南明大统历》'257'(台南,1962 年),和傅以礼:《残明
大统历》'180',载《二十五史补编》,第 6 卷(上海,1937 年),第 8841—8845 页。
不好,因为后者为了进行抗清的战争,经常干扰贸易。公司的许多办事人员
担心郑成功在沿海遭受挫折后会占领台湾。1652 年,在这个殖民地日益增加
的中国移居者中发生过一次反抗,被认为是郑成功派人煽动的。从那时起,
厦门周围的每一次出征准备都引起新的谣言,说郑成功将入侵台湾,特别是
当他在南京失败以后。但设在巴达维亚的公司总部无意在台湾投入更多的警
戒部队,也不大相信谣言。没有采取步骤加强殖民地的防务。
1661 年 3 月,郑成功下令出征台湾。4 月 21 日,他的舰队离开金门,但
在澎湖列岛因坏天气受阻七天。不幸的是,郑成功确信航行一定顺利,到了
台湾就会有食物,因此舰队几乎没有携带给养。当郑成功的人于 4 月 30 日①
终于到达荷兰殖民地附近的海岸时,他们饥饿得要死。不过,一支由为数可
观的船只组成的舰队上的数千人,必定使台湾凭借破旧的城塞和两支战舰的
几百个荷兰人完全气馁。
5 月 1 日,郑成功要求荷兰人的两个要塞投降。他答应让荷兰人安全离
去,因为他对他们没有恶意,只需要他们“交还”他父亲允许他们使用的领
土。他拒绝了该公司的福摩萨议事会和总督揆一提出的同那里的基督教徒和
平共处的建议。赤嵌无法防守,首先被放弃,但安平城上升起“血的旗帜”,
摆开了战场。
郑成功出于几个理由没有立即进攻安平。首先,他从来不喜欢代价很大
的围攻。他认为夏季的季风将使向巴达维亚的呼救推迟好几个月,在这个期
间饥饿将使荷兰抵抗者投降。此外,郑成功自己也面临食物短缺。预期从大
陆来的供应船只没有来。大米几乎不可能得到,本地的谷物和芋头远远不够。
结果,郑成功被迫把大多数战士投入农耕。他们中有许多人死去或染上当地
的疾病。他完全没料到越过台湾海峡有这么困难,也没料到台湾是这样落后。
要不是荷兰方面的颇为异常的举动,他也许根本不会成功。
8 月 12 日,出乎郑成功意料,一支荷兰“救援”舰队到达,并设法要将
人员、食物和物资运进安平。9 月,郑成功被迫恢复进攻,尽管现在他的军
队实力大减,但舰队首领由于敌人的众多和安平的困难状况而感到气馁,遇
到第一个机会就抛弃这个殖民地逃之夭夭。这自然使安平的守卫者丧气,12
月 16 日,有一些荷兰兵叛逃到郑成功这边来。领头的叛逃者向郑成功提出有
价值的劝告,教他如何最有效地进攻这座要塞。1 月 27 日,总督揆一和议事
会决定谈判投降,于 1662 年 2 月 1 日正式缔约,结束了历时九个月的苦难。
①
在荷兰人离开之前,郑成功就已把他的这块地盘命名为东都。虽然他继
续奉永历正朔,但开始像独立王国的统治者那样治理台湾,制订税制,规范
渔猎,分配土地,并傲慢地要求吕宋的西班牙总督“进贡”。
当郑成功的个人要求同他的追随者的私利发生矛盾时,他对这个他精心
培育起来的组织的权力开始瓦解。这在下述事情上表现得特别明显:1662 年
3 月,他命他的长子郑经和留守厦门与金门的将领放弃这些岛屿,携家眷去
台湾。由于知道台湾很艰苦,他们拒绝服从。郑成功愈来愈不顺心,他惩治
部下的不道德行为,严厉到近乎疯狂。
① 张诚孙:《中英滇缅疆界问题》'28'(北京,1937 年),第 19—23 页;维克托?B。利伯曼:《缅甸洞吾
的地方改革》'342',《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报》,43,3(1980 年),第 548—549 页。
① 蒙亭昂:《缅甸史》(纽约,1967 年),第 149—150 页。
1662 年 6 月,当郑成功得知郑经与乳婢奸生一子,情况就变得危急起来。
他立即下令处死郑经、乳婢、孩子,甚至他的妻子,因为她失于管教。当他
部下的将领试图用乳婢母子的头来使他消气时,他愈加愤怒,下令把他们一
同处死。这些稀奇古怪的事,在其他将领之中引起相互猜疑,于是开始叛变。
清水师封锁的影响也显露出来,这导致更多的官员叛变。
这时郑成功还得知永历皇帝被俘,也许已被杀。他由此感到的绝望,加
上他父亲在 1661 年 11 月 24 日被清廷处死的消息以及儿子的违抗,使他精神
上受到严重打击,遂一病不起。他于 1662 年 6 月 23 日死于台湾,死因可能
是精神错乱和它所引起的某种疾病的综合症。②时年 37 岁。
张煌言和他的抗清战士在浙江福建沿海的骚扰活动失败。他几次请求监
国鲁王复出,再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兴明朝的机会。但是鲁王已经病重,于 1662
年 12 月 23 日死于气喘病。
厦门的将领拥戴郑经为他的父亲的继承人,在他和得到台湾文武官员支
持的郑成功的弟弟郑袭③之间,展开了一场权力斗争。郑经暂时击败了他在台
湾的反对者,并保住了福建的基地,但福建于 1664 年被清军接管。虽然他和
他的儿子保持郑氏在台湾的统治有 20 年,但“明”作为复兴的号召,已完全
失去力量,它只使人想起过去的伟大。
② 关于这次处死,官方资料没有记载。5 月 19 日和 25 日的日期,分别来自杨德泽的《杨监笔记》'610'(康
熙时期(1662—1722 年);重印,上虞,1916 年),第 28 叶,和邓凯的《也是录》'508'(晚明时期'1368—1644
年);上海重印,1896 和 1936 年),第 351 页。
③ 郭影秋:《李定国纪年》'300',第 27—30、186 页。
第 12 章 明代的历史著述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