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明军的损失为 7000 人。陈友谅的两个兄弟以及另外几名水军将领均被杀,这
就证明了汉军损失的惨重。但是明军也损失不小;双方舰队在次日略作休息
和修补。
9 月 2 日早晨,战事又起。汉军舰队尽管遭受了损失而仍比对方强大,
虽然它的相对优势已大为减小。这一次汉军的队形是散开的,足以防止对方
再用火攻,但一股股明军小船却可以包围和摧毁孤立的汉军船只。忽然间有
一支六条船的明军小舰队插入汉军阵线,绕过了它的一端,并重新与明军舰
队汇合在一起。可是,这个突发性的行动显然不能招致任何决定性的结果,
因此在中午前后,朱元璋迫于他的将领们的压力而下令脱离接触,退出湖面。
主张撤退的俞通海说,湖中的浅水妨碍了明军船只的活动。跟强大的汉军打
一场旷时持久的消耗战,不仅不大可能使明军有获胜的前景,甚至大有被打
败的危险;很显然,明军不能指望再用火攻搞战术性的奇袭了。明军最初驶
入湖内的目的是解救南昌。但是到了现在朱元璋似乎已经听到,胡德济的军
队已经自广信从陆路解了南昌之围。这一发展使明军决定放弃战斗,改而采
用把汉军舰队困在湖内的战略。
9 月 2 日夜,每只船尾上都挂起一只灯笼,明军舰只成单行纵队开向鄱
阳湖的湖口。汉军舰队在天亮以后跟踪而至。由于没有在湖面战斗中歼灭明
军,陈友谅因早先未能守住该湖湖口而现在落入了陷阱。汉军领袖们互相争
吵:到底是用船只夺取湖的出口处呢,还是改取陆路径趋武昌。陈友谅的左,
右两名金吾将军投向了朱元璋;后者送了一些侮辱人的信来刺激以性情暴烈
出名的陈友谅出战,但同时又静待陈友谅弹尽粮绝。甚至在这个时候,某些
明军将领们却变得紧张起来,想返回南京,但是常遇春这一次又竭力支持了
朱元璋的权威。明军舰队一直留在一起,没有再犯 1362 年事件的错误,那时
明军曾被迫在第 11 个时辰给陈友谅让开了一个口子。
陈友谅等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突围。他的舰队凭借南湖觜的地位很容易发
动攻击,10 月 30 日便出现在湖口,然后沿江上驶,希望开抵武昌。朱元璋
早已在湖口上游摆下了舰只专等这样的机会到来,并且还准备了火攻船。当
这些火攻船放出漂泊时,汉军舰只马上向下游散开,明军船只紧追不舍。到
了下午很晚的时候,一簇簇互相咬住战斗的船只漂流到了泾江口,埋伏在这
里的明军又投入战斗。陈友谅在战斗的这个节骨眼上被杀;当他在一叶小舟
上穿行于船只中间时被箭射穿了眼睛。他的死讯迅速传遍战斗中的船只,明
军大奋,打击了汉军仅存的一点点士气。入夜,汉军舰队土崩瓦解。张定边
率领他的小舰队逃走,把陈友谅的幼子陈理也携带而去,在逃回武昌时让他
登了汉帝之位。次日晨,其余的汉军舰队——总数有 5 万人——就投降了。
10 月 8 日,朱元璋率舰队和俘虏一起回到了南京。
明-汉之战的决战阶段就这样结束了,它本身是导致明王朝建立的一系列
发展中的关键性事件。陈友谅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舰队的被毁或被俘,使朱元
璋取得了他在 1362 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胜利。在此以前,明军一直
在与在事实上或潜力上占优势的汉军作战,同时还要对付东面吴军进攻的危
险。现在,由于陈友谅已被消灭,明军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
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扩大了两倍,长江地区在 1360 年的那种持久不决
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就被排除了。
从 1364 年起,明军控制下的人口数量使得它能征集到两倍于吴的军队,
所以明军就以并灭吴为下一个目标。明军在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中国最强大的
地区性力量,它的军队可以在几条战线上作战,其结果甚至又加强了它的力
量。另外,鄱阳湖之战使朱元璋在他的政权内部也增加了权力。有些文人仍
不太心甘情愿地给他服务,士兵们仍然温情脉脉地看待韩林儿,但是,这两
种人现在都把朱元璋俨然当做未来的皇帝。1363 年 9 月的企图是明军军官们
藐视朱元璋的意愿的最后一次;后来,他以他提高了的威望和他在被征服领
土上分配俘虏部队和分配指挥任务的权力,再加上其他因素,使他终于叫他
的将军们俯首听命了。到了 1364 年,明政权已经变成了元帝国明显的继承
者,当然,要确认这种继承权还得有几年仗要打。①
① 德雷尔:《1363 年的鄱阳湖之战》'147',特别是第 202、239—240 页。
明军在全中国的胜利,1364—1368 年
当明-汉之战的决定性阶段正要见分晓的时候,张士诚仍然是明军的死
敌,但是在明军主力部队在别处作战之际,他却没有充分利用一再出现的天
赐良机。1362 年和 1363 年吴的半心半意的攻势没有给对方造成重大的伤害。
不清楚张士诚在什么时候才认识到明军在鄱阳湖的胜利的规模,但从他后来
的行动中显然可知,他认为陈友谅的垮台是他和朱元璋摊牌的序幕。现在,
和 1356 年大不相同,张士诚无意要和朱元璋搞好关系。张士诚终止了向元大
都输送粮食的漕运,声言他自己需要这些粮食,同时在 11 月 5 日他自称吴王,
这是直接向朱元璋挑战,所以朱元璋的回答是在新年(1364 年 2 月 4 日)也
自称吴王。
其他二等地方割据者对明军胜利的反应则各不相同。陈友定很积极地与
朱元璋作对,并且从福建入侵浙江;明玉珍则从四川来信,建议与朱元璋缔
盟。方国珍对于胜利者是礼让三分,给他进贡,但朱元璋接受贡品时却有条
件:在明军夺取杭州以后,他应在规定的日子内俯首称臣。
明之并灭汉,1364—1365 年
1364 到 1365 年之间,朱元璋主要致力于逐一并灭陈友谅以前在江西和
湖广的土地。他之能达到这个目的主要是因为扩廓帖木儿和张士诚这两个最
强大的地方割据人物不能有效地联合起来反对他。新土地被并入他的权力基
地,使得朱元璋控制的人口约两倍于任何其他对手所控制的人口。仅仅是这
种数量上的优势而不是质量上的优势,就是明军以后赢得一系列胜利的主要
因素,它终于像滚雪球那样使它最后征服了全中国。
1363 年 10 月 23 日,在鄱阳湖之战胜利结束的两个星期之后,朱元璋又
把他的水军开向上游,这一次是开向武昌。他围困武昌两个月而迄无成效,
于是返回南京,把兵权交给常遇春。这是系统地征服汉军从前领土的开端。
1364 年 3 月 22 日张定边投降的前两天他回到了武昌。此后,湖南、湖北余
下的州府望风归降。朱元璋这时并未占领它们,他留下杨靖守武昌,自己率
余军驶向下游。5 月 15 日,徐达和常遇春重新围攻庐州;左君弼逃往安丰,
和扩廓帖木儿合兵一处,但是庐州在左君弼部下的防守下顶到 8 月 15 日。庐
州和武昌曾经是态度鲜明地抗拒明军的两个中心,拿下了它们就是进行下一
阶段用军事实际上占领江西和湖广已经投降或正在动摇的重要城市的开端。
徐达进军湖广。徐达严于治军,他的名声可以说服汉军从前城市的守将
们和平地大开城门归顺明军。很显然,只要此时据报明军有一个地方失控,
其余城市便会相率反抗。1364 年 10 月末,徐达的军队未遇上事故就进入了
江陵、夷陵和长沙。自此以后,汉军的多数将领和土著酋长都开门迎降,毫
无抵抗,因此他在 1365 年 4 月回到南京的时候能够报告说,湖广已经平定。
常遇春的军队首先开进南昌,他在这里与邓俞的部队和一部分守军会
合。常遇春的任务是征服江西的中部和南部。最南端的那些城防守备无一人
投降;其他地方的守备已在 1361 年屈服,但他们在 1363 年对明军并没有什
么帮助。常遇春和邓俞在 1364 年 9 月 3 日攻破了吉安,然后循赣江而上,包
围了熊天瑞控制下的赣州。熊天瑞从来没有真正受制于汉军,但他一直在利
用他的继续附汉作为他进攻那些在 1361 年投降明军的城防守将的借口。当明
-汉打完主力战的时候,他把他的控制从江西南部扩大到了广东北部。他现在
顽强地抗拒明军,赣州直到 1365 年 2 月才落入明军之手。使朱元璋大感吃惊
的是,常遇春占领赣州时是兵不血刃,秩序良好。
与此同时,江西中部爆发了一次亲汉军的叛乱,朱文正已从南昌派兵去
实行镇压。这一事件为明军进行大改组提供了机会。朱元璋命令自 1357 年就
守备常州的、他所信任的汤和带领他自己的某些军队开往江西,帮助镇压叛
乱。1365 年 2 月 16 日当汤和的军队抵达南昌时,朱元璋也突然出现在南昌,
马上罢免了他的侄子朱文正的一切军事职务。朱文正被指控强抢和奸污妇
女,用龙凤装饰他的内室,并且企图投降张士诚。这些指责有些是生活细故,
有些是莫须有的罪名。朱文正很得军心;其他将领代为求情,最后被处以监
管流放。朱元璋显然对他的侄儿有所畏忌,这从他精心准备的这次突发行动
可以看出,但他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却不见于现存的史料。邓俞接手担任南
昌守将(江西行省参政)。
朱元璋携徐达和常遇春于 4 月 23 日返抵南京,他们计划下一阶段的战
役。常遇春在 6 月中旬攻克了汉水上的安陆和襄阳。由于汉水源出陕西南部,
明军现在能够与陕西省内扩廓帖木儿的敌人合作了。扩廓由于企图重新组合
察罕帖木儿的一切权力结构而未果,所以他没有能力阻止明军的进一步扩
张;这一次明军的扩张就要以张士诚为目标了。
到了 1365 年夏末,所有从前汉军的土地都已被明军所控制,余下的汉军
士兵也已被明军收编。各地城防部队都被忠实可靠的明军所取代,同时也把
汉军中投降的士兵作为预备队,以便将来组成远征军。军队做出这样的调整
需要改组明的军事制度,每个部队还必须查点士兵名额,这个过程便进一步
加强了明军的集权化管理,同时也增加了朱元璋在军队中的权力。1363 年
末,朱元璋在阅兵中发现有一位不知道他究竟统辖了多少人马,所以他发了
脾气。其实,这位将领不知其情的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很自然的:每个部队由
若干忠于其直接上司的小部队组成,每个部队的大小和命名法又不规范化;
上面的指挥官不易干预下属部队的行政事项。
1364 年,朱元璋在自称吴王之后不久便推行一种标准的军队编制表。以
前主要野战军部队的各翼元帅府被改名为“卫”,定额兵力(最初)为 5000
人。每个卫分为 5 个 1000 人的千户所,其下又分为 10 个 100 人的百户所。
更小一些的野战军总部——总管府——改称为“守御”,也是 1000 人,分
10 个百户所。给武官制定了新的军阶以确定新的兵制;部队指挥官此后便必
须计算他的士兵的人数,放弃他们原先的军阶和爵位,而按照他们现在所指
挥的人马接受新的军阶。朱元璋通过这种措施对各部队取得了内部行政的控
制以后,他又准许军官们的职位可以世袭。卫以下的职位明确规定可以世袭,
其传承办法须经王的批准,这就使这一由来已久的做法正规化了;它像卫的
10 个下属部队那样,是元代兵制中的常规。
这次改编是借机重新划分军队,它一方面意在特别奖赏明军的将领使之
能拥有更大的兵力,一方面又让新降附的士兵调离本乡本土和原来的部队。
在明军中服役最久的士兵——即朱元璋在 1360 年到 1363 年间亲自带领的主
力——被分为 17 个卫。这个集团的老兵准许完全退休,其余人则转到卫里
去,在南京地区搞军屯。
朱元璋本人不再负责实际的军事指挥工作,留在南京树立传统的圣君形
象。京卫的一个不公开但却是主要的任务是,如果在朱元璋最后称帝而野战
军内部有人反对的时候,它充当对付这种反对者的最后手段。其他虽然可靠
但在明军中服役时间较短的士兵(例如那些在明军征服安徽南部和浙江中部
时加入明军的士兵)则被派往守卫湖南、湖北和江西的城市,或者被派在以
南昌和武昌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