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鄂尔浑河时,蒙古人突然掉头抗击,并且出奇兵迎战。明军士兵屠宰了他们
带来作为口粮的牲口,在临时筑起的防御工事中抵抗了三天。后来蒙古人撤
退了,李文忠才把他的部队撤回中国。李文忠照样大言不惭地吹嘘他的胜利,
但他舅父对他甚至比 1370 年时更不感兴趣了。8 月份,这时作为李文忠部下
的汤和也被打败了。
在甘肃,冯胜进军远至敦煌,打了许多胜仗,俘获了许多牲口。甘肃走
廊从此一直归明王朝统治。
虽然在永乐时期,明帝曾率领规模大得多的远征军进入外蒙古,但 1372
年的这次失败的战役在明朝这方面的努力中实在是最重要的一次。从外交意
义上看很明显的是,朱元璋在 1372 年企图使自己成为整个元朝政治传统的继
承人,即他既要继承游牧区,也要继承汉人聚居地区。可以这样认为,这是
保护中国本部不受草原攻击的唯一办法;后来的清王朝诸帝便很成功地实现
了这一目标。1372 年的失败使朱元璋的雄心受到抑制,放弃了并吞外蒙古的
目标。在后来的 15 年中,明朝对北方边境的政策是在当地取守势,偶尔在长
城附近搞点报复活动。甚至在 1387 年重新挑起大规模战斗时,也并无迹象表
明它要永久统治外蒙。1374 年,朱元璋把买的里八剌王子从他备受优遇的南
京遣回到了他父亲身边。可是,当爱猷识里达腊 1378 年死去以后,继承人却
是他的兄弟脱忽思帖木儿,而不是这位颇具亲明倾向的年轻王子。元朝统治
者一直坚持他们是中国蒙尘的皇帝,但是在此期间,他们对外蒙古部落社会
的实际控制正在不断地削弱。①
军事体制的稳定
尽管 14 世纪 70 年代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持续不断,但这 10 年明朝军事制
度却出现了很明显的“草创后”的态势;这时军队事实上不再是与明政权平
起平坐的结构,而是变成了它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可以说这个过程有三个突出的方面。在基层的卫所方面,由于精
心地兴办了军屯制,军队越来越能自给自足了。在行省一级和地方政府方面,
随着文官职能的扩大,军队支配一切的状况走到了尽头。在最高层方面,军
事指挥精英阶层因建立了贵族继承制而正式形成。
在王朝的建国战争时期,明军因吸收战败敌人的军队而得到扩大。1364
年改编军队时建立了卫所制度,这是因为需要建立一种正常的制度来处理这
种来源的大量军队。由于明军吞并的领土越来越多,新军事单位的建立是为
了戍守的目的,所以卫所的总数据称在 1393 年有 326 个卫和 65 个独立所。
1368 年以后明帝国可能拥有超过需要的士兵,但是,要复员这么大量丧失了
原来生计的士兵从社会意义上说是不适宜的。朱元璋在整个内战的危急时期
曾经试验过用屯田来解决兵食的问题。城市的戍守部队甚至在战争进行时也
能用部分时间经营屯田,有些部队能够既供应自己的需要,也生产些剩余粮
食。
1364 年改编以后,每一个新卫所在建制时都分配有军用农田。在正常情
况下,每支军队约 70%的士兵应该搞耕种,其余 30%则执行军事任务。在汉
唐时代,士兵耕种的军屯是边防的重要因素,但在辽、金、元时代,被一般
农民耕种的国有农地则为其成员一般是非汉人的军事部队提供给养。明代的
军事体制借鉴了这两种传统,但又大大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在 14 世纪
70 年代及其以后的时期,军队是由服现役的各种不同的卫所部队组成,让其
余的部队放手耕种。士兵有世袭的服兵役义务。他们单独立军籍,其中每家
每户必须由每一代出一个丁壮服兵役。这种把世袭军官、世袭士兵和军事管
理下的农田结合起来的办法是不适合中国社会的性质的,而且在军事上也是
无效率的。它到头来摧毁了这整个制度的军事性质,但它在 15 世纪 30 年代
以前一直运行得相当好。
今天中国本部的省区地图仍然保持着 14 世纪 60 年代明王朝建国时的模
样。它以元代为范本,每一次重大征服之后就建一个行省,置于高级将领的
控制之下。从理论上说,每一个行省拥有全省的军事指挥机构,称为行枢密
院;它在 1369 年改名为都卫。可是在实际上,军人在整个明王朝建国时期的
省政府内都拥有最高级的名义上的文职职务。这种情况在 14 世纪 70 年代有
① 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71—76 页。
了变化,那时正常的办法是把南京六部的尚书提升到行省政府的领导职务。
这就让都卫指挥使变成了每一省的最高军职,他们的时间就越来越多地用来
处理卫所的行政工作,而不是用来指挥实际的野战。1380 年,都卫改名为都
指挥使司,但职能方面毫无变动。
1370 年,明政权的 34 名主要将领被授予世袭的公爵或侯爵,这些爵位
都在正制九品之上,拥有这些爵位的人有在战时指挥军队的专门任务。这些
人之所以这样受尊崇是因为他们是朱元璋在内战年代中的主要合作者。名次
最高的 6 公和 14 侯都是朱元璋最初 24 名兵士中的幸存者,或者是在这第一
批人之后不久的归附者。它下面的 5 侯是巢湖海盗集团的领袖,他们在 1355
年的投顺才使得明军有渡江的可能。剩下的 9 侯原来都是敌方将领,他们投
降于关键时刻,因此有助于明王朝的事业。1380 年以前又加封了 14 名侯爵,
其出身与上面所叙述者相同。公爵和侯爵都接受了与其地位相当的土地(但
不实际控制)和俸禄,但不像汉代初期那样拥有分封的采邑。当命将出征时,
以一名贵族统领全军而以其余诸人协助,通常还要另派一人来负责给养的运
输事宜。打了胜仗的将军们都指望能以战功跻身于贵族之林。①
1372 年虽然不是明代历史上最有戏剧性的转折的一年,但是确切地说,
它标志着王朝建立时期军事阶段的结束。在北方边境上尤其如此。在 1372
年的战败以前,朱元璋似乎要进而征服整个元帝国,其中包括长城以北的大
草原和沙漠地带。1372 年以后,明王朝对内蒙古主要是在其变化不大的边境
取守势,而以新整修的长城为依托。中国人的优越火器技术使得明朝永远地
利刃在手——至少在防守方面是这样——来对付还在拘守 13 世纪骑兵战术
的蒙古军队。在长城的北面,边境防御体系还辅之以境外的戍守部队和外交
活动:这两者都是为了防止蒙古人结成敌对的联盟。1387 年恢复对蒙古人的
进攻并不意味着又打算达到把蒙古置于明王朝统治之下的目的,永乐初期撤
消了境外的指挥所,结果是大大地缩小了中国人在那里的存在。
在中国的南部和西部,征服四川使明朝获得最后一块领土,此事可以正
确地理解为收回了中国文化地区的一部分。对四川的征服并没有在南部和西
部开创一个新的和平时代;相反地,明军马上对该地区的非汉族诸民族发动
了一系列绥靖战役。云南在 1381—1382 年被明军攻占时的人口主要是非汉
族,但明朝统治下的广大汉人殖民区是把云南永久并入中国的重要因素。反
之,越南在永乐时期被征服以后又于 1427 年最终予以放弃。这两件事,再加
上在南部和西部的一些地方性小规模战争应该看作是确定与东南亚诸非汉族
民族接壤的中国边疆的过程的一部分努力;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
程;如果加以分析,它与明王朝的建立是不同的。
1372 年以后,军事问题已不是朱元璋主要关心的所在,而吸收和扩大文
职官员就为发挥政策的主动性创建了一个新的主要制度。在创建明王朝阶段
中曾经推动明政权工作的军事领袖们逐渐降低了作用,虽然还处于重要的地
位。很久以后,明王朝可能变成中国历史上文官最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之一。
这一发展和其他的发展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 1355—1372 年朱元璋和他的
将军们在战胜他们的对手们和建立巩固的边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① 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76—87 页。
第 3 章 洪武之治,1368—1398 年
引言
当朱元璋①在 1368 年 1 月在中央王国称帝的时候,他在朝廷的主要顾问
和支持者包括他在前一年封的三个公爵:即徐达将军和常遇春将军,以及文
官李善长。②徐达是安徽濠州人,1353 年投效朱元璋军营。他和其他因饥馑
和疾疫而无家可归的几千人一起开始反抗元政权的当局。常遇春也是濠州
人,原为一介武夫,于 1355 年归附了朱元璋。李善长为安徽定远人,出身于
地主,于 1354 年跟从了朱元璋。这三个人是朱元璋在开国之后不久最受宠信
的助手。他们三人组成了开创新王朝的安徽帮核心。
在这个安徽帮形成以后的年代,朱元璋也吸引了其他许多人物到他的麾
下,其中有文武两方面的人物。在文人方面,没有人得到像朱元璋给予武人
那样的赏识、身份和俸禄。虽然他致力于建立以传统的礼仪和天命为基础的
可靠的文官政权,但在开国的初年军人还拥有比文人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情
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明王朝的建立是以下几方面的结果:它用武力赶走了
蒙古统治者;它要在中国本部建立一个新的政权结构;它要统一汉族对由敌
对的非汉族居住的中国西部、西南部和南方广大领土的统治。
1368 年,中国被一群互争雄长的军人们弄得扰攘不宁。元帝妥懽贴睦尔
仍然作为可汗稳坐在大都(今北京)的天子宝座上。占据四川国号夏的小明
王明昇仍未被打败,同时,另外一些次要的割据自雄的人物也准备用武力抗
拒国家的统一。朱元璋不顾这些地方割据政权的继续存在,他在 1367 年,即
吴元年,开始为建立大一统的帝国打下基础。他的选择这个新年号清楚地表
明他要摆脱红巾军的叛乱背景,以及使之作为建立全中央王国的统一政权的
准备步骤。在 1367 年,主要的学者们也帮他仔细地起草了治国的礼仪活动的
规定。宫殿已有所规划,有些并且已经建立起来;律令已草就并已印行;制
定了文武科取士之法;设立了翰林院和国子监。城外则修建了天坛和地坛—
—这是联系王朝命运的主要宗教中心;在起兵征讨华北平原、山东和湖广的
同时为皇帝以前的四代祖先兴建了太庙。拟订了大统历,颁行了法典的通俗
的解释。
称为吴王的朱元璋这时给江河神灵奉献了祭礼,后来又祭祀了上帝。吴
元年(1367 年)阴历的最后一个月在祭祀上帝时,朱元璋恳求神明昭示祭祀
之日是晴明还是阴霾之天,以便据以看他配不配做全帝国的统治者。他说,
大臣们都竭力劝进,让他即天子位,他只得勉强同意。祀天之日选在新年初
四。
朱元璋——现在称为洪武帝——登极的礼仪预先拟定了细节,并记载于
洪武朝的实录中。它们包含这些活动的几个阶段,意在给统治者树立威严高
① 关于朱元璋的传记,见吴晗:《朱元璋传》'587'(1949 年;修订版,1965 年;1979 年北京重印);富
路特和房兆楹编:《明人传记辞典》'191'(纽约与伦敦,1976 年),第 381—392 页。
② 分别见于《明人传记辞典》'191'中他们各自的传记,第 602—608 页;见张廷玉等编:《明史》'41'(1736
年;1974 年北京重印),125,第 3723—3732 页;《明人传记辞典》,第 115—120 页;《明史》,125,
第 3732—3738 页;以及《明人传记辞典》,第 850—854 页和《明史》,127,第 3769—3773 页。
大的形象。皇帝的态度据说是叫学者们不要泥于古代模式,其措施应该因时
制宜。可是,学者们在拟定登极礼仪时总是走繁文缛礼的路子。
登极大典于 1368 年 1 月 23 日举行。①礼仪的开始是由皇帝在郊区的祭坛
分别向天地献祭。登极的文告上达给神明,然后宣布王朝的国号为大明。皇
帝接着登上宝座。李善长率领着百官和国宾敬献正式的贺辞,接着是皇帝率
亲随前往太庙献上表文和玉玺,追尊他的前四代祖先。②
穿着皇帝长袍和帽子的皇帝现在前往他新的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