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帝接着登上宝座。李善长率领着百官和国宾敬献正式的贺辞,接着是皇帝率
亲随前往太庙献上表文和玉玺,追尊他的前四代祖先。②
穿着皇帝长袍和帽子的皇帝现在前往他新的禁城内的奉天殿接受文武百
官的朝贺,经过精心安排,形式非常隆重。
登极典礼把皇帝的两种身份在一次正式仪式中结合了起来。皇帝是皇族
的头目,他凭着这一出生的权利要统治皇族到亿万世。因此,他要去为此目
的而特别建造的太庙给祖先们上祭和表示孝道。他同时又是官僚政制的头目
和对天地而言的帝国的代表。这个典礼可以让官员和皇帝象征性地体现出他
们各自的关系。象征帝权合法性的这些方面在登极文告中自始至终均细心地
记录在卷,登极以后又往东亚诸邻邦发送这道文告;这份皇帝的诏书说: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
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即安徽〕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
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
诸郡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四日[1368 年 1 月 23 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京师。
册封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标为皇太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①
在这篇文告中,皇帝首先被刻画为全体人民的最高祭司,由他祭告万物
创造者的天和地。第二,他被加冕为地上的世俗君王。第三,他是按照最高
尚的人的方式来崇祀他的祖先的孝子。第四,最后一点,即他是人民生计来
源的护卫者,因为他祭告了农业之神。
在这篇文告及其相伴随的礼仪中我们可看到这样的证据,即是自觉地利
用合法化的象征以提高新统治者的地位。礼仪必须搞得这么隆重,部分原因
是要抵销那些尚忠于大都的元蒙政权的人们的疑虑。这样做的效果远远不是
立竿见影的。比如,朝鲜人就有 10 多年之久继续认为元朝是中央王国的合法
统治者。
皇帝登上宝座以后,他封他的妻子为皇后,封他的长子朱标(1355—1392
年)为皇太子。②朱标还很年轻,所以已经给他选派了几个最好的儒家学者做
他的老师和顾问。其中最著名的是浙江金华的饱学的儒家学者宋濂(l310—
① 关于登极仪式的详细情况,见《明实录?太祖实录》'380'(1418 年;1961 年台北重印),28 上,第 433—438
页;29,第 477—482 页。
② 他们的真实名字他是并不知道的,因为他出身于一个贫寒和无文化的家庭他往后就前往社稷坛献祭。
① 王崇武:《明本纪校注》'542'(上海,1948 年;摹印本,香港,1967 年),第 107—108 页。这一篇更
早的文告应该与《明实录》'380'上的文字作一参校,见《太祖实录》,29,第 482—483 页。
② 关于皇后和太子的传记,分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023—1026 页,以及《明史》'41',113,第
3505—3508 页;另见《明人传记辞典》,第 346—348 页。
1381 年),他是在 1360 年参加朱元璋的队伍的。③皇帝不惜用很高代价来使
太子受教育和培养他为人之君,因此他即位不久就派了他最重要的伙伴们来
监管太子的称之为东宫的王府的家务。徐达、李善长和常遇春被任命为教师。
这只是名义上的任命,因为徐达和常遇春那时正在北方搞军事活动,即准备
对大都的蒙古人发动进攻。但是,这表明皇帝很重视让太子能得到诱导,至
少在象征性的意义上是这样的。
1368 年初春,常遇春和徐达率军进入山东以巩固北方的领土。皇帝的幼
年朋友汤和(1326—1395 年) ①
和另一个安徽老乡廖永忠(1323—1375 年)②,
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已经率水军从宁波开往福建,此时奉命折回宁波,以监
督这次北伐战争中的海上供应线。1368 年 3 月 1 日,常遇春拿下了山东西北
运河岸上的东昌(今聊城),两个星期以后徐达又拿下了山东中部的乐安(今
广饶)。在往后的两个月中,整个山东都归明军所掌握,5 月 10 日在山东建
立了行中书省。江苏北部的学者汪广洋(1380 年死)曾举元朝进士,他于 1355
年参加了朱元璋的队伍,这时他从江西调来,短暂地受理山东行省方面的职
务。③在此期间,常遇春和徐达又进军河南,在 4 月 16 日攻下了汴梁(今开
封)。到了 5 月 8 日,河南已告平定,因此皇帝准备视察开封,以便制定最
后制服北方的计划。
4 月 11 日,皇帝从应天(南京)出发,留李善长和学者刘基(1311—1375
年)看守京师。刘基是皇帝第一批学者-顾问中的一个,他在 1360 年和宋濂
及其他重要文人一起投奔了朱元璋的营垒。④他在这个时候官任儒学提举,同
时兼任东宫顾问。他是浙江人,在元代任过职,直到他认为蒙古人在中国的
统治注定要垮台时为止。从他 1360 年进入朱元璋幕府时起,他作为学者-顾
问、预言者和谋略家,是成绩卓著的。从刘基那个时代直到本世纪,他的业
迹在民间著作中被夸张地神化了。
经过了 26 天的旅程,皇帝于 6 月 6 日到达汴梁。他把汴梁改名为开封,
又召集他的将领徐达、常遇春和冯宗异(约 1300—1395 年)开会商讨战略。
冯宗异后名冯胜(人们常用这后来的名字),本籍安徽定远,在 1355 年参加
了朱元璋部队。①他在平定河南和于 5 月 13 日拿下潼关的战斗中是徐达和常
遇春的助手。6 月 9 日,皇帝宣布设行中书省于开封,并以山西太原人杨宪
主管其事(杨宪后来在 1370 年被处死)。徐达和皇帝一起花了三天时间来检
查北伐计划。作战方案完全是皇帝制定的;他在开封一直逗留到 8 月 11 日。
与此同时,他命令浙江、江西和江南诸城市备粮 300 万担来支持这次讨伐蒙
古人的战争。8 月 6 日当皇帝准备返回南京时,徐达在开封最后见了他一面。
皇帝对于大都城破之日如何对待大都人民的问题作了指示。徐达于 8 月 15
日离开开封,率军北上。
8 月 18 日,彰德(今河南北部的安阳)向徐达的军队投降了;这是向北
③ 他们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225—1231 页;《明史》'41',128,第 3784—3788 页。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中的传记,第 1248—1251 页;《明史》'41',126,第 3751—3756 页。
②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中的传记,第 909—910 页;《明史》'41',129,第 3804—3808 页。
③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389—1392 页;《明史》'41',127,3773—3774 页。
④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932—938 页;《明史》'41',128,3777—3783 页。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453—455 页;《明史》'41',129,第 3795—3799 页。
进军大都的第一个大胜利。徐达沿着这条路线稳步前进:8 月 21 日他攻占了
河北南部的邯郸,三天以后又在山东西北运河岸上的临清与其他部队会师。
常遇春已先期抵达更往北的运河线上的德州,并于 8 月 27 日占领了它。徐达
已经开始沿运河运送给养和士卒,并在第二天到达德州。抵达大都前的主要
中间目标是通州城,它位于大都的正东,在通向元朝京师的运河线上。徐达
随身带了数百条给养船于 9 月 7 日来到通州,使元大都的守将不得不应战守
城。守军被击败,元朝统治者妥懽贴睦尔即日逃离大都,希望在上都(开平,
或多伦,在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离宫避难。9 月 10 日通州失守,徐达的军队
直逼元朝的京城。他们在 9 月 14 日开抵大都,开始堵塞齐化门外的护城河,
并攀登城墙而上。大都迅速陷落,并易名为北平(即北方已经平定之意);
这个名称一直保持到永乐帝在 50 年后把它正式定为帝国的首都时为止。
当北伐正在进行时,在南方进行的军事活动使明朝的力量扩大到了广
西。福建也在这时被李文忠(1339—1384 年)——朱元璋的外甥和养子①—
—所平定;汤和先前的战斗为李文忠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应天(皇帝已给它更名为南京)和开封(现时被称为北京),皇帝着
手整顿道教和佛教组织。在他登极的第一个月内,他就建立了两个宗教管理
机构。这就是善世院和玄教院,每院由一名有学问的僧人或道士掌管。9 月
18 日,他新封原来的天师张正常(1335—1378 年)为大真人。②皇帝显然不
喜欢一个宗教的领袖拥有超过天子的名号,现在这个封号实际上是把他贬损
了。他坚持认为,“天师”的名字意指“上天的师傅”,所以这个称号被认
为是目无君长的。
据认为,实际上有一个时期有人曾经想把开封当做北方的京都,所以关
于明代的建都于何处的问题一直争论了 20 年。③1368 年他第二次出巡到此
地,于 9 月 26 日离开南京,10 月 7 日到达开封。他在此地一直呆到 11 月 11
日,然后南返。他往后的北方之行没有越过开封,因此他生平也从未涉足于
中国北方。这次开封之行是他要协调他的主要将领们征讨山西、陕西和蒙古
的军事行动。他们的直接军事目标是山西的太原和大同:这个地区主要尚在
忠于元室的扩廓帖木儿的统治之下。①扩廓帖木儿实际上是一个汉人,名王保
保(1375 年死),他由显赫的乃蛮家族当作蒙古人扶养长大,这时统带着大
兵,足以威胁北京的安全。②由于他是元朝勤王军中最有威势的军人,他必须
尽早被明军消灭。这是 1368 年皇帝开封之行的主要目的。
在皇帝离开南京的时候。有人在南京城外钟山上的大禅宗佛寺举行了法
事活动。高僧梵琦(1296—1370 年)参加了这项法事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超
度在历次征战中归天的亡灵。这时也向活着的人们散发钱财。对于忠贞不屈
的军人和一般平民因战祸之苦所受的冲击,皇帝是感同身受的。这是在洪武
之年由皇帝倡导的几次大规模佛教法事活动的第一次;须知,皇帝本人原来
就当过小行童。 ③
①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881—887 页;《明史》'41',126,第 3741—3746 页。
②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44—45 页;《明史》'41',299,第 7654—7656 页。
③ 见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6 年),第 40—42 页以下。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724—728 页。
② 又见本书第 1 章有关段落。
③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423—425 页。
徐达和常遇春在 1368 年末积极投入战斗。常遇春在 11 月攻下了保定(今
河北中部的新镇)和真定(今河北西部的正定)。同时,另一员安徽骁将傅
友德(1394 年死)于 12 月在徐达和常遇春的指挥之下也率军攻占了平定,
它恰恰位于山西境内通往太原的干线上。虽然傅友德也是安徽人,但他从来
不是圈子里面的人物,因为他从前为朱元璋的对手明玉珍和陈友谅出过力。④
但是,他确实给皇帝立过很宝贵的军功。这一次的战斗就是为了征服扩廓帖
木儿尚在盘据中的太原创造条件。徐达本人于 12 月 13 日离开北平前往保定,
以监督入侵山西的军事活动。到了 12 月 26 日,他已通过真定并拿下了赵州
(今石家庄东南之赵县)。两天以后,他派傅友德带兵前往平定。太原在 1369
年 1 月 9 日陷落,扩廓帖木儿逃往甘肃。山西被认为不久即可被平定,因为
傅友德已派一支军队前往石州(今山西西部之离石),同时冯胜也向南开进
了平阳。可是,山西北部的重镇大同直到 1369 年 3 月 3 日才被常遇春所攻占。
1369 年初,皇帝采取步骤把皇帝的权力扩展到精神领域内。2 月 7 日,
他封赠了全帝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