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
1369 年初,皇帝采取步骤把皇帝的权力扩展到精神领域内。2 月 7 日,
他封赠了全帝国境内的所有城隍神灵。①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神”的神灵们都
由皇帝授予封号,也有正式的朝廷品级。各地县令们都应该向这些神灵定期
上供,以期能得到神明佑护,趋于繁荣昌盛。
在蒙古人的大都陷落时被明军俘获的元朝官员都被带到南京来朝见新主
人,皇帝亲自接见了他们。这些官员中有在 1364 做过元朝翰林学士的江西人
危素(1303—1372 年),②和也是翰林学士的福建人张以宁(1301—1370 年)。
③这两个人都被安置在南京的翰林院内。危素在抢救濒于湮没的元朝实录和把
它们保存下来用于将来编修元史方面发挥了作用。作为一个文人,他很被洪
武帝看重,所以皇帝要他给凤阳的皇陵撰写碑文。④与此同时,他又被轻蔑地
看做是元朝的变节者,所以在 1370 年屈辱地被罢了官。他的情况表明,明朝
的开国之君同知识分子的关系有时是困难的。
1368 年末,皇帝命令宋濂和金华的另一名文人王祎(1323—1374 年)带
领一些官员纂修元史;他们在 1369 年 3 月开始工作。⑤ 危素也参加了这个班
子。这项工作匆忙地于 1370 年完成,其间有过短暂的停顿,因为编修者要等
待把蒙古最后的统治者妥懽贴睦尔的完整的实录送来。
为了表示他的真诚,皇帝在 1369 年 3 月 25 日亲自去先农坛行籍田的祭
典;先农是一位传说中的古代皇帝,被认为是农神。这个礼仪的程序和内容
都是经过官员们详细讨论后制定的。犁地时用两把包裹着天青色粗丝织品的
犁和四头披天青色布的牛。此后在他再度举行籍田礼时,他已经登上宝座 20
年了。这个礼仪在 1369 年举行时之所以这样受重视,部分原因是它曾在蒙古
人统治时期被废弃过。①
④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466—471 页;《明史》'41',129,第 3799—3803 页。
① 泰勒:《明太祖和城隍神》'504',载《明代研究》,4(1977 年),第 31—49 页。
② 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464—1467 页,《明史》'41',第 7314—7315 页。
③ 见《明史》'41'本传,285,第 7315—7316 页。
④ 危素的《皇陵碑》,见郎瑛(1487 年生)的《七修类稿》'304'(1566 年以后撰,重印本,北京,1961
年),第 114—116 页。皇帝后来不喜欢这篇碑文,把它重新改写了一遍。后一种碑文见《七修类稿》,第
117—119 页。
⑤ 关于王祎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444—1447 页;《明史》'41',129,第 7414—7415 页。
① 龙文彬:《明会要》'364'(1887 年;重印本,北京,1956 年),1,第 122—123 页。
1369 年春,徐达仍留在北方统带准备进入陕西的部队;这个省在明代包
括今天的甘肃在内。平凉、庆阳和宁州周围的地区位于今甘肃东部,在它和
今西安以北的陕西地区的战事都打得很激烈,终洪武之世迄未完全平息。为
了到达这两个地区,徐达在 4 月初统兵越黄河在蒲州(在今永济附近)进入
陕西。他派常遇春和冯胜先进入西安,他本人则于 4 月 12 日抵达。尽管元朝
勤王军在城破之时还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但陕西从技术意义上说被认为已经
平定。元朝在陕西的主要军事领袖是河南人李思齐(1323—1374 年),他最
后也归顺了明朝。皇帝写了一封信劝李思齐不要保卫蒙古异族;但是,李思
齐最初对此置之不理,仍然效忠于元朝。他从西安逃到了陕西首府正西面的
凤翔,但在这里被常遇春和冯胜所追击。4 月 18 日他被赶出凤翔,把他的军
队撤往临洮(在今甘肃甘州之南)。
徐达此时离开西安前往凤翔,把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约 1335—1404
年);耿也是一个濠州老乡,很久以来就一直是朱元璋安徽帮中的一员。①
耿炳文在 1390 年以前一直做陕西的秦王左相都督佥事,徐达沿渭水移师到巩
昌(今陇西),所需粮秣由耿炳文从西安发送。巩昌正在临洮的东南,李思
齐已在这里集中了他的军队。同时,冯胜军围临洮,在 5 月 21 日终于使李思
齐投降。5 月 23 日兰州也被徐达的一名部将所攻破,使徐达能放手改攻靖宁
州(今平凉)。靖宁于 6 月 8 日失陷。在此后三个月时间中,徐达在今平凉
附近的许多重要城市转战不休,其中包括北面环河河畔的庆阳。几座城市已
被攻下,但它们后来都变成了已“投降”明朝的原来元朝官员的叛乱策源地。
因此,它们又必须重新被攻取。但是到了 9 月 22 日,当徐达降伏了庆阳的时
候,陕西大部分(包括今甘肃在内)已在某种形式下全归明朝所统治。
在徐达在陕西取得上述胜利之前,常遇春将军已经奉旨北进,参加攻打
开平之役;此地是元朝夏宫上都的所在地,位于蒙古。1369 年 7 月 20 日常
遇春攻克上都,但他不久在 8 月 9 日去世,这使皇帝极感伤痛。常遇春没有
捉住元朝统治者,后者逃往更远的北方,即蒙古旧都哈尔和林。但是,常遇
春一直深入蒙古内地,后来率军往东追到日后被称为满洲的地方。他的死使
皇帝很伤心,以致他在 8 月 25 日闻讯后为之辍朝。当常遇春的遗体运往南京
实行国葬时,皇帝出城去龙江——长江上的船坞和京师的军港——以会合送
葬的行列。10 月 10 日,皇帝召唤徐达和汤和两位将军回南京参加常遇春的
备极哀荣的丧礼。
扩廓帖木儿仍然是使朝廷严重关切陕西和山西的原因,因此当徐达和其
他主要将领奉召回南京参加常遇春的葬礼时,扩廓帖木儿乘机骚扰平凉和兰
州。兰州顶住了 1370 年 1 月末对它的围攻,因此扩廓帖木儿未收复尺寸之地。
但是,这个地区还是极其不稳定。其结果是,皇帝在 1370 年不惜花费大量资
财去摧毁扩廓帖木儿和元朝在西北的其他捍卫者。
在皇帝关于皇权的观念中,血缘亲王可以起关键性的作用。早在 1369
年他就命令编订一套节制诸亲王权力的条令,并指派他们在帝国的周边担任
军事要职。这些条令称为《祖训录》①,是按照 1369 年 5 月皇帝的训谕制定
出来的。这样做是为了为 1370 年册封诸王子做准备,虽然《祖训录》本文要
到 1373 年才予以颁行。
① 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713—718 页;《明史》'41',130,第 3818——3820 页。
① 依字面上说,这就是开国皇帝的训示的记录。
1369 年对明王朝建都于何地的问题进行了大辩论。10 月中旬,决定应以
皇帝的故乡临濠县(今安徽北部的凤阳)为帝国的中都。它位于淮河南侧,
据信它可以成为主要能从长江下游吸取财富的帝国的要地。南京位于它南面
约 100 英里。大规模的建设施工在临濠进行,以使这个城市能够成为一个合
格的都城,但在 1375 年把它定为中都的计划被放弃了,建筑工程也因而停
止。从此以后直到永乐皇帝迁都北方为止,南京是明代中国唯一的真正首都。
1369 年秋,皇帝想劝说云南的元朝统治者和四川夏国国君投降于他。他
发出劝谕公文,特选的使节分送各该领袖。②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未取得成效,
对这两个政权的征讨势在必行。
1369 年 12 月皇帝叫他的学者-专家们修订皇帝祭告天地的礼仪,从而表
现了他对礼仪加以革新和交通的态度。他定在那一年阴历十一月十四日行祭
天之礼,这一天是月圆的前夕,即阳历 12 月 13 日。在这个仪式上,皇帝的
父亲——庙号仁祖——被尊为配享者。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样尊崇皇帝
的父亲,因此这个礼仪实际上把皇帝的家族抬高到了空前的地位。在这些传
统的重要仪式之外,另给皇帝在坛的正南方建了一座特殊殿堂,使他在恶劣
天气下能躲避风雨。礼部尚书崔亮是湖北中部的人,从前是元朝官吏,约在
1360 年时投降了明朝;是他援引了宋元时代的前例为证,虽然似有出典,但
未必令人信服。①
1370 年初,皇帝草拟了最后北伐的计划,目的在清除蒙古政权。1370
年 1 月 30 日,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即讨伐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汤和、
李文忠、冯胜和邓俞(1337—1377 年)——邓俞也是安徽帮的军事领袖之一
②——等将领均是徐达的部将。北伐的主要目的是要清除扩廓帖木儿在陕西的
军事威胁,并歼灭草原上的元朝皇帝。
皇帝的策略是兵分两路。一路大军由徐达和邓俞率领,从西安出发,经
过今甘肃巩昌之北的定西,直趋扩廓帖木儿在陕西的部队。另一路大军由李
文忠率领北上,通过北京附近长城上的居庸关,准备横跨戈壁沙漠,追击元
朝统治者。用这种办法,很可能使元朝君主与扩廓帖木儿彼此不能相救。邓
俞因此直接开向在巩昌附近扎营的扩廓帖木儿的部队,并一举击溃了他们。
扩廓帖木儿未被抓获,他逃到了沙漠以北之地,但是据说邓俞军队俘获了约
84000 人;这次胜利大大减少了西北地区亲元部队的潜在威胁。邓俞于是更
向西进,沿黄河上游地区显示明军的威力。
在这同时,李文忠也北上,直趋山西之北的蒙古境内的兴和。他然后进
兵远至开平,即从前的元朝北都——元上都——的旧址;但是,元朝统治者
已北遁至应昌。他于 1370 年 5 月 23 日就在应昌死去,马上由他的 32 岁的儿
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③李文忠终于追上了元朝朝廷,并在 6 月 10 日拿下了
应昌城。爱猷识里达腊已设法逃走,但是李文忠捕获了他的皇后、他的儿子
买的里八刺、许多蒙古贵族以及元帝的玉玺。爱猷识里达腊逃往漠北,仍被
李文忠的部队紧追不舍。他设法摆脱追兵,到了哈尔和林才感到比较安全,
② 谈迁编:《国榷》'498'(约在 1653 年;重印本,北京,1958 年),1、3,第 39—40、401 页。
① 龙文彬:《明会要》'364',1,第 90—91 页。
② 关于邓俞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277—1280 页;《明史》'41',126,第 3748—3751 页。
③ 关于妥懽贴睦尔和爱猷识里达腊的传记,分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290—1293 页,以及《明人传
记辞典》,第 15—17 页。
他在这里跟扩廓帖木儿的军队会合了。
皇帝是笃信道教的。1370 年,他征召江西龙虎山的道教祖师张正常和道
教法师周元真到南京,向他们询问鬼神之理。张正常和周元真在光禄寺受到
隆重的接待。对皇帝来说,另一个重要的道教法师和占卜者为张中,此人在
1363 年反对陈友谅的大战中的关键时刻曾经帮助过朱元璋。皇帝的学者顾问
宋濂此时在翰林院供职,1370 年应皇帝之请写了一篇张中的传记,他利用了
1364 年以来被皇帝保存的札记。①皇帝很重视周元真的情况,我们也是从宋
濂给这个道士写的传记中了解到的。②
1370 年 5 月,皇帝授予他的 10 个儿子中的 9 个儿子——太子除外——
以亲王的头衔和藩国。虽然诸王子有几年没有就国,但朱元璋要使他们担负
重大的国防责任的计划已是日益清楚的了。他的诸子中主要的是次子、三子
和四子:即秦王朱樉(1356—1395 年)、晋王朱?(1358—1398 年)和燕王
朱樉(1360—1424 年);他们的首府分别在西安、太原和北京。③当这些王
子 10 年以后成年之后,他们奉父皇之命镇守边疆,与蒙古人相持以兵。他们
都是很有能耐的人。
1370 年 6 月,皇帝命令重开文官的科举考试。在这一年以前,主要吸收
文官的途径是由政府中的个别官员加以荐举。但是,这个制度为政府举用合
格人才的人数显然是太少了,因此皇帝要恢复传统的科举制度,以便为公职
提供有才之士。1370 年 6 月 5 日的一道诏旨宣布,是年阴历 8 月将开征科考。
①皇帝指示,考试应该包括开始的三场:(1)经义和《四书》一道;(2)论
一道;(3)策一道。考试后之第五天,中式者还要经过箭术、马术、书法、
算术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